刁氏博士论文摘要[2005-2011]

发表时间:2020-05-03 16:53

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刁乃仁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论文首先对竖直U 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分析地热换热器各个传热环节热阻的基础上,求得了传热过程解析解。主要成果有:(1) 求得了有限长线热源在半无限大介质中的瞬态温度响应解析解。并指出了Eckert 的传热学教科书及一些传热手册中相关稳态解中的错误。(2) 提出了分析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的传热过程的准三维模型,通过对U 型埋管两支管内循环流体的能量平衡方程式的分析与推导,求得了该传热问题的解析解,得到了计算U 型管换热器中流体温度沿深度变化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钻孔内热阻的解析表达式。(3) 利用求解导热问题的格林函数法和移动热源等分析方法,导得了有均匀渗流的无限大介质中线热源引起的温度响应。这些解析解清晰地揭示了地下传热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可以直接应用于地热换热器设计和模拟计算,有效地促进了基于系列解析解和叠加原理的传热研究方法的发展。论文第二部分工作是地热换热器理论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主要成果是:(1) 在单个钻孔传热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叠加原理,解决了实际工程中地热换热器由多个钻孔组成、换热负荷变化、系统间歇运行等实际问题,建立了U 型埋管地热换热器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与国外同类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2) 利用提出的新方法,进行了多个地源热泵系统的地热换热器设计与安装。(3) 对实际工程的地热换热器运行工况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测试。实际工程测试结果以及与国外同类地热换热器设计方法的对比结果均证明: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建立的U 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计算方法,计算模型更接近工程实际,计算结果更趋合理,便于设计优化及动态模拟,可计算的时间跨度长,空间区域大。论文第三部分工作是建立了单U 型埋管换热实验台,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分别进行了无渗流和有渗流的U 型埋管换热实验。研究中得到的U 型埋管传热模型解析解所揭示的传热规律在实验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铝合金闭截面型材拉弯成形数值模拟及成形性研究

刁可山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铝合金闭截面型材精密拉弯成形是当前塑性加工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这是一个受截面形状、材料性能和工艺参数等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成形过程,其成形缺陷的预测与控制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北航—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国际合作项目“Aluminum Profile 2D Bending Limits and Geometrical Accuracy”及“Bending Process Prediction Analysis for Door Frame of Espace4”、北航—雷诺—欧盟合作项目“Super Light Vehicle Project”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截面型材3D拉弯成形数值模拟及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计划,深入研究型材拉弯变形规律,通过建立转臂式拉弯有限元分析模型,实现了成形缺陷的分析与预测,并提出了提高型材拉弯成形性的截面优化设计原则和工艺措施,对汽车、航空和航天等领域型材拉弯成形的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首先基于经典塑性理论,考虑鲍辛格尔效应,对闭截面型材拉弯成形进行了理论解析,分析了不同加载方式下型材的变形特点和应力、应变关系,并推导了回弹计算公式。建立转臂式拉弯成形试验系统,针对矩形截面型材进行成形机理的试验研究,获取了空心铝型材截面畸变的变形特征和拉伸率的影响规律;指出了型材弯曲回弹问题的复杂性,在整体曲率回弹的同时,伴随着截面形状的回弹变化,两者有交叉作用,并获得了预拉率和补拉率减小回弹的效果。试验数据的获取改变了缺乏闭截面型材转臂式拉弯研究成果的现状,也为有限元模型的验证提供了必要的试验依据。 对型材拉弯有限元数值模拟所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Hill'48各向异性屈服准则建立型材弹塑性本构方程,试验获取了屈服准则参数;建立了适合型材拉弯成形动态显式分析的简单、高效的BT壳单元数学模型;确定网格单元法描述模具型状,引入主从面接触搜索算法,采用罚函数法处理法向接触力及库仑摩擦定律计算切向摩擦力,并建立平板滑动试验系统,获取了型材与拉弯模间的摩擦系数;阐述了型材拉弯破裂预测及成形极限图研究现状,基于试验方法,首次建立了型材拉弯成形极限图,为数值模拟中拉弯破裂的预测提供了有效判据。 针对型材转臂式拉弯数值模拟中加载轨迹难以确定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在位移控制方式下,基于任意曲率形状模具进行拉弯成形,确定夹钳运动轨迹的通用算法;建立拉伸作动筒模型,给出了载荷和位移边界条件;基于动态显式软件PAM-STAMP2G,建立转臂式拉弯有限元分析模型,实现了转臂式拉弯的有限元模拟;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基于验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系统研究了拉弯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场的分布规律及随变形过程的变化发展,并分析了截面畸变在成形中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拉弯成形过程中包括弯曲变形区、弯曲成形区和拉伸变形区三个变形区的概念;预测了型材减薄程度,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壁厚减薄率的影响;在综合研究预拉率及补拉率对型材截面尺寸精度、整体曲率精度和变薄控制的影响效果基础上,确定了预拉率的合理施加量为屈服点应变,为生产中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最后,为评价和衡量不同结构形式和材料性能的型材适应拉弯成形工艺并获取高成形精度的能力,提出了型材拉弯成形性的概念,包含截面形状保持性、定形性和抗破裂性;针对矩形截面型材,建立拉弯成形性对比分析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截面尺寸型材及等截面面积而壁厚分布和截面结构形状不同的型材拉弯成形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矩形型材截面优化设计的原则;研究了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对拉弯成形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合理选材的原则;建立充内压拉弯成形有限元分析模型及试验系统,获取了内压力对截面畸变、回弹和厚度减薄率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充内压工艺提高型材截面形状保持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庄子》文学的现代阐释

刁生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庄子的存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他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国文人性格和文学传统的形成起到奠基性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庄子》文学的研究远不及对其哲学的研究系统、深刻和全面;对庄子本人的评价也与其对中国文学的实际贡献远不相称。正是基于此种现状,拙文试图以《庄子》文本为中心,从“道”的而不是“技”的层面,以诗思融合和以艺进道为线索,通过多种各自不同但又内在相关的视角对《庄子》文学展开多层面的综合考察,从而发掘出蕴藏于《庄子》文本当中的文学质素,揭示出其与中国文学的精神关联。 导论主要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基本内容、材料取舍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第一章从哲学理论的形象化与具体化、哲学概念的生命化与境界化以及哲学语言的诗性化与艺术化等三个层面揭示了《庄子》文学诗思融合、以艺进道之品格。第二章从时代基因和文化依托的角度揭示了《庄子》文学品格的外在成因。现实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学术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庄子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商宋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相融合为《庄子》一书的出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第三章从语言哲学和表意方式的角度揭示了《庄子》文学品格的内在成因。庄子“说‘不可说’”的语言哲学以及由其决定的“寓言”、“重言”、“巵言”等三种言说方式决定了《庄子》诗思融合的基本品格。第四章提出“三言”即“隐喻”的看法,而且试图将隐喻进行思维和文化层面上的界说,并认为它是揭示中国文化诗性特征的一把钥匙,其中以《周易》为代表的象征、以《诗经》为代表的比兴、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寓言等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普遍性、核心性术语和现象都属于广义隐喻文化的范畴。庄子的贡献就在于他进一步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发展了隐喻的形式、丰富了隐喻的内涵,改变修辞性的、语词型的、单句式的隐喻为文化性的、篇章型的、故事式的隐喻。而且相对于同期其它诸子来说,庄子寓言型隐喻也是自有特色。第五章从宇宙意识的角度揭示了庄子哲学观念与《庄子》文学特色的隐秘联系。主要从无限观念与浪漫风格、物化思想与变形艺术、天人关系与叙述模式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刁有祥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pleuropneumonia)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呼吸道病,以急性出血和慢性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炎病变为主要特征。本病对各种猪均易感,在新引进猪群多呈急性爆发,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在20%以上,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高达80%~100%。该病在我国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根据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Ⅳ基因设计一对引物,扩增特异的650bp 核酸片段,建立了PCR 检测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12 个血清型的放线杆菌参考菌株均能扩增出650bp 特异性的核酸片段,而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肺炎支原体、伤寒沙门氏菌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PCR 的最低检出限量为500 个放线杆菌,表明我们建立的PCR 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利用建立的PCR 检测方法对22 株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的疑似放线杆菌菌株进行检测,结果14 株为阳性。对感染猪病变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病变部位不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检出率不同,其中以扁桃体的检出率最高。该方法的建立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诊断和鉴定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利用PCR 反应扩增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Ⅳ基因650bp 的DNA,回收并纯化PCR产物,用地高辛标记,制备出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该探针与不同血清型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均能发生特异性杂交,而与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猪肺炎支原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细菌的核酸杂交均为阴性。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最低检出限量为10×102个放线杆菌。对疑似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病变组织DNA 检测结果表明,在扁桃体、鼻腔、气管、肺脏均可检测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扁桃体的检出率最高。该研究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良好的方法。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有12个血清型,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的APP 血清型不同,而不同血清型的APP 所产生的Apx 毒素不同。本研究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85 份具有严重呼吸道症状病死猪的肺脏、气管和扁桃体进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分离鉴定,采用凝集试验和PCR 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和Apx 毒素型的检测。结果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到20 株分属5 个血清型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刁尧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脑卒中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在脑卒中的发病人群中,缺血性脑梗塞占80%左右,出血性脑梗塞仅占10%左右,而局灶性脑缺血又占缺血性脑梗塞的90%左右。脑缺血可导致严重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影响患者的愈后和功能的恢复。脑梗塞(大脑中动脉梗塞)后,该血管支配区内的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并逐渐发生细胞坏死和凋亡。细胞坏死和凋亡发生的速度和严重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以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的发生,减轻脑缺血受损程度,对于指导临床抗脑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机体自身特有的抗损害机制在减轻脑功能损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脑缺血预处理是指对脑预先进行短暂的、一次或多次亚致死性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随后发生的致死性脑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产生脑保护作用,脑缺血预处理是目前脑缺血研究的重点之一。本实验利用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预处理及脑缺血损伤模型,研究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20min,再灌注一定时间,对随后发生的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脑梗死体积、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的影响、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变化规律,脑组织中bel-2和bax凋亡调控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乏氧显像剂99Tcm-HL91在缺血脑内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所需关键参数的无创伤性测量研究

刁现芬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人工电子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方法。科学研究表明,CI术后设置的各电极频率与其所在位置的听神经元的敏感特征频率相匹配,可极大地提高术后耳聋患者的言语分辨率。而根据人类耳蜗的频率响应沿基底膜呈指数分布的拓扑排列关系,要估算耳蜗内电极对应的听神经元的敏感特征频率,必须对耳蜗长度、电极植入深度进行准确的测量。但是,由于以下几个难点:①耳蜗尺寸小、结构复杂,②从医学体数据中分割耳蜗的难度大,③缺乏一个准确的耳蜗长度测量方法,使得准确地测量耳蜗长度成为临床应用的中一个难题。此外,CI术前制定的手术计划对于手术的成功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由于图像分辨率低、内耳尺寸小、结构复杂等原因,手术医生仪通过浏览二维图像切片很难对内耳的畸形做出判断,对耳蜗的鼓阶、前庭阶的通畅性更是难以进行评估。因此,如何应用颞骨螺旋CT图像提供CI术前、术后所需的重要信息,成为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耳蜗的分割、耳蜗长度的测量、耳蜗横断面的提取、内耳的分割、内耳的可视化、电极植入深度的测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耳蜗的分割方面,[1]提出了一种交互式的、半自动的、由粗到细的、具有三维显示反馈功能的耳蜗分割方法;[2]对基于区域竞争的三维窄带水平集算法进行改进,并用于耳蜗的分割,减少了调节算法内部参数的难度,提高了分割速度;[3]建立了分割结果与灰度图像的对应关系,对分割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其准确性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4]本文的耳蜗分割方法自动化程度高,除了需要手动设置初始轮廓和调节内部参数,分割过程自动完成;[5]与基于活动轮廓模犁的逐层分割方法需要15~25分钟、手动勾画方法需要几个小时相比,本文耳蜗分割方法具有速度快、结果表面均匀的优点,分割一个耳蜗只需3~5分钟。 2.在耳蜗长度测量方面,[1]提出了一种自动跟踪与手动指定相结合的耳蜗长度测量方法;[2]在基于距离变换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快速的中心路径提取算法,用于实现耳蜗基底周中心线的自动提取;[3]对于难以分离的耳蜗中周和项周,依次提取沿其螺旋方向各个位置的横断面,在横断面上通过手动指定选择其质心点,并建立了耳蜗模型与其横断面的对应关系以提高手动指定部分的准确性:[4]最后,在提取的耳蜗质心点之间使用Cardinal样条插值,得到光滑的耳蜗中心线,该中心线的长度,即为耳蜗长度。[5]与参数化螺旋线模型对耳蜗进行近似的方法相比,本文耳蜗长度测量方法准确性高,通过建立提取的中心……


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刁明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泄洪和消能是水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筑坝建库必须保证原河道洪水的正常宣泄。泄洪是目的,消能是手段。水电工程泄洪消能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坝身泄洪消能及岸边溢洪道或泄洪洞泄洪消能。在传统的几种消能方式中,挑流消能具有投资少,体型结构简单的优点,是水利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消能方式。高坝大型、巨型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水头高、流量大、河谷狭窄的特点,泄洪消能是这类工程设计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了满足泄洪消能的需要,很多高坝工程采用坝身孔口分层多股挑流,坝下游花巨资设置水垫塘进行消能,坝身孔口分层使下泄水流在横向和纵向分散,从而减小下游水垫塘单位面积的入流量,降低塘底的冲击动压。 挑流消能及明流泄洪洞的数值模拟由于涉及到水气二相流问题,一直是计算流体力学的难点。以往对水垫塘淹没射流和泄洪洞泄洪的掺气减蚀的研究手段大多以实验研究为主,尤其是对后者的研究。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气二相流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空中射流水舌的边界事先完全是未知的,边界的确定较为困难。本文在回顾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题挑流消能和明流泄洪洞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氧通路在声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刁明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噪声对听觉的损伤是一个尚未完全清楚的多因素复杂机制,其机理是当前研究热点。高强度的噪声主要引起机械性损伤,造成不同程度的盖膜—毛细胞的机械性破坏,甚至螺旋器从基底膜上剥离,可立即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失。中低强度的噪声则以代谢性损伤为主,引起耳蜗毛细胞、支持细胞的酶系统严重紊乱,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影响听觉功能。 谷氨酸(glutamate, Glu)是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的神经递质,同时又是一种神经毒物质。根据Glu对中枢神经元损伤的理论和模式,我们提出了Glu-NMDA-NOS-ROS通路在声损伤中的作用机理假设。该假设认为,噪声可引起毛细胞过量释放Glu;Glu通过物理扩散作用突触后膜,引起后膜上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 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进而引起突触间隙液中的Ca2+大量内流,胞内高Ca2+使结构型一氧化氮合成酶(constitutive nitric oxide synthase, cNOS)的活性提高,同时噪声本身也引起NOS活性的增强;NOS催化形成的大量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导致耳蜗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堆积;该通路的终产物ROS是引起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导致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运用听觉电生理、超微结构、免疫组化等方法,豚鼠为实验对象,验证Glu-NMDA-NOS-ROS通路在声损伤中的作用。首先研究声刺激后耳蜗组织NO代谢产物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C)的变化,探讨外源性NO对耳蜗功能、形态的影响,研究噪声刺激后耳蜗组织NOS活性的表达;在此基础上,研究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剂MK-801在声损伤中的作用,认识NOS的竞争性拮抗剂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L-NAME)对声损伤的影响,最后,探讨在声损伤中,自由基清除剂α-硫辛酸对耳蜗保护作用。


HBP/PP/PVC共混体系的亚微观结构与性能

刁建志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等相关内容。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利用几种新型超支化高分子增容剂,改善PP/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流变行为和亚微观结构,以及多单体接枝聚丙烯增容剂改善PP/PVC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 PP为通用塑料之一,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建设、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电子、包装及建材家具等许多领域。但PP的韧性差,低温下表现为脆性,限制了PP的应用范围。 PVC也是一种通用型大吨位树脂,广泛用于化工、建筑、机械、轻工等部门,但成型加工温度范围窄,加工流动性差,从而使它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如果PP和PVC能够实现共混改性,则可以在性能上实现互补。由于PP和PVC的相容性极差,通过常规方法制得的PP/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较差。此外,由于PVC的流动温度和PP的熔点相近,使得PP/PVC共混物的加工成型存在一定困难。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较大的比例范围内,PP是基体,PVC是分散相。鉴于两种高分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共混改性使之形成具有良好性能的共混物,成为兼具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加入多单体接枝聚丙烯[PP-g-(St-co-MMA)]、AB₂型超支化聚(酰胺酯)(AB₂HBP)、AB₃型超支化聚(酰胺-酯)(AB₃HBP)、AB₂型超支化聚(酰胺-酯)接枝聚丙烯(PP-AB₂HBP)及AB₂HBP/PP-g-(St-co-MMA),实验结果证明,上述增容剂可以改善PP和PVC的相容性,提高PP/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PP-g-(St-co-MMA)能够降低PP和PVC的界面张力、提高力学性能和相分散程度;AB₂HBP和AB₃HBP能够降低PVC的粘度;PP-AB₂HBP能够提高PP的粘度,从而减小PP相和PVC相的粘度比; AB₂HBP和PP-g-(St-co-MMA)同时加入共混物中,能产生的协同作用。AB₂HBP和PP-g-(St-co-MMA)反应产物也改善了界面粘接力。 通过研究上述增容剂对PP/PVC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流变行为的影响,本文作了如下工作:1.利用SEM,SEM和X-射线能谱(EDS)联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等实验手段,研究PP-g-(St-co-MMA)对PP/PVC共混物的相容性的影响。SEM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入PP-g-(St-co-MMA)增容剂,能有效提高PP与PVC之间的粘接性,减小共混物中的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使得分散相粒径变小;在高PP和高PVC共混组成时,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为典型的“海岛”结构;在PP/PVC(20/80)组成时,PP/PVC形成两相连续相互贯穿的“互锁”结构,在PP/PVC(20/80)中加入PP-g-(St-co-MMA)有利于相反转区域变宽。当加入PP-g-(St-co-MMA)为6份时,PP/PVC(80/20)共混物的相容性达到最佳;当加入PP-g-(St-co-MMA)为8份时,PP/PVC(80/20)共混物的相容性反而变差。通过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得到了共混物中氯元素面分布图,并对氯元素面分布进行了粒径分布统计和面积计算,以及利用DSC等实验手段,也印证了PP-g-(St-co-MMA)能够提高PP/PVC共混物的相容性。2.用AB₂HBP作为PP/PVC共混体系的增容剂。在PP/PVC(80/20)共混体系中,当加入3份的AB₂HBP时,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共混体系的抗冲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在所研究的加入HBP范围内,加入AB₂HBP的PP/PVC共混体系熔体表观粘度比未加入AB₂HBP的PP/PVC共混体系熔体表观粘度增大。当加入1份HBP时, PP/PVC共混体系熔体表观粘度达到最大,当加入HBP超过1份时,随着加入AB₂HBP量的逐渐增加,PP/PVC共混体系熔体表观粘度逐渐减小。PP/PVC共混物的拉伸强度的变化规律与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3.在PP/PVC/PP-g-(St-co-MMA)(80/20/6)共混物中加入1份AB₂HBP时,就可以很好地改善共混物的相容性,使共混物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同时使共混物的熔体表观粘度达到较小值。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还没有发现用其它增容剂使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粘度协调一致的研究报道。结果还表明该共混物熔体属于假塑性流体。SEM研究结果证明了AB₂HBP/PP-g-(St-co-MMA)增强了PP/PVC的界面粘结,减小了共混体系的分散相平均粒径尺寸。4.PP-AB₂HBP增容PP/PVC共混物的研究结果证明,加入少量的PP-AB₂HBP就能提高PP/PVC共混物的拉伸强度,而PP/PVC共混物的抗冲强度基本不变。SEM的结果确认了PP-AB₂HBP能够有效改善PP/PVC共混物的相容性。5.在PP/PVC(80/20)共混体系中,当加入3份AB₃HBP时,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PP/PVC/AB₃HBP共混体系的熔体表观粘度大于PP/PVC共混体系的熔体表观粘度。SEM证明了AB₃HBP增强了PP/PVC的界面粘结作用,减小了共混体系的相分离程度。6.比较PP-g-(St-co-MMA)和PP-AB₂HBP增容改性PP/PVC(80/20)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照片可知,在PP/PVC(80/20)共混物中加入PP-g-(St-co-MMA)达到6份时,相容性最佳;而在PP/PVC(80/20)共混物中加入PP-AB₂HBP为10份时,相容性最佳。7.比较AB₂HBP和AB₃HBP增容改性PP/PVC(80/20)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同样是加入3份的AB₂HBP和AB₃HBP时,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均达到最大值,但AB₃HBP/ PP/PVC(80/20/3)的拉伸强度要比AB₂HBP/PP/PVC(80/20/3)大。8.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初步探讨了上述增容剂对PP/PVC共混物的增容机理,主要因素归纳以下:(1).氢键的相互作用;(2).反应性共混;(3).“滚珠”作用;(4).取向排列;(5).极性作用。由于影响PP/PVC共混物增容的因素较多,详细的增容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腺病毒载体介导转染CD基因抑制大鼠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刁彦鹏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内膜增生(IH),是静脉通过手术等途径进入动脉血流系统后,产生的一共性病理变化。临床常见于多种血管成形术后,其特点为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大量积聚,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术后1-2年约20%-40%患者发生移植静脉狭窄,术后10年则有40%-60%患者发生狭窄和闭塞,严重影响了术后远期疗效。 多年来,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从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手术技术以及药物治疗等多方面入手,寻找解决内膜增生的方案,但均未能取得理想的疗效。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它通常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一些有治疗价值的外源性基因通过一定载体(如腺病毒等)导人体内,通过修复/替代失去正常功能的基因,或抑制某些基因的过度表达,来达到治疗的目。 自杀基因是诸多基因治疗种类中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自杀基因可使无毒性的原药代谢为有毒性的产物,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并通过旁观者效应杀死周围的细胞。CD基因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自杀基因,可将5-氟胞嘧啶(5-FC)脱氨基转换成5-氟尿嘧啶(5-FU)。5-FU在体内被代谢为5-FUMP和5-FdUMP,前者能整合入RNA代替UTP,从而抑制rRNA和mRNA的合成,后者可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从而抑制DNA的合成。 自杀基因最早应用在肿瘤的治疗中,在培养细胞和动物模型中都有较好疗效。在兔股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模型中,转CD基因可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内膜增生。但转CD基因是否抑制静脉内膜增生及其可能机制,尚少见报导。本实验针对平滑肌细胞增生为特点的病理变化。


姻亲关系的秩序与意义——以山东枣庄红山峪村为个案

刁统菊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枣庄红山峪村的实地调查,从补充宗族范式的角度出发,加强宗族与宗族之间的联姻这个维度的研究,探讨姻亲关系的秩序与意义,以充实对中国农村社会亲属关系结构的认识,进而增加对乡土社会结构特征的理解。全文包括绪论、正文与结论三部分。正文共六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红山峪的自然地理、人口状况、社会经济以及村落社会的建构方式、姻亲称谓等进行了概略性的描述,目的是为下文提供一个自然与社会背景。第二章从各个角度考察村落的通婚圈,认为通婚圈是呈现传统社会生活与文化活动的空间场域,是某种人文社会的区位。人们在选择通婚对象时,通婚村落的社会位置和物理距离是人们关注的主要方面,它们对于维护姻亲关系的秩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三章和第四章是一个整体,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的资料,展示婚姻偿付制度对姻亲关系的建构和生育对姻亲关系的维护与延续意义,以及丧葬仪式对姻亲关系的展演与重组。通过在人生仪礼中“行来往”,姻亲关系的建构及其观念和秩序都有较为全面与充分的展演。仪式不仅是象征文化的表演平台,它同时也以操演的方式表达了社会的理想文化,是一种维护社会结构的活动文本。第五章表明了仪式对姻亲关系有一个统一的表达,那就是两个联姻家族之间存在着一种阶序性关系,这种关系若在地域上以一个核心通婚圈为范围,在时限上以两三代为长度,那么两个联姻集团之间无论交换还是地位最终都能实现平衡,但这种平衡并非是在同时、同地实现的,因此是一种“不对称的平衡性”。对姻亲关系理念有所影响的还有情感方面与经济方面,二者看似是对阶序性关系的违背,实际上却是对它的补充。第六章讨论了姻亲关系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从姻亲之间的阶序性关系来看,给出妻子集团必然享有接受妻子集团的多方面的帮助,因此人们更愿意增加与不同家族的通婚关系。姻亲关系对宗族制度既有促进合作力、增强凝聚性的一面,也有加速分裂、强调分立的一面。由于父系社会的宗族始终以男性的血缘传承为线索,而姻亲关系自身却具有多向性以及代际相延的短暂性,这决定了它始终无法与宗族在观念上相提并论。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研究姻亲关系有助于增加对乡土社会亲属制度以至社会结构的认识,并且姻亲关系在生活的实际操演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发挥着宗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联姻家族之间由于女人的流动存在着一种阶序性关系,这种关系划定了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确保了姻亲关系对生活的支持功能。姻缘关系轴线是一种与血缘关系轴线不同的社会联结手段,与父系继嗣通过血缘关系牵连的大多是一个村落相比,女人的流动建立起来的姻亲关系却以一定的秩序在族际、村际互动中展开,其结果是地域社会的形成。


Ⅰ.新的阻塞指数及其应用研究 Ⅱ.时间变化的气象及流场开边界条件强迫下黄渤东海流场演变的研究的初步工作

刁一娜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在博士后工作期间对二维阻塞指数进行了改进,并将这一指数与已有的指数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新的阻塞指数的合理性,并通过比较反映了新的指数的优势。利用这一改进了的阻塞指数,对北半球阻塞活动进行了研究,重新分析了阻塞活动的地理分布和频度,阻塞的活动中心以及各活动中心阻塞活动的合成环流场,阻塞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发现阻塞主要在两大洋的东部到大陆的西岸较为活跃。夏季阻塞还在贝加尔湖以东到鄂霍次克海的区域内存在较高的活动频率。阻塞活动绝大多数是独立发生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的,不同地理区域同时发生阻塞的概率较小。冬春季阻塞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比夏秋季要大。太平洋阻塞的振幅比大西洋阻塞要大,但阻塞持续时间在大西洋区要更长一些 阻塞的长期演变特征的小波分析表明阻塞活动存在两种不同的周期振荡:较短的4年左右及年际变化和较长的10年左右周期。对于较短周期部分的变化,大西洋主要表现为4年左右周期,太平洋阻塞则以年际变化较为显著。谐波分析表明,阻塞的二维波数结构表现为经向和纬向1-3波为主。ENSO活动的不同位相对阻塞得地理分布频度等特征有显著的影响。 将原有ECOM模式的表面以及开边界强迫的时间方案进行了改进,实现了这些边界条件对环流的连续变化强迫。运用模式对黄渤东海流场的演变进行了初步工作,分析了资料的优缺点,验证了改进的外强迫时间方案的合理性。


外周型苯二氮(艹卓)受体在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

刁玉刚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在溶栓、不稳定心绞痛、心内直视手术、心肺移植、冠脉搭桥手术和心肺复苏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仍无法完全避免。防治器官IRI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Murry等于1986年首先报道在心肌细胞中存在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现象,相继研究发现药物预适应可产生类似于IPC的保护作用。深入研究表明,线粒体损伤是导致IRI心肌不可逆损伤的重要原因,因而线粒体在IRI器官保护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在线粒体膜通透性调节中,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PTP)起决定性作用。线粒体参与细胞凋亡的早期过程是线粒体PTP开放,使线粒体内外H+梯度消失、呼吸链脱偶联、能量产生中断、基质肿胀并导致外膜破裂,释放出细胞色素C等各种活性蛋白。从而进一步激活caspase级联瀑布式反应,导致细胞凋亡。外周型苯二氮革类受体(peripheral benzodiazepine receptor,PBR)是一种线粒体外膜蛋白,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channel,VDAC)和核苷酸腺嘌呤转位体(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ANT)共同组成线粒体PTP。PBR广泛存在于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及血液细胞中,并参与调节线粒体PTP的开放。因此,确定PBR及其配体在线粒体、细胞和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在建立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测定PBR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观察PBR对缺氧复氧损伤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蛋白激酶C表达及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等蛋白表达的影响,旨在阐明PBR参与调控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的机制。并进一步选用目前临床常用的苯二氮(艹卓)类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观察其对缺氧复氧损伤所致细胞凋亡和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与PBR的关系,为临床麻醉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2~4d龄的Wiser大鼠,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实验试剂PK11195(Alexis,美国);Ro5-4864(Biomol,美国);咪达唑仑(上海罗氏大药厂);Bcl-2/Bax兔抗鼠多克隆抗体(即用型)(Santa,美国);Caspase-3、PKC-Epsilon兔抗鼠多克隆抗体(Neomarker,美国);HistostainTM PlusKits SP 9000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ZLI-9108浓缩型DAB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公司);Furo-2/AM、碘化丙啶(Sigma,美国);胰蛋白酶(1:250)(Amresco,美国);DMEM培养基(Gibco,美国);极品胎牛血清(天津灏洋生物);FITC-Annexin V(宝灵曼,德国);Trizol(Invitrogen,美国);One step RT-PCR试剂盒(Promega,美国);聚偏二氟乙烯(PVDF)蛋白印迹膜(Bio-Rad,美国);PBS等其它试剂为国产分析纯。3、主要实验仪器(1)振荡水浴箱(GFL THERMOLAB,美国)(2)超低温冰箱(SANYO MDF-U,日本)(3)旋涡振荡器(VORTEX-2 GENE,美国)(4)水平板电泳系统(BIO-RAD Sub-cell GT,美国)(5)通用电泳仪(BIO-RAD PowerPac200,美国)(6)台式低温高速冷冻离心机(Sigma 3K30,美国)(7)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KENDRO/HERAEUS,德国)(8)细胞培养专用超净工作台(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中国)(9)倒置显微镜(OLYMPUS AX70,日本)(10)水平摇床(GFL,美国)(11)显微图像分析系统(Olympus AX70/Coolsnapfx/MetaMorph,日本)(12)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余姚TDW,中国)(13)自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仪(Alphainnotech ChemiImager 5500,美国)(14)小型垂直电泳仪(Bio-Rad Mini-ProteinⅢ,美国)(15)半干转印仪(Bio-Rad Seimidry transfer system,美国)(16)自动封膜仪(江苏仪器设备公司,中国)(17)HEIDOLPH DIAX900型匀浆机(德国)(18)PTC-100型PCR扩增仪(美国)(19)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BD,美国)(20)GLS-700D型数码凝胶扫描分析系统(上海,中国)(21)A-200 Ds电子天平(美国)(22)B-Brown微量泵(德国)(23)超纯水装置(MILLIPORE MILLI-Q,美国)(24)实验室制冰机(ZIGERA 2BE-70-35,德国)(25)恒温振荡培养箱(GFL,德国)(26)小型台式离心机(SIGMA 1-13,美国)(27)PH计(WTW InoLab,德国)(28)电动高压消毒锅(HIRAYAMA HVE-50,美国)(29)HSS-1数字超级恒温浴槽(成都仪器厂,中国)(30)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日本)(31)培养皿、培养板、培养瓶、离心管等(Corning,美国)实验方法1、心肌细胞培养和鉴定2~4d龄的Wister大鼠,雌雄不拘,采用改良的Simpson法分离心肌细胞,胶原酶和胰蛋白酶分次消化,收集细胞,利用贴壁速度的差异去除贴壁的非心肌细胞。细胞接近融合呈整体搏动,开始实验。心肌细胞成活检查和鉴定:采用0.4%胎盘兰染色,不着色者为存活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变化,培养4~5d后可形成细胞簇,并出现同簇细胞的同步搏动。电镜下观察可见心肌细胞肌节清楚,确认心肌细胞培养成功。2、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培养至融合状态的细胞先用99.9%高纯氮气饱和15min的低糖DMEM培养液换液,置于缺氧复氧装置中,充入99.99%高纯氮气置换装置内空气造成缺氧,气体通过滤过装置除去细菌等微生物,调节气体流量计使气体流速为5L/min,5min后关闭进出气阀门,放入5%CO2培养箱37℃培养30min。复氧时迅速打开装置,用含2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营养液换液后置于培养箱中正常培养2h,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3、实验分组和取材将培养至融合状态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七组,即C组(空白对照组)、HR组(缺氧30min复氧2h组)、P组(PK11195组)、R组(Ro5-4864组)、M组(咪达唑仑组)、PR组(PK11195+Ro5-4864组)和PM组(PK11195+咪达唑仑组),P、R、M组在缺氧前30min于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终浓度10-4mol/L PK11195、Ro5-4864和咪达唑仑;PR组和PM组在缺氧前30min加入以上浓度的两种药物共同孵育,然后再进行缺氧复氧。模型建立成功后,培养皿内爬片细胞以4%多聚甲醛固定,-4℃冰箱保存,用于免疫组化染色,另一部分活细胞直接进行细胞内钙测定。培养瓶内的融合细胞,收集于冻存管,液氮速冻后-70℃保存,用于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4、检测指标(1)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PBR mRNA表达TRIZOL裂解各组细胞后进行总RNA的提取,测定样品OD 260/280确定RNA质量。一步法RT-PCR,按Promega公司逆转录反应试剂盒使用说明操作。PBR目的基因预扩增片段为526 bp:上游引物5’CAGAATTCATGGCCCCGCCCTGGGTGCC3’下游引物5’ACGGA TCCTCACTCTGGCAGCCGCCGTC3’内对照β-actin预扩增片段为700bp:上游引物:5’GTGGGCCGCTCTAGGCACCAA3’下游引物:5’CTCTTTGATGTCACGCACGATTTC3’按试剂盒说明加入反应体系。逆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反应条件为42℃30min,95℃5min。直接进入第二链cDNA合成及PCR扩增,反应条件为94℃变性40s,60℃退火40s,72℃延伸60s,30个循环,最后72℃5min结束,4℃保存。取8ulPCR产物于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在溴酚蓝指示剂到达凝胶底部边缘时停止电泳。以溴化乙啶液(1ug/ul)覆盖凝胶,染色5min自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仪下观察拍照。测定电泳条带密度值。(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测定Caspase-3蛋白表达经无菌处理后的盖玻片置于24孔培养板中,细胞培养方法同前,在复氧后2小时取出生长有细胞的盖玻片,冷丙酮固定30min,SP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染色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DAB显色,苏木素轻度复染,脱水,透明,封片。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Olympus AX70/Coolsnapfx/MetaMorph)图像处理分析仪检测,每组在高倍镜下(×400)随机选择6个视野自动计数100个细胞,测出Caspase-3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3)免疫蛋白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测定Bcl-2、Bax和PKC蛋白的表达分别裂解各组细胞,收集上清,测定蛋白质浓度,然后按每个电泳孔道加入50μg蛋白混合样品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转膜。先后加入一抗(Bcl-2、Bax、PKC兔抗鼠多克隆抗体,稀释度为1:500)和二抗(羊抗兔单克隆抗体,稀释度为1:5000)与进行杂交。然后进行化学发光反应(ECL),洗片,在自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仪上分析各电泳条带的蛋白含量。(4)流式细胞仪FITC-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模型建立成功后,收集细胞,孵育缓冲液洗涤,标记溶液重悬细胞,室温避光孵育10~15min,离心沉淀细胞,孵育缓冲液洗涤。加入荧光溶液(将FITC-Annexin V和PI加入到孵育缓冲液中,终浓度均为1μg/ml),4℃避光孵育20min。流式细胞仪激发光波长488nm,波长515nm的通带滤器检测FITC荧光,另一波长大于560nm的滤器检测PI,CellQUEST软件分析实验结果。(5)Meta Flour单细胞内钙测定系统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细胞首先用1mmol/L Fluo-2 DMSO孵育液37℃标记15min,避光温和搅拌,然后用缓冲液洗掉未结合的荧光探针,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510nm),利用Meta Flour软件测定标记细胞的荧光强度,间接反映钙离子浓度。5、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 T3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1、HR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组细胞凋亡明显减轻,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R组细胞凋亡与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H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M组细胞凋亡明显减轻,与HR组差异显著(P<0.01),与PM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HR组细胞PBR表达明显下调,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R组PBR表达上调,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R组与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H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M组PBR表达与HR组、PM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HR组Bcl-2表达明显下调,Bax表达明显上调,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R组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R组Bcl-2表达明显下调,与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组Bcl-2表达上调(P<0.01),Bax表达无明显影响。PM组Bcl-2表达明显下调,与M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4、HR组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组Caspase-3表达上调,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R组Caspase-3表达明显下调,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R组Caspase-3表达上调,与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组Caspase-3表达下调,但与H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5、HR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增加,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R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增加,与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H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无明显变化,与HR组、PM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6、HR组细胞PKC表达明显降低,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组细胞PKC表达增加,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R组PKC表达明显降低,与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H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组细胞PKC表达无明显变化,与H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讨论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在细胞凋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膜电位下降、呼吸链脱偶联、能量产生中断、ROS产生及线粒体基质肿胀,终致外膜破裂并释放出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IF)、多种降解酶、caspase前体等各种活性蛋白,激活procaspase-3为有活性的Caspase-3。进一步水解包括细胞调节、细胞信号转导、DNA修复、组织平衡、细胞存活等环节中重要的蛋白,最终导致细胞坏死和/或凋亡。在线粒体膜通透性调节中,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permeability transitionpore,PTP)起决定性作用。外周型苯二氮(艹卓)类受体(PBR)是一种线粒体外膜蛋白,是线粒体关键膜复合物PTP的重要组成部分。PBR参与调节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并参与调节线粒体PTP的开放和细胞凋亡。Caspase-3又称CPP32(cysteine protease protein),是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员,是凋亡过程中最主要的终末执行酶。抑制Caspase酶活性可能成为防治缺氧复氧损伤的关键环节。Bcl-2亚家族可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具有很强的抗凋亡作用,对Caspase依赖和非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均有抵抗作用。Bax亚家族可在线粒体膜上形成多聚体影响线粒体的完整性,从而促进细胞凋亡。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为存在于细胞浆内由钙活化的磷脂依赖性丝/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过众多位于膜上和胞浆内的底物蛋白磷酸化而发挥广泛的生理作用,是IRI细胞保护作用的重要环节。而钙离子是目前所知惟一能穿过线粒体内膜传达信号的胞内第二信使,对细胞的多种功能发挥调节作用,胞质和线粒体内的钙浓度变化在细胞及膜损伤中起关键作用,[Ca2+]i受很多因素的影响,PKC是关键的调节介质。本实验应用大鼠心肌细胞缺糖缺氧及复氧损伤模型被认为能较好模拟真实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同时可排除在体和离体整体心脏缺血模型中难以控制的神经、体液、激素及心脏各类细胞的相互影响。研究显示缺氧复氧可损伤心肌细胞,引起其结构功能改变,使细胞凋亡增加。并伴有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Caspase-3蛋白于缺氧复氧后表达明显增强。PBR激动剂Ro5-4864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肌细胞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减少细胞凋亡。此作用与抑制Caspase-3活化、上调Bcl-2和下调Bax表达,以及活化PKC、维持钙稳态、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有关。其作用可被PBR的特异性拮抗剂PK11195所逆转,证明是PBR依赖性的。PBR抗凋亡作用是通过线粒体的早期变化起作用的,包括降低线粒体膜通透性、抑制Caspase-3的活化及上调Bcl-2等。这些结果与在H2O2处理的造血细胞中PBR抗凋亡保护作用相一致。该研究还表明转染PBR可提高细胞对H2O2损伤的抵抗力。同样的研究也显示,在人淋巴细胞株U937中以H2O2诱导氧化应激模型,PBR激动剂具有抗凋亡保护作用。PBR特异性激动剂SSR180575和Ro5-4864能防止H2O2引起的氧化磷酸化损伤,对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还有研究证明,PBR参与调节IR后肾小管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并在肾功能障碍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PBR激动剂SSR180575对鼠肾脏的IRI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临床常用的苯二氮(艹卓)类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除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外,对缺氧复氧所致心肌细胞凋亡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该作用是非PBR依赖性的,并且与细胞钙稳态和PKC信号通路无关。可能是通过抑制Caspase-3活化,上调Bcl-2表达实现的。PBR激动剂可保持线粒体完整性、减少细胞凋亡,减轻细胞损伤,保护心脏功能。这一结果阐明了缺氧复氧所致细胞凋亡通过PBR调节的新机制,为预防和治疗IRI提供了可能的干预手段。有关PBR对应激反应的调节通路尚不完全清楚,仍需做大量的工作及深入的研究来阐明。结论1、PBR参与调节缺氧复氧损伤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PBR基因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凋亡程度相反,表现出抗凋亡因子的特征。2、PBR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所致的细胞凋亡的与抑制Caspase-3活化,上调Bcl-2和下调Bax表达,以及活化PKC,维持钙稳态,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有关。3、咪达唑仑可减轻缺氧复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是非PBR依赖性的,与抑制Caspase-3活化,上调Bcl-2有关。


新时期中国社会人道主义思潮研究

刁世存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新时期以来的二十多年,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可以和五四时代相提并论的两个最为主要的思想启蒙与全面革新的时代之一。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其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性复归、人道主义,以及从各个方面发出的人的呐喊,成为新时期伊始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时代最强音,人道主义思潮以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声势之烈、影响之深尤为引人瞩目,它不仅真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中展示出新时期的特点,而且表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本文在充分占有各种材料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这个当代中国史上特殊的思想文化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客观的展示。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涌起,首先是对以“文革”为其发展顶峰的极左思潮及其对人的惨烈的摧残与凌辱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对五四以来人道主义在中国艰辛而又曲折的历史命运的重新认识;又与人道主义在西方的历史演进及其在中国的早期萌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涌入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存在历史因缘。从根本上来说,人道主义思潮是在改革开放、冲破“禁区”的历史大气候下出现的,与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相适应的,旨在争取和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合法地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不仅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指导,同时还交织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初澜:“伤痕文学”的崛起和“人道主义热”;高潮:围绕周扬讲话展开的争论与胡乔木批判文章的发表;沉寂:在“一边倒”形势下的反思;变奏:“一个共识”与“两大走向”。1978年前后标志着人性复苏的伤痕文学崛起于中国文坛,揭开了人道主义思潮的序幕,促发了理论界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全国大讨论。人道主义热的形成,推动了讨论的深入发展和人道主义思潮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以1983年3月全国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围绕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讲话展开的争论,及1984年初胡乔木批判性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发表为标志,讨论达到高潮。此后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发生了由绝大多数肯定到几乎是一边倒的否定的变化,人道主义思潮开始趋于沉寂,但并未偃旗息鼓,而是在对80年代前期讨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90年代以来逐步演变成两大走向,并在世纪之交获得了广泛的共识,而且凝结在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战略中。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不仅在学术理论界受到广泛关注,在文学、哲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所表现,而且成为整个社会所热烈欢迎的对象。人们以人性状况来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和历史,开始是对“文革”中林彪、江青集团违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倒行逆施、丧失人性、惨无人道的罪行的揭露和批判,逐渐导致对马恩列斯毛的若干经典论著及其观点,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在人性、阶级性和共同人性,社会主义和异化,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人的问题研究与社会现代化等问题上,展开了各个层次的探讨,实质是从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角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恢复受极左政治路线迫害的人的基本权利,肯定人的价值,以确立合乎人道的民主政治,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复兴,是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产物。在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上,它具有明显的特征: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其他运动相比,自发性与广泛性;与以往论争对照,历史感与西化倾向;从学术角度观察,情绪化与政治化;从指导思想考虑,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与再认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使人道主义思潮中有待深入的学术探讨困难重重,难以为继,其经验教训发人深省。但是它毕竟在推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实践以及社会面貌与学术发展发生巨大变革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人道主义思潮的最重要成果——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创立,成为我们完成反封建的现代思想启蒙,塑造中国现代意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以更为宽广的路径和更富理性的形式发展的凝聚,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精髓,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开辟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


零准备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刁节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曾经是现代中央银行体系下对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管制措施之一,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也作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已发生改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不断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甚至逐步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转而采用零准备金制度,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头寸保持着一个很低的水平,主要是为了满足结算需求,在央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已不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使用,同时,以上国家的中央银行逐步放弃了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量增长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而转向控制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本文第一章指出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由于零准备金制度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但它产生的影响还仅限于这些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层面;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对零准备金制度理论以及零准备金制度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研究相对于货币政策操作实践来说还比较少,而国内的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文献对这种制度提及更少,也没有学者对零准备金制度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从微观方面来看,正准备金制度下和零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模式有着很大不同,目前国内外学者也还没有对此进行过研究,这些都给本研究留有较大空间。因此,本文以零准备金制度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对其出现背景、操作所依托的经济技术条件、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等方面进行考察,这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这些研究对于建设我国新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第二章分析了零准备金制度出现的背景: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电子货币的产生,货币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央行对货币量的控制变得几乎不可能,这使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同时,金融创新也为零准备金制度实施提供了技术基础;新旧巴赛尔协议都有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要求,这使银行在审核贷款时变得更加谨慎,必然会对借款人的资金成本和信贷的可得性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或者直接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可以使商业银行更自由地发放贷款。以上情况都说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正在走向消亡,零准备金制度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本文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加拿大、英国、新西兰和墨西哥等四个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国家在实行该制度前后货币政策操作的变化,分析了这几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支付体系的关系,考察了储备余额和短期利率变动的关系。考察的结论:只要一个国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供给有足够弹性,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准备金制度变得不是那么关键了。本文第四章讨论了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和零准备金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在有法定要求的准备金制度下,中央银行采用法定准备金制度安排来制造结构性流动性短缺,在存款和准备金之间建立外生的数字化联系,以此方式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而法定准备金主要起制造流动性短缺和稳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的作用;而在零准备金制度下,虽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缴纳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但这并不会对货币乘数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利率走廊调控方式成为这一制度背景下中央银行调控市场利率的主要方式,而通货膨胀目标制则成为零准备金制度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框架设定;此外,在零准备金制度下,不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政策操作中的透明度、责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货币政策实践中,中央银行可以对公众的预期进行准确的引导,更有效地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最终效果。 本文第五章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的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不同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行为。在正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根据法定准备金要求的数量以及对每个交易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波动的预测来决定持有准备的数量,在准备金缴纳是按保持期平均计算的制度规定下,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激励下往往在正常的保持期内不惜通过透支来获取利息收入,而在保持期的最后一天,为了满足法定准备金要求,大量的储备需求导致短期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而这一问题,在零准备金制度下则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通过对比这二种不同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储备管理行为,可以得出结论,零准备金制度将从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简化商业银行储备管理决策以及帮助中央银行实现控制商业银行每日零结算头寸等几个方面提高了储备市场的管理效率,并有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最后,本文回顾了我国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无论是政策功能,还是具体制度设定,准备金制度在我国都有了较好的应用和充分的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即:较高的准备金率不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准备金计提方式不具备稳定货币供给及市场利率的作用,准备金付息制度和营业税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扭曲,并且一次性准备金率调整无法解决渐进式货币供给增长。正基于此,我国在未来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中,应当考虑进一步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结构和逐步取消准备金付息制度的基础上,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从而逐渐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政策调控。综上述所述,论文分析总结了零准备金制度理论研究和其在世界各国实践情况,以及零准备金制度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变化对商业银行储备管理的影响。当前中国准备金制度还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这些成果可能对中国的准备金制度改革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构架。基于上述研究,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其一,对零准备金制度下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变进行了理论总结,认为创造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是正法定准备金制度下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操作基础;而在零准备金制度下,利率走廊是中央银行进行政策调控的主要工具,通货膨胀目标制则是实行零准备金制度的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制度框架设定。其二,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储备管理行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与正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相比,零准备金制度不但会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简化商业银行的储备管理决策,而且能够提高中央银行的储备市场管理效率,以及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其三,从理论上总结了零准备金制度的实行所需要依托的条件,并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实,指出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施零准备金制度的基本条件,因此法定准备金在我国仍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四,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准备金制度中的问题,提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当进一步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结构和逐步取消准备金付息制度的基础上,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从而更多地使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调控。


利率仿射模型与二次模型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刁羽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本文在仿射模型和二次模型的框架下,运用有效矩估计方法,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了参数估计、模型设定检验和相关的矩条件的检验,并在参数估计的基础上,得出了样本期限结构曲线,在比较样本期限结构曲线对于现实期限结构曲线的拟合效果后,本文得出了对于利率衍生产品建模、定价以及确定避险套利策略的一些规律,这对于现在已经在交易的国债远期和利率互换以及众多的含权金融债甚至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和避险套利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序言,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和布局、创新之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都做了一个交待;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从早期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到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作了一些梳理;第三章是利率模型导论,本章对于为什么在利率产品(包括作为基础产品的债券以及其他期权期货互换等衍生产品和)定价中为什么要引入利率模型作为工具给出了一个逻辑上的分析,同时本章也给出了利率模型构建的整个过程;第四章是对仿射模型和二次模型的梳理和对原始文献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本章把一些作为结论直接给出的命题作了推导,对一些细节进行了重新论证;第五章介绍了第六章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实证研究的制度背景。本章从中国债券市场的历史沿革、发展、不足之处以及完善都作了一个扼要的介绍,这便于对第六章的实证结果进行经济意义的解释;第六章是本文的实证部分,本章运用有效矩估计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设定以及矩条件的假设检验,并且利用估计出来的参数得到了瞬时利率、6个月到期、2年到期、10年到期的样本期限结构曲线,在和实际期限结构曲线相比较后,本章得到了对不同期限的利率产品定价的一些可供参考的规律;第七章是结论部分,本章对上面的分析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给出了几个继续研究的方向。通过上面七章的分析,本文的结论如下:1.对于高斯模型A₀(3)的模型设定不管是用银行间的数据还是交易所的数据,有关A₀(3)模型设定的假设在很高的置信度下被拒绝了;其矩条件在交易所市场上,假设“波动率表达式里面的“水平效应”矩条件都为0”和假设“残差的所有的相关系数模型中的矩条件都为0”被拒绝;在银行间市场上,除了假设“所有的GARCH模型矩条件都为0”,其他3个矩条件都被拒绝了。2.A₁(3)的模型设定在交易所市场的数据在很高的置信度下被接受了,但是用银行间市场的数据,模型设定被拒绝了。其矩条件在交易所市场上,除了“波动率表达式里面的水平效应矩条件都为0”和“残差的所有的相关系数模型中的矩条件都为0”被拒绝,其他的矩条件“所有的VAR矩条件都为0”以及“所有的GARCH模型矩条件都为0”被接受;在银行间市场上,A₁(3)矩条件检验的4个矩条件出现了和交易所相同的结果。也是拒绝“波动率表达式里面的水平效应矩条件都为0”和“残差的所有的相关系数模型中的矩条件都为0”;接受“所有的VAR矩条件都为0”以及“所有的GARCH模型矩条件都为0”。 3.QTSM3的模型设定检验无论用交易所市场还是银行间市场的数据在很高的置信度下被接受了。矩条件检验在交易所市场上,除了“残差的所有的相关系数模型中的矩条件都为0”被拒绝,其余检验都被接受;在银行间市场上,除了“残差的所有的相关系数模型中的矩条件都为0”和“所有的VAR矩条件都为0”被拒绝,其余原假设都被接受。


COX-2在大鼠排卵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

刁红录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环氧合酶(COX)是前列腺素合成的终端限速酶,具有两种亚型,即COX-1和COX-2。以前的研究表明,COX-2基因敲除的小鼠是不孕的,并且排卵、受精、着床以及蜕膜化均出现异常。最近的研究表明,COX-2基因敲除小鼠的生殖缺陷主要依赖小鼠的遗传背景,与小鼠的品系相关。COX-1和COX-2在大鼠生殖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还未见报道。本论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了COX-1和COX-2在大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情况。在妊娠第4-5天,COX-1在腔上皮的免疫染色明显增强。在早期妊娠第6天,在子宫腔上皮上能检测到较高水平的COX-1免疫染色,在腔上皮下基质能检测到较低水平COX-1免疫染色。在第7天,在腔上皮和初级蜕膜中仅能够检测较低水平的COX-1免疫染色。随着妊娠的进行,在妊娠第8-9天的整个蜕膜中能检测到较低水平的COX-1免疫染色。在妊娠1-5天,检测不到COX-2蛋白和mRNA的表达。胚胎着床后,在着床胚胎周围的腔上皮下基质细胞中可检测到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着妊娠的进行,在早期妊娠第7-9天,COX-2主要在子宫系膜侧的基质细胞中表达。此外,还利用尼美舒利(Nimesulide)和尼氟灭酸(Nflumic acid)两种COX-2的抑制剂研究了COX-2在大鼠排卵、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抑制剂都能够抑制24日龄大鼠和性成熟大鼠的排卵。为了研究COX-2抑制剂对大鼠着床和蜕膜化的影响,我们选择在大鼠早期妊娠的第4天晚(20:00)和第5天早(08:00)给大鼠腹腔每天注射尼美舒利(40mg/kg),直到取材为止,每天计算着床位点的数目,并称着床位点的重量。尽管尼美舒利对大鼠着床位点数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能够显著地减少着床位点的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尼美舒利处理后,大鼠的妊娠期明显增长,大鼠的窝产仔数和出生仔重显著减少。此外,尼美舒利和尼氟灭酸能够显著减少大鼠人工诱导蜕膜化子宫的蜕膜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尼美舒利能够抑制或者减弱COX-2、PPARδ、HB-EGF、Snail、phospho-STAT3、phospho-p38 MAPK以及Vimentin的表达,而COX-1在腔上皮下基质中的表达有所增强。 总之,尼美舒利能够显著减少大鼠的排卵数,延迟大鼠胚胎着床和蜕膜化,减少窝产仔数和仔出生重,并且延长妊娠期。这些结果表明,COX-2可能在大鼠的排卵、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P22~e蛋白经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肝细胞凋亡的研究

刁志宏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环氧合酶(COX)是前列腺素合成的终端限速酶,具有两种亚型,即COX-1和COX-2。以前的研究表明,COX-2基因敲除的小鼠是不孕的,并且排卵、受精、着床以及蜕膜化均出现异常。最近的研究表明,COX-2基因敲除小鼠的生殖缺陷主要依赖小鼠的遗传背景,与小鼠的品系相关。COX-1和COX-2在大鼠生殖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还未见报道。本论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了COX-1和COX-2在大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情况。在妊娠第4-5天,COX-1在腔上皮的免疫染色明显增强。在早期妊娠第6天,在子宫腔上皮上能检测到较高水平的COX-1免疫染色,在腔上皮下基质能检测到较低水平COX-1免疫染色。在第7天,在腔上皮和初级蜕膜中仅能够检测较低水平的COX-1免疫染色。随着妊娠的进行,在妊娠第8-9天的整个蜕膜中能检测到较低水平的COX-1免疫染色。在妊娠1-5天,检测不到COX-2蛋白和mRNA的表达。胚胎着床后,在着床胚胎周围的腔上皮下基质细胞中可检测到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着妊娠的进行,在早期妊娠第7-9天,COX-2主要在子宫系膜侧的基质细胞中表达。此外,还利用尼美舒利(Nimesulide)和尼氟灭酸(Nflumic acid)两种COX-2的抑制剂研究了COX-2在大鼠排卵、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抑制剂都能够抑制24日龄大鼠和性成熟大鼠的排卵。为了研究COX-2抑制剂对大鼠着床和蜕膜化的影响,我们选择在大鼠早期妊娠的第4天晚(20:00)和第5天早(08:00)给大鼠腹腔每天注射尼美舒利(40mg/kg),直到取材为止,每天计算着床位点的数目,并称着床位点的重量。尽管尼美舒利对大鼠着床位点数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能够显著地减少着床位点的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尼美舒利处理后,大鼠的妊娠期明显增长,大鼠的窝产仔数和出生仔重显著减少。此外,尼美舒利和尼氟灭酸能够显著减少大鼠人工诱导蜕膜化子宫的蜕膜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尼美舒利能够抑制或者减弱COX-2、PPARδ、HB-EGF、Snail、phospho-STAT3、phospho-p38 MAPK以及Vimentin的表达,而COX-1在腔上皮下基质中的表达有所增强。 总之,尼美舒利能够显著减少大鼠的排卵数,延迟大鼠胚胎着床和蜕膜化,减少窝产仔数和仔出生重,并且延长妊娠期。这些结果表明,COX-2可能在大鼠的排卵、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基于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的海洋平台结构损伤检测研究

刁延松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如海洋平台)在其服役期间,由于受到腐蚀、碰撞以及环境载荷作用,损伤不可避免。一旦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导致结构破坏,将给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结构进行损伤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振动响应分析的损伤检测方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虽然该方法已在结构损伤检测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测量噪声、模型参数误差的影响以及测量模态的不完备性,使得基于振动响应分析的损伤检测方法很难用于像海洋平台这样的大型结构。本文在总结回顾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本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海洋平台结构多重损伤检测方法。损伤检测分三步进行,首先将构件损伤引起的标准化的频率变化率输入径向基函数网络,进行损伤构件所在方向的判定;然后将构件损伤引起的标准化的损伤信号指标输入概率神经网络,进行损伤构件所在侧面及所在层的判定;最后将构件损伤引起的频率平方的变化比输入BP网络,进行损伤程度评估。为验证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海洋平台结构多重损伤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冲击响应模型实验和振动台模型实验,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仅需少量低阶模态,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海洋平台结构多重损伤检测方法即可完成对海洋平台结构的损伤检测,且具有一定的抵抗模型参数误差和测量噪声的能力。2.由于结构发生损伤后,其振动响应信号会发生变化,利用小波包对振动响应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包含结构损伤信息的特征向量(如小波包结点能量指标、小波包结点能量的变化量指标等),可以对结构损伤进行检测。与小波包结点能量指标相比,小波包结点能量的变化量指标对损伤位置更敏感。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包结点能量和神经网络的海洋平台结构损伤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包结点能量的变化量,作为概率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来确定损伤位置,其次利用小波包结点能量输入BP神经网络来确定损伤程度。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的优点是……


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毒理学特性比较研究

刁青云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本论文从羧酸酯酶(CarE)测定方法、靶标酶和解毒酶体躯和亚细胞分布、发育期变化规律、化学农药毒力测定以及亚致死剂量化学农药对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解毒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期为蜜蜂保护,尤其是我国东方蜜蜂保护提供依据。同时,研究了氟胺氰菊酯对西方蜜蜂和大蜂螨选择毒性,明确了大蜂螨抗性水平,确定了抗性机制,为中国大蜂螨防治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以α-乙酸萘酯(α-NA)为底物,采用正交方法确定了西方蜜蜂CarE活力测定最佳条件为酶终浓度0.3个腹部/mL、底物终浓度4×10⁻⁴mol/L、pH值7.0、温度35℃、时间10min。2.比较研究了两种蜜蜂成年工蜂靶标酶和解毒酶体躯和亚细胞分布。头部是蜜蜂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最高部位,在细胞内活性主要集中在线粒体层。CarE主要集中在腹部,在细胞内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主要集中于中肠,在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液中。但不同蜂种不同组织的不同亚细胞层比例不同。东、西方蜜蜂各躯段CarE与底物亲和力不同。3.从幼虫到成虫,GSTs和CarE活性存在显著变化,AChE活性变化不显著。东方蜜蜂AChE和GSTs活性随着发育进程呈增加趋势,西方蜜蜂工蜂体内AChE活性呈减少趋势。 东方蜜蜂除蛹期AChE活性显著高于西方蜜蜂外,其它发育期AChE和GSTs活性低于西方蜜蜂,CarE活性则高于西方蜜蜂(α-NA为底物)。不同发育阶段东、西方蜜蜂CarE 底物特异性不同。西方蜜蜂雄蜂幼虫和蛹三种酶活性高于工蜂。4.西方蜜蜂成年工蜂三种酶活性随日龄变化。21日龄时GST活性显著升高。5.AchE、CarE和GST活性在蜂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意大利蜂AChE活性最高。高加索蜂GST活性活性最高。以α-NA为底物时,蜂种间CarE差异不显著。以β-NA为底物时,卡尼鄂拉蜂CarE活性最高。不同蜂种以β-NA为底物时CarE活性均高于以α-NA为底物活性。6.对甲氰菊酯等5种化学药剂,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更敏感。LC₅五种化学药剂在24h 内对东、西方蜜蜂解毒酶作用不同。农药对东方蜜蜂CarE、AChE(马拉硫磷除外)影响大于西方蜜蜂,而对GST影响则是西方蜜蜂大于东方蜜蜂(双甲脒除外)。7.LC₅甲氰菊酯、灭多威和马拉硫磷能诱导东方蜜蜂AChE活性增加,降低西方蜜蜂AChE活性。LC₅氟胺氰菊酯诱导西方蜜蜂AChE活性增加,抑制东方蜜蜂AChE活性增加。LC₅双甲脒能诱导东方蜜蜂AChE,对西方蜜蜂影响不大。五种农药均可以诱导东方蜜蜂腹部CarE增加,其中氟胺氰菊酯是先诱导再抑制。五种化学农药均抑制西方蜜蜂体内CarE 活性。除灭多威外的四种化学药剂均抑制西方蜜蜂GST活性,灭多威在2-16h诱导,20-24h 抑制。对东方蜜蜂而言,甲氰菊酯、灭多威能抑制GST酶活性;双甲脒诱导GST;马拉硫磷和氟胺氰菊酯先抑制再诱导。8.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西方蜜蜂对氟胺氰菊酯的耐受性要明显高于大蜂螨。不同地方大蜂螨种群对氟胺氰菊酯抗性水平不同。Beijing2和Zhejiang种群为氟胺氰菊酯敏感种群。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增加,AchE敏感度下降可能是打蜂螨抗性机制。


阿维菌素对土壤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刁晓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本研究以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兽药残留对环境生物的潜在毒性为切入点,以畜牧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抗寄生虫药物阿维菌素(Avermectin B1a)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生态毒理学、生物化学、微宇宙和种群关系的研究与分析方法,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种群4个水平上研究了阿维菌素对3种土壤动物蚯蚓(Esenia fetida)、跳虫(Folsomia fimetaria)、线蚓(Enchytraeus cryptius)及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筛选出了敏感而稳定的蚯蚓生物指示物(Biomarkers),并根据获得的系列生态毒理数据,构建了评价药物生态风险的方法,为建立我国的兽药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和为兽药使用的环境安全提供了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蚯蚓的急性毒性试验:选用国际标准试验方法(OECD,1984)蚓种赤子爱胜蚓(Esenia fetida),比较了阿维菌素和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2种兽药抗生素在2种暴露系统下蚯蚓的急性毒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用滤纸法、人工土壤法测得的阿维菌素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₅₀)分别是8.19ug/㎝²、15.2㎎/㎏。滤纸接触法测得的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对蚯蚓的LC₅₀分别大于10ug/㎝²和大于15ug/㎝²。人工土壤法测得的安普霉素和磺胺二甲基嘧啶14天的LC₅₀均大于5000㎎/㎏。3种测试药物对蚯蚓急性毒性由高到低排列为:阿维菌素>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以农药的标准来判定,阿维菌素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属于低毒。但相对而言。阿维菌素对蚯蚓的繁殖毒性较大。 2)3种药物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在有机质含量高(61.36g/㎏)的土壤中,药物能刺激微生物的呼吸;在低有机质含量(29.94g/㎏)的土壤中则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有抑制作用,3种兽药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阿维菌素对土壤中的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真菌的作用因土质而异。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对土壤中的细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这2种药物对真菌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土壤微生物对药物敏感性的大小顺序为: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阿维菌素。 3)土壤中不同无脊椎动物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阿维菌素对跳虫、线蚓的生存有明显的影响(P<0.05),其LOEC值分别为1㎎/㎏和150㎎/㎏,而对蚯蚓的生存没有影响。阿维菌素能抑制蚯蚓的生长发育,其LOEC值为0.5㎎/㎏。阿维菌素对跳虫、线蚓、蚯蚓的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其LOEC值分别为0.25㎎/㎏、25㎎/㎏和0.25㎎/㎏,并显示了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跳虫对阿维菌素最敏感,蚯蚓次之,线蚓对阿维菌素的耐受性最高。 4)选择4种生物标志物研究了阿维菌素胁迫对蚯蚓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阿维菌素对蚯蚓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力有抑制作用,对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力在染毒的初期有明显的激活作用(P<0.05)。阿维菌素胁迫对SOD的活力没有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AchE和GST活力变化可用于定性反映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污染状况。阿维菌素明显减少蚯蚓溶酶体膜中性红保持时间(NRR-time)(P<0.05),NRR-time与土壤中阿维菌素浓度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蚯蚓溶酶体中性红染色时间与蚯蚓繁殖指标间有高度相关性(r²=0.9209),因此,蚯蚓NRR-time可以作为药物对蚯蚓种群影响进行早期预警的敏感生物指示物。5)在国内首次研究了阿维菌素对捕食者—猎物系统中种群动态的影响。选取革螨和跳虫构成捕食者—猎物系统,研究在阿维菌素胁迫下,对不同种群数量动态及关系的变化。应用构建的数学模型(y=ae〓),分析了种群变化与药物的关系。结果表明: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与阿维菌素的直接毒性有关,同时捕食者的捕获对其种群的变化也有影响。而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与猎物数量减少引起的食物短缺有关,与药物的直接毒性无关。6)应用实验测得的阿维菌素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生态毒理数据,参考化学物质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和程序,构建了阿维菌素生态风险评价分级标准的框架,并对阿维菌素对土壤环境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的综合风险等级为高风险,这种高风险是阿维菌素对土壤生物在分子、细胞、个体和种群不同的层次影响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畜牧业生产中应限制阿维菌素的使用或寻求替代品,以减少该兽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正常手指屈肌腱及模拟损伤吻合术后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刁晓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通过研究正常手指屈肌腱及模拟损伤吻合术后力拉伸力学性质和粘弹性力学性质,为临床治疗肌腱损伤提供生物力学理论基础。取正常国人15具男性新鲜尸体,左右各15只手,共30个标本,分别对正常标本和模拟手指屈肌腱损伤以末端编织法和端——端间断吻合法术后标本进行拉伸力学性质和应力松弛蠕变粘弹性力学性质实验。结果得出了正常对照组,手术1组、手术2组拉伸最大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等,对实验数据以多项式进行拟合,得出了各组各指试样应力应变关系表达式和应力应变曲线。同时还得出了各组各手指应力松弛蠕变数据和曲线,各组各指7200S,应力松弛和蠕变量,对应力松弛、蠕变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和归一化蠕变函数,对实验数据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出了应力松弛回归系数C,D值和蠕变回归系数A,B值。根据冯元桢教授的准线性理论,得出了各组、各手指标本的应力松弛方程。

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员的培养

刁海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以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命名的关于戏剧演出创作及演员专业培养的科学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根据自己作为演员、导演、戏剧教师和剧院领导者的多年经验,创造性地发现了演剧艺术和戏剧教育的客观规律。其一经问世,就在世界范围内的戏剧、电影创作和戏剧教育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的各国现实主义创作和戏剧教育无不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美学思想、学术理论为圭臬。 本论文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人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创建过程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理论内容为研究基础,进行细致的梳理,客观的思辨,系统的归纳,由此得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演员专业培养中的具体内容、指导思想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进而总结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以演员创作能力的培养、创作方法的学习和演员道德修养的培育这三者的交织为目标的,旨在培养合格的有创造性的演员艺术家。从而论证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戏剧艺术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问题探讨

刁天喜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技术创新是医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创新战略统领制药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思路和原则。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调研、专家咨询、战略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主要研究了如下问题:制药技术创新中的理论问题和基本概念界定;全球制药技术创新环境的演变、现状与趋势;制药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技术创新模式与策略;我国技术创新的逻辑起点及创新战略选择的思路和原则。主要研究结论是:新药产出率呈下降趋势,新药研发突破尚等时日;新药研发费用增加成为制约新药开发效率的瓶颈因素,药品价格控制以及鼓励通用名药品的竞争减少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专利保护、数据保护促进制药的创新。各国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创新的战略以提高创新的效率,我国制药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环境。模仿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制药企业的主要模式,合作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必要路径,制药核心技术唯有立足自主创新。我国制药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中要以改进技术为逻辑起点。化学、生物制药技术创新战略在全局上以模仿创新为切入点,重视局部技术环节的突破。中药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以自主创新为战略模式重点。


复杂网络理论和细胞自动机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研究

刁元波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呈现爆炸之势,同时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对大规模数据的贮存、处理和传输成为可能,为了快捷方便地对己知生物学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进一步分析利用,一门由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由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运而生,并大大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生物信息学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前基因组时代、基因组时代和后基因组时代三个发展阶段。前基因组时代的标志性工作包括生物数据库的建立、检索工具的开发以及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等;基因组时代的标志性工作包括基因识别与发现、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和交互界面工具的开发等;后基因组时代的标志则是大规模基因组分析、蛋白质组分析以及各种数据的比较与整合。本文尝试把复杂理论引入生物信息学领域,针对后基因组时代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是非线性,也可理解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非线性的分子基础在于各种生物大分子,基因及蛋白质之间频繁而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生物大分子并非独立完成其功能,而是以物理或化学方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网络,例如代谢网络,基因调控网络和信号转导网络等等。可以认为,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依赖于这些生物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其中,生物网络的构建是网络静态统计分析、动态分析、重要节点分析、网络调控策略发现、数值实验和仿真等工作开展的基础。本文使用简单对象传输协议(SOAP),从网络数据库KEGG提供的网络服务(Web Service)获取细胞信号转导数据,然后把它们转换成邻接矩阵,使用相关矩阵运算,最后构建了人类的细胞信号网络的无向图,一共包括931个节点,6798条边。对其的静态几何分析结果表明,它不是一个随机网络,而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其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P(K)~ K–r,幂指数γ大约为2.2。鉴于本文构建的细胞信号网络不是一个随机网络,为了搜索其中存在的有意义的社区结构,我们比较了以层次聚类算法为代表的聚集算法、以Girvan- Newman (GN)算法为代表的分离算法和Guimera的模拟退火算法。结果表明,传统的聚集算法适用范围最小,可靠程度最低,准确性也最差,而模拟退火算法在适用范围、可靠程度和准确性方面均显著优于其余两种算法。因此本文选用模拟退火算法研究了细胞信号网络的拓扑结构,并讨论了具体社区结构的生物意义及其在基础研究和药物设计方面的潜在影响。本文的第二部分使用细胞自动机构建了生物序列的离散模型,对细胞信号网络中具有关键作用的跨膜蛋白进行了拓扑结构预测。细胞自动机是D维空间中一组细胞单元组成的阵列,每个细胞单元处于状态空间中的某种状态,各细胞单元下一时刻的转移状态根据相应的邻域函数规则和各时间阶的领域状态配置进行更新。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细胞自动机的新方法用来预测跨膜蛋白的拓扑结构。首先,根据α-螺旋和β-圆桶类跨膜蛋白的结构特征确定了滑动窗口的长度为20个氨基酸残基,然后把扫描蛋白质序列所得到的片段根据优化的二进制编码规则转化成01序列,再用细胞自动机来推导伪氨基酸组成;最后,使用扩大的协方差判别算法来预测跨膜蛋白的拓扑结构。所得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同时对α-螺旋和β-圆桶类跨膜蛋白进行预测,并能在Jack-knife交叉验证下取得较高的准确率,明显优于HMMTOP、TMpred和PRED-TMBB这3种跨膜蛋白预测算法。另外,本方法只需要输入蛋白质的一级序列,不用额外输入参数、注释和序列比对信息,非常适合于大规模、高通量、自动化的基因组搜索和注释工作。同时,这种方法也可用于提高蛋白质其他许多特征的预测精度,如亚细胞定位,酶家族分类,三级结构预测等。


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

刁凤琴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众所周知,石油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战略格局的形成,以及中石油等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成功上市,如何对石油储量进行经济评价并使评价结果符合国际通行的规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和紧迫的问题。科学的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是加强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的前提;是石油企业实施科学决策,加强风险防范的保证;是进一步深化石油企业改革的基础;是彻底改变若干年来我国“重技术储量轻经济储量”观念的需要。因此,本论文的选题既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可操作意义。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对石油储量评价主要集中于探明储量的经济评价,而探明储量包括了探明已开发储量和探明未开发储量。因此,本文对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的重点也放在探明未开发储量和探明已开发储量上。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第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石油资源的复杂性等特点;第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以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数学、复杂系统分析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建立理论模型,将模型与实际案例结合作实证分析,使得建立的模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用性;第三,比较分析法。文中既注重理论方法的比较,又注重实证结果的比较。如对拓展的DCF-NPV模型和传统方法在同一油区的NPV值大小的比较、软计算方法和硬计算方法的比较等;第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主体关于石油储量动态分析部分总体思路是进行微观经济评价和宏观产量预测,微观经济评价侧重于油田的某一具体区块或某几个具体区块的研究,而宏观产量预测侧重于整个油田的研究;第五,系统分析法。本文的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既注重某具体油区的微观经济分析,又兼顾油田企业宏观发展规划,因而文章的主体构架就是宏观预测和微观评价。同时在具体的研究中,特别是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将研究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中,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指标的构建、参数的选取,既体现了油田自身的特点以及非人为因子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客观反映油田自身因子之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二类因子客观存在且共同影响经济指标。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构建了探明未开发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的DCF-NPV拓展模型,该拓展模型将项目经济寿命期分为勘探开发期、产量上升期、稳产期、减产期几个阶段,体现了石油价格以固定比率变化,石油产量稳产期保持不变,递减期成指数递减,开发成本在稳产期维持不变,在减产期以固定比率递增等特点,以客观地评价项目寿命期内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因素的变化对储量价值的影响情况。第二,构建了探明已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下限产量(储量)分析模型,该模型反映了经济下限产量在分析期内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随影响因子的变化而不同的。第三,首次尝试性地将软计算方法引入到经济指标与其影响因子的关联性分析中,得到了比传统的硬计算方法(如回归分析法)更为精确的分析结果;而基于软计算的经济指标与多因子的综合关联性分析更是前人未曾涉足的。第四,在进行油田宏观产量预测时,提出了基于软计算与硬计算融合的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预测模型,该模型在宏观产量预测中的运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并且能够得到比传统的产量预测方法(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更为精确的结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主要的创新点等。第二章是关于中外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的综述。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外石油储量分级标准,并对中外石油储量分级标准进行了比较,提出应进一步改进我国石油储量分级标准,并使之与国际接轨;然后介绍了国内外项目经济评价的发展状况;最后是国内外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概述,指出我国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在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体现、变动因子与经济指标的动态关联性、经济评价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而这些不足之处正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第三章是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文中分别从资源的劳动价值、资源的地租、资源的效用价值、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和资源的耗竭性补偿价值以及环境的破坏补偿价值等价值理论论证矿产资源的价值体现。为后面的石油储量经济评价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四章是石油探明未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评价研究。论文以贴现现金流净值(DCF-NPV)为方法基础,考虑到石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石油价格的随机波动性、石油产量的递减性、石油开发成本的递增性等具体特点,建立了基于若干假设前提的DCF-NPV拓展模型。其假设条件包括:第一,将整个项目寿命期分为勘探开发期、上产期、稳产期、减产期。产量分为稳产期产量(上产期一般时间较短,为便于计算,将上产期与稳产期合并,以稳产期产量代入模型)、递减期产量,假设稳产期的产量保持不变,递减期产量成指数递减;第二,假设石油价格以固定比率递增;第三,假设石油开发成本在稳产期保持不变,减产期以固定比率递增;第四,假设计息周期为年,即每年复利一次;第五,假设相关税费率在计算期内是不变的。由此建立的DCF-NPV拓展模型既体现了石油行业的特点,又体现了石油储量经济评价的动态特点,相对于传统的基于确定参数下的DCF-NPV模型来讲,更具有现实可操作价值。根据建立的拓展模型,不仅可以通过计算对石油储量开发的可行性进行经济评价,而且可以通过该模型进行决策控制,根据现有的储量规模,获取企业对利率、价格、成本等因素变动的最大承受力和投资极限,以利于风险防范和投资决策。最后以某油区的实际案例来展示拓展模型的可操作性。第五章是石油探明已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评价研究。探明已开发储量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剩余可采储量的研究,其开发的经济性评价也就是剩余可采储量的经济性评价。对探明已开发储量进行经济分析时,关键是分析追加投资(成本)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常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而企业对剩余可采储量的评价常用单位时间的井产量来表示。基于此,本文关于探明已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评价研究重点在产量。作者在论文中提出了经济下限产量的概念,并对经济下限产量的内涵作了界定,即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保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低可开采产量。论文以盈亏平衡分析和净现值为方法基础,建立了体现资金时间价值、价格和成本以固定比率变动的动态经济下限产量分析模型和最低储量规模模型。与传统的静态分析模型相比较,建立的动态模型更能反映项目的经营安全率,更能直观地反映价格、成本、折现率等因子的变动对经济下限产量的影响以及企业的经营风险承受力,从而为企业是否继续对开发井进行追加成本提供决策依据。文中还特别对相关参数的确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以某油田的某区块为实际案例,分别运用传统的静态分析方法和本文的动态分析模型进行计算,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得出动态模型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同时提出,经济下限产量在项目寿命期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其大小与影响因子关系密切。因此,在计算项目经济下限产量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子的变化,以更加客观地进行油田项目的经济可采性评价。第六章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经济下限产量(储量)与影响因子的关联性分析,该部分内容是第五章内容的延续。论文首次尝试性地以软计算(ANN)为分析方法基础,结合具体的油田,根据石油开发的实际情况和资料的可得性,选取原油价格、油藏埋深、油藏面积、采收率等作为论文中影响经济下限产量(储量)的因子,并将其划分为外部因子(价格)和内部因子(油藏埋深、油藏面积、采收率等)。文中,首先用软计算方法分别进行了价格、深度等因子与经济下限产量的单因子关联性分析,得到各因子与经济下限产量的关系模型。同时,为了论证软计算方法的精确性,文中还将软计算分析结果与传统的回归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软计算方法比传统的硬计算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在单因子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反映因子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关联性和因子之间关系的不可分割性,以使建立的关联性模型具有更强的可解释性,文中又运用软计算进一步进行了经济下限产量(储量)与外部因子、经济下限产量与内部因子、经济下限产量与内外部因子的综合关联性分析,以提高企业的综合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第七章是对江汉油田的宏观储量-产量预测研究。对石油工业企业而言,石油产量的宏观预测对油田企业的勘探开发规划、生产经营计划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石油企业合理制订生产任务、避免盲目投资和开发提供决策支持,保证每年的开采量遵从既定的开发模式,以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首次尝试将软计算(最近邻径向基法)与硬计算(马尔可夫法)方法相结合,以江汉油田为研究对象,对江汉油田未来几年的产量进行宏观预测。同时,将文中所用的分析方法与传统灰色系统GM(1,1)模型进行比较,得到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模型在宏观产量预测中比传统的硬计算方法精确性更高。从而证明了作者首次所尝试采用的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模型在宏观产量预测方面的可解释性和实际可推广价值。第八章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为保证科学合理的储量经济评价的建议。主要建议包括:第一,加强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并完善和规范各项分析指标,以便于经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提高现有的折现率水平,以使石油企业合理地规避风险;第三,改革现有的二档油价制度,实施不同的储量评价目的采用不同的油价标准;第四,改变现有的平均折旧法为快速折旧法,以确保企业资金的尽快回笼和二次开发资金;第五,改变现有的一刀切的税收制度,采取分级税制。此外,应关注软计算集成方法在石油勘探开发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

刁世兰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句法和语义的对应关系是当代语言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以“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充当谓语核心的句子中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机制及其制约因素,旨在以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机制为线索来打通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找出制约受事成分句法投射方式的各种句法、语义、语用因素,最终揭示出句法、语义的对应规律以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文的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对相关研究的成果及现状进行评述,确定“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的范围,对受事成分在句子中所占据的位置及相关句式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描写,以此作为对受事成分的常规句法投射机制和非常规句法投射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第二章重点讨论动词和以动词为结构中心的述补结构的配价的原则和方法,从而确定二价动作动词的范围,列出了“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表。我们同意动词的“价”是一个句法语义范畴的观点,本文对动词配价的确定是建立在语义的基础上并通过形式(句法)上的验证的。一个句子的基本结构是由谓语动词的词汇语义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对于一个句子来说,谓语动词是其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核心,研究语义成分与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自然必须以动词的研究和分类为前提。二价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的主体,而带有施事和受事两个语义成分的“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是最典型的二价动作动词,最能体现二价动作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这是我们把受事成分在以该类动词为谓词的句子中的句法配置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第三章对各种类型的“受事句”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写和解释。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考察,我们发现,以谓语动词(我们的研究限于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为参照点,受事成分的句法位置有动词前和动词后两大类,受事成分句法实现的不同位置构成了不同的句式,这决定了受事句的类型有“N/N施+V+N受,N施+N受+VP,N受+N施+VP,N受+VP和N受+V+N施”五种。受事成分向动词后句法位置的投射是语义成分向句法成分的常规投射,向动词前句法位置的投射则相应地应该属于语义成分向句法成分的变异投射。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本部分依据格语法理论、论元结构理论、题元层级理论重点探讨受事成分在语用中性的情况下的常规句法投射模式,同时运用上述理论的原则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的句法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第四章在格语法理论的框架下,主要运用“透视域”理论的原则和方法探讨现代汉语中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问题,结论是:在语用中性的基础句中,施事总是优先投射为句子的主语,受事总是优先投射为句子的宾语。如果施事缺省,进入透视域的是工具和受事,那么工具格投射为主语,受事为宾语;如果特定场景中只有受事进入透视域,那么一般情况下受事投射为句子的主语,成为受事主语句。第五章参照论元结构、题元层级等国外有关句法、语义对应关系问题的理论,总结了汉语语义结构投射为句法结构的规律,具体到典型的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的固有语义角色的句法投射问题,我们得出了与第四章相同的结论:在典型的常规的基础句中,施事总是投射为主语,受事总是投射为宾语。必须说明的是,上述理论对句法语义对应关系问题的处理都是在语用中性的简单句或基础句中进行的,反映的是一种语义角色静态的常规的投射机制。因此,上述理论对在语用因素的驱动下语义角色(比如“受事”)的非常规句法投射都缺乏足够的解释力。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八、九四章。本部分在受事成分静态的常规句法投射模式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考察受事成分的非常规/变异投射机制及引发变异句法投射的各种因素,重点关注各种语义、语用因素对受事成分句法投射的制约作用,以便能够揭示出句法背后的语义、语用制约规律。第六章考察了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质对受事NP句法投射的制约,发现受事NP是否“有定”是决定其句法位置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投射到谓词前的受事成分通常由有定NP充当,投射带谓词后的受事成分通常由无定NP充当。第七章重点探讨了“主题化”这种语用现象对受事成分句法投射的影响,关注的重点是受事成分的变异句法投射(偏离常规的宾语位置而投射到句首位置)的语用动因以及主题化移位所受到的句法、语义等方面的约束和限制。主题化移位是“N受+N施+VP”和“N受+VP”这两种句式形成的主要原因。第八章重点探讨了“焦点化”这种语用现象对受事成分句法投射的影响,关注的重点是受事成分偏离常规的宾语位置而投射到主语之后谓语动词之前的对比焦点位置,施事成分偏离常规的主语位置而投射到句末焦点位置的语用动因以及焦点化移位所受到的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约束和限制。焦点化移位是“N施+N受+VP”和“N受+V+N施”这两种句式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九章首先对“移位”的含义进行了界定,然后举例性地分析了受事成分向谓词前移位(包括向句首移位和向主语后谓词前移位)所受到的句法、语义、语用诸方面的制约条件。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论文的主要观点、研究思路以及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的回顾和思考,同时阐述了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大鼠附睾beta-defensins的表达方法和抗菌活性研究及猴附睾特异表达基因RNase 9的表达和功能探索

刁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β-defensins是重要的天然免疫分子,构成了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之间的保护屏障。最近的研究发现,β-defensins不仅参与抗微生物天然免疫、抗病毒、趋化和免疫增强作用,还在细胞分化、肿瘤发展、组织重构等过程中发挥广泛的功能。Bin1b是大鼠附睾特异表达的β-defensin,过去的研究表明Bin1b具有抗菌功能,参与起始精子运动。迄今在大鼠、小鼠和人类分别发现了43,52和39个β-defensin,多数主要在雄性生殖系统成簇表达,而且在附睾中的表达具有区段特异性。为了了解以Bin1b为代表的β-defensins的生理功能以及为抗菌肽的开发打好基础,本课题从β-defensins的基因重组表达研究入手,试图探索β-defensins的表达方法,为几十个未知功能的β-defensins研究提供重组多肽。以Bin1b为表达对象,我们进行了体外无细胞系统、毕赤酵母、昆虫细胞、大肠杆菌系统和小球藻系统等的摸索表达,在内含肽(intein)为基础的表达系统IMPACT-TWIN中得到了较好的表达。作为对照,同时表达了大鼠非附睾特异表达的RBD1,人类非附睾表达的HBD2。这三个多肽都得到了活性表达,而且都对大肠杆菌和致病性白色念珠菌具有抗菌活力。其中RBD1的重组表达和抗菌活性研究是第一次报道。此外,RBD1和rBin1b还对HIV1感染具有抑制作用。这些表达研究探索为大量的附睾特异和非特异表达的β-defensins结构和生理功能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还对功能未知的猴附睾特异表达基因ESC461(RNase9)进行了重组表达研究。分别尝试了毕赤酵母,昆虫细胞,大肠杆菌等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系统中得到了较大量的包涵体表达。通过摸索复性条件,发现ESC461(RNase9)适合进行稀释复性,而且在较高浓度的盐溶液中比较稳定。重组蛋白没有测出核糖核酸酶的活性,但是表现出了抗菌活性。同RNaseA家族成员一样,ESC461(RNase9)具有相似的肝素结合能力。由于ESC461(RNase9)等电点较低,与RNases家族抗菌活性的机理似乎矛盾,本文认为肝素结合多肽的抗菌机理可能是更恰当的解释。通过对肝素结合多肽的功能分析,我们可以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检视RNase9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对ESC461(RNase9)的成熟肽序列的ScanProsite扫描分析表明,存在一些可能的结构域和基序。上述综合信息将对ESC461(RNase9)的功能探索具有指导作用。

全固态宽带可调谐光学参量发生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刁述妍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光学参量发生器作为可调谐相干光源,拓宽了激光输出波长范围,在光谱学、医学、科学研究、军事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非线性材料加工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光学参量产生器、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种类越来越多、转换效率越来越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红外人眼安全波段的中红外光学参量振荡器已进入实用阶段。作者在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基金项目(0223024900)资助下,进行了准相位匹配温度调谐光学参量振荡器和光学参量产生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本文理论上对光学参量发生器的物理机制、调谐方法、允许参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实验上对光学参量发生器的泵浦源进行了研究,实现了1064nm泵浦的全固态温度调谐PPMgLN光学参量产生器和光学参量振荡器的宽带、红外可调谐参量光的输出。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准相位匹配光学参量发生器的角度调谐、泵浦波长调谐、周期调谐和温度调谐四种调谐方式的调谐特性和调谐速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分别得到了四种调谐方式下计算输出波长与调谐速率之间关系的精确公式,并得到了它们的关系曲线。2、对准相位匹配光学参量发生器的允许周期、允许温度、允许角度、允许泵浦光波长和允许参量光波长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分别得到了五个允许参量公式,并得到了输出波长与允许参量之间的关系曲线。3、对晶体角度调谐光学参量振荡器进行了理论研究。分别从信号光单谐振和空闲光单谐振两种情况出发,推导和计算了输出信号光波长与调谐角的关系、晶体角度调谐的允许角和调谐速率,首次得出近轴条件下的近似公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对信号光单谐振和空闲光单谐振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4、对非共线准相位匹配的增益和输出参量光的允许波长进行了公式推导、分析和计算,得到了允许信号光波长的精确公式和关系曲线。得出,在相同条件下,非共线相互作用的增益将比共线相互作用的增益大大减小;非共线比共线相互作用有更大的允许波长。5、对光学参量发生器的泵浦源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在详细研究了调Q激光器的原理与输出特性的基础上,确定了用1064nm声光调QNd:YAG激光器作为泵浦源的方案。6、克服了传统周期极化晶体光损伤阈值低的缺点,实现了连续、宽调谐、稳定的红外参量光输出,并获得了基于掺氧化镁周期极化铌酸锂晶体温度调谐光学参量产生器样机一台。该项目于2005年11月通过省内外专家鉴定,并荣获2006年度河南省信息产业科技成果壹等奖。

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态势和企业的动态竞争研究

刁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强调以谋略取胜。同样在企业经营中,战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足可见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二十一世纪,企业时时刻刻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当中,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等都对企业的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必须重新审视、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战略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战略管理中,有关动态竞争的研究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动态竞争理论主要是对企业层面企业间的竞争动力进行考察,主要以企业的具体行为为考察变量,对企业的竞争性行为做出解释,以期为企业在与对手地不断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战略定位,并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本文以中国啤酒行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动态竞争研究的两个方向-多点竞争和竞争互动展开研究。在进行正式研究之前,本文先对中国啤酒行业、企业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和消费国,且中国啤酒产销量每年仍大幅增长,啤酒的产量与一个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此外中国啤酒企业呈现明显的行业集中现象,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冰火两重天,行业利润主要集中于几家大的企业。接着本文以国外学者提出的权变模型为基础,从影响范围、市场密度、资源相似性和企业的相对规模四个方面对啤酒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多点竞争情况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啤酒行业呈现诸侯割据的局面,不同的啤酒集团掌控着不同的势力范围,在这些势力范围中,又以三大啤酒集团为最强。由多点竞争理论中的相互克制可以推断,这种势力范围的分配不会加剧三大集团之间的竞争,相反会使他们之间的竞争减弱。但是市场密度对于竞争的影响却是正向的,随着市场密度的增加,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将会加剧。此外企业间的规模越接近他们之间的竞争将会随之减弱,而这种现象在规模相近的大企业之间尤其突出。资源相似性对于企业竞争的影响则会随着情况不同而不同。这一点在有关竞争互动的研究中就有所体现。在竞争互动的研究中,本文选取了中国啤酒行业的8家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6个假设,然后对中国啤酒行业8家企业6年397个竞争行为和821个竞争反应从竞争行为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检验,最后得出结论。随着进攻性行为影响范围的增大,受攻击企业的回应数量将会增加,同时企业的回应速度也将加快。随着进攻性行为影响程度的增大,受攻击企业的回应数量也会增加,同时企业的回应速度也将加快。战术性行为通常会导致更多的企业作出快速的反应。上述研究的实证结果与某些学者研究的结论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中国啤酒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这不是一个通用的结论。随着行业变化、行业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上述结论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这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软件安全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刁俊峰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随着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和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软件产品的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并设计好的方法来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对于软件版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软件的安全隐患存在于软件设计、发行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既存在自身的安全漏洞,也存在外部的攻击危险。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由于网络的应用,关键代码和文件信息面临着泄漏的危险;在软件发行阶段,一些代码(如Java字节码)由于自身的机制,容易被反编译,也为盗版提供了方便;在应用上,一些软件在通信方面,尤其是在密钥协商的过程中存在安全漏洞,攻击者利用中间人攻击方法可以容易的获得软件通信双方的会话密钥,进而获得通信数据,攻击者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窃取用户的重要信息,而且可以分析软件的流程,达到盗版的目的。本文针对以上这些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到了如下一些研究结果:1.研究了软件保护中的混淆技术,设计了一种利用不定方程的解的特点来构造模糊谓词的混淆方案。该方案首先根据一组不定方程解的特点构建具有参数化的模糊谓词,通过动态生成数据链表图来保护模糊谓词的输出,并且引入混沌算法来干扰攻击者的跟踪调试;最后利用背包加密算法将模糊谓词的输出转换成相应的判断条件,增加了反编译的难度。2.针对加密保护Java字节码文件存在的密钥管理困难、影响程序升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hamir门限分存算法的密钥管理方案。不同的Java字节码文件产生不同的密钥,避免了对程序升级的影响;利用门限算法将密钥分成多个伪随机性的因子,通过置乱和异或的方法将因子均匀的分布到加密的代码中,使攻击者难以直接发现密钥因子;在加密代码还原时,随机的提取因子来恢复密钥,重复使用相同因子的概率很小,有效干扰攻击者对密钥生成过程的跟踪。3.提出了一种分块加密保护Java字节码的方法,该方法先将字节码分成若干块,每一块的加密密钥都根据其他块的信息动态生成,生成密钥的因素都来自文件本身,不需要隐藏任何信息。4.研究了软件在通信时密钥协商存在的安全漏洞,分析了中间人攻击远程桌面协议的原理和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码分多址原理的安全密钥协商模型。5.结合访问控制、加密和水印技术,设计了基于内网的防信息泄漏系统,给出了详细的设计过程,并对其安全性做了分析。该系统嵌入两层水印,第一层水印用来实现对文件内容的保护,第二层水印用来标识文件的安全级别。在第一次嵌入水印后和第二次嵌入水印前,对文件进行加密,加密用来保证文件的机密性,只有有权限的用户才能获得解密的文件。

Ⅰ.毕赤酵母表达可溶性hsBAFF的纯化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Ⅱ.昆虫杆状病毒靶向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

刁振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第一部分毕赤酵母表达可溶性hsBAFF的纯化及生物学性质研究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hFF)是1999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BAFF在anti-IgM存在下能专一的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因而在体液免疫中有重要的作用。其缺陷或过量表达均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失衡,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因此,BAFF以及抑制剂的开发有望成为治疗人体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药物。鉴于此,我们利用常规的PCR克隆方法,将hsBAFF的cDNA克隆至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中,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所分泌蛋白为糖基化的hsBAFF。重组蛋白经离子交换和分子筛层析纯度为95%,得率为1升发酵液可得102毫克hsBAFF,氨端测序后再次表明蛋白为hsBAFF。结果显示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hsBAFF可以满足科研甚至工业化生产目的。第二部分昆虫杆状病毒靶向于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现已发现杆状病毒可进入某些哺乳动物细胞,并对肝细胞具有一定的靶向性,这提示可将杆状病毒作为一种对肝癌基因治疗的新型载体。本文对杆状病毒载体的改造及对肝癌细胞的靶向凋亡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利用Bac-to-Bac系统构建了分别含有CMV和hTERT启动子表达盒的两种重组杆状病毒。可观察到CMV启动子在Sf9细胞中可启动报告基因的表达,两种病毒在相同的感染复数下对HepG2和Hela细胞具有不同的表达效率。我们又将凋亡素基因置于hTERT启动子下,构建的重组杆状病毒BacV-hTERT-Apoptin诱导了HepG2细胞的凋亡。因此可以认为,重组杆状病毒BacV-hTERT-Apoptin可作为一种对肝癌靶向基因治疗的简便高效的基因治疗载体。

论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实验

——以江苏咨议局为核心的研究

刁振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生存危机,无奈的清政府开始了灭亡前的垂死挣扎——施行宪政改革。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三十二年,颁布九年预备立宪诏;三十三年,谕令各省督抚在省会速设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之实验;三十四年,颁布施行《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并谕令各省一年内一律成立咨议局,宣统元年各省咨议局一律开议。从光绪三十四年开始,一次西方式的选举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到宣统元年,除新疆外,我国其他各省都进行到地方议会的实验阶段。咨议局就这样成为了近代中国开始探索如何建立广泛政治主体参与途径的开端,也因此而步入了本文的研究视野。选择江苏咨议局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原因,史料较为丰富固然是笔者考虑的重点,更重要的是,与其他省份相对而言,江苏省为西方议会制度在中国的移植提供了较为优良的政治、经济和人文土壤。江苏咨议局也因此而成为全国各省咨议局中的佼佼者,全国立宪运动的领袖。在清末地方议会制度的实验中,江苏咨议局既是全国各地议会实验的一个缩影,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进行了规范分析的同时,结合江苏咨议局在清末从寄予厚望到实验失败的动态发展过程,总结了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实验失败的教训、原因以及对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启示。本文共分导论、正文六章和余论三部分,其内容要点如下:导论,介绍了本文选择江苏咨议局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和意义,前人对这一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第一章,清末议会政治的源流:第一节,对西方议会制度的产生过程及其理论渊源进行了简略地归纳,目的是为了用“原生型”作为一个参照系,来发现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第一次西方议会制度的实验究竟与西方的议会政治发展的轨道偏离了多远。第二节,简单介绍了西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传播,以及传播中引发的讨论与最后的实验。第三节,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基础上,归纳出议会制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国人在传播和学习西方议会制度的过程中,丢弃了议会制度中原有的社会契约的性质,而是结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对西方议会制度进行了扭曲,使其完全背离了西方议会政治发展的轨道,沿着一条特殊的逻辑开始了中国之旅。国人对议会制度的理解已经如此扭曲,那么议会制度在中国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章,江苏省的生活世界:第一节,简单地介绍了江苏省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积淀的人文特点,以及由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而经历的外来思潮的冲击情况。为后面三节作了必要的背景铺垫。第二节,介绍了江苏省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为江苏咨议局的筹备和运作准备了民间参与主体。伴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力量得到不断地壮大,由此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商人阶层,其对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在后面咨议局筹备和运作的整个过程中可以得到证明。第三节,介绍了新思想在江苏省的传播,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绅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为江苏咨议局的筹备和运作中民间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作了背景准备。第四节,在前三节背景的积淀下,清末江苏省的地方官也有了积极的转变,为江苏咨议局筹备和运作过程中官方的积极配合做了一定的背景准备。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的都是江苏咨议局的筹备,由于字数比较多,为了整体上章节的协调,把咨议局的筹备分成上下两部分。第三章,江苏咨议局的筹备(上):第一节,江苏咨议局的筹备工作,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进展得比较顺利也比较快,主要原因是官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这为将来咨议局的运作做好了铺垫。第二节,对咨议局章程中有关选民资格的法条进行了规范分析,从法律制度层面说明,选民资格调查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原因可能会引发的问题,为选民资格调查结果的评析作了制度层面的铺垫。进而结合法律规范,对选民资格的调查情形及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江苏咨议局的筹备(下):第一节,在第三章筹备的基础上,江苏咨议局进入到筹备的主体阶段,即咨议局选举投票。首先,本文对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的制度规范进行了分析,为后面投票的实践操作做好制度层面的铺垫。然后,对选举投票的结果进行了规范层面的分析。第二节,历史是不可逆的,对于当年的选举投票到底是怎么样一个过程,我们今天只能凭借时人的评价得出结论。在翻阅了大量的当时的报纸和杂志后,发现时人对江苏咨议局的选举投票情形的评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本节对此进行了归纳,以求客观。第三节,以上诸多的筹备完成之后,终于产生了江苏咨议局的议员,本文对这些人的背景进行了考察,发现人民在这次空前的大选中是茫然的,对政治有兴趣的只有极少数的士绅,士绅们的造型是半传统半现代性的,他们有求变的观念,但自身的利益优先,在制度的变革中,当他们自身的利益可能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屈从于原有的制度,拒绝变革。这一分析结果为议员们在江苏咨议局运作过程中的行为做好了背景的铺垫。第五章,江苏咨议局的运作及其议案分析:第一节,简单介绍了江苏咨议局开议前的诸多准备。第二节,首先,对咨议局章程中有关咨议局的权限、议员的权限、咨议局的会议制度和咨议局会议程序的有关规范进行了法律分析,为后面的实践操作作了制度层面的铺垫。然后,对江苏咨议局运作的两年内所召开的两次常会和两次临时会的会议情况作了一个总体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江苏咨议局开议前议员们热情极高,积极准备议案,对咨议局的运作充满了期望。第一年度会议之后,议员们的提议热情有所减退,但议会的经验则有所累积,比第一年更加成熟,对行政机关的各种监督都有愈加严厉的趋势,而至宣统三年宁属预算案达到了最高潮。第三节,以咨议局章程所赋予咨议局的权限为依据,从四个方面,即立法权、监察权、财政权、议决地方事务权分析了江苏咨议局在运作过程中所审议的议案。从各议案的审议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江苏咨议局议员们已经了解到议会的成立,可以代表本身的利益发言,对抗行政官员的非法剥削,将政治参与和利害关系相连接。试图树立咨议局作为立法机关的地位,并凭借这一合法的平台,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咨议局章程赋予咨议局种种法定职权,但同时又对咨议局职权的行使设定了种种限制,使其不能真正发挥立法机关的功能。而实际上,在独裁的政治制度下,咨议局显然不可能具有与行政官厅相抗衡的独立地位。江苏咨议局运行两年以来,所议不少,但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议案实际不多。第六章,江苏咨议局与江苏行政官厅的关系:第一节,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的实验,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新事物。按照分权制衡的宪政理论,行政机关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矛盾和斗争、合作和妥协并存的,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应各自独立,发挥相互牵制的作用,在精神上又应和衷共济,为民服务。那么咨议局与督抚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本文首先对咨议局章程中有关咨议局与督抚关系的法条规定进行了规范分析,为后面分析江苏咨议局与督抚在咨议局运作中的关系作了制度上的铺垫。第二节,对江苏咨议局与督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可以发现,江苏咨议局和督抚之间斗争多于妥协,两者不能和衷共济,共同为省政而努力。一方面,当时行政官员还不能体会议会政治中斗争与妥协并存的这一内涵,而且官场黑暗腐败,由来已久,为保护其既有的权力与利益,故与咨议局处于敌对的情势较多。另一方面,咨议局议员们初尝参政滋味,也不免过于热心。于是江苏咨议局在处理与行政官厅的关系时则从事一种全有或全无的对抗,对于有争议的部分,无法进行妥协。第三节,江苏咨议局与督抚关系还受到当时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江苏咨议局和督抚之间冲突的解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余论,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实验的历史启示:本文最后对咨议局的性质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对江苏咨议局在清末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并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同时还总结出,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实验,虽然失败了,但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留下了重要启示。

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研究

刁常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真实对象的三维重建,是虚拟现实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文物数字化存档、电影、电视、广告、电子游戏等方面都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三维形状重建和实拍纹理重建是真实对象三维重建中的两大核心内容,三维扫描、模型配准、模型拼接等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较好地支持真实对象的三维形状重建,然而实拍纹理重建相关的纹理映射、纹理融合等技术尚未发展成熟。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是指利用多个角度拍摄的真实对象高分辨率数码照片映射融合生成完整的三维模型纹理,并在处理过程中保持纹理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本文将针对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完整解决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了如下的内容;1)纹理重建技术研究综述分析了纹理重建技术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实拍纹理映射相关的相机标定方法进行了介绍与评价,还对纹理反走样、纹理融合及光场材质属性重建等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进行了综述。2)基于无规则对应点的纹理映射技术研究基于交互指定的三维模型表面与纹理照片之间的任意特征点对生成纹理坐标的技术、基于透视投影的快速纹理坐标遮挡剔除技术,以及基于自然邻居插值的纹理坐标插值校正技术。3)全局纹理重光照与细节融合技术研究基于最小均方差的多幅纹理全局亮度校正和色度校正技术、多幅重叠纹理加权融合技术。4)物体表面光反射属性快速重建技术研究基于简单采样的Blinn光照模型全局高光参数及逐顶点漫反射参数快速稳定求解技术。通过对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了高精度纹理重建系统,并在文物数字化存档的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应用验证。从敦煌、金沙、良渚、河姆渡等遗址多件珍贵文物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的结果来看,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基于实拍照片映射和融合生成三维模型高分辨率高保真纹理的问题。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大鼠雌性生理周期海马区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刁葳菲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糖尿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其发病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变化对于深入理解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及其预防治疗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利用四氧嘧啶诱导的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基因治疗小鼠模型以及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病理过程的蛋白质组变化。应用双向电泳分离和MALDI TOF/TOF MS质谱鉴定技术,首先分析了四氧嘧啶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小鼠与正常小鼠及胰岛素基因治疗成功小鼠的肝脏、肾脏和血清蛋白质表达差异,分别发现14、15和14种蛋白在糖尿病小鼠中表达异常,其中5、5和7种蛋白在转基因小鼠中恢复正常。这些蛋白涉及葡萄糖代谢、脂代谢、信号转导及免疫炎性反应等功能活动。通过正常人、Ⅱ型糖尿病及疾病早期糖代谢异常病人(IGT)血清蛋白质组比较分析发现,IGT和Ⅱ型糖尿病相对正常分别有7和15种蛋白变化。这些差异蛋白中,3种在IGT和Ⅱ型糖尿病中都发生变化,仅在IGT或Ⅱ型糖尿病中出现的差异蛋白有4和12 种。仅在IGT中出现的差异蛋白,可能参与发病早期机制而作为早期诊断Ⅱ型糖尿病的标记物,而同时在IGT和Ⅱ型糖尿病中出现的,则很可能对IGT进一步发展为Ⅱ型糖尿病起作用。综合比较以上结果发现有3种蛋白在Ⅰ型糖尿病小鼠和Ⅱ型糖尿病人血清中都异常表达,其中haptoglobin precursor在Ⅰ型糖尿病小鼠经基因治疗后回调至正常,提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发病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发病的分子机制、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等奠定了基础。 前期研究发现动物雌性生理周期与记忆功能相关,而海马区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为深入理解脑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利用蛋白质组技术,我们比较分析了雌性大鼠不同生理周期和雄性大鼠海马区的蛋白质组,从双向电泳胶上分离鉴定出1089个点对应于449种蛋白,其中信号蛋白占10.1%,神经蛋白、分子伴侣、抗氧化蛋白、细胞骨架蛋白、代谢相关蛋白和其它蛋白各占9.7%、5.3%、4.7%、14.9%、48.7%和6.6%。发现20种信号蛋白与生理周期,和/或性别差异有关。本研究为更好地理解雌性生理周期及两性海马形态学、生理学以及行为学差异奠定了蛋白质分子基础,为构建性激素对认知网络的调节提供更多证据。


水厂氯气投加控制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刁翔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消毒是保证自来水质量的关键,采用氯化消毒应确保出厂水余氯合格。消毒过程中余氯变化具有大时延、大扰动特性,而且当流量、原水水质发生突变时,过程特征变化很大。许多水厂由于缺乏流量和水质检测装置,难以实现自动控制加氯,仍采取人工加氯方式,控制性能不佳,出厂水余氯波动较大。因此,在不增加相关检测设备的前提下,实现氯气的自动投加,提高出厂水水质,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针对具体水厂的余氯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在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氯气投加自动控制系统,提高水质的同时增加了劳动生产率,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清水池进水流量软测量模型。首先将清水池进水流量估计问题归结为滤后水流量估计问题和清水池间流量分配问题;通过实验数据结合机理分析,建立了滤格出水流量软测量模型;对于多滤池-多清水池情形,给出了流量分配方法,并对反冲洗对流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补偿,最后给出了清水池流量软测量模型的校正方法。2.提出了一种鲁棒核偏最小二乘(KPLS)方法,并对水体余氯衰减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现有余氯衰减规律研究成果的不足;由于实测水体衰减数据存在相关性、非线性特征,同时为了保证抗野值能力,将鲁棒方法与KPLS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鲁棒KPLS方法,建立了水体余氯衰减模型,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给水过程水体余氯衰减可分为两段,且认为余氯衰减主要影响因素为氨氮量、氯气投加量和停留时间,最后给出了模型校正方案。3.建立了余氯变化串级过程模型。首先将水体余氯衰减规律与对流扩散方程相结合,分别分析了管道余氯变化过程和清水池余氯变化过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建立了管道、清水池余氯变化过程近似模型;通过对系统特性分析,提出了串级控制系统结构,并建立了副、主回路过程模型;最后分析了流量突变时过程模型参数的渐变特性。4.给出了氯气投加系统的完整串级控制方案并在实际系统中实现。首先为了便于设计主回路控制器,设计了Smith-Dahlin控制器作为副控制器,并对其鲁棒性进行分析,同时导出了该控制器的GPC形式,由于氯气投加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比值系统且存在执行机构的约束,推导出了比值系统的约束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及约束条件的修正方法;给出了副回路过程模型参数的在线辨识方法;由于不同工况下模型差别较大,将副控制器与多模型方法相结合,给出副回路的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考虑到流量突变时模型的渐变性,提出控制器的平滑切换方法;对主回路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其在单清水池、多清水池不同情形下的辨识、控制方案;最后用实际生产数据说明系统的控制效果。5.提出一种加权支持向量回归在线训练算法,研究氯气变化过程的非线性建模问题。首先考虑到过程模型存在的非线性,将限定记忆法、样本加权和SVR方法相结合,得到加权SVR算法;为解决加权SVR在线建模的实时性不佳的问题,以AOSVR算法为基础,对加权SVR中权值调整进行分析,提出了AOWSVR算法,并结合缓存改进方法,保证了较好的实时性。基于AOWSVR算法的氯气变化过程建模结果表明了算法的运算精度和实时性都较为满意。


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

刁大生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量子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发展比较迅猛的两门学科。前者使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而后者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量子力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自1905年创立以来,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到现在已日臻完善。自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的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一直以摩尔定律描述的速度迅猛的发展。但随着计算机硬件制造技术的提高,高度集成化使元器件的体积愈来愈小,其量子效应将愈发显著,尤其元器件的热耗散将使计算机无法运行。经典计算机将要面临的困境要求计算机寻求另外的计算模式,量子计算机应运而生。量子计算机是量子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用量子比特代替经典比特,将信息编码到量子态上,让量子态经历一系列演化来实现具体的计算。量子计算机因其并行计算和量子模拟的巨大速度优势,有着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当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还有许多困难要去克服。现阶段,关于量子计算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方案为主,本文主要研究了其中的一类方案: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主要成果如下:我们分析研究了一种称为“one-way computer”的量子计算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可应用于更广泛的量子系统。2005年,段路明教授等人提出了一个构造cluster态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基于repeater思想,主要针对实际系统中的噪声问题,无论系统的门操作成功率多低,用该方案均能实现lattice-like cluster state的有效制备。这种方案中,所有的构造单元的制备都是并行的,对于操作失败而破坏掉的量子比特都是采取直接丢弃并用新的单元代替的做法,因此不适用于某些量子比特位置固定的实验系统,比如量子点。为了将该方案推广,使之适用于更加广泛的实验系统,本论文引入第三维的辅助量子比特,解决了量子门操作成功率随qubit数目增加而指数下降的问题,同时满足不改变qubit位置这一限制条件,使得最后得到的cluster网格保持正规的方格形状,从而成功地实现了比特固定系统cluster态的有效制备。我们提出了一个三维以及更高维cluster态的有效制备方案。对于实际的实验系统,因为有噪声的存在,一般的制备方法会导致操作时间随比特数指数增长,即T(n)~(1/p)″。本方案基于repeater思想、cluster state基本性质以及段路明教授构造基本单元的方案,我们提出了一个利用概率受控相位门构造高维cluster态的有效制备方案,无论实际的门操作成功率多低,都能使操作时间随比特数非指数增长。在该方案中我们利用一系列一维的cluster链通过控制相位翻转门(ControlPhase Flip),和一系列单比特门操作将它们构造成一个星形的结构单元,每个单元带有2κ条一定长度的一维辅助链,将所有的辅助态测量完之后,就得到了要制备的κ维cluster态。利用该方案将cluster网格制成立方形式,节省了实验空间,增强了计算能力。我们研究了一类特殊的多体纠缠—准广义Smolin态及其应用。如同J.A.Smolin在2001年提出的Smolin态一样,它们也属于可激活的束缚纠缠态(unlockable bound entangled states),虽然它们仅具有一部分的交换不变对称性,不像Smolin态一样有着完美的交换不变对称性。一般来说,通过局域的量子操作和经典通讯无法从束缚纠缠态中提取纯态纠缠,然而对于可激活的束缚纠缠态,当某些体做联合测量时,可以让这一类纠缠态变为可提取的。也就是说,束缚纠缠态不再像人们以前想的那样毫无用处。例如,我们简要探讨了准广义Smolin态在量子秘密共享中的应用。


人脑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亲本性探索

刁艺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目的(1)通过改良肿瘤组织移植的方法以获得良好的人脑胶质瘤裸小鼠脑内移植模型。在此基础上,去建立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和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的裸小鼠模型,并探知其生物学特性能否保持其亲本肿瘤的特性。(2)培育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ent protein,GFP)的裸小鼠,将其用于人胶质瘤干细胞(human glioma stem cells,HGSCs)移植实验研究,并阐明HGSCs在宿主脑组织中具有播散和融合其它细胞的特征,以用于肿瘤组织重构的研究。方法(1)先用SHG-44胶质瘤细胞(1×107)注射于裸小鼠皮下,形成皮下移植瘤,再把皮下移植瘤组织通过自制的组织挤压装置放入24#无菌套管针,并调整肿瘤的体积为2.0mm3,然后把定量要移植的肿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右尾状核,制作成裸小鼠脑内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后裸小鼠生存状态。30d后解剖裸小鼠取脑并行病理切片,观察原位移植瘤的形态、病理学特征和成瘤率。(2)将体外培养高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人脑GBM细胞,在立体定向仪辅助下行裸小鼠右尾状核接种;继而将致瘤的组织通过自制的组织挤压装置放入24#无菌套管针,然后将2.0mm3的肿瘤组织经徒手操作接种于裸小鼠右尾状核,致瘤后即用裸小鼠的瘤组织再进行原位传代接种。接种后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特性,并分析EGFR在各代移植瘤中的表达。(3)取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组织块,通过自制的组织挤压装置放入24#无菌套管针,然后将2.0mm3的肿瘤组织经徒手操作接种于裸小鼠右尾状核。致瘤后即用裸小鼠的瘤组织再进行原位传代接种,然后观察致瘤率及荷瘤鼠生存期;HE染色分析各代移植瘤的组织学形态;MRI观察移植瘤在鼠脑内的大体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瘤中CEA的表达;Alcian blue/PAS特殊染色检测移植瘤中粘液的性质。(4)将C57BL/6J-GFP转基因小鼠与NC系裸小鼠进行交配,在继代时严格挑选都表达GFP的无毛雄鼠(♂)与有毛雌鼠(♀)交配,通过肉眼和荧光显微镜等方法观察GFP在裸小鼠皮肤和脏器中的表达情况,继将HGSCs原位移植于表达GFP的裸小鼠,以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结果(1)通过改良的肿瘤组织块移植后,18只裸小鼠除3只接种当日死亡外,其余15只于移植后30d被处死取脑行冰冻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见移植瘤侵袭性生长。致瘤率为93%(14/15)。(2)人GBM移植瘤组织在裸小鼠尾状核已连续传至13代,共130只鼠,荷瘤鼠生存期为19±1.33d。移植瘤病理学符合呈高度侵袭性生长、EGFR过表达的人脑GBM的特征。不同时间测得的肿瘤增殖曲线提示,致瘤的潜伏期短(<3d),持续快速增殖期长(>15d),进入晚期至死亡时间短(<3d)。(3)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组织在裸小鼠右尾状核已连续传至6代,共65只鼠。荷瘤鼠生存期:原代为47.6±1.8d,2-3代有所缩短,4-6代稳定在38.0±0.9d;移植瘤病理为低分化腺癌,不向周围正常鼠脑组织侵袭;MRI示移植瘤类圆形,瘤周无水肿,与临床病例的MRI一致;移植瘤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表达阳性,并有酸性粘液存在。(4)GFP荧光裸小鼠已传至8代,包括脑在内的全身主要器官和细胞都发绿色荧光。对用于HGSCs原位移植的脑,能清晰辨认出不发光的瘤细胞和发光的宿主细胞。而瘤细胞经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Ⅰ抗体偶联红色荧光剂(PE)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可清晰显示HGSCs与宿主脑细胞的组织学关系是:多数播散,个别的发生细胞与细胞融合。结论(1)通过改良的组织定量移植具有操作简便,对小鼠创伤小,速度快,成瘤率高,便于批量制作原位移植裸小鼠模型。(2)人GBM肿瘤组织于鼠尾状核接种比传统的肿瘤细胞悬液接种,非但接种的细胞量大,还能将支持肿瘤细胞增殖的间质等其它成分一并植入,能较好体现临床上呈侵袭生长和过表达EGFR的高度恶性胶质瘤的特征。(3)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组织块接种于鼠脑内建立的原位移植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临床原发肿瘤呈现低分化的病理学特征,并且具有缺乏侵袭性及CEA高表达的生物学特性,说明本方法为研究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实验治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动物模型。(4)用免疫功能健全、表达GFP的转基因鼠与免疫功能缺陷的裸小鼠杂交,可获得脑等组织器官表达GFP的裸小鼠。对其进行HGSCs原位移植,因可清晰辨认移植瘤与宿主组织的关系而有望用于肿瘤组织重构的研究。


南朝至初唐风景诗艺研究

刁文慧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景是最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风景描写艺术在南朝至初唐时期,随古体诗向近体诗的演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谢灵运、谢脁、何逊与阴铿、沈佺期与宋之问等著名诗人为代表的几大风景诗写作范式。谢灵运注目于原生态的大自然山水风貌,开创了山水风景纪游诗的范式。他在制题方式、篇章结构、风景的布置及句法上都别开生面,其中以“纪行—写景—玄理性议论”的三段式结构为主而又能根据需求灵活多变的章法结构、移步换景而与时铺叙的布景方式、以骈句铺排来穷尽繁富物色的独特句法等,都成为大谢范式的典型特征,为后人楷式。谢朓诗多取自日常都邑生活,形成了都邑风景诗的范式。他笔下的风景描写,具有“细密”化的特征,善于捕捉流动的光色与瞬间的动态入诗,也工于描绘平远视线中的细腻景物层次;而且,谢朓又能以胸中之情来统摄外物,通过特定意象的选择、新体诗歌形式的琢炼以及萧散意趣的注入,使写景诗呈现出情景交融的境界。何逊与阴铿诗集中展现了宦游途中的自然物色,使羁役风景诗成为一种写景范式。阴、何工于精微的句法锤炼,笔下风景由永明的“细密”入乎“幽微”,善于捕捉情趣化的风景意态,展示富有连续性的动态小景;同时又能避免永明诗轻弱的弊病,将精微的笔触、健劲的笔力融入大景描写,使大景呈现出雄浑而鲜明的风格。在古体向新体形式的转换过程中,阴、何又能将丰富的心灵体验融入风景描写,对景语与情语的关系以及篇章结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求。沈佺期与宋之问的诗歌融大自然的清丽于池苑台阁的华贵精美,摹写人间胜境,代表着初唐宫廷诗的写景范式。他们沿袭了南朝的精微笔触又注重体现整体的氛围,不仅专注于光色形态的视觉之美,还将关注点延伸到复合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因素的综合性意象,使风景骈句的形式更为精密新巧;在篇章上形成了中间两联写景的三段体式,对开篇和结句艺术也有了新的探索。他们还将宫廷写景技艺运用到游览、送别、羁旅等更为广泛的场合,为精致的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初显高华气象。此外,沈、宋还整合了谢、鲍等人山水纪行诗的写作经验,对岭南及其它游历之地的奇丽风光作了如实的写照,开拓了新的风景审美空间。


iASP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及iASPP新的剪接体(iASPP-SV)抑制p21WAF1/CIP1转录机制研究

刁世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第一部分抗人iASP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研究应用实验目的:应用脾脏内注射真核iASPP-SV表达质粒免疫的方法制备抗人iASPP单克隆抗体(McAb),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实验方法:RT-PCR方法克隆iASPP-SV编码区cDNA。将扩增所得到的全长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并将iASPP-SV基因全长和基因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诱导PIAF和PIAS载体在大肠杆菌Rosseta(DE3)中表达PIAF和PIAS蛋白。通过盐酸胍变性溶解包涵体,并经镍柱纯化得到重组PIAF和PIAS蛋白。采用脾脏内注射真核pcDNA3.1-iASPP-SV(CIAF)免疫Balb/c小鼠3天后,取小鼠脾脏与小鼠骨髓瘤细胞(NS1)用传统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抗人iASPP单克隆抗体。应用原核表达的iASPP-SV全长及iASPP-SV片段His-tag融合蛋白进行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并对亚克隆后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所制备的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初步鉴定。实验结果:我们利用RT-PCR方法从人白血病细胞系U-937中克隆出癌基因iASPP-SV编码cDNA,成功构建iASPP-SV表达载体PIAF、PIAS和CIAF,重组质粒读码框和序列与预期一致。在IPTG诱导下,重组载体大肠杆菌Rosetta(DE3)菌株,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证实系PIAS和PIAF融合蛋白。利用Ni2+鳌合层析的方法纯化PIAS和PIAF融合蛋白,经SDS-PAGE鉴定其纯度超过80%。用CIAF质粒通过脾脏内注射免疫所获得的小鼠脾脏细胞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化培养最后得到10株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我们所获得的抗体能与天然iASPP-SV和iASPP蛋白及重组iASPP-SV蛋白特异性结合,而且实验表明所获得的抗体可以应用于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等实验。实验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应用脾脏内注射真核iASPP-SV表达质粒免疫制备了针对人iASPP蛋白的抗体,该抗体能够特异识别iASPP-SV和iASPP两个异构体。为进一步对iASPP蛋白水平检测以及其功能、作用机制等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第二部分iASPP-SV能够与Sp1相互作用并抑制Sp1介导的p21WAF1/CIP1转录研究目的:探讨iASPP-SV与转录因子Sp1相互作用和对Sp1介导的p21WAF1/CIP1启动子转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FLAG-iASPP-SV与Sp1质粒共转染293和KB细胞系应用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方法检测iASPP-SV能否与Sp1相结合及其在细胞核内共定位。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iASPP-SV对Sp1介导的p21WAF1/CIP1启动子的转录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我们将iASPP-SV与Sp1共转染细胞后发现iASPP-SV能够在细胞内与Sp1相结合,并共定位于细胞核内。iASPP-SV可以抑制含有Sp1 1-6结合位点的pGL3-Basic-p21WAF1/Cip1-promoter以及仅含有Sp1 3-6结合位点的pGL3-Basic-p21WAF1/Cip1-101-promote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转录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iASPP-SV可以结合于p21WAF1/Cip1启动子区的Sp1结合位点。结论:iASPP-SV可以在细胞内结合Sp1并共定位于细胞核;iASPP-SV可以抑制Sp1介导的p21WAF1/Cip1转录;iASPP-SV可以结合于p21WAF1/Cip1启动子区的Sp1结合位点。

基因表达谱监测对抗真菌化合物潜在作用靶标的研究


刁有江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为探讨抗真菌化合物对皮肤癣菌的抗真菌作用机制和潜在的作用靶标,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基础。我们建立了高通量分析和筛选抗皮肤癣菌先导化合物潜在作用靶标的技术平台。对用于筛选先导化合物的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化合物敏感性实验方案进行了探索,构建了14个红色毛癣菌cDNA文库,进行了大规模测序,获得了10,224条红色毛癣菌unisequence,并制备了具有10,000个点的cDNA芯片。通过监测基因表达谱,我们研究了先导化合物盐酸药根碱、阳性药物伊曲康唑、克霉唑作用前后红色毛癣菌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盐酸药根碱处理前后红色毛癣菌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提示我们细胞膜和细胞壁受到了盐酸药根碱作用的影响。伊曲康唑和克霉唑处理前后红色毛癣菌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提示我们细胞膜受到了药物作用的影响。为了验证芯片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实时定量PCR对芯片数据结果进行了验证。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盐酸药根碱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麦角固醇和几丁质生物合成有关;并且推测ERG6编码的固醇C-24甲基转移酶、几丁质合成酶CHS3、几丁质合成酶V可能是盐酸药根碱的潜在的抗真菌作用靶标。通过对伊曲康唑、克霉唑处理前后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分析,我们确认了伊曲康唑和克霉唑作用于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其药物作用靶基因。


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活化组织工程软骨再生系统的构建

刁华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关节软骨损伤很容易引起更严重的关节软骨退变,是中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软骨组织由单一软骨细胞组成,组织内无神经、血管、淋巴管,因此软骨组织自身缺乏有效的修复能力,受到损伤后极易留下明显的功能障碍。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为关节软骨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组织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种子细胞的分化与增殖;②支架材料的选择;③合适的细胞因子。随着干细胞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不断自我更新潜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越来越多地被用作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MSC在体外容易培养和扩增,能够分化成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只要将它们在合适细胞因子作用下,进一步向软骨细胞诱导,就可以满足软骨组织工程的需求。 由于软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相关的细胞因子很难到达细胞发生作用。传统的在体系中直接加蛋白生长因子的方法已被证明有许多缺点,如加入量难以控制,往往开始浓度过高,副作用大,而在体内后期又浓度不足,而且价格昂贵。基因在这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它可以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基因表达可以控制,我们提出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载体材料—基因进行软骨再生的思路,有助于提供适合软骨再生的更好的微环境,而且操作简便,有助于调动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潜能。本研究结合组织工程技术和基因输送技术,选用与天然软骨基质主要成分相似的壳聚糖和明胶作为支架材料的组成部分,1)将TGF-β1基因作为治疗基因,有效转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进行表达,促进MSC向软骨定向分化和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然后将体外构建的软骨修复活性基质移植到兔关节软骨缺损部位,进行体内软骨缺损的修复;2)联合使用两种质粒TGF-β1和BMP-2,诱导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向软骨和成骨双向分化,在同一种支架上构建出一个骨软骨移植复合体,在体外模拟出一个具有同时修复骨和软骨能力的骨软骨样组织,将进一步应用于骨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中。本研究结果如下:1)扫描电镜显示,我们构建的壳聚糖/明胶支架具有很好的多孔性和合适的孔径,能很好地支持MSC的生长增殖;2)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基因活化的支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两周内细胞增殖的速度比不含有质粒的支架高25%左右;3)ELISA实验表明,该支架是一个很有效的干细胞原位转染体系,能有效地促进TGF-β1基因在MSC中的表达,达到不含质粒对照组的2.5倍左右,更有利于干细胞的分化;4)控制释放实验表明,基因活化的支架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能够使TGF-β1在两周内持续缓慢高效地释放,两周释放的DNA达90%以上;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我们构建的这个软骨再生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MSC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大大增强了细胞分泌糖胺聚糖和Ⅱ型胶原这两种软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的能力;6)当该支架用于体内关节缺损修复后,无论从外观还是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我们都可以看出:构建的基因活化体系能够有效地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促进软骨及其基质的再生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整合性。7)同样使用基因传输技术构建出骨—软骨双层组织移植复合体,real-time PCR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显示,这个双层体系可以诱导干细胞分别向软骨和成骨进行双向分化。在软骨分化层,AGGECAN和COLLAGEN Ⅱ的mRNA表达均有上调,软骨特异性的Ⅱ型胶原染色呈阳性;而在成骨分化层, OCN和OPN的mRNA表达上调,成骨特异性的茜素红染色呈阳性。


从肝论治月经病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研究

刁军成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研究目的从文献研究入手,依据肝的生理功能特性及月经产生调节机制,在理论上明确肝在月经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从经典著作的相关内容挖掘入手,夯实理论内涵,拓展临床运用;从前人积累的历代妇科名家月经病案例中,分析月经病与肝相关病因病机,辨证方法和辨证要点,治疗方案和药用专长,寻求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方法1.索本求源的文献追溯研究。围绕从肝论治月经病这一主题,从中医对肝的生理与特性、月经形成和调节的认识、肝在月经调节中作用及其与相关组织脏器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梳理,撷取历代有关文献论述和实践记载,充分反映中医对月经的产生调节及其月经病病因病机证候的认识;反映中医对肝的功能特性,肝对月经的调节作用及其在治疗月经病中的意义的认识;奠定完整的从肝论治月经病理论基础。2.提纲挈领的理论内涵研究。针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着概念不够确定,内涵相对模糊的弊端,在文献的收集整理中择其要领,对能深化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学术论点和关键概念,做了深入准确的阐释。3.列表取证的临床资料研究。对临床资料的研究采取列表取证的方法,采集案例数据,再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分门别类,按条目对数据进行计数或频率的统计处理。探讨月经病的脏腑相关性、年龄相关性、及肝的证型相关性。4.多层次辨证方法研究。中医辨证方法有多种,论文分析了它们的内涵,根据月经病特点,从脏腑气血的生理来阐述病理,从寒热虚实的性质来强化证候的特点;抓住病因、病位、病机辨证三要素,贯穿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的治疗全过程。寻求有效的辨证论治方法。结果从肝的生理特性和月经的生理病理角度,说明肝在月经形成和调节中的作用,肝的病理是月经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内容为代表,说明从肝论治月经病的临床意义和基本方法。通过对869份月经病案例的分析整理和数据处理,显示以脏腑分类,月经病中辨证属于肝较其他脏腑病例数多。月经病的年龄相关性研究,肝与肾间年龄构成比经统计处理有差异;肝与脾间年龄构成比经统计处理没有差异。就辨证属于肝的病例中,计数处理结果表明,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提出了以脏腑辨证为纲,八纲辨证为目,内辨气血的辨证思路。明确了从肝论治月经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一辨脏腑,二辨表里,三辨寒热,四辨虚实,再分气血,较好地处理各辨证层次的错综关系,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采取以方名证的形式,阐述了从肝论治月经病的16个代表方证。归纳了16个常规证型的辨证论治主要内容、经典论述和医家的经验介绍,及其临床的拓展运用,较高层面展示了临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理论和临床运用等方面,丰富了月经病从肝论治的治疗学内容。结论本课题侧重在从肝论治月经病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的研究,结合肝在神经一免疫-内分泌的现代研究成果,中医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方法的成熟,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的深化和临床上的拓展,有极大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


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研究

刁利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船舶电力推进是电气传动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其负载模拟系统为研发考核中降低成本、减小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在全面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交通领域重大工程和实验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新型高性能节能型负载模拟系统方案,对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的数学建模、系统仿真和稳定性分析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详细推导了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的实现原理,分析了模拟系统的动态调节规律;提出一种采用MATLAB实时仿真工具RTW和多功能数据采集卡结合的负载转矩外环控制方案,实现了负载模型和模拟变流系统的控制,建立了完整的小比例硬件模拟系统,具有较好的系统柔性,大大简化了实现方式,加快了仿真速度,提高了效率。采用简单开关函数建立了整个模拟系统三相静止坐标系和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对模拟系统的控制策略和动态调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的仿真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针对负载模拟电机参数变化对间接矢量控制下电磁转矩和磁链解耦控制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解耦控制参数敏感性的数学分析方法,借助MATLAB工具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出参数敏感性的变化规律。通过系统仿真和转矩控制闭环传递函数的频域比较分析,研究负载模型的控制时间延迟对转矩控制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一种修正闭环增益的方法,对系统时延环节进行了有效补偿,仿真验证该方法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采用偏微法对整个模拟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线性化处理,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得到系统主要设计参数变化时系统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引入大信号干扰概念,对模拟系统固有的非线性因素引起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提高大信号干扰稳定性的有效措施,完善了模拟系统的稳定性策略。所建立的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推广到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矿井提升装置、轧钢机械等交通和工业领域的传动技术研究。


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

刁秀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当今世界,能源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有人把能源比作国民经济的“血液”,其中石油尤为重要。石油这种产生无穷财富和力量的黑色液体,给人类的诺亚方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富裕,但它作为特殊的战略商品,也成为国际政治与外交斗争的武器,给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因此,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能源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国际政治经济走势的战略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正日益增加。东北亚这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该地区的能源消费与能源需求速度不断上升,能源的进口也随之加大。对东北亚地区各国(除了俄罗斯以外)来说,能源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石油供应安全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中国、日本及韩国都是能源缺乏的国家,近年来能源需求与进口均不断上升。而东北亚地区的俄罗斯是个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生产与出口大国。 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各国不仅具有地缘上的优势,而且在能源方面也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从市场供求关系看,俄罗斯能够满足东北亚地区尤其是中、日、韩三国的油气需求。从能源合作潜力看,随着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地区内的能源合作将会变得更加紧密,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质量上会取得较大的进展。从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看,该地区各国为了确保各自的能源供应安全,必将加大力度寻求与本国地缘接近的能源供应来源,俄罗斯必将成为该地区的首选目标。 为了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与经济地位,近年来俄罗斯积极调整其能源战略,把东北亚地区作为其能源政策优先发展的方向之一。发展同东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其能源出口的多元化战略,而且有利于参与东北亚及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尚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规模。20世纪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化与调整,以及大国能源政策的演进历史均表明,“竞争下的合作”将是本世纪国际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态势。因此,尽管目前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这些经济磨擦都是可以逐步消除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方通过协调必将把务实当作首选,因而合作终将是大势所趋。今后,随着东北亚地区各国能源战略思路的转变及区域内多边能源合作力度的加强,该地区的能源合作必将取得新的进展,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


针叶材年轮细胞图像识别及几何参数建模的研究

刁宏志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木材需求量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材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对木材细胞的数字化描述也已经成为木材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方向之一。木材是典型的各向异性、天然孔型材料,它是由无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排列方式的细胞组成的。由于树木生长不均匀,使各种树木的木材构造具有多样性,不同细胞体、细胞密度和细胞形状导致了木材材性和物理力学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木材细胞的变化影响着木材性质的变化,木材的性质又决定木材经济价值,并直接影响木材的加工和利用,由此对木材细胞结构分析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有关木材细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连续的木材细胞切片,得到了从髓芯到边材完整的年轮细胞图像;分析了木材细胞微观结构,通过试验确定了细胞面积和细胞胞壁厚度直接或间接影响木材的使用价值和加工利用性能。在对比几种传统的边缘算子对木材细胞图像分割效果缺陷的基础上,采用了水平集方法(Level SetMethod)完成对木材细胞图像进行分割处理,并采用了一种快速算法——窄带算法(Narrow Band),解决了水平集方法图像处理时间过长的问题,采取了改进的基于Mumford-Shah模型的水平集方法对木材细胞图像进行分割,避免了分割存在盲目性,此方法极大改善了分割的效果。本文提出了基于活动轮廓模型(Snake),对细胞的轮廓形态进行了识别处理。利用改进的Snake两步膨胀模型对细胞轮廓进行提取,同时应用贪婪优化算法,减少程序运行时间,在完成对木材细胞内腔和边缘分割的基础上,完成对木材细胞壁的识别。在准确分割的基础上,逐个得到了每个年轮的数据参数,在MATLAB环境下,基于最小二乘原理对针叶材细胞胞壁厚度和细胞面积进行了曲线拟合,建立了针叶材细胞年轮方向上细胞和胞壁厚度的分布规律模型,并与三次样条函数曲线拟合做了对比。由于六角形木材细胞显微图像,可以代表木材细胞的大部分的形状特征,本文完成了对规则正六角形、规则长六角形、按早晚材变化的六角形木材细胞显微图像的仿真。分析利用图像数据库的停用和关键技术。本研究将最小二乘原理、数字图像分割、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识别应用于木材科学研究,分析了从年轮中心到木材边缘的年轮的木材细胞图像,应用改进的水平集方法准确分割细胞图像,应用活动轮廓模型完成了对木材细胞的识别,并完成了木材细胞六角形仿真,对木材材性的深入研究等领域中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对提高木材对微观性能认识,扩大木材的适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脾细胞联合抗CD154单抗的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诱导大鼠胰腺移植耐受

刁畅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目的建立异基因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WPDT)模型,并探讨手术过程操作要点,为研究术后排斥反应提供实验手段。方法采用60 mg/Kg链尿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Wistar大鼠Ⅰ型糖尿病模型。在原有建模的经验基础之上改进动脉吻合方式,将供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袖套吻合,供体十二指肠与受体小肠端侧吻合,成功建立Lewis→Wistar糖尿病大鼠异基因WPDT模型。对移植成功的受鼠3次/周监测血糖,并记录存活时间(ST),术后第7天取材3只大鼠移植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成模率为85.7%,酮症酸中毒(DKA)发生率为5.6%,病死率7.4%。50只糖尿病大鼠行WPDT术式,44例移植成功,术后24h血糖由术前(22.83±4.37)mmol/L降至(6.36±2.18)mmol/L。其中有8例于术后3d内死亡,其余36例受鼠存活时间为6~16d,平均为(10.45±3.3)d,术后4d、7d、10d、13d血糖水平呈进行性升高,术后7~10d为死亡高峰,移植物病理改变呈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结论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成功率高,对机体其它脏器毒性小,动物模型稳定。熟练操作技术,重视细小环节,是成功建立WPDT模型的关键因素。本法建立的WPDT模型可见到移植胰发挥内分泌功能以及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可用于排斥反应的研究。目的探讨供体脾细胞门静脉输注联合抗CD154单克隆抗体(anti CD154mAb)的非清髓性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PDT)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一次性腹腔推注链尿佐菌素60 mg/Kg建立Wistar(Rt1u)大鼠Ⅰ型糖尿病模型。以Lewis(Rt11)大鼠为供体,糖尿病Wistar大鼠为受体,SD大鼠为无关第三品系。受体随机分为3组,每组13只:移植组,行Lewis→Wistar PDT,移植术前、后不进行任何处理;单抗组,PDT术后腹腔注射3mg anti CD154 mAb;耐受组,按耐受诱导方案进行。方案为:第0天,经受鼠门静脉输注供体来源的脾细胞2×108,2h后腹腔注射3mg anti CD154mAb;第3天,经受鼠阴茎背静脉输注供体来源的骨髓细胞1×108;第20天,行PDT。术后第7天,各组随机取6只行血糖水平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0和IFN-γ水平;取材移植物行病理检查,TUNEL-POD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以及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免疫组化分析;流式细胞术对受鼠脾、胸腺Rt11+水平进行嵌合体测定;同时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大鼠重组白细胞介素2(IL-2)逆转实验和体内过继转移实验。各组剩余的7只用于移植物功能存活时间观察。结果PDT术后第7天,耐受组血清IL-10为(188.42±23.15)pg/mL,显著高于移植组和单抗组;IFN-γ浓度为(202.46±24.07)pg/mL,显著低于其余两组;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向Th2偏移。病理学检查发现,移植组与单抗组移植物病变均呈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组织学评分分别为(4.67±0.52)分和(4.00±0.63)分,差异无显著性(P=0.104);而耐受组移植物排斥反应以Ⅱ~Ⅲ级为主,评分为(2.67±0.82)分,病变明显轻于前两组(P<0.01);十二指肠排斥反应程度与胰腺基本一致。术后三组移植物均可检测到细胞凋亡,而耐受组细胞凋亡数显著少于其余两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各组移植物IDO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5),胰腺腺泡细胞、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IDO表达部位为胞浆。嵌合体检测,只有耐受组大鼠的脾脏、胸腺内可检测到Rt11+嵌合细胞,嵌合水平分别为(31.56±6.57)%和(22.04±8.12)%。单向MLR实验中,耐受组对Lewis大鼠脾细胞的刺激指数百分率(SI%)为(26.41±5.16)%,显著低于移植组和单抗组(P<0.01);而单抗组对Lewis和SD供体脾细胞的刺激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源性IL-2可完全或部分逆转上述两个MLR体系中的抑制效应。体内过继转移实验结果显示耐受组大鼠体内存在调节/抑制性T细胞。移植组和单抗组均不能延长移植物功能平均存活时间(MIST),而耐受组可将MST延长到(21.83±1.11)天。结论单独使用anti CD154 mAb的单抗组不能有效建立嵌合体、诱导免疫耐受,在此基础上联合供体脾、骨髓细胞,可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建立异基因混合性嵌合体并在含有两个高免疫原性器官的PDT中诱导机体特异性免疫耐受,减轻移植物排斥反应程度,延长移植物功能MST。诱导方案发挥致免疫耐受作用不依赖于IDO活性表达,联合两种方法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免疫耐受形成的可能机制包括外周、中枢性嵌合体的建立、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偏离、通过抑制细胞过度凋亡参与T细胞克隆清除、克隆无能以及调节/抑制等外周耐受机制。


温室甜椒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的研究

刁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作物模型是辅助温室作物生产环境优化调控和栽培管理的有力工具。甜椒(Capsicum annuum L.)经济价值较高,是重要的温室栽培物之一,因此建立温室甜椒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对提高我国温室甜椒种植水平,增加种植者经济效益,提高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05年分春茬和秋茬间,分别在上海孙桥现代化农业园区PVC连栋温室内和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加温日光温室内进行了不同品种、播期的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以温室甜椒的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以作物生理发育时间(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time, PDT)为尺度,建立了温室甜椒生育期模拟模型。以辐热积(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 TEP)为尺度,建立了温室甜椒叶面积指数模拟模型。将叶面积模型与已有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光合生产模拟模型。利用分配指数(Partitioning index, PI)和采收指数(Harvest index, HI)建立了温室甜椒干物质分配和产量预测模拟模型。将上述四个子模型综合集成,建立了温室甜椒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在发育子模型中,根据甜椒发育对光温的反应,建立了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甜椒生育期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品种和播期与建模相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从出苗到现蕾、开花、成熟所需的生理发育时间分别为29、35、53个PDT天。模型对甜椒从出苗到现蕾、开花、成熟不同物候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和相对误差(RE)分别为0.8、1.6、4天和1.9%、3.1%、5.1%,对现蕾、开花、成熟三个物候期预测的平均RMSE和RE为2.1天和3.7%。模型预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呈较好的1:1关系,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R2为0.99,本模型能够用生理发育时间准确地预测甜椒各个生育期的起止日期和成熟上市日期。在叶面积子模型中首次利用综合光温指标—辐热积模拟了甜椒叶面积指数形成过程,建立了甜椒叶面积指数模拟模型。辐热积指的是相对热效应(Relative thermal effectiveness, RT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的乘积。累积辐热积的具体计算过程公式如下:式中Tb为生长下限温度,Tm为生长上限温度,Tob为生长的最适温度下限,Tou为生长的最适温度上限,T为每小时的平均温度。DTEP(i)=(∑RTE(i,j)/24)×PAR(i)式中DTEP(i)表示第i日辐热积(MJ·m-2d-1);RTE(i,j)为第i日第j小时的相对热效应,PAR(i)分别为第i日总光合有效辐射(MJ·m-2·d-1)。TEP(i+1)=TEP(i)+DTEP(i+1)TEP(i+1)为从出苗到第i+1天的累积辐热积(MJ·m-2),TEP(i)为从出苗到第i天的累积辐热积(MJ·m-2),DTEP(i+1)为第i+1天的日总辐热积(MJ·m-2·d-1).温室甜椒单株叶面积(LA)计算模型为:N=23.29×exp(TEP/290.391-21.35Li=Lmaxi[1-exp(-ki×TEPi/Lmaxi)]+2式中N为植株上已展开的叶片数,i为叶序,Li为第i叶的实际叶长(cm),Lmaxi是第i片叶的最大叶长(cm),TEP为出苗后的累积幅热积,TEP1为第i片叶展开后的累积幅热积,ki是无量纲参数,No为已摘除的老叶数,ALo为摘除老叶的总面积(cm2),ALi表示第i叶的面积(cm2)。LAI=LA×d/10000式中LAI为叶面积指数;d为种植密度(株·m-2);10000为将cm2换算成m2的单位换算系数。模型对甜椒出叶数、叶片长度和叶面积指数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R2和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94、0.89、0.93和3.4、2.15cm、0.15。该模型能够利用气温、辐射、种植密度和出苗日期准确地预测温室甜椒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参数少实用性强,可以为温室甜椒生长模型和蒸腾模型提供所必需的叶面积指数动态信息。在甜椒生长与产量预测子模型中,首先将本研究建立的叶面积模型与已有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模型相结合,建立温室甜椒生长动态预测模型。然后定量分析辐射和温度对甜椒干物质分配和果实采收指数的影响,以及果实干物重增长和鲜重增长的关系,建立以辐热积为预测指标的甜椒干物质分配模型和产量预测模型。温室甜椒干物质分配指数和采收指数与辐热积的函数关系为:地上部分分配指数:PISH=0.91-0.33×0.99TEP地下部分分配指数:PIR=1-PISH茎分酯指数叶分配指数:果分配指数:PIF=1-PIS-PIL采收指数:HI=0.94×(1-EXP x (-(TEP-245.16)/58.18))式中PISH、PIR、PIS、PIL、PIF分别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茎、叶和果分配指数,HI为采收指数。基于温室甜椒干物质分配指数和采收指数与辐热积的函数关系构建了温室甜椒产量预测模型:WF=BIOMASS x PISH x PIFY=(WF×HI)/0.05式中WF表示预测的果实总干重(kg·ha-1), BIOMASS为甜椒的总干重(kg·ha-1)Y表示甜椒的产量(kg·ha-1),0.05为甜椒果实的干物质含量(g·g-1)。利用与建模相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Venlo型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中种植的不同品种甜椒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和产量的预测结果较好。模型对甜椒总干物质量和各个器官干重的模拟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R2和相对预测误差RE,总干物质量分别为0.93和8.4%,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分别为0.92和8.4%、0.91和9.0%,地上部分茎、叶、果干重分别为0.85和11.5%,0.80和11.2%,0.86和12.9%,甜椒产量分别为0.79和16.1%。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参数少且易获取,模型的实用性较强,可以为我国温室甜椒生产中光温的精准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牙鲆淋巴囊肿病毒黏附蛋白及受体蛋白的研究

刁菁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鱼类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CD)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病毒病,宿主遍及42科125种以上的海水、淡水和半咸水鱼类。研究黏附蛋白与细胞受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探讨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感染机制和综合防治淋巴囊肿病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利用牙鲆LCDV敏感细胞系—牙鲆鳃细胞系(Flounder gill cell line,FG),建立了牙鲆LCDV中和抗体的筛选体系,从制备的抗牙鲆LCDV单克隆抗体中,筛选出2株牙鲆LCDV中和单抗,并对病毒的黏附蛋白进行初步确认;利用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鉴定出牙鲆LCDV靶器官及FG细胞的LCDV受体蛋白,研究分析了FG细胞的LCDV受体蛋白特性及其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 FG细胞的培养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在本文所选择的培养条件下(含10%胎牛血清的Eagle’s MEM培养基培养,pH7.4,温度20℃),FG细胞生长迅速,状态良好,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细胞3-4d即可达到增殖顶峰,7d之内均保持良好状态。将粗提的牙鲆LCDV接种于FG细胞,1-2d后细胞即出现明显的病变,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TCID50)为22.88/40μL。细胞病变有两种形式,一是细胞崩解、脱落形成明显的空斑,二是细胞融合形成大量的合胞体。利用制备的抗牙鲆LCDV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均可检测到FG细胞内增殖的牙鲆LCDV,进一步证实FG细胞是牙鲆LCDV的敏感细胞。另外免疫荧光检测病毒对FG细胞的吸附发现,牙鲆LCDV可与FG细胞表面结合,说明FG细胞表面具有牙鲆LCDV的受体,为受体蛋白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FG细胞,以患LCD的牙鲆血清和通过免疫获得的兔抗牙鲆LCDV血清为研究对象,通过微量细胞病变中和实验,建立了检测牙鲆LCDV中和抗体的方法,且对中和实验的主要参数包括病毒与血清的孵育条件、病毒与血清的浓度设定以及判定标准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患病牙鲆血清以及兔抗血清对牙鲆LCDV感染都具有明显的中和作用,具有中和效果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分别为1:64和1:160。本文采用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法分离提纯了牙鲆LCDV,以此作为抗原,运用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和斑点免疫印迹技术筛选,有限稀释法克隆出9株分泌抗牙鲆LCD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经微量细胞病变中和实验筛选,得到2株具有中和性的牙鲆LCDV单克隆抗体(3G3和1B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中和单抗3G3和1B2能特异性结合的病毒多肽分子量分别为38.2 kDa和32.9 kDa。本文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牙鲆的鳃、表皮、肾、胃、肠是牙鲆LCDV的靶器官。提取了各靶器官蛋白,通过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进行受体蛋白的鉴定,结果如下:鳃组织蛋白中鉴定出1条分子量为37.6 kDa的受体蛋白带;表皮组织蛋白中鉴定出1条分子量为56 kDa的受体蛋白带;胃、肠和肾组织蛋白中均鉴定出1条分子量为27.8 kDa的受体蛋白带。本文利用NP-40裂解和差速离心法,提取了FG细胞的膜蛋白,利用VOPBA鉴定出FG细胞膜上的1个牙鲆LCDV受体蛋白,其分子量大小为37.6 kDa。采用电洗脱的方法提纯了该受体蛋白,双向电泳结果显示此蛋白为单一多肽,其等电点在6.0左右。将该受体蛋白经胰蛋白酶和高碘酸钠作用后,发现病毒与受体蛋白的结合变弱,推测此受体蛋白可能为糖基化的蛋白受体。用该受体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其多抗,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受体蛋白抗体能够与FG细胞表面结合。通过VOPBA阻断实验发现,稀释50倍和100倍的受体蛋白抗体能够阻断病毒与受体蛋白的结合,稀释200倍的受体蛋白抗体阻断效果不明显。病毒体外感染阻断实验发现,稀释50倍、100倍和200倍的受体蛋白抗体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阻断病毒的感染。由此推测37.6 kDa受体蛋白可能是介导牙鲆LCDV感染FG细胞的一个功能蛋白。


不同倍性黄瓜(Cucumis sativus L.)材料的创制及遗传分析

刁卫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14)隶属于葫芦科,黄瓜属,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蔬菜作物。通过单倍体诱导技术可以快速获得纯系(单倍体和双单倍体),进而加快黄瓜的育种进程。同时,通过选育不同倍性(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新种质资源材料,不仅可以增加黄瓜的商业价值,而且对促进它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本论文利用不同基因型的黄瓜品种为试材进行未授粉子房培养,以期获得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材料,建立其诱导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利用未授粉子房培养获得的同源四倍体材料进行杂交、回交,筛选出了一系列同源三倍体、初级三体及早世代稳定遗传的二倍体黄瓜材料;此外,采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获得的新种质材料进行了鉴定与评价,以期为黄瓜的倍性育种打下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黄瓜未授粉子房培养诱导单倍体/双单倍体技术体系的建立研究了热激处理时间、TDZ和AgNO3浓度对黄瓜未授粉子房培养过程中胚状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子房培养开始阶段进行35℃热激处理的胚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0 d),其中处理2 d的效果较好;TDZ对提高胚状体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添加0.04 mg·L-1TDZ的诱导培养基培养的最大胚状体发生率可达72.7%;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AgN03可以提高胚状体发生率,同时能缩短胚状体出现的时间并提高胚状体产量。最后,在3种不同基因型黄瓜材料中共获得了40个再生植株,经染色体计数后发现2株为单倍体,5株为同源四倍体,剩下33株为二倍体。利用SSR手段对获得的二倍体植株进行同质性分析后发现,17株为双单倍体。2.同源四倍体黄瓜的培育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利用SSR手段对未授粉子房培养获得的同源四倍体植株进行同质性分析后,发现它们均为纯合子。利用形态学观察和染色体计数法对同源四倍体单株自交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交后代倍性没有发生变异。对同源四倍体植株花粉可染率、花粉萌发率及自交结籽数分别进行观察后发现,所获得的同源四倍体具有较高的育性。对同源四倍体黄瓜(Tetra-Jinlv)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雄配子体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二倍体基本相同但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中期Ⅰ染色体的构型复杂,有多价体、四价体、三价体、二价体和单价体;中期Ⅰ和中期Ⅱ有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Ⅰ和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后’期Ⅱ和末期Ⅱ还出现染色体分离不同步及不均等分裂的现象;四分体时期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及多分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平均异常频率为37.2%。正常四分体中的小孢子,大多数可以发育成具有三孔、两细胞的可育雄配子,小孢子的发育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单核早期、单核晚期、两核期。花粉萌发试验发现同源四倍体的花粉萌发率仅为46.9%。此外,利用分子细胞学研究手段对两种不同来源途径四倍体(Tetra-5来自未授粉子房培养;Tetra-Jinlv来自秋水仙素处理)以及原始二倍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细胞学研究结果发现,同源四倍体Tetra-5在减数分裂各个阶段染色体异常行为频率明显较Tetra-Jinlv要低,尤其在后期落后染色体数目上。对比两种同源四倍体在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发现,同源四倍体Tetra-5较Tetra-Jinlv含有较多的四价体、较少的单价体和三价体。同时,采用AFLP技术对这两类同源四倍体及原始二倍体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后发现,从38对引物扩增获得的2214条60-500bp条带中,多态性位点仅有50个,占2.26%。在多态性位点表现中,二、四倍体特异性条带分别为0.50%和0.18%。比较两种不同来源途径同源四倍体扩增条带后发现,同源四倍体Tetra-5较Tetra-Jinlv表现出更多的遗传变异,共扩增出新增条带26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倍性及不同来源途径黄瓜在分子细胞遗传学水平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引起了同源四倍体在DNA水平上更广泛的变异。3.同源三倍体黄瓜的培育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采用常规杂交法探讨了黄瓜二、四倍体杂交过程中亲本育性、授粉组合及亲本基因型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自交结实率比较低(13.0%-14.5%),可能与其花药内所包含的正常花粉粒比例小及花粉管萌发长度较短有关;二、四倍体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很低(0.26%-1.02%),但在两种配组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即以同源四倍体黄瓜为父本、二倍体黄瓜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比较高,反之则杂交结实率比较低;在二、四倍体杂交过程中,二、四倍体的基因型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较大,以杂交双亲同属一个基因型的杂交效果较好。对同源三倍体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及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观察后发现,同源三倍体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二倍体基本相同但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中期Ⅰ染色体的构型复杂,有多价体、四价体、三价体、二价体和单价体;中期Ⅰ和中期Ⅱ有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Ⅰ和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后期Ⅱ和末期Ⅱ还出现染色体分离不同步及不均等分裂的现象;四分体时期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及多份体。正常四分体中的小孢子,有约91.2%的能发育为具有三孔两细胞的可育配子,小孢子的发育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单核早期、单核晚期、两核期。花粉育性检测发现,同源三倍体的可染率和萌发率分别为18.8%和13.5%,表明其育性较低。4.黄瓜初级三体系的培育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为促进黄瓜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本研究利用黄瓜同源三倍体与二倍体正反交来培育初级三体。同时,对同源三倍体黄瓜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分离情况进行了观察,以期为二、三倍体杂交培育初级三体提供细胞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二、三倍体正反交后获得了大量的种子,存活下来的56个子代的染色体数从14到28不等,其中染色体数为15的植株占了较大的比例(51.8%)。本研究首次获得了4种不同类型的黄瓜初级三体材料,并能各自相互区分出来。对同源三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后发现,后期Ⅰ染色体分离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其中8/13型染色体分离的比例为6.25%。同源三倍体减数分裂,特别是8配子的形成为二、三倍体正反交后产生2x+1配子及初级三体的获得提供了细胞学证据。5.不同倍性黄瓜材料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采用AFLP技术对黄瓜品种‘津绿四号’的单倍体、二倍体、三体、三倍体和四倍体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比较。从51对引物扩增获得2922条60-500bp的条带,检测出多态性位点152个,占5.2%,其中13对引物组合在不同倍性材料扩增条带没有差异。在多态性位点表现中,以三体和四倍体同时扩增出条带为主,占2.293%。与相应二倍体相比,三倍体、初级三体和四倍体都有特异片段的增加。结果表明,不同倍性黄瓜材料之间在DNA水平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6.二、三倍体杂交获得早世代稳定遗传的F2群体早世代稳定遗传群体的获得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利用由未授粉子房培养获得的同源四倍体(Tetra-1)与双单倍体(DH-Jinlv)杂交得到的同源三倍体(Tri-Jinlv),与双单倍体黄瓜翠玉(DH-Cuiyu)进行正反交,在杂种Fl代中发现有非整倍体和二倍体个体产生,其中一个二倍体的自交后代(F2)在田间农艺性状表现稳定。对这个稳定F2群体进行微卫星验证,结果表明:F1和F2群体30个单株的扩增带型整齐一致,在各个SSR多态位点只出现一条同父或同母带,丢失了来自另一亲本的等位位点,说明该F2群体确系由二、三倍体杂交得到的一个早世代稳定群体。


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络合性能的理论研究

刁开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可作为具有络合性能的萃取剂和表面活性剂,该类化合物对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主要取决于分子中结构独特的络合母体——氮杂冠醚。本文利用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杂冠醚的分子刚性、杂原子取代、氮杂原子数目、氮杂原子的位置效应、烷基支链等对氮杂冠醚与金属离子络合性能的影响,发现氮杂冠醚尤其是二氮杂冠醚具有最好的络合性能,同时总结出评价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与金属离子络合选择性的新参数——“能径比”。具体研究结果如下:考察了五氮杂环化合物与金属离子的配位络合性能,发现配合物的稳定性随着中心金属离子化合价态的升高而增强。同时计算刚性不同的5氮杂环化合物分子与钠离子的结合能,发现当氮杂原子参与共轭体系时,结合能力随分子刚性减小而降低,如果氮杂原子不参与共轭体系时,结合能力随分子刚性减小而增强。考察了全氧12-冠-4及其含氮、磷和硫杂原子衍生物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发现冠醚被氮原子取代后对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增强,而被磷或硫取代后对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减弱了,说明对所研究的体系而言氮杂冠醚具有最优的金属离子络合选择性,而且发现B3LYP方法最适合用于该类化合物研究。显然,冠醚的杂原子取代对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选择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氮杂冠醚适合作为络合型杂冠醚表面活性剂和萃取剂的首选络合母体。在发现氮杂取代能增加络合母体冠醚对金属离子的络合选择性后,进一步考察了氮杂原子数目多少对氮杂冠醚络合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多氮杂冠醚中,二氮杂冠醚与金属离子络合能力更强,形成的配合物更稳定,具有更优良的络合选择性。研究结果对络合型氮杂冠醚表面活性剂和萃取剂的络合母体分子设计与合成及工程应用有指导作用。在前面确定了氮杂冠醚尤其是二氮杂冠醚对金属离子具有更好的络合性能后,接着考察了二氮杂冠醚中的氮原子位置效应对金属离子络合选择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1,10-二氮-18-冠-6、1,7 -二氮-12-冠-4和1,4-二氮-15-冠-5分别比各自的氮杂原子位置异构体具有更好的金属离子结合选择性。显然,氮杂原子的位置在这些二氮杂冠醚异构体与金属离子的结合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研究了系列金属离子( M=Li+, Na+, K+, Be2+, Mg2+, Ca2+, Cu2+ and Zn2+)与络合母体分子的络合性能,发现新参数“能径比”与络合母体和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有很好的相关性,要比过去常用的“尺寸匹配效应”和“离子势”等参数更适合用来描述和评估杂冠醚和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研究结果为预测络合型氮杂冠醚表面活性剂和萃取剂对金属离子的络合选择性提供了新的参数标准,也给该类化合物在工程应用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用实验和计算结果考察了烷基支链对氮杂冠醚衍生物与碱金属离子选择性络合能力的影响。发现支链的存在会影响载体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随着烷基支链的增加,萃取实验中载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结构和计算的配位模型趋于一致,使计算值更加接近实验值。本研究结果对位阻更大的长支链氮杂冠醚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大的意义,为计算模拟该类化合物指明了方向。本论文研究工作采用密度泛函中的B3LYP方法适合用于所研究体系,计算能满足精度和效率的要求,计算花费又不算太贵,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通过研究发现氮杂冠醚尤其是二氮杂冠醚具有最好的络合性能,同时总结出的“能径比”新参数比目前常用的“尺寸匹配效应”和“离子势”等参数更适合用来评估载体对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研究结果为今后设计和合成有效的相转移催化剂、离子选择性萃取剂、离子交换色谱填料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材料等提供有用的信息,并给重金属废弃物处理、发光材料制备、同位素诊断等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hTERT启动子调控的TRAIL基因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刁建东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一些城市已是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成为妇女健康的最大威胁。虽然阿霉素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但大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过联合化疗后复发率仍很高。因此,寻找解决乳腺癌耐药的新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基因治疗是近年来肿瘤防治的重要研究领域,但其缺乏肿瘤靶向性是限制其疗效的重要原因。利用组织特异性的启动子来介导目的基因,从而限制目的基因只在靶细胞中表达,是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的一种新的途径,有望解决基因治疗缺乏靶向性的问题。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肿瘤特异性启动子hTERT调控的TRAIL真核表达质粒,探讨其对乳腺癌细胞特异性诱导凋亡的作用。我们构建了hTERT启动子调控的TRAIL真核表达质粒(phTERT-TRAIL-EGFP),用脂质体法把构建的phTERT-TRAIL-EGFP质粒转染乳腺癌细胞MDA-MB-435、MDA-MB-231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WI38,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及FCM、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并用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yclin E、CDK2、p27)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TRAIL、caspase-3、NF-κB)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hTERT-TRAIL-EGFP和pCMV-TRAIL-EGFP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了乳腺癌细胞的凋亡,hTERT启动子与强效CMV启动子相比较对TRAIL有相同的表达调控作用,其在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上稍优于CMV启动子。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的表达上调,而与细胞存活相关的蛋白NF-κB表达则下调;调控细胞周期的cyclin E和CDK2基因表达下调,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7基因表达明显增高。说明重组质粒在hTERT启动子和CMV启动子调控下,表达翻译了TRAIL蛋白,TRAIL通过上调p27的表达而抑制CDK2/CyclinE激酶活性,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增殖。TRAIL诱导的信号转导系统通过形成死亡信号诱导复合物激活了caspase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抑制了细胞生存通路,最终引起了乳腺癌细胞的凋亡。pCMV-TRAIL-EGFP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其凋亡,而phTERT-TRAIL-EGFP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影响,说明其具有肿瘤靶向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成功构建了hTERT启动子调控的TRAIL真核表达质粒(phTERT-TRAIL-EGFP)和转录活性强的CMV启动子调控的TRAIL真核表达质粒(pCMV-TRAIL-EGFP),并在国内首次研究了其对于乳腺癌细胞MDA-MB-435、MDA-MB-231的诱导凋亡作用,证实了hTERT启动子具有与强效CMV启动子同样的转录活性,能特异性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而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影响。并研究了重组质粒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可能机制,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为乳腺癌的特异性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移动商务环境下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

刁新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移动商务中,移动手持终端的个性化持有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移动商务企业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成为可能,这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对服务产品购买的更多选择和便利,要求企业向市场提供更多具有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产品;另一方面,也使移动商务企业更易于通过获得竞争对手和消费者偏好的相关信息来实现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生产。服务产品差异是移动商务企业形成市场力量和取得非价格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移动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移动商务的发展为企业的服务产品差异化实施提供了良好了契机,研究在移动商务环境下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以移动运营商为代表来研究移动商务企业服务产品的市场进入时机选择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博弈论为主要工具,运用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方法,重点探讨在网络外部性、市场覆盖率、定位空间和消费者偏好不确定等因素影响下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问题。通过建立不同条件下纵向或横向差异化竞争的博弈模型,为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实施提供决策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引入网络外部性,运用博弈论方法,针对不同市场覆盖率,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具有网络外部性服务产品的纵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为服务产品的市场进入时机选择和不同市场覆盖率时的纵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决策依据。首先,通过引入动态博弈,建立具有网络外部性服务产品的纵向差异化动态博弈模型,解决了纵向差异化服务产品的市场进入时机选择问题。根据不同博弈的均衡结果比较,得出高质量服务产品具有市场优势(获得较高市场利润)的结论,提出了高质量服务产品先进入市场对两服务产品都是最优策略的决策建议。其次,考虑到质量水平的二次成本函数,建立不同市场覆盖率时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纵向差异化服务产品的Bertrand价格博弈模型,解决了服务产品在不同市场覆盖率时纵向差异化的竞争决策问题。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提出高质量服务产品应当尽快扩大市场份额,低质量服务产品应当尽快减少质量差异程度的最优策略决策建议。(2)通过引入不对称网络外部性,运用博弈论方法,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具有不对称网络外部性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为服务产品的最大横向差异程度选择和具有纵向差异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决策依据。首先,通过引入动态博弈和放松服务产品定位空间限制的条件,建立具有不对称网络外部性和边际成本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动态博弈模型,解决了服务产品最大横向差异程度的选择问题。研究表明:动态博弈增大了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程度;在局限或不局限服务产品定位空间的条件下,市场后进入者和先进入者分别获得市场优势。其次,通过引入纵向差异,建立具有纵向差异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研究了不对称网络外部性、兼容性和转移成本对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市场优势的服务产品采取偏好不兼容、增大转移成本,扩大纵向差异的市场策略;服务产品的价格优势分别随自身的网络外部性系数、兼容性和转移成本的增大而增大。(3)通过引入动态博弈,考虑到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性,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为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引入动态博弈,首先,建立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的纵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其次,建立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解决了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决策问题。研究表明: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性是一种市场力量,它对纵向或横向差异化竞争策略具有不同的影响;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在动态博弈中获得的期望利润都大于其在静态博弈中获得的结果。


白藜芦醇及锌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保护机制

刁瑾昆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第一部分白藜芦醇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缺血性心肌损伤是当今人类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和再灌注致心肌坏死和心肌收缩功能丧失,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对心肌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目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自由基、钙超载、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粘附因子与细胞凋亡等均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自由基和钙超载互为因果,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很多动物实验证明许多药物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白藜芦醇(Resveratrol,化学名为3,4,5-三羟基二苯乙烯)的心肌保护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因为白藜芦醇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法国悖论”的关键因素,即有喝红酒习惯的法国人虽然吃了很多高热量的饮食,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却很低。白藜芦醇是一种在红酒和葡萄中存在的多酚类化学物质,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抗炎症等生物学特性。目前研究认为,白藜芦醇通过诱导药物性预处理机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其详细的细胞信号转导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研究表明,线粒体膜通透性转移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transition pore,mPT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性作用。缺血时,mPTP保持关闭状态,而再灌注时mPTP开放。而且研究发现,mPTP开放发生在再灌注早期而不是在缺血期。因此,在早期再灌注时如能有效地抑制mPTP的开放,是保护再灌注心肌的关键。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的作用最初认为是调节糖原合成,并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细胞增殖与分化、凋亡等过程。最近研究证实,GSK-3β在心肌保护中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其Ser9位点的磷酸化,使其活性被抑制,进一步阻止mPTP的开放而保护再灌注损伤的心肌。鉴于以上研究,白藜芦醇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GSK-3β的失活并抑制mPTP的开放而引起。因此,本研究对GSK-3β和mPTP在白藜芦醇诱导的心肌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本实验首先制备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Langendorff装置),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塞面积。结果显示,离体大鼠心脏再灌注时给予白藜芦醇(10μmol/L),可以明显减少心肌梗塞面积,明显增加再灌注时冠状动脉流量(coronary flow,CF)和左心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developed pressure,LVDP)。白藜芦醇的这种抗梗塞作用可被mPTP开放激动剂苍术苷(atractyloside)所逆转,提示白藜芦醇通过抑制mPTP的开放而保护再灌注心脏。另外,线粒体肿胀试验显示,白藜芦醇能够抑制Ca2+诱导的线粒体肿胀,再次证明白藜芦醇能够抑制心肌细胞mPTP的开放。其次,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离体大鼠心脏GSK-3β的磷酸化(Ser9位点)。结果显示,白藜芦醇明显增加再灌注时GSK-3β的磷酸化(Ser9位点),说明白藜芦醇能够使GSK-3β失活。白藜芦醇抑制GSK-3β活性的作用被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所阻断,并且白藜芦醇使再灌注心脏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orotein,VASP)的磷酸化增加,说明白藜芦醇诱导的GSK-3β磷酸化作用与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GC-cGMP-PKG)信号转导通路有关。由于GSK-3β失活可以抑制mPTP的开放,从而保护再灌注心肌,因此本实验进一步检测了线粒体GSK-3β的水平。结果显示,再灌注时给予白藜芦醇明显增加线粒体GSK-3β水平。由于在生理条件下GSK-3β主要存在于细胞浆,因此白藜芦醇使GSK-3β从细胞浆转移到线粒体,从而使GSK-3β有机会与mPTP结合。在分离的大鼠心肌细胞中,白藜芦醇使线粒体GSK-3β增加的作用同样被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所阻断,进一步证实cGMP-PKG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白藜芦醇诱导的GSK-3β由胞浆向线粒体的转移。另外,利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探讨转移到线粒体的GSK-3β与mPTP成分相互作用时发现,GSK-3β与mPTP的组成成分亲和素D(Cyclophilin D,CypD)相结合,而不和外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the 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或内膜上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the 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相互作用,表明白藜芦醇通过诱导GSK-3β与线粒体膜成分亲和素D结合而抑制mPTP开放,从而保护心脏。小结1.白藜芦醇通过使GSK-3β失活而抑制mPTP开放,保护再灌注心肌。2.白藜芦醇通过cGMP-PKG信号转导通路使GSK-3β失活并诱导其从细胞浆转移至线粒体。3.转移至线粒体的GSK-3β最终与线粒体膜成分亲和素D结合而抑制mPTP开放,从而保护心脏。第二部分锌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锌存在于所有细胞中,除了构成细胞结构蛋白、酶、及转录因子外,其本身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它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识别、第二信使代谢、蛋白激酶的磷酸化等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报道,锌能够激活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GSK-3β活性,而PI3K/Akt及GSK-3β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中起重要作用。GSK-3β失活而阻止mPTP开放,是许多药物性预处理保护心脏的共同机制。因此,本实验利用H9C2大鼠心肌细胞株,探讨外源性锌能否通过抑制GSK-3β活性而阻止mPTP的开放,从而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本实验首先用ZnCl2(10μmol/L)及锌载体Pyrithion处理H9C2细胞20分钟,然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分析GSK-3β磷酸化情况。结果显示,锌能使GSK-3β(Ser9)磷酸化明显增加,提示外源性锌可抑制H9C2细胞中GSK-3β的活性。其次,为了分析锌抑制GSK-3β的信号介导机制,本实验用PI3K、mTOR以及PKC抑制剂LY-294002、Rapamycin及Chelerythrine处理了细胞。结果显示,锌诱导的GSK-3β磷酸化增加的作用被LY-294002而不是Rapamycin及Chelerythrine所抑制,锌能够明显增加Akt而不是mTOR的磷酸化水平,提示PI3K/Akt而不是mTOR或PKC参与锌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锌能够明显增加线粒体GSK-3β磷酸化水平,表明线粒体参与锌的作用。锌诱导的线粒体GSK-3β磷酸化增强的作用没有被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KATP)抑制剂5-HD所阻断,表明mKATP不参与锌诱导的线粒体GSK-3β磷酸化过程。在H9C2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中,锌能够明显减轻再灌注时细胞死亡,表明锌能防止再灌注损伤。为了进一步探讨GSK-3β是否在其中发挥作用,利用持续激活型GSK-3β质粒DNA(GSK-3β-S9A-HA,不受GSK-3β上游激酶下调而持续激活)转染了细胞。结果显示,在转染了这种质粒的细胞中,锌不能减轻再灌注损伤。用持续抑制型GSK-3β(GSK-3β-KM-HA)转染细胞后,细胞死亡率也明显降低,提示GSK-3β失活在锌引起的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另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锌明显抑制H2O2诱导的TMRE荧光减少,而在GSK-3β-S9A-HA转染细胞中锌的这种作用消失,表明锌通过抑制GSK-3β活性而阻止mPTP的开放。小结:(1)外源性锌可抑制H9C2心肌细胞中GSK-3β的活性,PI3K/Akt信号途径可能介导锌的这种作用。(2)锌通过使GSK-3β失活而阻止mPTP开放,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


SDF-1/CXCR4趋化作用与前列腺癌骨转移效应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刁鑫伟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第一部分白藜芦醇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缺血性心肌损伤是当今人类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和再灌注致心肌坏死和心肌收缩功能丧失,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对心肌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目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自由基、钙超载、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粘附因子与细胞凋亡等均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自由基和钙超载互为因果,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很多动物实验证明许多药物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白藜芦醇(Resveratrol,化学名为3,4,5-三羟基二苯乙烯)的心肌保护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因为白藜芦醇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法国悖论”的关键因素,即有喝红酒习惯的法国人虽然吃了很多高热量的饮食,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却很低。白藜芦醇是一种在红酒和葡萄中存在的多酚类化学物质,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抗炎症等生物学特性。目前研究认为,白藜芦醇通过诱导药物性预处理机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其详细的细胞信号转导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研究表明,线粒体膜通透性转移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transition pore,mPT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性作用。缺血时,mPTP保持关闭状态,而再灌注时mPTP开放。而且研究发现,mPTP开放发生在再灌注早期而不是在缺血期。因此,在早期再灌注时如能有效地抑制mPTP的开放,是保护再灌注心肌的关键。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的作用最初认为是调节糖原合成,并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细胞增殖与分化、凋亡等过程。最近研究证实,GSK-3β在心肌保护中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其Ser9位点的磷酸化,使其活性被抑制,进一步阻止mPTP的开放而保护再灌注损伤的心肌。鉴于以上研究,白藜芦醇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GSK-3β的失活并抑制mPTP的开放而引起。因此,本研究对GSK-3β和mPTP在白藜芦醇诱导的心肌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本实验首先制备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Langendorff装置),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塞面积。结果显示,离体大鼠心脏再灌注时给予白藜芦醇(10μmol/L),可以明显减少心肌梗塞面积,明显增加再灌注时冠状动脉流量(coronary flow,CF)和左心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developed pressure,LVDP)。白藜芦醇的这种抗梗塞作用可被mPTP开放激动剂苍术苷(atractyloside)所逆转,提示白藜芦醇通过抑制mPTP的开放而保护再灌注心脏。另外,线粒体肿胀试验显示,白藜芦醇能够抑制Ca2+诱导的线粒体肿胀,再次证明白藜芦醇能够抑制心肌细胞mPTP的开放。其次,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离体大鼠心脏GSK-3β的磷酸化(Ser9位点)。结果显示,白藜芦醇明显增加再灌注时GSK-3β的磷酸化(Ser9位点),说明白藜芦醇能够使GSK-3β失活。白藜芦醇抑制GSK-3β活性的作用被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所阻断,并且白藜芦醇使再灌注心脏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orotein,VASP)的磷酸化增加,说明白藜芦醇诱导的GSK-3β磷酸化作用与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GC-cGMP-PKG)信号转导通路有关。由于GSK-3β失活可以抑制mPTP的开放,从而保护再灌注心肌,因此本实验进一步检测了线粒体GSK-3β的水平。结果显示,再灌注时给予白藜芦醇明显增加线粒体GSK-3β水平。由于在生理条件下GSK-3β主要存在于细胞浆,因此白藜芦醇使GSK-3β从细胞浆转移到线粒体,从而使GSK-3β有机会与mPTP结合。在分离的大鼠心肌细胞中,白藜芦醇使线粒体GSK-3β增加的作用同样被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所阻断,进一步证实cGMP-PKG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白藜芦醇诱导的GSK-3β由胞浆向线粒体的转移。另外,利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探讨转移到线粒体的GSK-3β与mPTP成分相互作用时发现,GSK-3β与mPTP的组成成分亲和素D(Cyclophilin D,CypD)相结合,而不和外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the 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或内膜上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the 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相互作用,表明白藜芦醇通过诱导GSK-3β与线粒体膜成分亲和素D结合而抑制mPTP开放,从而保护心脏。小结1.白藜芦醇通过使GSK-3β失活而抑制mPTP开放,保护再灌注心肌。2.白藜芦醇通过cGMP-PKG信号转导通路使GSK-3β失活并诱导其从细胞浆转移至线粒体。3.转移至线粒体的GSK-3β最终与线粒体膜成分亲和素D结合而抑制mPTP开放,从而保护心脏。第二部分锌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锌存在于所有细胞中,除了构成细胞结构蛋白、酶、及转录因子外,其本身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它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识别、第二信使代谢、蛋白激酶的磷酸化等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报道,锌能够激活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GSK-3β活性,而PI3K/Akt及GSK-3β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中起重要作用。GSK-3β失活而阻止mPTP开放,是许多药物性预处理保护心脏的共同机制。因此,本实验利用H9C2大鼠心肌细胞株,探讨外源性锌能否通过抑制GSK-3β活性而阻止mPTP的开放,从而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本实验首先用ZnCl2(10μmol/L)及锌载体Pyrithion处理H9C2细胞20分钟,然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分析GSK-3β磷酸化情况。结果显示,锌能使GSK-3β(Ser9)磷酸化明显增加,提示外源性锌可抑制H9C2细胞中GSK-3β的活性。其次,为了分析锌抑制GSK-3β的信号介导机制,本实验用PI3K、mTOR以及PKC抑制剂LY-294002、Rapamycin及Chelerythrine处理了细胞。结果显示,锌诱导的GSK-3β磷酸化增加的作用被LY-294002而不是Rapamycin及Chelerythrine所抑制,锌能够明显增加Akt而不是mTOR的磷酸化水平,提示PI3K/Akt而不是mTOR或PKC参与锌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锌能够明显增加线粒体GSK-3β磷酸化水平,表明线粒体参与锌的作用。锌诱导的线粒体GSK-3β磷酸化增强的作用没有被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KATP)抑制剂5-HD所阻断,表明mKATP不参与锌诱导的线粒体GSK-3β磷酸化过程。在H9C2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中,锌能够明显减轻再灌注时细胞死亡,表明锌能防止再灌注损伤。为了进一步探讨GSK-3β是否在其中发挥作用,利用持续激活型GSK-3β质粒DNA(GSK-3β-S9A-HA,不受GSK-3β上游激酶下调而持续激活)转染了细胞。结果显示,在转染了这种质粒的细胞中,锌不能减轻再灌注损伤。用持续抑制型GSK-3β(GSK-3β-KM-HA)转染细胞后,细胞死亡率也明显降低,提示GSK-3β失活在锌引起的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另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锌明显抑制H2O2诱导的TMRE荧光减少,而在GSK-3β-S9A-HA转染细胞中锌的这种作用消失,表明锌通过抑制GSK-3β活性而阻止mPTP的开放。小结:(1)外源性锌可抑制H9C2心肌细胞中GSK-3β的活性,PI3K/Akt信号途径可能介导锌的这种作用。(2)锌通过使GSK-3β失活而阻止mPTP开放,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制度研究

刁大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拨款是美国联邦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决策的重要环节,关乎联邦政府各个行政部门能否获得维持基本运行和实施政策的充分财政支持。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拨款的参与者众多,包括总统及其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等白宫办事机构、国会及其拨款委员会等各委员会等等,其中以国会在拨款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最为关键。国会掌握的控制联邦政府收入与支出的“钱袋权”,是其权力的来源与基础。而本文所讨论的拨款,被称为“钱袋的拉链”美国联邦政府拨款过程中的核心机构是国会两院的拨款委员会。这种制度安排在大多数国家的代议机构中可谓罕见。事实上,专门的拨款委员会并非始于首届国会,而是随着国家财政规模的扩大,国会必须更为专业而严格地控制支出,又加之府会关系、党派利益等政治因素的交互影响,拨款委员会才应运而生。在美国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国会及其拨款委员会量入为出,保证了联邦财政的平稳;而一旦国家面临战乱或经济危机,国会及其拨款委员会则无力有效管理支出,致使赤字频现。自19世纪末期成立以来,因财政状况变化和党争政治等因素影响,拨款委员会的管辖权几经拆分与整合,并曾与授权委员会分享拨款权力。这种混乱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后果,支出过度致使在稳定发展期间出现赤字。本文指出,这一历史时期内,拨款委员会往往通过削减授权委员会的拨款要求来维持其权势,倾向于“守财”。随着20世纪40、50年代冷战军备和社会福利项目等引发的大量支出,联邦财政状况堪忧,赤字常态化。1974年,国会两院设立预算委员会以对财政收支实现整体管理。由于预算委员会的建立,以及强制性项目交由授权委员会管辖等变化,拨款委员会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被要求在预算委员会制定的预算决议案框架下展开立法。为维持权势,拨款委员会出现改变甚至增加支出、塞入专项拨款项目等倾向,形成“散财”动机。基于历史梳理,本文认为拨款委员会在制度安排与立法风格上的变迁具有明显的历史路径依赖。同时,拨款委员会的变化也折射出200多年来美国府会间的宪政关系、国会内部党团、委员会等权力结构的变迁。从政府过程的角度看,当今美国联邦拨款过程充分诠释着分权与制衡的精神。宪政层次上,总统与国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分享与制约关系。立法权力结构上,国会内部各委员会之间也呈现出分权化趋势。两院中的预算委员会确定各个政策项目的支出限制,为拨款委员会划定拨款立法的范围;授权委员会与拨款委员会之间形成“先授权后拨款”规则的同时,还掌握着大量强制性项目的拨款权。拨款委员会领导将支出限制再次细化分配到各分委员会,限制着各分委员会的拨款范围。本文认为,这些参与者拨款目标之间的差异性是分权制衡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分立的府会关系、对峙的两院、极化的国会党团等可能在这种分权制衡的某一层次上制造僵局,降低拨款立法的效率,甚至最终导致拨款立法的夭折。通过对第108至110届国会两院拨款委员会构成的量化统计分析,本文验证了拨款委员会已失去了“守财者”的合作角色。就众议院而言,在基本尊重区域分布平衡的同时,党团基本控制了拨款委员会成员组成,议员与本党党团领袖的政治立场一致度、领袖对议员的信任度、议员与领袖具有共同利益甚至私人关系等,都是普通议员能否成为拨款委员会成员的影响因素,资历几乎不起作用。在参议院中,虽然党团控制加强,但资历仍旧最为关键。与此同时,国会两院拨款委员会及其分委员会的领导人选仍旧以资历为前提。本文指出,从财政效果的整体上看,联邦政府拨款保持相对审慎的决策风格。国会的拨款立法既稳定地满足行政部门的财政需要,又在前一财年的拨款水平上略有增幅。从财政效果的细节上看,合同项目分布较为广泛但数额较小与国会政治基本无关;援助项目数额更大但分布相对有限,更多倾向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援助项目的分布与其选区议员是否为国会多数党有关,与拨款委员会成员无关。作为一种特殊拨款的专项拨款项目,与拨款委员会明显相关。具体而言,参议院拨款委员会成员更多来自经济落后州,更容易给本州实现更多专项拨款。当参议员以诉求和资历而进入拨款委员会后,通过专项拨款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一定程度上促进着财政资源均等化。与此同时,众议院拨款委员会普通成员并非以选区专项拨款为首要目标,而是遵循党团领导,推动符合本党团立场的拨款,以实现更大的政策影响。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及其各分委员会领导的专项拨款行为空间较大。由于众议院拨款委员会成员与其选区的经济情况没有关联,拨款委员会及其分委员会领导的专项拨款行为往往无助于财政资源的均等化,更多为私人利益服务,导致财政的浪费和腐败的滋生。


糖皮质激素和TGF-β1对人成骨肉瘤细胞RhoB的诱导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刁飞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是人体内的重要激素,除了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GC还是体内重要的抗炎激素和应激激素,随着对GC生物学作用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GC还能够调节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粘附等。GC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器官移植等,但大量的使用GC会导致骨质疏松(osteoporosis),临床上称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 GIOP)。以往对GIOP的研究多放在GC影响钙稳态和对性激素的作用上,对骨细胞的直接影响也多放在GC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上,而GC对成骨细胞的作用研究不多;目前有许多研究发现GC能够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但具体的分子机制还尚未阐明。深入研究GIOP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hoB隶属于小G蛋白家族Rho亚族,Rho亚族主要包括RhoA, RhoB和RhoC,它们参与了体内多种生理或者病理过程,比如细胞粘附、运动,增殖、存活和炎症等。RhoB虽然在蛋白质一级结构上和RhoA、RhoC相似(-90%),但RhoB却有许多特殊性。比如,大量文献表明,RhoB能够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而RhoA和RhoC则分别促进细胞的恶变和肿瘤细胞的转移。另外,RhoB是个诱导型蛋白,多种因素,例如放射线、化疗药、热、低氧、多种生长因子等都能诱导细胞RhoB的表达;而RhoA和RhoC则是组成型表达的蛋白。RhoB几乎是和RhoA、RhoC同时发现的,由于和RhoA同源性太高,人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对RhoA的研究上,直到发现RhoB具有抑制肿瘤的功能,人们才开始把目光转向RhoB。总之,相对于RhoA,迄今对RhoB的研究有限,对其功能及调控机制的了解还很不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是成骨细胞表达最多的细胞因子之一,它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粘附和游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作用与糖皮质激素相似。另外,糖皮质激素和TGF-β1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根据细胞类型和调节的靶基因不同,GC和TGF-β1往往表现为相互协同或者相互拮抗的效应。例如,已知糖皮质激素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肺、肾和肝等组织的纤维化。该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抑制TGF-β的作用。研究表明,GC不仅能抑制组织TGF-β1的分泌,GC/GR还能通过与Smad的直接相互作用抑制TGF-β1的信号转导和靶基因的转录。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GC和TGF-β1信号通路之间也具有协同效应。如有报道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Dex)和TGF-β1单独都能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两者共同作用时,抑增殖作用更为明显。我们前期的实验也发现,在人卵巢癌HO-8910细胞中,Dex和TGFβ1单独作用均能增加该细胞与基质的粘附能力,两者联合作用时促进粘附的效果明显大于两者单独作用的效果;对其机制的研究表明Dex在PC-3细胞和HO-8910细胞中都可以上调TGF-β1的Ⅱ型受体的表达,并增强TGF-β1的信号转导,表明两条通路间的确存在相互作用。但是对于两条通路间协同作用的很多细节以及共同影响的靶基因的表达,我们至今了解的不多。在前期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Dex能够上调人卵巢癌HO-8910细胞RhoB的表达,RhoB的上调参与了Dex对HO-891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发现Dex能明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分化,但是RhoB是否参与了Dex对骨肉瘤细胞的上述作用还不清楚。此外,有研究表明,TGF-β1能够抑制MG-63等骨细胞的增殖。新近还有报道TGF-β1在3T3成纤维细胞和HaCaT角质细胞中能够上调RhoB的表达。因此TGF-β1对MG-63细胞RhoB的表达是否有影响,以及RhoB在骨肉瘤细胞中的作用也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本实验以骨肉瘤细胞为模型,首先研究了Dex对人成骨肉瘤MG-63和HOS-8603细胞RhoB的诱导作用,在证实Dex可以上调上述细胞RhoB之后,进一步研究了Dex上调MG-63细胞RhoB的分子机制以及RhoB在Dex调节MG-63细胞增殖、分化和粘附中可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研究了TGF-β对RhoB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以及Dex和TGF-β1联合作用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RhoB的诱导作用和对MG-63细胞增殖与粘附的影响。本课题有助于进一步阐明RhoB的作用和调节机制,以及糖皮质激素和TGF-β对骨细胞和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一、糖皮质激素对人成骨肉瘤细胞RhoB的诱导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意义(一)Dex对人成骨肉瘤细胞RhoB表达的影响我们选择MG-63和HOS-8603两种人成骨肉瘤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Dex对RhoB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Dex能够上调成骨肉瘤细胞RhoB的表达。(二)Dex诱导MG-63细胞RhoB表达的机制研究1.Dex上调RhoB的表达通过GR介导用GR的拮抗剂RU486预处理MG-63细胞,再加Dex处理,分别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hoB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发现RU486几乎完全阻断Dex对RhoB的诱导。表明Dex对RhoB表达的诱导作用是由GR受体介导的。2.Dex不能诱导含有人RhoB启动子序列(-1765/+111)的报告基因的表达为明确Dex对RhoB的诱导作用是否发生在转录水平,我们将含有人RhoB基因部分启动子的序列(-1765/+111)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转染MG-63细胞,再用Dex处理,并利用报告基因技术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RhoB启动子的这段长1.9 kb的区域(-1765/+111)内没有功能性的GRE存在。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检索了人RhoB基因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上游长约5kb的片段,也未发现有典型的GREs存在。3.Dex能够增强RhoB mRNA和蛋白质的稳定性我们继而观察了Dex对MG-63细胞RhoB mRNA和RhoB蛋白稳定性的影响。用放线菌素D或放线菌酮分别抑制转录和翻译,实验组加入Dex处理,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时间RhoB mRNA和RhoB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Dex能够明显增强RhoB mRNA的稳定性和RhoB蛋白的稳定性。4. PI-3K/Akt和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Dex对RhoB的诱导有文献报道,Dex能够通过激活PI-3K/Akt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生物学功能,为了确定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Dex对RhoB的诱导作用,我们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了Dex处理MG-63细胞不同时间后磷酸化Akt、总Akt、磷酸化p38、总p38、磷酸化JNK、总JNK和RhoB的变化。结果表明,Dex能激活PI-3K/Akt和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但不激活JNK通路。我们进一步在MG-63细胞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Akt、p38、JNK和ERK的抑制剂,Dex处理后Western blot方法观察RhoB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Dex上调RhoB的表达与PI-3K/Akt和p38通路的激活有关,而与JNK和ERK通路无关。(三)Dex诱导MG-63细胞RhoB表达的生物学意义1.RhoB参与了Dex对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细胞计数和MTT的方法观察了Dex对MG-63细胞的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Dex能以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MG-63细胞增殖。为确定RhoB是否参与了Dex对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我们将MG-63细胞分别瞬时转染空载体(pcDNA3)、RhoB野生型质粒(RhoB-wt)、RhoB干扰阴性对照质粒(RhoB-neg)和RhoB干扰质粒(RhoB-RNAi),48h后加入或不加Dex处理,细胞计数结果表明,RhoB参与了Dex对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能增强Dex的增殖抑制作用。2. RhoB不参与Dex对MG-63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将MG-63细胞分别瞬时转染空载体和上述表达及干扰质粒,然后加入或不加Dex处理,p-nitrophenol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P)的活性。结果表明Dex能够诱导MG-63细胞AP的分化,但RhoB并未参与这种分化过程。3. RhoB参与了Dex增强MG-63细胞粘附活性的作用首先用细胞粘附实验检测了Dex处理后MG-63细胞与纤连蛋白之间的粘附活性。结果显示,Dex能够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增强MG-63细胞与纤连蛋白之间的粘附。接着将MG-63细胞分别瞬时转染pcDNA3、RhoB-wt、RhoB-neg和RhoB-RNAi质粒。然后加入或不加Dex处理,粘附实验证明,RhoB参与了Dex增强MG-63细胞粘附活性的作用。二、TGF-β1对人成骨肉瘤细胞RhoB的诱导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意义(一)TGF-β1对人成骨肉瘤细胞RhoB表达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GF-β1对MG-63细胞Rho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TGF-β1能够上调MG-63细胞RhoB蛋白的表达。(二)TGF-β1诱导MG-63细胞RhoB表达的机制研究1.TGF-β1能够诱导含有人RhoB启动子序列(-1765/+111)的报告基因的表达将含有人RhoB基因部分启动子的序列(-1765/+111)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瞬时转染入MG-63细胞,再用TGF-β1处理,双荧光素酶法检测报告基因的活性。结果显示,TGF-β1能够直接诱导Rho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活性。表明TGF-β1能够直接在转录水平诱导RhoB mRNA的转录。2.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TGF-β1对RhoB的诱导作用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了TGF-β1处理MG-63细胞后磷酸化Akt、总Akt、磷酸化p38、总p38和RhoB的变化。结果表明,TGF-β1处理后,PI-3K/Akt通路激活,而p38MAPK通路不激活。我们进一步在MG-63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Akt的抑制剂,TGF-βl处理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hoB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TGF-β1上调RhoB的表达与PI-3K/Akt通路的激活有关。(三)TGF-β1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增强其粘附活性用细胞计数和MTT的方法证明,TGF-β1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有时间依赖性。用粘附实验证明,TGF-β1能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增强MG-63细胞与基质的粘附活性。三、Dex和TGF-β1联用对MG-63细胞RhoB的诱导作用及生物学意义(一)Dex和TGF-β1对MG-63细胞RhoB的表达有协同作用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了Dex和TGF-β1单独及联合作用对MG-63细胞RhoB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Dex和TGF-β1能够协同上调MG-63细胞RhoB蛋白的表达。(二)Dex和TGF-β1联用诱导MG-63细胞RhoB的生物学意义1.Dex和TGF-β1联用能够协同上调MG-63细胞的粘附活性用细胞粘附实验观察Dex和TGF-β1联用对MG-63细胞粘附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Dex联用TGF-β1能够协同增强MG-63细胞的粘附活性。2.Dex和TGF-β1联用对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计数和MTT的方法观察Dex和TGF-β1联用对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Dex和TGF-β1联用对MG-63细胞的增殖没有协同作用。我们推测,Dex和TGF-β1通过激活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增强MG-63细胞的粘附、通路间有协同作用;而通过相同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细胞增殖。(三)Dex对MG-63细胞TGF-β1的分泌没有影响为明确Dex和TGF-β1的协同作用是否是因为Dex诱导TGF-β1分泌增加,用ELISA的方法进行了检测,发现Dex对MG-63细胞TGF-β1的分泌没有影响。综上所述,我们获得以下结论:1.Dex能够通过增强RhoB mRNA和RhoB蛋白的稳定性上调人骨肉瘤MG-63细胞RhoB的表达,Dex激活PI-3K/Akt和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Dex对RhoB的上调作用;2. RhoB参与了Dex对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增强细胞粘附的作用,但对Dex的诱导细胞分化作用没有明显影响;3.TGF-β1也能在转录水平上诱导MG-63细胞RhoB的表达;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参与了TGF-β1对RhoB的诱导作用;4.Dex和TGF-β1联用能够协同上调MG-63细胞RhoB的表达,在促进细胞粘附方面两者也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但Dex不影响MG-63细胞对TGF-β1的分泌。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项目调度及其仿真研究

刁训娣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项目管理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年以前埃及金字塔以及1800年以前南美玛雅墓的建成,它们依靠的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后来慢慢发展到始于美国杜邦公司的CPM技术、始于美国海军开发“北极星导弹计划”的PERT技术。时至今日,大量关于项目管理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原理、算法到系统(包括相关的软件),从简单到复杂,以充分帮助管理人员对各种项目进行计划、安排、监督和控制。项目调度问题,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之后,就引起了各行各界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生产系统,在使生产过程更加合理、高效运行的同时,也使得项目调度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其复杂性往往超出人脑的决策能力。大多数项目调度问题是一类组合优化问题,计算复杂性理论已经证明大多数组合优化问题是NP-hard问题。传统的运筹学求解方法往往无法在多项式时间范围内寻求到这些NP-hard问题的最优解,随之人们开始尝试在多项式时间范围内求解的近似算法即启发式方法。目前对复杂的项目调度问题的求解算法主要集中在对元启发式方法即智能优化方法的研究。智能优化算法是模拟某一自然现象或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具有高度并行、自组织、自学习与自适应特征的适于复杂的高度非线性问题求解的算法。这类算法包括模拟煺火、禁忌搜索、粒子群算法、蚁群算法和进化计算等等。理论和算法是为应用服务的,建筑行业,作为项目管理应用的主要应用行业之一,也针对项目管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建筑行业的施工单位更好的控制施工过程,增强项目的可预见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虚拟施工技术因此而产生。鉴于以上的考虑,本文以多模式资源约束的项目调度及其应用研究为对象,以多目标遗传算法为手段展开研究。目前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1)尽管智能优化算法能同时处理一组解,以及很好的逼近非凸或不连续的最优前端面,然而对设计的参数进行动态调整和自适应改变依然是值得探讨的方向。(2)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求解质量和求解效率还有待于提高。基于Pareto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在每一次迭代时都要构造Pareto最优解集,有必要寻找构造Pareto最优解集的最少时间复杂度。(3)项目时间成本质量历来是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点,决定着项目的成败。然而更多的研究却集中在时间费用的优化,而缺少对质量因素的考虑。或者即使考虑了质量,而往往限定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因素作为常量来考虑。因此建立合理的项目时间成本质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加以解决是当务之急。(4)在实际的项目调度过程中更多的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得项目调度在本质上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如何针对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问题建立随机或者模糊网络模型并采用合适的机制去解决也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这些问题,具体做了如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探讨组合优化问题、计算复杂性等相关原理的基础上,总结和比较了各种优化算法的优缺点,指出元启发式方法即智能优化算法是目前研究的趋势。在与实际应用相关的难解组合优化问题方面,智能优化方法使得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明显提高了找到高质量解的能力,尤其对于大型的或了解甚少的问题而言,智能优化算法的作用更加显著。(2)结合组合优化理论,介绍了资源约束的项目调度的一般模型、规范分类以及基于不同求解方法的已有文献,指明多模式资源约束的项目调度是可行的研究方向。(3)研究了多目标遗传算法及其基本概念:非支配集构造、种群保留机制以及遗传操作等等。对多目标遗传算法作了合理的改进,对分布系数采用多项式逼近获得交叉系数的概率分布,找出了交叉系数合适的改进方案,同时证明了种群大小的下限。(4)分别以时间、成本和质量进行建模分析,指出了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研究思路,同时形成时间-成本-质量的多目标权衡数学模型。并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加以求解及其仿真实现,最后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劣,从收敛性和分布性方面证明了改进的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给出了基于不同偏好的建筑项目调度问题的决策者决策过程。(5)对项目调度中涉及到的随机变量的分布、数字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PERT网络分析法往往低估了项目完成时间,给项目的完成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研究了随机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等价问题的处理,提出了随机条件下多目标多模式资源约束的项目调度建模、算法分析,并给出了仿真结果。(6)基于虚拟建筑机理的分析,对虚拟原型(CVP)系统涉及的集成平台、开发环境、设计步骤等方面进行研究,说明项目调度及其优化理论在虚拟建筑中的应用,并以一个实例进行应用分析。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修正了NSGA-Ⅱ算法中原有的固定交叉系数,使得该交叉系数能够动态调整和自适应改变,并给出算法中种群大小的下限值并加以证明。(2)将多目标遗传算法应用到考虑时间成本质量权衡问题的多目标多模式资源约束的项目调度问题中,给出了优化机制分析,并从收敛性和分布性方面证明方法的有效性。(3)基于活动时间的随机变化引起活动成本和质量的动态改变,结合机会约束规划设计了概率转换机制和随机数模拟,以提高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多目标多模式资源约束的随机项目调度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就算法而言,本文以多目标遗传算法的NSGA-Ⅱ算法为着眼点,提出了两种修改策略,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充实了多目标优化算法理论。就项目调度而言,对项目的绩效评估综合考虑了质量因素,丰富了常规的时间费用分析理论;对项目调度的研究考虑了随机因素,弥补了不确定性网络分析理论。


铍针治疗肩胛提肌止点张力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刁吉亭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本文选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关于“项痹病·肩胛提肌劳损”中的一个症状-肩胛提肌止点张力性疼痛作为研究目标,通过临床两种针法的对比及动物实验研究,探索在筋膜层进行减张减压治疗的疗效及机理。肩胛提肌起自上位四个颈椎横突的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上角,当起点固定时具有向上提拉肩胛骨的作用,起止点异位后,则具有参与颈部肌群固定颈椎,维持头部姿势的作用。长期处于潮湿、阴冷的工作环境中或从事会计、文书工作或长期操作电脑等长期低头工作姿势会造成颈肌包括肩胛提肌起点的劳损、肌肉紧张痉挛、深筋膜增厚、炎性渗出、粘连而刺激局部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神经支配区域的酸胀、疼痛、不适感。属于中医“颈部伤筋”的范畴。近年来,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类疾病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本课题临床研究部分选取肩胛提肌止点张力性疼痛病例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软组织张力与疼痛的相关性.采取对照连续治疗的方法,三个月以上随访,对铍针和毫针两种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借助压痛仪和软组织张力仪对疗效进行客观、量化的评估,为颈肩腰腿痛形成客观的、规范的诊疗标准而进行探索性研究。100例病历资料全部来自于马来西亚吉亭中医药专科中心,男性37例,女性63例;年龄14-59岁,平均35.72岁;本次发病病程3-7天,平均4.89天。所有病例均通过病例选择标准后,按照首次就诊时间顺序随即选入铍针治疗组和毫针对照组,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观察。结果显示铍针治疗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8.00%和96.00%,毫针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38.00%和58.00%,两组优良率的差异在α=0.05水准上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试验组具有较好的疗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症状体征评分、VAS疼痛评分、压痛值和软组织张力值四项指标上,两组间的差异均在α=0.05水准上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轮廓分析图分析表明,铍针治疗组的效果优于毫针对照组,因而可以认为使用铍针具有较好的疗效。动物实验部分共使用家兔16只,分为三组,统一采用绷带结扎的方法制作形成下肢筋膜腔内高压状态。其中第一组6只,用于观察直视下铍针与毫针、针刀对小腿筋层的松解效果;第二组5只,用于对比观察结扎后铍针松解与否所致小腿局部实验点的软组织张力值的差异情况;第三组5只,用于观察结扎后1小时以及铍针松解后1小时小腿局部实验点的软组织张力值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趋势。第一组实验结果显示,铍针既能够有效地在下肢筋膜腔内高压状态下制造出一定的刃口,又不至于造成刃口过大而导致局部出血过多,说明铍针刺法能够有效地降低筋膜局部的张力,且在治疗的同时又不至造成较大的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第二组实验结果显示,铍针松解后,测得局部软组织张力明显缓解,并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这种现象考虑为局部皮肤和筋膜存在铍针刃口,随着其他部位软组织张力增高,刃口在一定程度内扩大所造成的减张效果所致;第三组实验结果显示,以松解前一时间点为协变量,松解后实验点处的软组织张力变化相对于松解前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铍针松解作用明显。从轮廓分析图来看,在结扎后2小时,即铍针松解后1小时观测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综合分析临床和家兔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铍针通过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消除瘢痕,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对于需要局部减压减张的治疗来说,铍针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高磷铁水转炉双联脱磷的应用基础研究

刁江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铁矿石资源是十分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随着钢铁行业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高品位优质铁矿石资源逐渐枯竭。以储量丰富的高磷铁矿为代表的低品位复杂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关注。作者通过文献和调研,分析了选矿方法、化学方法、冶炼方法以及微生物方法等主要脱磷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认为冶炼方法尤其是转炉双联冶炼工艺为解决我国高磷铁矿石资源利用的有效方法。本论文以中高磷铁水转炉双联脱磷过程为对象,通过开展热力学、动力学、石灰溶解行为、双联炉渣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丰富中高磷铁水脱磷基础理论;探索转炉双联工艺处理中高磷铁水的可行性;为其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采用无氟CaO-FetO-SiO2渣系,以少量Na2O和Al2O3作助熔剂对磷含量0.42%的铁水进行了热力学实验。脱磷率为7491%;磷分配比P log L为1.751.92;P2O5活度系数logγP2O5为-15-17;磷酸盐容量43-PO logC为1921。研究发现有关脱磷热力学分析的经典公式并不适用于本实验条件。本文在分析脱磷渣组分和光学碱度对P log L、logγP2O5和43-PO logC的影响的基础上,用SPSS软件回归出了组分、光学碱度与上述热力学参数的关系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采用CaO-FetO-SiO2-(Al2O3, Na2O)炉渣进行了中高磷铁水脱磷动力学研究。发现26%的Al2O3与Na2O均能起到提高初期脱磷速度的作用。Na2O还可抑制回磷现象。低硅铁水具有较好的脱磷效果。基于双膜理论建立了脱磷动力学方程,从表观脱磷速率常数kP、总传质系数kO和传质参量A·kO三个方面对脱磷动力学方程进行了多角度解析。实验各炉次的kP在0.8688.602×10-3g/(cm2·s)之间;kO在0.0050.024cm/s之间。Al2O3和Na2O可明显增加kO。铁水硅含量越低,kO越大。各炉次前两分钟平均A·kO值在0.160.36cm3/s之间,随着反应的进行,A·kO值逐渐降低。对于无回磷现象的炉次,A·kO逐渐降低直至趋近于零;对于发生回磷现象的炉次,A·kO逐渐降低为负值。基于Robertson模型建立了多组分耦合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趋势一致。分析了界面氧活度aO*与炉渣组分和铁水成分的关系,炉渣FeO含量越高,铁水碳、硅、锰含量越低,则aO*值越大。分析了渣量和CO析出的表观速率常数GCO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渣量越大、GCO越小的条件下aO*越大,越有利于脱磷。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CaO-FetO-SiO2-Al2O3-Na2O-P2O5炉渣对石灰溶解行为的影响。分析了各因素的单独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效应。进行了石灰在CaO-SiO2-FetO-P2O5-X系炉渣中的旋转溶解动力学实验。发现CaO在液相中的传质是石灰溶解的限制性环节。CaF2对促进石灰溶解的作用最强,Na2O次之,Al2O3的影响最弱。回归出高P2O5含量炉渣中石灰溶解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式和对流传质方程。传质系数计算值为7.63×10-41.70×10-3。根据Arrhenius公式计算出的石灰溶解活化能为43kcal/mol。对于中高磷铁水冶炼,如欲在低氟或无氟的情况下造好具有一定碱度的脱磷初渣,应保证一定的铁水温度、炉渣ΣFeO/SiO2比和动力学搅拌等一系列的工艺条件。在双联炉渣资源化利用方面,分析了脱磷渣和脱碳渣的矿相组成;探讨了脱磷渣的黏性特征和脱碳渣的熔化特征;分析了利用高磷炉渣制钢渣磷肥的可行性。由于CaF2极易同磷结合生成氟磷灰石,使脱磷渣枸溶率急剧降低,制备钢渣磷肥需走无氟路线。用改性-磁选的方法探索了脱磷渣中磷的富集与分离行为,发现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大部分磷的回收。采用正规离子溶液模型计算炉渣组元有效浓度,并将其应用于前人建立的返回渣利用配方模型。结合计算结果进行了脱碳渣返回利用热态实验,发现本实验条件下20%的返回渣比例较合适。返回渣冷却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其冷却能力低于原脱磷剂。此外,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CaO-SiO2-P2O5-(CaF2)熔渣结构进行了模拟计算,丰富了熔渣结构理论。对于深入了解转炉渣结构,尤其是高P2O5含量炉渣结构和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行了80t转炉双联脱磷工业试验。铁水磷含量0.250.3%的条件下,脱磷炉平均脱磷率73%,脱磷渣平均P2O5含量5.01%;铁水磷含量0.370.44%的条件下,脱磷炉脱磷率67.6%,脱磷渣平均P2O5含量7.25%。脱磷渣中P2O5含量高,是制造钢渣磷肥的良好原料。半钢经脱碳炉少渣冶炼后,终点磷含量均小于0.015%,满足低磷钢冶炼要求。针对中高磷铁水冶炼的特点,对各种脱磷工艺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利用转炉双联工艺冶炼低磷钢的技术路线可行。转炉双联工艺对于处理国内的高磷铁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安寐汤促睡眠药效研究及机理初探

刁远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失眠,中医又称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目前西药常用催眠剂与安定剂,可产生即时疗效,但药物的毒副作用明显,且长期服药会使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加,并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祖国医学在失眠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以其副作用小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加强中医药的开发利用,研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中药制剂是当务之急。多年来,导师陈群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前人宝贵经验,结合失眠病因病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拟定出治疗失眠的基础方剂-安寐汤,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寐汤组成为:夜交藤、酸枣仁、生龙骨、珍珠母、五味子、白芍、生地。安寐汤方中夜交藤药性平和,功擅引阳入阴;生龙骨、珍珠母含钙、铁、钠、钾等微量元素,可抑制神经与骨骼肌兴奋,作用于REM时期,对失眠伴有多梦、惊悸、遗精、盗汗效好。五味子含五味子素、五仁醇,与白芍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镇静作用。酸枣仁对实验动物和人均有显著而温和的催眠、镇静、安定效果,为治疗虚烦不得眠的要药。酸枣仁与夜交藤两药,为无论古代医家还是现代中医治疗失眠使用最多的药物,也是安寐汤的君药。通过对该方的分析可知,安寐汤药味精炼、组方巧妙合理,治标当中兼顾治本,本方可治疗各种失眠,具有宁神安寐、诱导睡眠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安寐汤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我们进行了安寐汤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安寐汤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依据,为今后研制出疗效确切、使用简便的中药制剂奠定基础。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与分析文献综述了失眠的古今论治、中西医药物治疗失眠的概况及失眠机理研究进展等三大方面的内容。祖国医学对不寐病证的认识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治疗失眠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综述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失眠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而致的疾病,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层次的病理反应,因而单一作用、靶点明确的药物治疗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而多层次、多靶点的中医中药疗法更具优势。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一)安寐汤对小鼠一般行为学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安寐汤对小鼠自主活动及日常行为的影响,探讨安寐汤的镇静作用效果。研究方法:小鼠灌胃给药15天后,采用旷野法记数2分钟内的行走格数和前肢向上抬举次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比较各组小鼠给药前后进食、饮水、排便、毛色及自主活动等一般情况的差异。研究结果:给药前各组小鼠的进食、饮水、排便、毛色及自主活动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给药一段时间后,安寐汤给药组小鼠白天自主活动明显减少,体重增加较为明显,在白天睡眠时不容易被打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和七叶神安片对照组能显著降低小鼠2分钟内活动次数(P<0.05)安寐汤中剂量组分别与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七叶神安片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降低小鼠2分钟内活动次数作用最强。安寐汤高剂量组对老鼠2分钟内活动次数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P<0.05),雌老鼠2分钟内活动次数要高于雄老鼠。其余各组尚不能认为存在组内性别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能显著降低小鼠2分钟内上举前肢的次数(P<0.05)。安寐汤中剂量组分别与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七叶神安片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对降低小鼠2分钟内上举前肢的次数作用最强。七叶神安片对照组对降低小鼠2分钟内上举前肢次数作用不显著(P>0.05)。(二)安寐汤对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安寐汤对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探讨安寐汤促睡眠药效作用。研究方法:小鼠灌胃给药15天后,腹腔注射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记录各组入睡潜伏期和睡眠维持时间,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和七叶神安片对照组能显著降低小鼠入睡潜伏期(P<0.05)。安寐汤中剂量组与安定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安寐汤中剂量组对降低小鼠入睡潜伏期作用更强。安定对照组对老鼠入睡潜伏时间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P<0.05),雌老鼠入睡潜伏期短于雄老鼠。其余各组尚不能认为存在组内性别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定对照组能显著延长小鼠睡眠维持时间(P<0.05)。安寐汤高剂量组对小鼠睡眠维持时间作用不显著(P>0.05)。七叶神安片对照组对小鼠睡眠维持时间作用不显著(P>0.05)(三)安寐汤对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安寐汤对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探讨安寐汤促睡眠药效作用。研究方法:小鼠灌胃给药15天后,腹腔注射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记录各给药组入睡率,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正常对照组睡眠小鼠的数量为1只,发生率为8.3%;安寐汤低剂量组睡眠小鼠的数量为2只,发生率为16.7%;安寐汤中剂量组为8只,66.7%;安寐汤高剂量组为6只,50%;安定对照组为4只,33.33%;七叶神安片对照组为4只,33.33%。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七叶神安片对照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七叶神安片对照组小鼠睡眠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四)安寐汤对抗士的宁致小鼠惊厥的作用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安寐汤对小鼠的抗惊厥作用。研究方法:小鼠灌胃给药15天后,腹腔注射硝酸士的宁,记录小鼠惊厥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正常对照组发生惊厥小鼠的数量为12只,发生率为100%;安寐汤低剂量组睡眠小鼠的数量为8只,发生率为66.7%;安寐汤中剂量组为3只,25.0%;安寐汤高剂量组为2只,16.7%;安定对照组为1只,8.3%;七叶神安片对照组为8只,66.7%。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七叶神安片对照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七叶神安片对照组小鼠惊厥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五)安寐汤对失眠大鼠脑内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研究目的:检测安寐汤对失眠大鼠脑内5-HT、5-HIAA、NE、DA的含量的影响,探讨安寐汤改善失眠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用PCPA造成失眠大鼠模型,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检测失眠大鼠脑内5-HT、5-HIAA、NE、DA的含量变化。色谱条件为:色谱柱采用Phenomenex色谱柱(Luna C18,150×4.6mm,5μm); Alltech预柱(Alltima C185μm,Guard 7.5×4.6mm)。流动相采用乙腈:水相=13:87,用磷酸调水相的pH为4.0。流速为1.0ml/min。设定电压为+350mv。柱温为35℃。研究结果:空白对照组与空白模型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空白模型对照组大鼠脑内5-HT含量显著降低。与空白模型对照组相比,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均能提高失眠大鼠脑内5-HT含量,其中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能显著提高失眠大鼠脑内5-HT含量(P<0.05)。各组雌雄老鼠脑内5-HT含量的疗效比较,P>0.05,尚不能认为存在组内性别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空白模型对照组大鼠脑内5-HIA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模型对照组相比,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均能提高失眠大鼠脑内5-HIAA含量,其中安寐汤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失眠大鼠脑内5-HIAA含量(P<0.05)。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间差异不明显。各组雌雄老鼠脑内5-HIAA含量的疗效比较,P>0.05,尚不能认为存在组内性别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空白模型对照组大鼠脑内NE含量有所升高。空白模型组大鼠脑内NE含量是较空白组有所增加,但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可降低空白模型对照组大鼠脑内升高的NE含量,但作用不显著。安寐汤高剂量组对失眠大鼠脑内NE含量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P<0.05),雌老鼠脑内NE的含量低于雄老鼠。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间差异不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空白模型对照组大鼠脑内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模型对照组相比,安寐汤低剂量组、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安定对照组均能降低失眠大鼠脑内DA含量,其中安寐汤中剂量组、安寐汤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失眠大鼠脑内DA含量(P<0.05)。第三部分研究结论1.安寐汤对小鼠自主活动影响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小鼠的自主活动性,说明安寐汤镇静效果明显,镇静作用优于安定和七叶神安片。2.安寐汤对小鼠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时间影响效果显著,可显著缩短入睡潜伏期和延长睡眠时间,说明安寐汤催眠效果明显,催眠作用优于安定和七叶神安片。3.安寐汤在提高小鼠睡眠发生率的作用上优于安定对照组和七叶神安片对照组,在降低小鼠惊厥发生率的作用上优于七叶神安片对照组,但比安定对照组作用效果弱。4.安寐汤高、中、低不同剂量组之间的疗效对比结果表明,安寐汤各剂量组对小鼠自主活动影响效果以安寐汤中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对小鼠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时间影响效果以安寐汤低、中剂量组效果较为明显,对小鼠睡眠发生率作用以安寐汤中、高剂量组效果较为明显,对降低小鼠惊厥发生率作用以安寐汤中、高剂量组效果较为明显,提示中剂量可作为药物开发及临床用药的参考剂量。5.安寐汤对不同性别老鼠镇静作用、催眠作用差异均不明显,提示安寐汤作用无性别上的差异。6.通过对失眠大鼠脑内中枢神经递质含量的作用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安寐汤可以显著增加失眠大鼠脑内五羟色胺、五羟吲哚乙酸的含量,降低多巴胺的含量。安寐汤可能是通过增加五羟色胺、五羟吲哚乙酸的含量,降低多巴胺的含量而作用于睡眠—觉醒机制,以实现增加睡眠、改善睡眠的作用。7.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建立了快捷、准确、稳定的检测单胺类中枢神经递质含量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待测指标成分在10分钟内全部检测完成。各峰面积与神经递质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各待测组分日内精密度良好,拟定的色谱条件下溶剂峰对样品各待测成分无干扰,各样品溶液中四个待测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


岩石地球化学信息分析辅助系统研发

刁明光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依据岩石中化学元素和同位素的含量、组合和比值等,反演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在将采集的岩石样品送样测试获取所需化学数据之后,研究人员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这些计算结果形成计算报告或者用于图解,从而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因此,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与分析流程的固有方式,开发岩石地球化学信息分析辅助系统,对于岩石分类、岩石及矿床的成因判别、构造环境判别、地质演化历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用岩石地球化学专家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来认识、理解和描述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与分析流程,以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应用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地球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研制符合研究人员信息处理与分析要求的岩石地球化学信息分析辅助系统。在问题域设计方面,将岩石地球化学信息分析与处理过程概括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展现三个问题域。在系统设计方面,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将问题域进行抽象描述并映射为系统的对象。在系统体系结构方面,采用3层体系结构,将各问题域中要解决的问题地划分到相应的层或子层,并形成数据输入、数据处理、输出数据处理结果等分工明确的功能模块。从而实现了将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中各问题域与系统各个功能点的映射。在样本数据管理方面,对分散在各种文献中岩石地球化学图解及参数计算的原理进行整理,按照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习惯,将数据分四类: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系统针对所提供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特征,通过对双变量图解、三变量图解的特征的分析,将数据计算分为主量、微量元素相关参数计算、主量、微量元素标准矿物计算和同位素相关计算。实现了参数自动计算与图解自动投点数据图解表达式语义的定义与识别,通过引入逆波兰表示的方法,解决了样本记录进行参数选择与计算来获得图解坐标这一问题。实现了从原始数据的录入或导入、相应分类图解的选择、图解参数的选择和计算、图解的绘制、图解参数坐标转换、投点形成等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高效性、稳定性。


文化传承与多元化建筑创作研究

刁建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建筑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建筑师的创作思路,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建筑师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及哲学观,因此又可以把建筑作为一个艺术哲学的对象来看待。一方面哲学观多种多样,人生观与艺术观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建筑师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又是建立在多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的,因此是多元文化的传承间接导致了建筑创作以及建筑风格的多元化。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建筑师依照不同文化、哲学思维所设计出的作品又将会在世界各地设计和建造,从而也可能发展成为新的文化传承。本课题拟从建筑流派及其背后的多元文化背景,多元化建筑创作的思想与保证,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多元化创作因素,多元化建筑创作中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问题等从多重角度对文化传承与多元化建筑创作关系进行探讨,力求能够将多元文化并存时代中的建筑创作与人类传统文明与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在多元化建筑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和系统总结,并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多元文化的文化传承对建筑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多元化建筑创作现状将长期存在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探索性的阐述和论证,力求对当代建筑的理论实践与创新工作做出一点贡献。“多元共存、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建筑文化的现实特征,并将长期指导设计者的建筑创作发展方向,因而建筑师只要用科学与技术装备自己的头脑,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设计方法,并将世界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地域文化融入自己的创作背景,就能够具备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就能够在建筑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掺混电镀污泥焙烧陶粒的研究

刁炳祥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东华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电镀污泥是制造业对金属表面处理废液进行集中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由于它含有种类和浓度各不相同的镍、铬、锌、铅、铜等重金属离子,随意弃置将对土壤等环境产生较大危害,威胁动植物和人类健康。所以,我国将电镀污泥列入《危险废物名录》,作为危险废物的一种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陆续向我国转移,我国电镀污泥的产生量越来越大。其产生量之巨大,已成为重点危险废物产生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市每年产生的电镀污泥超过2万吨。而且,多数不能进行回收的电镀污泥必须安全处置。即使少数浓度高、来源单一的电镀污泥进行重金属离子等的回收后,残余物仍要作为电镀污泥安全处置。若按要求对电镀污泥实旌安全处置,费用可观。作为电镀污泥临时安全处置的一种替代办法,把电镀污泥掺入粘士中制砖。虽然这种做法对毒性浸出指标是否达标一直存在争议,但它在一段时间内解决了电镀污泥去向的燃眉之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有限的土地资源被依法保护,像上海市等一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禁止烧制粘土砖。就目前全国各地的实际来看,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设施尚不健全,绝大多数省市和地区还没建成符合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要求的处置硬件设施。即使具备了对电镀污泥的处置能力,每吨近2000元的安全处置价格也会让多数企业望而却步。电镀污泥的去向已经成为当前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上海市,长期以来作为建筑材料被综合利用的粉煤灰,受建筑规模周期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变得多余;而石洞口、竹园和白龙港等污水处理厂污水生化处理技术的陆续上马,产生的大量活性污泥也亟待寻找合适的处置去向。因此,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寻找以电镀污泥为主,包括粉煤灰、活性污泥等其他固体废物在内的利用出路为出发点,把需要付费处理的“废物”变为可产生经济效益的产品原料。在对电镀污泥、粉煤灰、活性污泥和陶粒制作等基本特性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将前面三种原料研磨后混合,作为焙烧陶粒原料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研究,以陶粒筒压强度为主要指标,首先找出三种原料焙烧陶粒的最合适配比。在此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找出焙烧陶粒的最佳预热温度和预热时间,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并分析其筒压强度、表观密度和吸水率等指标。再引入广西白泥,测试在最佳原料添加比例下,不同焙烧环境条件对烧成陶粒的指标影响。最后,把实验焙烧的两种陶粒引入生产实践。通过常见的几种不同生产工艺条件比较,选择出适合所研制陶粒的生产工艺,并对生产粉煤灰陶粒、电镀污泥粉煤灰陶粒和添加了广西白泥后的电镀污泥粉煤灰陶粒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从而得出初步结论和建议。掺混电镀污泥焙烧陶粒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关于电镀污泥或由电镀污泥焙烧成的陶粒的浸出毒性是否符合《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要求,这是决定电镀污泥是否能够被再利用的关键问题。第二,在原料中掺混电镀污泥制作陶粒的可能性,因进行尝试时鲜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研究之初能否成功没有把握。第三,考查焙烧环境条件变化对陶粒的影响。要研究不同原料添加比例,不同预烧温度和时间,不同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变化对陶粒烧成参数的影响,以便于对焙烧条件进行合理取舍。第四,运用正交试验优化陶粒的烧制条件。由于原料配比、预烧温度和时间、焙烧温度和时间等影响烧成陶粒的因素较多,需引入正交试验来完成。第五,对使用不同添加剂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电镀污泥和粉煤灰材料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广西白泥作为添加剂进行陶粒焙烧。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添加剂对陶粒性能的影响。第六,进行生产工艺选择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将添加电镀污泥的陶粒制作引入实际生产需要什么工艺,又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益,使研究能更好地为生产实践服务。论文是采用电镀污泥、粉煤灰等原料进行焙烧陶粒的应用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具体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前期主要以调查研究和访问研究为主,后期主要以实验性研究为主。在对陶粒焙烧原料的基础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搜集到的各类原料及陶粒产品的特性进行认真分析,对其特性有一定的认识。在后期的实验研究中,具体运用了观察研究法对焙烧陶粒的外观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不同配比和环境条件下焙烧的陶粒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研究法将其与其他配比和环境条件下焙烧的陶粒进行对比。再结合定性研究对焙烧陶粒的筒压强度、吸水率和表观密度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最好的原料配比和焙烧环境条件。最后,再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生产工艺和原料生产陶粒的经济收益情况进行定量比较。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粉煤灰中掺混电镀污泥、活性污泥是能够烧成陶粒的。能够焙烧陶粒的原料有多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原料中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含量比例。当两者含量达到80%以上时,就初步具备了焙烧陶粒的基本条件。研究表明,常规粉煤灰中二者的含量是高于这一比例的。电镀污泥和活性污泥中也含有这两种物质,同时还含有其他多种金属离子。在粉煤灰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电镀污泥和活性污泥后,一方面,可以保持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制成陶粒的含量,另一方面,其中的重金属离子还可以起到催化作用,不但能增强陶粒的强度,还能提高陶粒的焙烧速度。在此后的实验中印证了理论上的判断。2、不同的原料配比对焙烧陶粒的强度等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试验中,为了测试不同原料配比对焙烧陶粒指标的影响程度,分别配置X、Y、Z三组不同原料比例的样品,每组包含4个样品。粉煤灰的添加比例在55%-85%之间变化:电镀污泥的添加比例在0%-40%之间变化;活性污泥的添加比例在5%-15%之间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原料配比焙烧出的陶粒颜色差别较大;陶粒强度相差达15.5倍之多。使陶粒强度最大的配比是电镀污泥:粉煤灰:活性污泥=10:80:5。3、运用正交试验,寻找焙烧陶粒的最佳环境条件。试验表明,除原料配方对陶粒强度等指标产生较大影响外,不同的预热温度、预热时间、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因素对陶粒的烧成也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找到最佳焙烧条件,引入正交试验进行筛选。正交试验中第10号样品焙烧的陶粒强度最强,筒压强度为4.526MPa,电镀污泥陶粒的其他指标等均达到优等品标准;含水率为27.3%。当4个因素指标分别达到预热温度700℃、预热时间为15min、焙烧温度为1200℃、焙烧时间为30min时,能够烧制出筒压强度最强的陶粒。4、原料中添加了广西白泥后,陶粒变化指标明显,筒压强度明显增强。添加广西白泥的目的就是观察陶粒指标的变化并将其与没有添加广西白泥的电镀污泥陶粒进行比较,丰富焙烧电镀污泥陶粒的配方和选择。试验分为两组,每组32个试验。广西白泥的添加比例保持20%不变,电镀污泥的添加比例变化幅度为20%.35%,活性污泥为10%-15%,粉煤灰为30%-50%。结果显示,陶粒的吸水率相差高达6993.5倍。与未添加广西白泥的电镀污泥陶粒相比,陶粒的筒压强度普遍增强,样品中最高的达10.35MPa的高强陶粒等级水平。添加广西白泥的最佳配料比和最佳焙烧环境条件是:电镀污泥含量30%,粉煤灰含量40%,活性污泥含量10%,广西白泥含量20%;预热温度600℃,预热时间15min,焙烧温度1175℃,焙烧时间25min。5、选择制作电镀污泥陶粒的生产工艺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通过比选,选择烧结机烧结工艺。生产1m~3陶粒获毛利润分别为,粉煤灰陶粒20.5元,电镀污泥陶粒160.125元,添加广西白泥的电镀污泥陶粒503.125元。说明焙烧电镀污泥陶粒经济效益明显。本研究表明,掺混电镀污泥焙烧陶粒前景广阔。


双标准的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方式研究及其应用

刁艳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水库作为重要的防洪工程措施,在洪水资源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科学的水库防洪调度设计是安全经济建设水库与实时调度发挥设计效益的关键。不考虑预报设计的调度方式往往贻误泄流或蓄水时机,增加防洪风险或造成洪水资源的浪费。为了增加洪水资源可利用量、充分发挥水库防洪兴利综合效益,近20年我国在已建水库除研究了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理论与方法外,重视研究防洪预报调度方式,如考虑洪水预报或二级降雨预报信息的预报调度的方式,分类防洪预报调度方式等。但是这些方法没有考虑水库设计洪水特性及水库的调节能力,仅仅考虑洪水预报精度及其风险,因此深入研究与完善预报调度方式设计理论与方法,既是充分挖掘水库防洪、兴利综合效益潜力的要求,也是水库防洪调度理论研究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最大熵原理、信息熵、随机模拟技术、模糊优选模型等理论融合入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方式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中,系统研究了洪水预报误差特性、双标准的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方式设计方法及风险分析和双标准预报调度规则的水库实时调度方案优选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目前洪水预报误差分布规律研究较少和观点不一的问题,本文建立了洪水预报误差分布的最大熵模型,分析了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九座水库的洪水预报误差,初步总结出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洪水预报误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2)为了将预报方案安全、经济的用于防洪预报调度之中,本文提出了洪水预报误差域、水库防洪预报调度可承受误差域及其可靠度的概念和数值求解方法,并以桓仁水库和白龟山水库为例进行了计算,总结出可承受误差域及其可靠度的基本特性,并为制定双标准预报调度规则奠定了基础。(3)目前水库实施预报调度规则设计的基本条件是洪水预报方案精度要达到规范的标准,尚未考虑水库设计洪水、调节特性及其上下游防洪能力的安全约束,缺乏水库安全调度的可靠度标准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预报方案的规范评定等级和水库可承受误差域的可靠度”双标准设计水库防洪预报调度规则的新方法。结合桓仁水库和白龟山水库的实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可行性。(4)针对已有的防洪预报调度方式风险分析考虑风险因素较少的问题,提出了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方式的综合风险分析模型。重点分析了水文、水力、水位-库容关系和调度滞时4种不确定性因素产生的原因及其概率分布,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的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方式综合风险分析模型,此模型适用于单因素和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风险分析体系。并以桓仁水库和白龟山水库为例,计算了单一标准和双标准预报调度方式的风险率。结果表明,水文不确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最主要的风险源,并且双标准预报调度方式比常规调度方式、单一标准预报调度方式对水库及其下游更为安全。(5)为了将双标准预报调度规则研究成果与防洪调度系统实时调度相匹配,本文提出了基于双标准预报调度规则的水库实时调度方案优选方法。在此方法中,双标准预报调度规则作为第一可行调度方案,交互生成其它方案,选取水库调洪最高水位、下游最大组合流量、发电量、弃水量和调洪末水位作为优选指标,采用改进的熵权法、二元对比法和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使用多层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优选满意调度方案。同时设计了基于双标准预报调度规则的人机交互实时调度方案优选决策支持系统,可方便快捷的优选实时调度方案。最后对全文作以总结,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二色补血草LbGST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刁桂萍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植物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家族在植物逆境反应和生长发育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二色补血草cDNA文库中分离出一条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将其命名为LbGST (FJ620899)。该基因cDNA全长987 bp,其中5′端含非编码区29 bp,3′端含非编码区307 bp,开放阅读框全长651 bp,共编码216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24.5 kDa,理论等电点为5.98,为酸性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LbGST蛋白与其他植物GST的同源性较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不同胁迫条件下,LbGST基因在二色补血草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LbGST能够应答NaCl、NaHCO3、PEG6000以及低温胁迫。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LbGST-GFP蛋白分布在细胞核内。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4T-2-LbGST,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利用0.1mmol/L的IPTG诱导该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表达载体的大肠杆菌在50 kDa处出现了特异的融合蛋白,与预期结果一致,证明了GST与LbGST融合蛋白的表达。将LbGST基因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pYES2中,形成重组质粒pYES2-LbGST,将其转入酿酒酵母INVSc1中验证LbGST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抗逆能力。结果表明LbGST基因对多种胁迫(NaCl、NaHCO3、低温、PEG、高温和紫外线)具有耐受能力。为进一步验证LbGST基因在盐胁迫下的功能,将其转入烟草中。随机选取5个转基因株系进行NaCl胁迫试验,分析逆境胁迫条件下非转基因烟草和转基因烟草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以及Na+、K+离子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盐胁迫下多数转基因烟草的GST、GPX、SOD、POD、CAT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高于非转基因烟草,而MDA含量比非转基因烟草低。另外,LbGST基因的过量表达扰乱了转基因烟草对于K+的吸收,但有效地抑制了转基因烟草对Na+的吸收,使得转基因烟草在盐胁迫条件下始终保持较低水平的Na+。这些结果说明,LbGST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减少了过氧化反应以及膜受损害程度,提高和保护了其他一些与活性氧清除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增强了植物的抗逆能力。


产业生态网络模式研究

刁晓纯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以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企业合作为途径的产业生态网络成为生态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它突破了传统的副产品交换关系,在“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等领域形成了丰富交互与合作,并成为工业体系中的“突变细胞”,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文回顾和归纳了产业生态网络的概念特征,以协同学为理论基点,从一体化与多元化的网络关系入手识别了产业生态网络的模式及其适用性,同时立足于产业生态网络模式,对产业生态网络的演化机理进行论述。在辨识产业生态网络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探究了产业生态网络模式与实施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了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的特征和形成机理。全文围绕产业生态网络模式、演化和实施效果以及形成四部分内容解析了产业生态网络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为产业生态网络在实践中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行动指南。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协同学、网络组织理论、企业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演化论等相关管理理论及思想,综合运用了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产业生态网络模式及形成等主要内容展开研究,主要包括:第一,从网络合作特征出发识别产业生态网络模式,并分析不同产业生态网络模式与所在环境因素之间的适用关系。首先,从“一体化”与“多元化”的网络关系测量入手,提出产业生态网络模式识别的基本假设;其次,结合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验证了产业生态网络的基本模式;最后,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并验证了共生环境和共生单元与产业生态网络模式间的适配关系。得出松散型、协同型、互动型和自主型构成了产业生态网络的四种基本模式,并与企业所有权性质、企业规模、行业等共生单元特征以及工业园区级别、性质等共生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适用关系。从而为处在不同共生环境下的企业选取适当的产业生态网络模式来参与合作提供决策支持。第二,归纳并比较了基于“一体化”和“多元化”两种方式的演化途径,分析了我国产业生态网络的演化现状,论述并证实产业生态网络演化机理。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提出强化“一体化”关系,提高生态效率和发展“多元化”关系,降低环境治理的相对成本是产业生态网络演化的基本途径;其次,基于协同学理论和哈肯模型比较分析了我国产业生态网络演化的两种方式及现状,得到我国产业生态网络的发展仍处在早期的起步阶段,还不能够形成纵向、横向协调发展的机制。最后,结合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协同发展是产业生态网络演化的基本模式。为后续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识别并分析了产业生态网络的实施效果,探究了产业生态网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首先,结合网络组织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产业生态网络作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因子分析归纳出产业生态网络的实施效果;第三,结合相关分析和案例研究,从功能效益和结构效益两个方面验证了产业生态网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结构开放性、价值增值、结构柔性和环境和谐是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施效果的四个主要因子,并提出“结构效益—功能效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模型用于阐释产业生态网络对于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持续发挥产业生态网络的功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区域环境问题提供指导,也为后续产业生态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发展目标。第四,在实证产业生态网络模式与结构效益关系的基础上,探究了产业生态网络的形成机理。首先,通过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协同发展能够显著提高产业生态网络结构效益,构成了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的基本特征。其次,识别出直接经济利益、风险管理、技术因素、信任等内部环境因素以及环境保护、政策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产业生态网络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发展并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最后,通过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的案例研究,分析鲁北工业共生网络的形成路径和形成机理。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首次将产业生态网络的概念引入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中,系统量化了产业生态网络一体化与多元化特征,进而提出并验证了产业生态网络的基本模式;(2)提出并识别了产业网络的结构效益并建立了产业生态网络作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3)提出并阐述了基于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网络形成机理,并辨识了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的影响差异。


大田小麦叶部病害智能诊断系统研究与应用

刁智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小麦病害进行识别的研究,对准确认识小麦病害,指导农业生产者防治病害,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图像处理的小麦病害识别技术是一个新的应用研究领域,国内在这方面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复杂背景下的小麦叶部病害图像的分割算法,提取了其颜色、纹理和形状特征,经过特征选择方法得到多种病害识别的核心特征,研究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的多类分类器设计算法,设计和开发了基于图像处理的小麦叶部病害智能识别系统,为大田小麦病害智能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基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小麦叶部病害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针对小麦叶部病害图像获取时背景较为复杂、后期难以分割的情况,研究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分割技术,并结合分水岭算法和阈值分割算法等诸多算法,提出一种适合于大田复杂背景下的图像分割算法。2.小麦叶部病害图像颜色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综合考虑前人在不同作物病害识别中的研究成果,定义新的颜色特征参数,研究小麦叶部病害在RGB颜色空间和HSI颜色空间的特征提取算法。3.小麦叶部病害图像形状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在重点研究了前人在形状特征提取方面的成果后,综合考虑小麦叶部不同病害在形状方面的差别,定义新的形状特征参数,研究适合小麦叶部病害识别的形状特征提取算法。4.小麦叶部病害图像纹理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综合考虑前人在纹理特征提取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适合小麦叶部病害识别的纹理特征提取算法,提取相应的纹理特征。5.研究利用提取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特征,通过合适的特征选择方法,找到适合小麦叶部多种病害识别的分类特征。6.小麦叶部病害识别算法的研究。为了提高多类分类器的识别率,减少训练时间,且使模型具有很好的推广能力,在综合考虑待分类样本数以及类别的易分性能的基础上,在“先分样本数较大的类”和“先分易分的类”之间折中考虑,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本的新的类划分方案,并采用平衡决策树结构,得到一种新的支持向量机多类分类算法。经Statlog数据库中的数据集的实验结果得知:该算法在不降低识别率的情况下,能大大减少系统的训练时间,是一种有效的多类分类算法。同时,为了避免在欧式空间中采用欧式距离进行类间可分性度量的计算时,将样本的不同属性之间的差别等同看待,而没有考虑到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缺点,综合考虑马氏距离不受量纲影响,且与原始数据的测量单位无关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马氏距离的类间可分性度量的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得到的类别分类方案是较好的一种,能有效提高识别率,是一种有效的多类分类器设计方法。7.设计并开发了小麦叶部病害智能识别系统。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研究

刁智娟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能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几乎无毒副作用,因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人体中已发现5种TRAIL受体,分别为DR4、 DR5、DcR1、DcR2和OPG。其中DR4和DR5的胞内区拥有完整的死亡结构域,能够介导细胞凋亡相关信号转导途径,并引起细胞死亡。DcR1没有死亡结构域,DcR2的死亡结构域不完整,OPG是分泌的可溶性受体,因而这三个受体被称为假受体(decoy receptor).这些假受体可以与TRAIL结合,但均不能介导细胞凋亡。小鼠只有一种凋亡诱导受体mDR5和两种假受体mDcRl和mDcR2。迄今,TRAIL及其受体的功能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细胞凋亡上,但TRAIL在许多正常细胞上均有表达,其生理功能尚不很清楚。TRAIL或TRAIL受体敲除的小鼠没有明显表型异常,但更容易发生肿瘤转移,提示其在肿瘤免疫监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TRAIL-1-小鼠更易患自身免疫性关节炎和糖尿病,TRAIL-R-1-小鼠对多种病原体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增强。这些结果表明TRAIL/TRAIL-R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在小鼠和人类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占外周CD4+T细胞的5—10%,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1—2%。转录因子Foxp3对CD4+CD25+Treg细胞的发育和功能起关键作用,并可作为Treg细胞表面的一个特异性标志。Treg在控制自身抗原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可能是肿瘤逃逸的一种机制。体内外封闭TRAIL/DR5通路能明显减弱Treg抑制活性和细胞毒作用,提示TRAIL/DR5在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此外,CD4+CD25+Treg细胞可选择性地积聚在肿瘤内部,并抑制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功能而促进肿瘤生长。本研究以对TRAIL不敏感的肿瘤细胞为模型,探讨TRAIL的免疫调节功能。我们发现,Hepal-6肝癌细胞在体外对TRAIL诱导的凋亡不敏感,但在小鼠Hepal-6移植瘤内注射TRAIL重组蛋白,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进一步研究显示,瘤内注射TRAIL重组蛋白使肿瘤浸润的CD4+CD25+Treg细胞数量减少,但对外周淋巴结和脾脏中的Treg细胞数量没有影响;而且,肿瘤浸润的CD4+CD25+Treg细胞表面mDR5表达增加,但幼稚的CD4+CD25+Treg细胞表面检测不到mDR5表达;CD4+CD25+Treg细胞对TRAIL诱导的凋亡比CD4+CD25-T细胞更加敏感;瘤内注射TRAIL重组蛋白能增加肿瘤浸润CD8+CTL数量和活性,从而增强其抗肿瘤的细胞毒作用。上述结果表明,TRAIL除了可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外,还具有诱导肿瘤Treg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特异CTL数量和活性的免疫调节功能,首次为TRAIL在肿瘤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了新鲜资料。


新兴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关注与采纳行为研究

刁塑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从兴起到迅猛发展引起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的电子商务已经突破萌芽与酝酿状态、初见规模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巨大进步和服务经济形态的全球扩张,中国的电子商务逐渐向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并表现出移动性(泛在性)、虚拟性、极端数据、个性化、社会性等新兴特征,无处不在、随机应变、虚实结合、电子化服务、交互多媒体成为其发展趋势。新兴电子商务使个人数据在网络交易过程中通过各种网络形式被收集、利用、传输、公开和出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消费者对新兴电子商务中浮现出的隐私损失感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他们可能被不间断地跟踪或接入,2)他们的信息很容易被传播或者使用。因此开放化、社会化、便捷化、个性化服务带来的隐私问题已经成了新兴电子商务带来的最大困扰之一。深入研究新兴电子商务消费者的隐私关注,分析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可能引起的各种消费心理变化以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有利于增强电子商务企业对消费者的理解,有利于电子商务管理机构管理和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利,从而增强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介绍新兴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关注和采纳行为的研究背景并对本研究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研究问题;其次,对学术界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和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出新兴电子商务基于隐私关注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框架,包括研究变量的界定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第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新兴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关注的前因量表,并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对消费者隐私关注的理论框架采用社会调查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从消费者隐私关注的前因、维度和结果三个方面来研究隐私关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工作,遵循行为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和Wallance(1971)提出的科学研究方法论。研究过程中,首先对问题和现象进行观察和归纳,提出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和范围。然后在已有的隐私关注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基础上,分析、界定研究概念并建立反映概念间关系的研究假设,然后通过隐私关注、信息敏感度、信息接收者、信息使用、感知风险、信任、感知利益等概念与新兴电子商务中消费者行为意愿建立联系,再通过社会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利用SPSS15.Ov、AMOS7.Ov、Lisrel8.53v等计算机软件来分析数据并完成对理论假设的验证,以此判断、探索和解释本文理论框架中的问题,并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引发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研究获得了三个方面有价值的结论:第一,新兴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关注的前因对隐私关注及其维度的影响结论。在信息敏感度维度中,信息重要性显著影响隐私关注及其控制、收集、认知维度,说明消费者对提供的信息越重视,隐私关注程度会越高;另外,具有担心、焦虑等个性倾向的消费者隐私关注程度也会较高。在信息接收者维度中,声誉与隐私图章显著影响隐私关注的各个维度,消费者对信息接收者是否享有良好的声誉、具有第三方认证的隐私图章越在意说明他们的隐私关注程度越高;熟悉程度则在负面影响消费者隐私关注,消费者的经验程度越高、对信息接收者越熟悉就可能减少他们对隐私的关注程度。在信息使用方面,消费者越关注信息接收者的隐私保护和信息维护情况,隐私关注程度就越高。对安全保护感知来说,对隐私关注的影响不显著,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第二,消费者隐私关注与采纳行为意愿的结构模型的检验结论。消费者的隐私关注正向显著影响感知风险;消费者的隐私关注对消费者信任和消费者的采纳行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感知风险负向显著影响消费者采纳行为意愿;消费者信任对感知风险的影响不显著;消费者信任正向显著影响消费者采纳行为意愿;感知利益正向显著影响消费者的采纳行为意愿。也就是说,对消费者行为意愿有影响的主要变量是感知风险、信任和感知利益。其中,感知利益对消费者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信任;隐私关注对行为意愿的影响非常小,并且主要通过感知风险负面影响消费者的采纳行为。第三,人口统计变量对消费者隐私关注及其各维度的影响结论。男性和女性在整体的隐私关注水平及其隐私控制权感知水平、信息收集担忧水平和隐私认知水平三个维度上均趋于一致,因此性别对隐私关注无显著影响;年龄与整体隐私关注水平、信息控制感知水平和隐私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对信息收集担忧水平无显著影响;教育程度与整体的隐私关注水平及其各维度(控制、收集、认知)显著正相关;收入水平与整体的隐私关注水平和隐私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对信息控制的感知水平和信息收集的担忧水平无显著影响;经验与整体的隐私关注水平、信息控制感知水平和隐私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对信息收集担忧水平无显著影响。


Cu(Ⅰ)催化的碳氮键偶联及其在合成杂环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

刁小琼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最近的十几年里,随着配体与催化剂相结合的铜催化体系的发展,Ullmann反应进入了后Ullmann时代,一系列的C-C、C-N、C-O、C-S等碳杂键的构建得以在较少量的铜催化剂存在下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实现。随着Ullmann反应研究的成熟,化学家们将之广泛应用于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中,已经成功的合成了吡咯、咪唑、苯并咪唑、苯并呋喃、吲哚等许多杂环化合物。在天然产物研究中,Ullmann偶联反应也有广泛的参与。本文主要着眼于Ullmann反应的应用研究,将邻位效应与配体促进效应相结合,通过Ullmann反应参与的串联反应,合成具有药理活性的杂环化合物。本文的第二章,我们发展了一种高效的、条件温和的、符合原子经济性的合成1H-苯并咪唑和1,3-2H苯并咪唑-2-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以苯甲酰基保护的邻碘苯胺与氨水为反应物,考察了催化剂的用量、配体的种类、碱的种类和用量、溶剂以及氨源对反应的影响,最终确立了反应的最佳条件:10 mmol%的CuI,20 mmol%的L-脯氨酸,1.5当量的氢氧化钠,1.5当量的氨水与底物室温下反应,原料消失后不做任何分离处理,直接向体系中添加醋酸,加热关环合成相应的取代的1H-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接着我们将此偶联方法应用于1,3-2H苯并咪唑-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发现相同的偶联条件亦可得到不错的收率,接着在130℃关环形成相应的杂环。本文的第三章,我们发展了一种利用双邻位促进效应和配体作用共同促进的双苯并二氮杂卓酮类化合物的方法。首先研究邻位有CONHR基团的Ullmann类碳氮偶联反应,发现邻位CONHR对Ullmann类碳氮偶联反应具有强促进作用。以1 mmol%的CuCl为催化剂,1当量的K3P04为碱,1 mL的DMF为溶剂,室温下即可以96%的收率得到偶联产物。对该邻位促进作用的适用范围进行考察,发现该邻位基团对于不同的胺与溴代芳烃的偶联反应都具有促进作用,芳环的5位无论存在拉电子基团还是推电子基团都不影响该促进效应,但是4位存在拉电子基团时会弱化该邻位效应,对于不同的CONHR, R是芳烃取代基时促进作用优于链烃取代基,而氮上是二取代时则无促进作用。接着我们将该邻位效应应用于芳基氯代物的碳氮偶联反应中发现可以成功的将偶联反应温度降至60℃。这类邻位促进效应是继已经报道的邻位羧基和邻位三氟乙酰氨基之后的又一类具有邻位促进作用的基团,并通过质谱分析推测出相应机理。最后利用邻位CONHR和邻位NHCOR的双邻位促进作用和配体的促进作用在室温下通过两次Ullmann碳氮偶联反应一锅生成相应的双苯并二氮杂卓酮类化合物。


牛磺酸修饰产物合成及治疗感染性创面的研究

刁云鹏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感染性创面的治疗研究概况,分析中药在治疗应用中独有特色和局限,提出“中药定量有效成分组”的新概念,从而尝试探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动物药中富含的天然牛磺酸为前体,利用点击化学,组合化学原理,合成得到25个牛磺酸修饰产物,即牛磺酸schiff碱化合物,鉴定了22个,其中5个水杨醛类化合物,17个苯甲醛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解析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22个均为新化合物,其中一个成功培养成晶体,通过X-单晶射线衍射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命名为5-溴水杨醛缩牛磺酸席夫碱钾。针对革兰氏阳性代表的金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代表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所有修饰产物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试验,筛选结果表明5-氯水杨醛缩牛磺酸席夫碱钾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并测定了其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以及杀菌曲线,证明其对两种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其抗菌作用机理,发现与其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破裂处有内容物溢出相关。通过5-氯水杨醛缩牛磺酸席夫碱钾对金葡萄球菌感染的大鼠创面愈合试验,观察痂下菌量、创面愈合率、VEGFA mRNA和b-FGF mRNA表达、VEGFA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相关病理切片,证明该化合物对金葡萄球菌感染的创面具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


婴幼儿ABR测试参数优化研究

刁文雯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目的:比较儿童有平台与无平台短纯音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ABR)反应阈之间的相关性,选择更优化的频率特异性ABR刺激信号。方法: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美国IHS公司)记录0-4岁儿童短声、有平台及无平台短纯音诱发ABR各频率反应闽,共26例(17男/9女)41耳。结果:0.5 kHz、1.0 kHz、2.0 kHz、4.0 kHz有平台短纯音ABR反应阈分别为59.8±23.1、57.8±23.1、51.8±24.9、48.0±29.0dB nHL;无平台短纯音ABR反应阈分别为54.8±22.9、48.4±22.1、43.6±25.4、42.0±27.0dB nHL。0.5 kHz、1.0 kHz、2.0 kHz、4.0 kHz有平台短纯音ABR反应阈与无平台短纯音ABR反应阈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0.968、0.979、0.936,前者比后者反应阈分别高5.0±7.6、9.4±5.8、8.2±5.2、7.6±10.3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97、8.060、7.915、3.682,P值均<0.01)。极重度听力损失耳有平台短纯音ABR各频率反应阈值引出率均高于无平台短纯音ABR。结论:本实验室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评估儿童听力时,总体上,在测试非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时,无平台短纯音诱发ABR优于有平台短纯音诱发ABR,其反应阈更接近于纯音行为听阂;但本仪器后者可提供更高强度的声刺激,可以用于极重度听力损失耳听力评估。第二部分不同滤波条件对婴幼儿短纯音诱发听性脑干反应阈的影响目的:比较婴幼儿滤波条件为30-1500Hz与30-3000Hz各频率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ABR)反应阈之间的关系,总结两种滤波条件下ABR波形特点对反应阈判断的影响,初步判断滤波设置对不同年龄段婴幼儿ABR的影响及的差异。选择更优化的频率特异性ABR(fsABR)测试参数。方法: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美国IHS公司)记录0-3岁婴幼儿短声、滤波条件为30-1500Hz与30-3000Hz短纯音ABR各频率反应阈,共18例(8男/10女)22耳。结果:0.5 kHz、1.0 kHz、2.0 kHz、4.0 kHz滤波条件为30-3000Hz短纯音ABR反应阈比滤波条件为30-1500Hz短纯音ABR反应阈分别高2.7±5.7、1.8±5.0、2.5±5.3、0.7±4.4 dB。0.5 kHz及2.0 kHz两种滤波条件下短纯音ABR反应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8及2.217,P值均<0.05),其他频率两种滤波条件下反应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年龄分为小于6个月龄组与大于6个月龄组时,两组之间各频率滤波条件为30-3000Hz与30-1500Hz反应阈之差无统计学差异。在判断波形时,同等强度下,滤波条件为30-1500Hz与30-3000Hz时听性脑干反应波形振幅差别不大,但滤波条件为30-3000Hz时听性脑干反应波形不平滑,反应曲线上会出现锯齿状细小的干扰波,不利于反应阈值的判断。结论:本实验室用短纯音诱发ABR评估婴幼儿听力时,滤波条件为30-1500Hz的ABR设置在中低频测试时优于30-3000Hz,30-1500Hz可以作为更优化的fsABR滤波设置参数,从而提高fsABR作为婴幼儿听力客观评估方法的准确性。第三部分不同电极位置对婴幼儿短纯音诱发听性脑干反应阈的影响目的:比较婴幼儿记录电极放置在颅顶与前额发际各频率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ABR)反应闽之间的关系.总结两种记录电极位置条件下ABR波形特点对反应阈判断的影响,了解电极放置对不同年龄段婴幼儿ABR阈值的影响,选择更优化的频率特异性ABR(fsABR)测试参数,方法:应用Smart EP听觉诱发电位仪(美国IHS公司)记录0-3岁婴幼儿短声、记录电极置于颅顶与前额发际短纯音ABR各频率反应阈,共15例(10男/5女)23耳。结果:在本组婴幼儿中,0.5 Hz、1.0 kHz、2.0 kHz、4.0 kHz记录电极置于前额发际时段纯音ABR反应阈比记录电极为颅顶时分别高:2.8±5.2、2.2±4.7、3.9±4.5、3.9±1.0 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14、2.206、4.159、4.720,P值均<0.05)。以年龄分小于6个月龄组与大于6个月龄组时,两组之间记录电极置于颅顶与前额发际各频率短纯音ABR反应阈之差无统计学差异。同等强度下,记录电极置于颅顶时短纯音ABR各波振幅明显高于记录电极置于前额发际时短纯音ABR各波振幅,有利于阈值附近强度时V波的判断。结论:本实验室用短纯音诱发ABR评估婴幼儿听力时,当记录电极位置由前额发际变换至颅顶时,记录信号的强度会增加,更有利于对反应阈值的精确判断,可提供更好的阈值测试结果。第四部分电极位置和滤波同时改变对婴幼儿短纯音诱发听性脑干反应阈的影响目的:比较婴幼儿记录电极置于颅顶、滤波为30-1500Hz(简称第一组记录参数)与记录电极置于前额发际、滤波为30-3000Hz(简称第二组记录参数)各频率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ABR)反应阈之间的差别,总结两种记录参数下短纯音ABR (tone burst ABR, tb-ABR)波形特点对阈值判断的影响,选择更优化的tb-ABR测试记录参数。方法: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仪(美国IHS公司)记录0-6月龄婴幼儿短声及上述两种记录参数下tb-ABR各频率反应阈,共12例(10男/2女)20耳。结果:0.5 kHz.1.0 kHz、2.0 kHz、4.0 kHz第二组tb-ABR反应阈比第一组tb-ABR反应阈分别高7.0±5.5、7.3±6.0、7.3±4.7、8.0±5.5 dB。各频率两种记录参数下tb-ABR反应阂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715、5.445、6.866、6.532,P值均<0.01)。同等强度时,两种记录参数下tb-ABR各波振幅差别明显,第一组tb-ABR各波振幅高于第二组各波振幅,前者的反应曲线较后者平滑,波V更容易辨认。结论:用短纯音诱发ABR评估婴幼儿听力时,记录电极置于颅顶、滤波为30-1500Hz时各频率测试时反应闽和波形均优于记录电极置于前额发际、滤波为30-3000Hz,前者可作为更优化的频率特异性ABR测试记录参数,提供更准确的阈值测试结果。小结本研究的特点和发现总结如下第一,用有平台和无平台两种短纯音诱发ABR,发现两者反应阈之间高度相关;在测试非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时,无平台短纯音诱发ABR更接近纯音行为听阈;但本仪器有平台短纯音可提供更高强度的声刺激,可以用于测试极重度听力损失耳。第二,滤波条件为30-1500Hz的ABR设置在中低频测试时优于30-3000Hz,30-1500Hz可以作为更优化的频率特异性ABR滤波设置参数,但当滤波的高频截止频率由3000Hz降低至1500HHz时,对tb-ABR阈值的影响有限。第三,短纯音诱发ABR评估婴幼儿听力时,当记录电极位置由前额发际变换至颅顶时,获得的电生物信号强度会增加,更有利于对反应阈值的精确判断,可提供更好的阈值测试结果。第四,对于0-6个月婴幼儿,记录电极置于颅顶、滤波为30-1500Hz时各频率tb-ABR反应阈和波形均优于记录电极置于前额发际、滤波为30-3000Hz。第五,本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详细研究了主要测试参数对婴幼儿fsABR反应阈的影响,为婴幼儿更准确的fsABR阈值测试提供了实验依据。


菌群构成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性研究

刁玉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 BV)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阴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非正常阴道菌生长过盛所致对阴道有保护作用的乳酸杆菌减少,厌氧类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的一类多微生物病。BV是妊娠妇女最主要的并发疾病,与胎儿低体重、早产、新生儿死亡及产妇继发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有关。临床用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按标准方法治疗BV,3月内复发率高达30%,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对BV的病因,特别是病原学缺乏深入了解,很多细菌不易培养,导致阴道分泌物的病原菌组成和分类研究进展缓慢,因而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近年来,不依靠细菌培养测定细菌种属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得到应用推广,使研究者可以探索微生物群落内部的种群结构和变迁。本项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BV阳性和阴性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和DNA测序技术分析细菌16S rDNA的特征序列信息,将16S rDNA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属”、“种”水平对阴道分泌物中的细菌类群进行鉴定。应用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细菌种属的相对含量。采用对应分析法证明BV相关细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菌群组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BV的关联,为进一步防治研究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探讨与BV相关的细菌种属;研究正常阴道细菌和BV相关菌的相对含量与BV的相关性;探讨人口学特征以及卫生习惯等宏观因素与BV的关联性,为BV的病因研究提供线索,为BV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一、阴道微生物群落的检测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Nugent评分法结合商业试剂盒对BV作出临床诊断。以目前常用的DGGE方法为基础,重新设计了DGGE实验装置的关键部件制胶板组件,扩展了DGGE方法的条带分辨率范围和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并采用切胶重新PCR扩增并测序的手段获得细菌的16S rDNA遗传信息,并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序列相似程度≥97.5%作为序列同源性标准。利用DGGE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每个细菌标本中各细菌种属的相对含量,实现了对阴道微环境细菌群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二、阴道菌群构成及其他相关因素与BV的相关性(BV的危险因素研究)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196名育龄期妇女,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卫生习惯、婚育史以及主要妇科诊断等。采用对应分析法确定BV相关细菌,采取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细菌种属在BV阳性组和BV阴性组的检出率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不同菌属的相对含量在2组间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菌群组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BV的关联强度。研究结果第一部分阴道微生物群落检测方法的研究1.全部196名妇女共检出细菌种属59种,正常组检出14种,BV组检出55种。2.68名BV阴性妇女中,每名妇女可检出1-5个不同菌属,平均检测到2.59种;128名BV阳性妇女中,每名妇女可检测到1-9个不同菌属,平均检测到4.05种,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3.正常组检出率在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惰性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ultunensi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ultunensis)、双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和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BV组检出率在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惰性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ultunensi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ultunensis)、阴道阿托波氏菌(Atopobium vaginae)和fungorum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fungorum)。4.细菌进化关系分析显示59中检出细菌分为2个大类,分别定义为阴道正常菌群,和BV相关菌群。其中阴道正常菌群包括双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massiliae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massiliae)、Amnionii纤毛菌属(Leptotrichia amnionii)、惰性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ultunensi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ultunensis)、和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共6种。5.研究发现有2个检出的细菌种属16S rDNA特征DNA序列与数据库序列的同源性<97.5%(96.835% vs Lactobacillus ultunensis;86.184% vs Mycoplasma muris),可能为细菌新变种。第二部分细菌性阴道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在第一部分的研究基础上,本部分研究阴道菌群的构成和其他因素与BV发生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正常组和BV组相关联的阴道菌群发现与正常组相关联的细菌为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ultunensis乳杆菌9Lactobacillus ultunensi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与BV组相关联的细菌为Algoriphagus aquatilis、阴道阿托波氏菌(阴道奇异菌)(Atopobium vaginae)、fungorum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fungorum)、阴道加德纳氏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enomosp巨球形菌(Megasphaera genomosp)。2.正常组和BV阳性组阴道微生态构成特点:(1)乳酸杆菌在2个组中均为检出的优势菌,总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在病例组和正常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2.97%和95.59%,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 P=0.548),但其在正常组中的含量显著高于BV阳性组(72.84% vs 51.27%,t=4.440,P<0.001)。(2)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作为细菌性阴道病的标志性细菌,在BV组中的检出率和相对含量均高于正常组,但正常组也有比较高的检出率,所以不能单纯以阴道加特纳菌阳性与否作为诊断BV的依据。(3)发现其他BV相关菌包括阴道阿托波氏菌(Atopobium vaginae)和普雷沃菌(Prevotella timonensis),与文献报道一致。(4)研究发现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fungorum)、micronuciformis巨球形菌(Megasphaera micronuciformis)、Algoriphagus aquatilis与BV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其与BV的真实联系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证。(5)BV阳性组的细菌载量显著高于正常组。3.多因素统计分析发现BV的危险因素初婚年龄较小、阴道pH值偏高、阴道乳酸杆菌含量低是发生BV的危险因素;妊娠的妇女患BV的危险性是已生育妇女的36倍(P=0.0002),未孕育的妇女患BV的危险性是已生育妇女的4.08倍,但关联没有统计学意义(P=0.3150);经常阴道冲洗(用水洗或用消毒液洗)的妇女与偶尔阴道冲洗的妇女相比有更高的患BV危险性;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者患BV的危险是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的4.98倍。结论1.除阴道加特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阴道阿托波氏菌(阴道奇异菌)(Atopobium vaginae)作为细菌性阴道病的标志性细菌外,本研究发现其他BV相关菌包括(Algoriphagus aquatilis)、fungorum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fungorum)、genomosp巨球形菌(Megasphaera genomosp)。2.BV阳性阴道微环境细菌种类和细菌总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而正常对照的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高于BV阳性组。BV阳性和正常对照阴道细菌种群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距离。3.除阴道pH值偏高、阴道乳酸杆菌含量低、经常阴道冲洗外,本研究首次发现初婚年龄较小、妊娠、和高学历是BV的危险因素。


新型硅橡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刁屾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硅橡胶由于具有耐高低温性、耐候性、耐臭氧性、电绝缘性等优异的特性,因此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备新型功能型硅橡胶及研究硅橡胶的新型交联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围绕这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制备出新型的耐辐照硅橡胶,提出了两种简单而有效的提高硅橡胶耐辐照性能的方法;另一方面研究了以甲基氯丙基聚硅氧烷为基胶,多胺化合物为交联剂的新型交联体系。本文提出利用稀土氧化物(氧化钇、氧化铈、氧化钆)作为硅橡胶的耐辐照添加剂,研究了单一稀土氧化物、混合稀土氧化物及稀土氧化物与传统耐辐照添加剂(硫酸钡)混用对高温硫化硅橡胶、室温硫化硅橡胶耐辐照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辐照前后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变化证明稀土氧化物能有效地提高硅橡胶的耐辐照性能,在稀土氧化物用量为10-20份时,制备的硅橡胶具有优异的耐辐照性能,这是一种简单而经济的提高硅橡胶耐辐照性能的方法。利用四苯基环戊二烯酮、苊式环戊二烯酮、菲式环戊二烯酮与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Diels-Alder反应,分别合成了三种含稠环基团的乙氧基硅烷:四苯基苯基三乙氧基硅烷(TPHPHS)、苊式多苯基三乙氧基硅烷(APHS)、菲式多苯基三乙氧基硅烷(PPHS)。利用这三种含稠环的乙氧基硅烷作为结构化控制剂处理气相法白炭黑,得到三种处理后气相法白炭黑:TPHTS、APHTS、PPHTS,通过测试表面处理前后气相法白炭黑的固体紫外、比表面积及表面羟基含量证明稠环基团成功的接枝到气相法白炭黑表面。表面处理过程既处理掉气相法白炭黑表面的羟基又将耐辐照的稠环基团接枝到气相法白炭黑表面。使用处理的气相法白炭黑作为硅橡胶的补强填料,制备了新型耐辐照硅橡胶,所得到的硅橡胶样品有很好的耐辐照性能,在空气中经过500 kGy剂量高能辐照后,含有50份TPHTS硅橡胶的拉伸强度由8.84 MPa下降到5.71 MPa含有50份APHTSO硅橡胶的拉伸强度由8.50 MPa下降到6.03 MPa;含有50份PPHTS硅橡胶的拉伸强度由8.63 MPa下降到6.31 MPa。由于含稠环基团硅氧烷上的稠环基团空间位阻较大,接枝到气相法白炭黑表面的稠环基团数量有限,导致气相法白炭黑表面残余的羟基较多,因此使用六甲基二硅氮烷对TPHTS、APHTS、PPHTS进一步表面处理得到了白炭黑TPHMTS、APHMTS、PPHMTS,分别以其作为补强填料制备了新型耐辐照硅橡胶,所得到的硅橡胶样品既有很好的力学性能也有很好的耐辐照性能,在空气中经过500 kGy剂量高能辐照后,以60份TPHMTS补强的硅橡胶拉伸强度由10.16MPa下降到7.26 MPa;以60份APHMTS补强的硅橡胶拉伸强度由8.71MPa下降到7.12MPa;以60份PPHMTS补强的硅橡胶拉伸强度由9.06 MPa下降到6.01 MPa。利用三种含苯基的硅氧烷(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处理气相法白炭黑,分别得到三种处理后的白炭黑MPHTS、DPHTS、PHTS,通过测试处理前后白炭黑的固体紫外、比表面积、表面羟基含量及元素分析证明苯基成功的接枝到气相法白炭黑表面。测试结果表明由于苯基空间位阻比稠环基团的小,因此处理后气相法白炭黑表面羟基较少,不需要用六甲基二硅氮烷进行再处理就有较好的补强效果。使用处理的气相法白炭黑作为硅橡胶的补强填料,制备了新型耐辐照硅橡胶,通过测试辐照前后硅橡胶的力学性能及交联密度证明处理后的气相法白炭黑既具有较好的补强作用还具有很好的耐辐照性能,在空气中经过500 kGy剂量高能辐照后,以60份MPHTS补强的硅橡胶拉伸强度由8.46 MPa下降到5.53 MPa,以60份DPHTS补强的硅橡胶拉伸强度由8.04 MPa下降到5.08 MPa,以60份PHTS补强的硅橡胶拉伸强度由9.59 MPa下降到4.82 MPa。通过甲基氯丙基二乙氧基硅烷和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共水解制备了含有Me2SiO链节的甲基氯丙基环硅氧烷混合物,以四甲基氢氧化铵硅醇盐为催化剂利用其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阴离子开环聚合得到不同氯丙基含量的甲基氯丙基聚硅氧烷。以甲基氯丙基聚硅氧烷为基胶,多胺化合物(四乙烯五胺、氨丙基硅油、氨乙基氨丙基硅油)为交联剂,氧化锌为酸吸收剂,通过氨基与氯代烃反应的新型交联体系来制备新型缩合型高温硫化硅橡胶。实验探讨了影响硅橡胶性能的各个因素,得到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从而制备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新型硅橡胶,以四乙烯基五胺为交联剂制备新型硅橡胶拉伸强度为10.24MPa,撕裂强度为39.06 kN/m,断裂伸长率为920%;以氨丙基硅油为交联剂制备新型硅橡胶拉伸强度为9.81 MPa,撕裂强度为41.14 kN/m,断裂伸长率为1504%;氨乙基氨丙基硅油为交联剂制备新型硅橡胶拉伸强度为9.30 MPa,撕裂强度为38.63 kN/m,断裂伸长率为1345%。


城市路网动态OD矩阵估计仿真方法研究

刁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先进的动态交通管理系统(ATMS)是智能运输系统(ITS)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核心是根据动态交通分配系统(DTAS)所预测的路网交通流状态,由交通管理中心(TMC)发布出行前的路网交通状态信息和在出行途中发布车辆路径诱导信息,并产生时变的交通优化控制方案,以达到诱导出行,改善交通流的空间布局,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而动态交通分配系统的实现则需要以时变的OD矩阵作为基础性输入。因此对时变OD矩阵的估计和预测问题成为首先需要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动态OD矩阵通常被描述为连续较短时间间隔内(通常为15-20分钟)所研究路网的分布交通量。直接通过交通调查获得这些输入数据极为困难且代价昂贵,通常根据路网中部分路段的观测交通量来进行间接估计。路段检测流量数据可以通过车辆检测器方便的获取,且具有实时性,这为估计和预测提供了可能。时变OD矩阵估计问题总体上分为离线估计(Off-line)和实时估计(Real-time)两种,前者在已知各时段路段检测流量的情况下,估计出相应于各时段的OD分布交通量,主要用于分析交通分布情况。后者指对当前时段的OD进行估计并预测下一时段的分布交通量,并迭代循环,旨在为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服务。近几十年来,各国研究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对动态OD矩阵的估计和预测方法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建立了很多基于不同理论体系的估计框架和数学模型,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层次。论文首先回顾了动态OD矩阵估计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各类模型的特点及不足,明确了该领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动态交通分配矩阵的有效估计问题、多路径出行选择模型问题、分配矩阵的估计误差对动态OD矩阵估计影响的问题以及卡尔曼滤波预测模型等,为动态OD推算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全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OD矩阵估计和预测问题进行了综述研究。按照从静态估计到动态估计预测的研究历程,分类描述了各种方法的建模思路和模型的优缺点。并就动态估计和静态估计方法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2.针对动态OD矩阵估计问题中缺少对分配矩阵的有效估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动态分配矩阵估计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表处理程序进行计算。动态分配矩阵刻画了当前时段路段检测流量与以前时段OD量之间的分配比例,是离线估计和实时估计模型的关键参数之一。仿真方法能够更细致的模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且对于分配矩阵的计算不需要满足严格的FIFO (First-in-first-out)条件。方法在有效路径的确定过程中采用了“有限制的路网遍历算法”作为筛选原则,而在路径选择概率中则引入Path ? size Logit模型以考虑重叠路径对路径选择概率的影响,避免MNL模型存在的IIA(Independent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问题。研究表明,新方法能够避免解析式中关于路径行驶车辆始终保持等间距车辆出行的理想假设,且表处理程序能够产生较理想的分配矩阵结果。3.鉴于已有离线动态OD矩阵估计模型未能考虑分配矩阵的估计误差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分配矩阵随机误差的离线动态OD矩阵估计改进模型。首先对分配矩阵估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进行逐一分析,并对误差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进行了证明,从而得到考虑随机误差的离线状态下的两种改进模型——瞬时改进估计模型和序列改进估计模型。前者通过一个优化函数一次性估计出所有时段OD矩阵和所有分配矩阵的真值,而后者则按时间段依次估计每个时段的OD矩阵及其分配矩阵。此外,由于改进模型决策变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函数形式的转变,在模型求解上引入了遗传算法进行全局优化,该算法具有全局性收敛的特点。算例和实证研究表明,考虑误差的估计模型能够比原模型大幅度提高OD矩阵的估计精度。4.建立了考虑交叉口检测流量的动态OD矩阵状态空间模型,并提出相应的一步预测卡尔曼滤波算法。交叉口进口道检测流量信息能够反映受信号控制以及非机动因素(行人和自行车)等影响下车辆的行驶状态,其间断流特性可以作为路段检测连续流量的一种补充。首先对状态变量进行了确定,而后借鉴状态空间的基本理论思想,建立了考虑交叉口检测流量的动态OD矩阵估计基本方程——状态转移方程和测量方程,并对测量误差方差、分配矩阵、状态转移方差矩阵以及系统辨识中的初始化问题提出了各自的估计方法。运用滤波算法完成当前时段OD矩阵的估计,并预测以后时段的OD流量。算法在实际路网的OD预测研究表明,将交叉口检测流量信息作为检测信息纳入测量方程能有效提高预测的精度。


集胞藻藻胆蛋白降解的蛋白酶研究

刁红丽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在各种营养缺乏的情况下,藻胆体的降解会引起蓝藻细胞的颜色由正常的蓝绿色转变成黄绿色,这种现象被称为“褪色”或“光漂白”。虽然已有研究表明NblA与藻胆体的降解密切相关,但是对于NblA引发藻胆体降解的详细机制并不清楚。藻胆体的降解过程除了需要NblA的引发之外必定需要特异性降解藻胆体的蛋白酶。Deg家族蛋白酶(HhoA、HhoB、HtrA)和CtpA蛋白酶均是蓝藻细胞中非常重要的蛋白酶,目前国际上对于这些蛋白酶与藻胆体降解机制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论文通过体外蛋白酶活性试验和复合物试验,重点对Deg和CtpA蛋白酶与藻胆蛋白降解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创新价值。文中首次对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中的Deg和CtpA蛋白酶进行了克隆表达。在切除N端信号肽或跨膜结构之后,携带组氨酸标签的成熟HhoA、HhoB、HtrA和CtpA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利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获得了提纯后的蛋白酶。分别采用酪蛋白、牛血清蛋白、体内重组色素蛋白和天然藻蓝蛋白作为底物进行酶活性体外测试。结果表明HhoA和HtrA对酪蛋白、重组色素蛋白和天然藻蓝蛋白均具有水解活性,这证实了HhoA和HtrA能够体外降解藻胆蛋白,与藻胆体降解机制密切相关。HhoB对被测试的所有底物均没有活性,显示了其功能与HhoA和HtrA之间的差异,但并不能仅凭体外活性试验就完全排除HhoB在藻胆体降解过程中的作用。荧光定量PCR研究表明,缺氮培养后藻细胞中的hhoB转录量剧增,明显超过hhoA和htrA,这表明HhoB有可能在藻胆体降解机制中发挥作用,故推测其酶活性有可能需要某种未知的多肽或辅助因子的激活。CtpA对酪蛋白和重组色素蛋白显示极低活性,但是对天然藻胆蛋白没有降解作用,同时ctpA在缺氮不同时段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显著,故推测其与藻胆体的降解过程无关。文中将集胞藻PCC 6803中的两个nblA基因以融合蛋白的方式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获得NblA蛋白,同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获得鱼腥藻PCC 7120中的NblB蛋白,研究了添加NblA、NblB、金属离子Mg2+和Ca2+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blA和NblB对蛋白酶活性无促进作用,反而有抑制作用,这表明HhoA和HtrA在藻胆体降解过程中的水解作用是独立于NblA和NblB的。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种金属离子对酶活性基本没有影响,并无促进作用。通过体外复合物研究可以确认HhoA.HhoB、HtrA和CtpA四种蛋白酶与CpcA、NblA和NblB之间未能形成复合物,由此可以确认,NblA造成的酶活性抑制来自NblA与藻胆蛋白亚基之间形成的复合物,并非其与蛋白酶之间形成的复合物。HhoA与缺氮培养藻上清中的藻胆蛋白也不能形成复合物,故推测在HhoA与藻胆蛋白的降解作用中必然存在某种辅助因子的作用,但是该辅助因子并非Nb1A和Nb1B。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分析集胞藻中13个蛋白酶基因在缺氮培养不同时段表达量的变化,根据试验结果推测pepP与藻胆体降解的早期启动有密切关系,hhoB、htrA、ftsH、sppA和hhoA这5个基因可能在藻胆体降解的中后期发挥作用,其余7个基因clpP、ape2、sll2008、ctpA、ymxG、gcP、clpB可能与藻胆体的降解过程无关。本论文还包括另外两个研究内容,一是对蓝藻藻胆体核-膜连接蛋白ApcE缺失突变体的体外自催化重组研究,构建鱼腥藻Anabaena. sp PCC 7120别藻蓝蛋白ApcE(1-240)的一系列N端缺失突变体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高效表达,对脱辅基蛋白与藻蓝胆素(PCB)的体外自催化重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有4 mol/L尿素的磷酸钾缓冲体系中,ApcE(25-240)脱辅基蛋白可与藻蓝胆素体外重组实现共价连接,其余6个缺失突变体蛋白仅能与藻蓝胆素进行非共价连接,不能发生自催化重组。二是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藻蓝蛋白和变藻蓝蛋白各亚基的体内生物合成研究,利用多质粒组合进行体内重组,将apcA、apcB、cpcA和cpcB对应的脱辅基蛋白分别与裂合酶CpeS、CpcE/F或CpeT以及血红素氧化酶HO1、胆绿素还原酶PcyA在大肠杆菌中共同表达,从而得到具有光学活性的色素蛋白PCB-ApcA、PCB-ApcB、PCB-CpcA(?)口PCB-CpcB,实现藻胆蛋白亚基的体内生物合成。


水稻三个花器官发育关键基因和一个SUPERMAN-like基因的功能和表达分析

刁志娟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

2011【摘要】开展植物生殖发育(特别是花器官发育)的遗传基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三种水稻花器官发育突变体,本研究分析了水稻三个花器官发育关键基因SNG(Supper-Number Glume)、OsMADS6和OsJAG的表达和功能。此外,对一个与拟南芥花器官发育关键基因SUPERMAN类似的水稻基因ZOS2-01也进行了表达与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SNG的研究:突变体sng的营养生长和花序发育均正常,但小穗明显畸形、膨大。在内外稃发育的早期,sng的花器官原基发育方向发生了改变,其浆片、雄蕊和雌蕊完全退化,而形成多轮呈对称分布的增生稃片,这些增生稃片的中央有一个明显向上延伸的柄,因而呈现典型的“花中花”表型。由此推测SNG是一个控制水稻花器官原基发育起始与分生组织确定性的关键基因。精细定位已将SNG的候选基因确定为两个磷酸酯酶基因SNG1和SNG2。定量PCR和GUS表达分析表明,SNG1在检测的各个组织部位都有表达;SNG2在水稻叶和幼穗中表达较强,其它部位表达较弱。遗传互补试验表明,SNG2能使突变体花器官基本恢复正常。因此确认SNG2为SNG基因。亚细胞定位显示,SNG1和SNG2都定位在细胞核内。定量PCR分析花器官特征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突变体中A类基因明显上调,而B类和C类以及E类的OsMADS7/8和AGL6类基因的表达皆明显下调。原位杂交的结果也表明,OsMADS7/8主要在类稃片原基表达,而OsMADS6/17/3在类稃片原基中表达很弱。推测SNG可能直接或间接调控B类、C类以及AGL6-like基因的表达。2、OsJAG的研究:Osjag突变体的营养生长基本正常,但四轮花器官都发生了明显变异。虽然Osjag的四轮花器官原基都能够在正确的位置起始发育,但它们的发育方向却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改变就是6枚雄蕊均同源转化为雌蕊。精细定位将OsJAG候选基因确定为一个单C2H2锌指基因。互补试验证实该基因就是OsJAG基因。用定量PCR和原位杂交分析花器官特征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C类基因OsMADS3/58、DL基因和OsMADS6的表达明显上调,表达区域也由第四轮扩展到第三轮;而OsMADS17表达却明显下调。这个结果说明,OsJAG可能负调控OsMADS3/58、DL以及OsMADS6基因的表达。3、OsMADS6的研究:Osmads6的营养生长和花序发育均正常,但小穗明显畸形、膨大。虽然Osmads6的各花器官原基都能够在正确的位置起始发育,但发育方向却发生了改变,内稃、浆片、雄蕊和心皮均同源转化成外稃或外稃状结构,同时花的决定性丧失。这说明OsMADS6是一个控制水稻花器官发育和分生组织确定性的关键基因。OsMADS17也是一个AGL6-like基因,但对它进行RNA干扰并没有观察到异常的表型。将OsMADS17的RNAi载体转到Osmads6突变体中,结果发现转基因植株(双突变体)的营养生长严重受阻,不能分化出花器官。定量PCR分析表明,A类基因在双突变体中表达显著下调,而OsMADS1的表达却明显上调。该结果说明,双突变体的表型可能是由于A类基因下调和OsMADS1基因上调引起的。4、ZOS2-01的研究:根据拟南芥SUPERMAN(SUP)基因的功能结构域,从水稻中克隆了一个SUP类似基因ZOS2-01。定量PCR分析表明,ZOS2-01几乎在所有组织和器官中表达,但在幼穗中的表达量最高。这暗示ZOS2-01可能在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中起作用。然而,采用RNA干扰和过量表达的方法减少或增加ZOS2-01的表达并没有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也没有影响水稻花器官发育。这些结果表明,尽管水稻ZOS2-01与拟南芥SUP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域,但它们的表达和功能可能已出现了分化,或者水稻中存在多个功能冗余的SUP类似基因。


分区管理模式给水管网的水力分析与模拟技术研究

刁克功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加剧,给水管网的规模不断扩大,构造复杂度也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了运行管理的难度,如用水量计量、漏失控制、实时监控等。为了提高给水管网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减少供水产销差,国内外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分区域管理模式尝试,并在近年来对这种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分区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虽然大多数研究结果都肯定了分区域管理的有效性,也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采用此种管理模式,但是该模式在实际运行管理中的应用仍存在着很大局限性,其效用尚未充分发挥。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实际工程中,分区方案的制定仍然主要依靠工程经验,并辅助以水力模型分析,目前尚无规范且高效的技术和方法流程。第二,分区方案的设计和分区域管理模式下给水管网的水力模拟都需要使用包含管网所有要素的微观模型,此类模型的建立和校核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其水力计算效率也相对较低。第三,对按分区理念进行设计和改造的管网在水力特性等方面仍未开展广泛的研究,因此欠缺足够深入的认识。为了能更可靠且快捷的制定分区方案,并使其通过与水力模型更好的结合,更适用于运行管理所需的多方面要求,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探索了科学的分区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结构演化的给水管网分区方法。依据复杂系统分解定理,复杂网络社区分析,以及城市形态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出了一种基于拓扑结构演化的给水管网分区方法,并依据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其可靠性。与传统的经验方法相比,此方法不但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且实现简便快捷,分区边界的确定由计算机自动完成。2)研究了分区管理模式下给水管网的校核方法,提出了专门服务于分区模式给水管网且基于动态场景的校核方法。针对一种特定分区管理模式下给水管网的特性,对传统的模型校核方法进行了改良,提出了专门服务于分区模式给水管网校核的方法。此种方法在基于静态场景校核的基础上,通过全面选取一系列表征管网重要变化过程的动态场景进一步校核,不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校核的精度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对管网运行过程的校核,而非仅仅局限于校核管网在孤立的特定时刻的状态。此项研究表明,充分利用分区域管理模式的特点,甚至能够简化模型校核过程,提高精度和效率。3)提出了基于分区结构的给水管网水力模拟并行计算的方法。借鉴大规模电力网络的分块计算,依据分解协调算法,为三种最为常用的水力计算方法分别构造了在分区域管理模式下的并行计算方案,以进一步提高水力计算的效率。经实际计算验证,并行算法的准确性与收敛性都与原方法一致。此外,这一研究克服了以往单纯用数学方法分析此类问题所产生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分配至每个处理器的并行计算子单元都具有实际的物理意义,而且每个子单元的求解都最大程度的与所使用的水力计算方法的原有体系保持一致,从而保护了原方法自身的优势和收敛性。4)提出根据分区模式给水管网各子系统的流量特性,选用不同的峰值流量系数的设计方法。为了了解分区模式给水管网的水力特性,从基础设计理论与分区模式给水管网的流量特性出发,以描述管网流量特性的峰值流量系数作为线索,结合实际案例,确定了依照传统采用单一峰值流量系数设计的给水管网,在处于分区域管理模式下时,其水力特性和生命周期成本可能发生的变化。据此,为分区模式管网的设计和分区改造方案的评估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即,在设计分区模式的给水管网时,有必要根据不同子系统的流量特性,为其选用特定的峰值流量系数。在对按传统方法设计的给水管网进行分区改造时,需要全面分析分区改造后,管网流量特性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依据模型分析确定这些变化会对管网水力特性产生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的负面影响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949—1954)

刁含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现代教科书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对于传播国家或政府的意识形态具有极其巨大的作用,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科书制度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保证。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科书编审制度,大致可以划分为“审定制”与“国定制”,其核心区别在于国家对教科书编辑工作的控制程度。晚清以来至新中国成立间的历任中国政府虽然追求以“国定制”控制教科书编撰,但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实现。1949年以后,中共以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传统为依据,通过初步的机构设计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并在社会改造中将民间教科书产生的可能性予以清除。在此基础上,新政府对中央编撰机构内部的编写人员进行清理,清除了民国传统的遗留,确立了符合自身需求的“泛政治化”的编撰内涵。经过这一形式和内容上完全的改造,新政府真正建立了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被及时而又大量地注入到教科书内容之中。这种变化有益于实现新政权的种种现实目标,但对政治功能的过分强调却冲击了教科书的其它重要功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论文包括六个部分,即绪言、四个章节和结论。绪言主要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资料情况、研究方案作了论述,并对几个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主要论述从清末到1949年以前中国教科书制度的发展,焦点在于历任政府对教科书“国定制”的追求。尤其注重论述南京国民政府致力于建立“国定制”但却难以如愿的过程,以与1949年后的历史发展形成比照。第二章主要论述建国后新中国教科书编审制度在过渡时期的发展。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梳理,阐述新政府设立过渡制度的原因和经过,并揭示制度内部的种种情况。同时还叙述了这一时期与教科书相关的社会环境改造,以研究新政权随后得以确立“国定制”的根源所在。第三章研究了过渡时期结束后新中国确立教科书编审“国定制”的原因、步骤和经过。本章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建立及发展为中心,结合外部结构和内部变动进行论述。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政府理想的教科书编审制度真正得以确立,新政权的教育理念也通过这一新制度得以实现。第四章从教科书的内容入手,探讨新中国教科书制度建立之后的种种影响。本章的研究主要通过三个教科书内容的个案研究来进行,分别是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的命运、苏联形象的变迁、文言文发展的曲折变化。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在完全“国定制”的教科书编审制度之下,新中国的教育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论部分对建国初期新政权迅速实现教科书“国定制”的历史进行反思。集中单一的教科书编审制度与中国社会的兼容性值得商榷。而在建国初期的环境下,这一制度推动了教科书内容中政治功能的强化,冲击了教科书的其它功能,其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对日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治疗方案的研究

刁青蕊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研究背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呈全球性分布。肝病患者中CHC感染率高,其自然感染史长,慢化率为50%-80%,易转化肝硬化、肝癌。临床用于CHC治疗的西药主要是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其适应征要求严格、且禁忌症和副作用较多等局限性。中医药用于防治CHC具有较大优势。但由于目前CHC的中医证候诊断不规范、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临床上无确切、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因此,开展CHC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探讨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总结CHC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临床、实验的可重复性,使其更科学化、更规范化。2.通过对CHC患者的临床观察治疗,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CHC方案,以期改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和肝硬化等的发生率、病毒学阴转率、生化学改善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研究方法:1.证候分布特点研究:按照病证结合模式,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研究,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与原则,使用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频率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证型的主症、次症进行筛选,对CHC的中医证侯分布规律特点进行探索性研究。2.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通过临床观察137例病人,随机分中西医治疗组和西医组,治疗12个月,随访6个月。使用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将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t检验等统计方法,通过临床一般资料、总体疗效分析、症状改善、血清生化学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病理学改变、生命质量研究等多层次、多指标的分析,探讨CHC治疗方案的疗效。研究结果:共收集到合格文献32篇,临床调查合格问卷200份。临床治疗病例137份,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6例,西医组51例。1.证候分布特点研究:综合文献和临床证候调查研究,拟订了CHC的证素、临床症状、初步诊断标准。结果1:慢性丙型肝炎辨证的主要证素中,病位因素以肝、脾为主;病性因素则以气虚、肝郁为主。结果2:倦怠乏力、口干、胁肋胀痛、脉弦是CHC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倦怠乏力症状已逐渐成为CHC最主要临床表现,男性感染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大多以输血或血制品因素感染。结果3:CHC临床常见证型为:①肝郁脾虚证;②脾肾阳虚证;③湿热蕴脾证;④肝肾阴虚证;⑤气虚血瘀证;⑥无证可辨;⑦瘀血阻络证;⑧肝胃郁热证;⑨正虚邪恋证;⑩脾气亏虚证。2.治疗方案的研究:总体疗效方面:中西医结合组86例,基本治愈36例,占41.8%;显效11例,占12.7%;有效18例,占20.9%;西医组51例,基本治愈15例,占29.41%;显效5例,占9.8%,无效17例,占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0.006303,P=0.020559(P<0.05),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症状、体征和舌脉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通过秩和检验,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P<0.001。临床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均有保肝降酶作用,与治疗前比较P<0.0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且在肝功能改善方面具有后续性,提示远期疗效较好。肝纤维化指标血清HA、LN、PC-Ⅲ和Ⅳ型胶原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程度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较治疗前均好转,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P<0.05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有逆转早期肝纤维化的作用。病毒学疗效指标观察中:①定性转阴检测中,经卡方检验,治疗后6个月X2=6.037,P=0.14;随访6个月,X2=3.139,P=0.76,两组比较虽无显著性意义,随访半年有部分HCV RNA的转阴情况将有所改变,定性转阴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显著抗病毒作用。②病毒定量检测中,经秩和检验,Z值=-2.926, P<0.05,两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③定量下降的随访观察中,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病理组织积分变化中:(炎症活动度)两组比较,P<0.01;(纤维化程度)两组比较,P<0.05,两者均有显著差异。分级分期中炎症活动度经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Z=-2.321,P=0.20;纤维化程度经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Z=-2.558,P=0.11。虽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SF-36作为简明健康调查问卷,经用Cronbach’sa标准其信度系数为0.764,提示内部有较好的一致性。治疗后SF-36量表中八维度条目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两组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比较意义。研究结论:1、中医学没有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符合“胁痛”“肝着”等范畴。2.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临床调查研究,对CHC辨证的主要证素中,病位因素以肝脾为主,病性因素则以虚、郁为主。CHC病机以肝郁脾虚、湿热疫毒、正虚邪恋等为特点。病机复杂多变,其中,肝郁脾虚、湿热疫毒是形成证素组合复杂化的主要因素,提示疏肝健脾、清热解毒在CHC治疗中的重要作用。3.通过中医宏观辨证和西医微观辨病的方法,在统计分析四诊信息及某些实验室检测指标与证型相关性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中医证候十种分型标准。4、治疗以清热解毒、疏肝健脾为方法,以固定中药基本方为主方,同时根据临床辨证配以固定方药和固定剂量的加味药,结合西医学抗病毒治疗,既增强临床疗效,便于广泛使用,又能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微观辨病的特色。5.临床治疗结论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显著的保肝降酶、改善患者肝脏病理学变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肝纤维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等,并通过SF-36量表分析,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不仅有效、安全,未见副反应的发生,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厚大断面球铁石墨析出行为及其铸件的物理模拟研究

刁晓刚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厚大断面球铁铸件以其性能和成本上的优势,在核电、风电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迄今为止,厚大断面球铁铸件中形成碎块状石墨仍是目前国内外铸造领域研究与生产的难题。本文采用模拟实验与生产性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厚大断面球铁中石墨析出行为及碎块状石墨的形成机理,分析了微量元素的作用机制。采用等温切面方法物理模拟了百吨级核乏燃料球铁储运容器铸件的凝固过程,设计了强制冷却系统,并对模拟试块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利用自行设计的液淬保温炉,模拟了厚大断面球铁的凝固过程,研究了石墨的析出规律,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保温时间小于240min时,石墨呈球状析出。保温时间达到240min后,熔体中析出了碎块状石墨。继续延长保温时间,在碎块状石墨共晶团周围有蠕虫状和片状石墨形成。实验中发现碎块状石墨从铁液中直接析出。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揭示了碎块状石墨的微观结构与球状石墨相同,具有沿[0001]方向生长的特征。凝固前期,熔体中存在着浓度起伏和温度起伏,异质核心数量多,石墨形核所需的过冷度小,且适量的球化元素保证了石墨以球状析出。凝固时间延长时虽然球化能力有所降低,但仍能维持石墨按照球状方式进行长大的特征。同时,熔体中浓度起伏和温度起伏作用逐渐降低,石墨形核所需的过冷度变大,不利于石墨以球状长大。且杂质元素(如S等)的干扰作用增强,促使石墨分枝,最终使石墨以碎块状析出。系统研究了RE、Sb对球铁中石墨形态和球数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Ce含量在0.005%~0.02%期间变化,石墨球数在0.014%Ce时达到极大值,平均球径最小,且有效抑制了非球状石墨的形成。采用阶梯试样研究冷速和Sb的加入综合作用对球铁中碎块状石墨形成的影响表明,对于相同壁厚的试样,Sb的加入细化了石墨球,增加了石墨球数。壁厚为90mm时,不含Sb的球铁组织中会形成碎块状石墨,而添加Sb则抑制其形成。复合添加适量的RE和Sb可进一步提高石墨球数,抑制碎块状石墨的形成。结果均表明提高石墨球数可以有效抑制碎块状石墨的形成。利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对微量元素Sb在球铁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Sb溶入奥氏体中,使其FC′D值从2.11874增加到5.22889,即C原子在铁液中的扩散阻力增加。Sb吸附于石墨-铁水界面上,延缓C原子向石墨球的扩散,降低石墨球的生长速度。同时,Sb的加入可以提高石墨形核率,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使Sb的加入提高了球状石墨的数量,从而抑制了碎块状石墨的形成。EET计算还表明,Sb的加入提高了S’值,使Fe3C容易析出,因此促进了组织中珠光体的形成。此外, FC′D值的增加,也使共析转变过程更容易形成珠光体,故应控制Sb的加入量。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采用等温切面方法物理模拟了百吨级核乏燃料球铁储运容器铸件的凝固过程。在扇形模拟试块的非自然表面采用绝热保温,使其沿壁厚每一剖面都处于等温面状态,其沿壁厚同一剖面凝固时间一致,组织无明显变化。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容器铸件的冷却曲线形状与模拟试块相应部位的实测值相似,凝固时间相近。设计了冷铁与通水相结合的强制冷却系统,利用数值模拟优化了强制冷却工艺,使模拟试块的凝固时间小于240min。模拟试块中石墨全部为球状,抑制了碎块状石墨的形成,基体组织中几乎全部为铁素体。扇形试块最后凝固部位-40℃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冲击韧性分别为418Mpa、293MPa、9%和9.5J/cm2。扇形切块物理模拟所采用的强制冷却工艺、熔体处理工艺和铸造工艺方案可作为百吨级核乏燃料球铁容器铸件的铸造工艺基础。


超深开挖对坑底抗压桩竖向承载力及沉降特性影响研究

刁钰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高层建筑和大型地下结构的发展促进了超深和超大基坑开挖的兴起,超深开挖强烈的卸荷和回弹作用,必然影响坑底抗压工程桩的承载力和沉降特性。首先进行了四组离心机模型试验,不但考察了超深基坑开挖对坑底抗压桩的竖向承载力特性和沉降特性的影响。而且,对比了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的桩在深开挖条件下,不同的响应。结果表明:对于光滑桩,超深开挖降低影响桩的承载力和刚度。对于粗糙桩,由于强烈的剪胀效应,模型试验的结果反而是超深开挖提高的桩的承载力和刚度。此外,超深开挖都造成了桩身产生拉力。采用ABAQUS中无剪胀效应接触面模型和摩尔库伦模型,对光滑桩展开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超深开挖卸荷效应降低了光滑桩法向应力,从而降低了承载力和刚度,而回弹效应不会造成承载力损失,但会减小桩的刚度。进而,改变桩的长度,开挖半径,桩的模量等,对超深开挖条件下的光滑桩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相对开挖深度和相对开挖宽度的增大,光滑桩的承载力和刚度损失值增大,而桩身拉力先大后小,出现峰值。此外,随着桩土模量比的增大,拉力越大,而且在开挖过程中出现的越早。改进了考虑剪胀效应的Norsand模型,使其弹性模量与围压和孔隙相关。引入了修正摩尔库伦模型,考虑桩土接触面剪胀效应,并应用Bolton公式对模型进行改进,使剪胀和强度可以反映围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模拟了粗糙桩的离心机试验。分析了超深开挖条件下的粗糙桩竖向传力机制,并与离心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开挖增大了土的剪胀性,在加载过程中增大了桩的法向应力,提高了接触面剪切强度,从而使粗糙桩承载力和刚度提高。


无线通信中协作分集技术及性能的研究

刁新颖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是阻碍无线通信服务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分集合并技术是对抗无线信道多径衰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在某些场合,移动终端受体积和功耗等原因的限制,不适于配置多根天线,所以协作分集技术应运而生。协作分集技术利用了无线电波的广播特性,系统中的每个用户都可以接收到源节点的发射信号,从而可以作为中继节点转发源信号至目的节点,这样,系统中的各个用户共享其天线,形成了虚拟多天线系统,可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降低中断概率。但在现有对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协作分集技术的性能研究不够全面,协作分集技术的应用还有扩展空间等。因此,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协作分集技术进行研究:协作策略、协作分集性能及扩展应用。在增强型放大前传 IAF 系统中,接收端可以根据信道状况在直接链路和中继链路之间切换,当直接链路不满足传输要求时,无条件的切换到中继支路工作,为了给切换增加限制条件,即选择满足接收性能要求的中继支路,提出了两中继的增强型放大前传2R-IAF 协作分集系统:即在 IAF 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备选中继,由接收端根据信道状态自适应地进行切换,选择协作伙伴。给出了 2R-IAF 系统的误码率和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通过对系统的性能的仿真和分析,得出结论:增加了备选中继可以很大的提高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和中断性能;并通过仿真给出了系统的最佳切换门限,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通信要求来灵活设定门限。论文还给出了 2R-IAF 的二阶统计特性的闭合表达式,仿真分析证明了系统二阶统计特性也依赖于切换门限和中断门限的选择。针对二阶统计特性在通信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与传统莱斯公式的复杂性,提出一种离散的分析自适应协作分集技术二阶统计特性的方法,给出了 LCR 和 AOD 闭合表达式,只与中继支路和直接链路的 LCR 和 CDF 有关,对于分段不连续的包络过程,代之以单支路的二阶统计特性,克服了求导的困难,易于计算,而且对具有复杂协作策略的协作分集系统的二阶统计特性的计算,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方法。论文首次给出了 Rayleigh 信道下,IAF 系统在采用 MRC 接收和只输出单支路信号时,系统 LCR 和 AOD 的闭合表达式。应用离散方法,论文给出了 Nakagami-m 信道下增强选择解码中继 ISDF 系统的中断概率和二阶统计特性的闭合表达式。通过分析仿真表明了 ISDF 中继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中断性能,并且当切换门限与中断门限相等时,系统的中断性能最佳;同时给出了从系统 LCR 和 AOD 不同角度选择最佳门限时,切换门限与中断门限的关系,在实际通信时,可以根据通信要求来选取适当的门限。最后还通过仿真表明 ISDF 中继系统的中断性能和二阶统计特性受到了源节点到中继 S-R链路和中继到目的地 R-D链路中较差的链路所限制。当 S-R 和 R-D 的信道参数 m 相等时,系统的二阶统计特性最佳,从而给出了实际应用中,选择中继的条件。最后论文将协作分集技术应用于多用户 OFDM 系统,提出了子载波协作技术。在当某个子载波进入深衰落时,选择另外的子载波进行协作。通过对反馈概率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子载波需要协作的概率远大于多个载波需要协作的概率,所以简单的考虑单个子载波需要协作的情况。并给出了子载波协作 OFDM 系统的功率分配策略。当所有子载波都满足传输条件时,采用平均功率分配的策略,当有子载波不满足接收门限时,调整功率分配方法。


主义话语中的公民身份

——一项基于比较视野的政治哲学研究

刁瑷辉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公民身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古希腊,它象征着一种身份,更体现着一种精神和情怀。在现代民族国家,公民身份被视为与生俱来的资格,向所有拥有国籍的社会成员平等开放,并对其提供保障和保护。从字面上看,“公民”的称谓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其政治文化负载事实上却新意迭出。宪政民主制度固然是催生公民身份的温床,而在现代及后现代背景下滋生出来的一系列新型社会问题,如劳工问题、妇女问题、有色人种问题以及侨民身份问题、原住民问题、移民社群问题等等,则给公民权的高涨提供了巨大刺激。继工人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之后,当人们热议原住民权利、残疾者权利、语言权利乃至动物权利的时候,说当今的西方民族国家发生并仍在进行着一场“权利革命”,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实践呼唤理论,理论回应实践。这是公民身份研究在当今成为热点议题的基本缘由。但是,因立场各异,偏好有别,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几个主要的代表性流派——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后现代多元主义等等,就公民身份问题所作的探讨,并非步调一致,而是展现为激烈的思想交锋。大致说来,自由主义推崇个人权利,张扬“自主的自我”,诉求并存的“善”;社群主义立基于“共同体”,关切社会的凝聚力,诉求共同的“善”;共和主义强调公共性和自我治理的均衡,推崇有德性的积极公民,诉求公共的“善”;后现代主义为“少数的权利”作辩护,偏爱多元和差异,诉求竞争的“善”。不过,围绕公民身份展开的主义之争,虽看起来激烈异常,但却暗含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指向了公民权的扩展或公民权的保护。人们在论争中认识到,对公民身份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法律规范,而应进入一个从表达到实现的鲜活的社会过程。以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为经线,以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为纬线,理论地描绘围绕公民身份展开的主义之争,构成了本文的主导线索和基本框架。在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本文的主体部分,一方面对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分别予以刻画和描述,另一方面又在一种比较视野内考察它们之间的观念分歧,并就弥合的可能给出了一种尝试性的回答。在福利国家的影响尚未散尽、全球化浪潮愈益高涨的背景下,"citizenship"是否可能超越“二阶理论”而成为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是本文结语部分所提出且有待后续跟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刁慧娜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在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重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自起草至其颁布实施就牵动了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内的社会各界的神经,其所引起的争议与思考更加热烈。《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但该法第九十六条又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而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事业单位能否适用《劳动合同法》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选取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作为研究对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人事制度的深化,特别是高校近年来进行的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我国高校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随着我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与高校之间的用工纠纷几乎见之于各个高校。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明确高校教师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我国人事分类制度改革使得高校教师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干部”身份转而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种身份上的变化也导致了高校教师与高校之间的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本文认为高校教师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是研究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的起点。因为高校教师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如何定性,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诸多问题,对因此而产生的法律纠纷问题也将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机制。围绕主题,本文研究的主要逻辑思路如下:对高校教师、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及其适用等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对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理论入手并结合实证对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进行探讨——对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与建议。以上述研究思路为基础,本文结构共分七章,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在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中,主要从研究背景的角度对本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论文研究的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等,并对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议在延续,事业单位人员是否适用劳动合同法依然观点不一,高校教师劳动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更具有典型性。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解决高校教师与高校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是依靠《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存在很大程度的行政性。而《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则对高校教师聘用的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仅凭《劳动合同法》还不能解决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存在的全部问题。根据本章文献综述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论题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文献鲜见。第二章是本文的基本理论综述章节,分为三个基本理论部分,包括:高校教师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劳动合同法的契约理念,劳动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特征要素。本章重点研究了高校教师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根据双方不同的法律地位,高校教师与高校之间主要有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契约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观点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和教师之间的总体关系现状,然而,将高校的学术权力认定为国家行政权力有违高等教育规律,有悖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规范一般民事活动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及义务时,必须基于当事人意思自主的原则,透过契约的约定来理清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合同不仅可以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日后一旦发生劳资纠纷,也是争议判断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劳动契约法治的建构进行了更严密的规范,更进一步改变了我国劳动市场的面貌。然而我国劳动领域的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就是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兴起。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使劳动制度更加灵活,给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都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何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如何平衡增加灵活性与保护就业安全的关系,是劳动法律必须作出的回答。本章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进行了分析,选取了包括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这两种法定类型进行了重点阐述,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范作出评价,指出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在劳动法律的领域,作为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属性,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特征。因此劳动合同与一般的民商事合同在性质、当事人、内容、调整方式上均有不同,归属于劳动法范畴并倾斜保护作为弱者一方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下降,使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更加模糊,结果导致大量非标准劳动者被拒之于劳动法保护大门之外。如何重新审视劳动关系的本质,将现处于边缘地带的非标准劳动者纳入保护范围,是劳动法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劳动关系包括非标准劳动关系等事实劳动关系的成立,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基于此,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合同关系的成立要件应该具有合法性、从属性、合意性、唯一性、法定性及稳定性等六个要素。这也是本章最为重要的核心观点。第三章是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章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高校教师任用的主要形式、高校教师与高校任用关系法律适用的现状、高校教师与高校任用关系法律适用的理论之争与实践困惑及其影响。根据编制的不同,我国高校中主要存在两类教师:具有事业编制的教师(编内教师)和非事业编制的教师(编外教师)。对于高校的编内教师来说,主要有任命制和聘任制两种形式。对于高校的编外教师来说,主要有人事代理、劳务派遣、返聘、外聘等。另外,本文将民办高校教师也归入到编外教师的一类中。可见,高校教师的任用方式复杂、形式多样。这也造成了高校教师与高校之间法律关系及其法律规制的多样化,并造成了社会各界之间对此问题的持久的理论之争与实践困惑。第四章对编制内教师与高校的任用关系及其法律适用进行探析。对于任命制下的高校教师来说,因其从计划经济时代传承下来的“国家干部”身份,使得其工作特点呈现出严格的纪律性、绝对的服从性、工作方法的行政命令性。高校中的任命制教师,其录用、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离职、退休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是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执行严格规范的行政人事管理制度。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经过近年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国高校教师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终身任命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师聘任制转变。但是目前我国教师聘任制的相关立法依然欠缺,规范教师聘任合同的依据主要是《关于在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许多问题依然处于无法可依之状态。本文通过将高校教师聘任合同与行政合同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教师聘任合同具有劳动合同的基本特征的结论,并将其认定为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第五章对编制外教师与高校的任用关系及其法律适用进行探析。高校的编外教师的任用方式主要有人事代理、劳务派遣、返聘、外聘等几种。本章对人事代理制度和劳务派遣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在人事代理制度下,高校和教师之间签订的合同名称即使是“聘用合同”,其实质上也还是劳动合同,属于劳动用工管理的范畴,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如果出现劳动纠纷,应该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和约束;而在劳务派遣中,高校与被派教师之间应该是事实劳动关系,虽然这种非标准劳动关系是不完整的,但在劳动合同法对其进行调整时,也只能将其作为一个事实劳动关系来对待。对于外聘教师和退休教师再就业的返聘教师,目前我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未将其纳入到保护范围。经过分析,本文认为高校返聘教师基本符合劳动法中劳动者的特征,因此其返聘关系也应该纳入到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畴之内。而我国高校外聘教师的聘用合同在现阶段应当视为劳务合同,其法律关系应由合同法来调整。第六章主要是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高校教师资源市场化问题、高校教师合法权益救济问题等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因教师职务评定、教师聘任关系包括教师的聘任、解聘、续聘等以及教师流动所引起的教师与高校之间的纠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拓宽救济渠道,主要措施应该采取:一是尽快完善高校教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促使高校内部规章制度包括教师聘任制度的完善,二是完善高校内部权力约束机制,完善行政、司法、教代会及工会等制度,建立监督机制,以保障教师权利实现和救济途径畅通无阻。第七章对整篇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本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氨甲酰基促红素的制备及其对过氧化氢损伤的SH-SY5Y细胞保护作用的观察

刁增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

【摘要】研究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含有唾液酸的糖蛋白,以往认为它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是能够与EPO受体(EPOreceptor, EPOR)结合后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的红细胞从而增加循环中的红细胞的数量,因此,EPO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肾性贫血、新生儿贫血、癌性贫血等。近年来研究发现,EPO及其受体还广泛分布于各种非造血组织,例如心脏、神经系统等,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少炎性因子分泌及炎症细胞浸润,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等机制而发挥多种非造血作用,如神经、心脏等组织保护作用,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的保护性细胞因子。但是促红素本身具有促进红细胞增生的作用,可能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而诱发血栓形成,因而限制了EPO的对于脑梗死等疾病的临床应用。然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衍生物,氨甲酰基促红细胞生成素(carbamylated EPO, CEPO)与促红细胞生成素不同,CEPO既保留了EPO的神经组织保护作用,又不刺激造血系统,没有促进红细胞增生的作用。有学者发现在肾脏病变晚期的患者体内尿素及其衍生物氰酸盐等浓度增高后,可使EPO发生氨甲酰化反应生成CEPO,使EPO的造血活性降低并最终加重病人贫血。随后又有学者在体外用氰酸钾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EPO)共同孵育后使rhEPO中的赖氨酸氨甲酰化,得到CEPO,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CEPO与EPO不同,不会影响动物的红细胞比容,但对于脑梗死等动物模型仍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及改善动物预后等神经组织保护作用,且应用于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周围神经损伤、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等动物模型后发现CEPO均具有相似的神经保护作用,CEPO既保留了EPO的神经保护作用,又去除了其促进红细胞增生而诱发血栓形成等副作用。过氧化氢是机体代谢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活性氧,易透过细胞膜,与细胞内的金属离子反应形成高活性的氧自由基,导致一系列反应,最终引起细胞的损伤甚至死亡,现已成为研究缺氧等所致的细胞氧自由基损伤的重要工具。采用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氧自由基损伤模型,可排除整体情况下缺氧伴发的酸中毒、高碳酸血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SH-SY5Y细胞来源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是一种分化程度较低的肿瘤细胞,该细胞具有明显的轴突,其形态、生理和生化功能等与正常神经细胞相似,同时最近十几年逐渐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病学实验研究中。研究目的观察CEPO对过氧化氢损害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保护作用,并与相同剂量的EPO进行比较,观察CEPO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与EPO有无差异,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方法一、氨甲酰基促红素的制备与鉴定1、氨甲酰基促红素的制备先将EPO干粉50000 IU(0.5mg)与适量的硼酸钠和氰酸钾混匀,温育23小时后透析。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获得的CEPO蛋白浓度。取100IU上述制得的CEPO,经二硫赤藓糖醇与碘化乙酰胺作用后,加至经0.05mmol/L碳酸氢胺和0.4 mol/L尿素溶液平衡的Hi Trap G25柱,进样后收集首柱1/3-1/2体积的洗脱液。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收集液体中的蛋白浓度。促红素和上柱后的流出液各取100IU,分别加入0.4μg Lys-c蛋白内切酶(endoproteinase Lys-C),37℃孵育20小时,得其经酶作用后的产物。2、氨甲酰基促红素的鉴定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加样依次为:①Marker蛋白;②未经酶切的EPO 50IU;③EPO经Lys-c蛋白内切酶酶解后的产物15μL;④EPO氨甲酰化后经Lys-c蛋白内切酶酶解后的产物15μL;⑤EPO氨甲酰化后所得产物50IU。电泳结束后取出分离胶,用银染方法对蛋白进行染色。二、CEPO对过氧化氢损伤的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的观察及研究1、过氧化氢损伤模型的建立调节SH-SY5Y细胞密度后接种于6孔板,12小时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0、50、200、300、400μmol/L),12小时后收集细胞,用噻唑兰(methylthiazoletetrazolium, MTT)法测细胞存活率,根据MTT值判定实验所需采用的过氧化氢浓度。2、实验分组根据选用的不同的过氧化氢浓度,将细胞分为2大组进行实验,第1大组采用过氧化氢浓度为300μmol/L,又分为以下几个小组:①对照组,即过氧化氢组;②CEPO组;③EPO组;以上各组加入含300μmol/L过氧化氢培养液培养12小时后,更换为含相应试剂的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进行下一步试验。第2大组为采用400μmol/L过氧化氢,余分组同第1大组。3、细胞形态的观察待培养结束后在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不同分组细胞的形态,尤其是SH-SY5Y细胞的突起,胞体形态等。4、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将各组SH-SY5Y细胞结束培养后,先后加入MTT及二甲基亚砜作用后,再于自动免疫酶标仪测波长为570nm处的吸光度。该结果可反应细胞的存活率。5、乳酸脱氢酶的测定以损伤的SH-SY5Y细胞LDH的释放量作为定量评价细胞损伤的指标。乳酸脱氢酶释放量的测定方法依照乳酸脱氢酶测量试剂盒的说明书操作。细胞损伤时乳酸脱氢酶会释放入培养液中,故其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的多少可反映出细胞的损伤程度。6、AnnexinⅤ/PI双染色检测SH-SY5Y细胞的凋亡各组细胞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待结束培养后,加入凋亡试剂处理,再用PBS溶液将其洗涤并处理成单个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的凋亡率。7、荧光定量RT-PCR检测Bcl-2及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8的表达各组细胞结束培养后,用Trizol试剂提取细胞总RNA, RT-PCR按照TaKaRa逆转录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研究结果一、氨甲酰基促红素的制备与鉴定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的结果显示,经Lys-C蛋白内切酶酶切后的EPO发生了明显降解,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4×104的EPO谱带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1.4×10“的蛋白谱带,但EPO经过氰酸钾作用后并上柱的流出液,不论是经Lys-C蛋白内切酶酶切的,还是未经酶切的,均仅为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4×104的单一条带。特别是经蛋白内切酶酶切的EPO氨甲酰化后的产物中未见到降解肽段,即未见到其它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区域有条带,说明EPO的氨甲酰基化反应十分完全,几乎所有的EPO均转化为CEPO。二、CEPO对过氧化氢损伤的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的观察及研究1、过氧化氢对SH-SY5Y的MTTT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MTT的值呈下降趋势。根据该结果,我们分别选用浓度为300mol/L、400μmol/L,的过氧化氢进行下一步实验。2、CEPO对细胞形态的影响SH-SY5Y细胞正常培养,不加任何处理时,细胞形态为多边形,胞体较大,胞核饱满,大部分细胞有突起,加用过氧化氢作用后,细胞形态变得不规整,胞核萎缩,细胞突起基本消失;加用不同浓度的CEPO作用后,细胞形态较单独过氧化氢作用时规整,部分细胞可见到神经突起恢复,且随着CEPO的单位浓度的增加,可见到细胞突起的数量增加,胞体形态变得规整。且与EPO组相比,CEPO对细胞形态的影响与相同剂量的EPO是无明显差别的。3、CEPO对细胞存活率的作用结果可见,对照组细胞存活率较低,而与对照组比较,CEPO、EPO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上升,P值小于0.01;且随着CEPO、EPO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呈上升趋势,但当CEPO、EPO浓度由80IU/mL上升至100IU/mL时,细胞存活率的上升趋势变得不明显;相同浓度的CEPO组与EPO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提示二者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4、CEPO对细胞乳酸脱氢酶的影响细胞损伤时乳酸脱氢酶会释放入培养液中,故其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的多少可反映出细胞的损伤程度。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可造成SH-SY5Y细胞损伤,使乳酸脱氢酶的值升高,而CEPO与EPO则能明显减低乳酸脱氢酶的溢出,各组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小于0.01;相同浓度的CEPO组.与EPO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大于0.01,提示CEPO对乳酸脱氢酶的溢出率的影响与EPO基本相同。5、CEPO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可造成SH-SY5Y细胞凋亡,CEPO与EPO则能明显减低细胞的凋亡率;且随着CEPO、EPO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呈下降趋势,各组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小于0.01;但当CEPO、EPO浓度达到100IU/mL时,细胞凋亡的下降趋势变得不明显,提示CEPO及EPO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已达顶峰;相同浓度的CEPO组与EPO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说明CEPO对细胞凋亡率的抑制与EPO的的基本相同。6、CEPO对细胞Bcl-2及Caspase-8的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PO与CEPO组的Bcl-2 mRNA的表达是增高的,而Caspase-8 mRNA的表达是降低的,各组与对照组相比,P值均小于0.01;且随着CEPO、EPO浓度的增加,这种变化趋势更加明显,但当CEPO、EPO浓度由80IU/mL达到100IU/mL时,这种变化趋势变得不明显,说明CEPO及EPO对Bcl-2及Caspase-8的mRNA表达的影响已达到顶峰;相同浓度的CEPO组与EPO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利用EPO与氰酸钾共同孵育的方法制备出氨甲酰基促红素并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鉴定,结果表明,EPO经Lys-C蛋白内切酶酶切后全部降解,而EPO经氨甲酰化后则没有发现经酶切后降解的产物,表明CEPO不仅制备成功,且所获得的CEPO具有极高的纯度。2、经过氧化氢作用后,SH-SY5Y细胞损伤明显,当经不同浓度的CEPO和EPO作用后,细胞的存活率随着CEPO及EPO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乳酸脱氢酶的值随着CEPO及EPO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证明CEPO及EPO对氧自由基损伤的SH-SY5Y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同时,对于本实验中所采用的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CEPO及EPO均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提示即使对于氧自由基损伤程度较重的SH-SY5Y细胞,CEPO仍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CEPO对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与EPO是基本相同的。3、经流式细胞仪对Annexin V/PI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经过CEPO及EPO的作用后,细胞的凋亡率降低,且随着CEPO及EPO浓度的增加凋亡率降低得更加明显,提示对凋亡的抑制参与了该保护作用。400μmol/L浓度的过氧化氢组的凋亡率下降的程度与300μmol/L浓度组基本相同,提示即使是对于氧自由基损伤程度较重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不同浓度的CEPO也发挥了其较好的抗凋亡作用。CEPO组与EPO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提示CEPO与EPO的抗凋亡作用是基本相同的。4、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Bcl-2及caspase-8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经过CEPO及EPO的作用后,caspase-8均较对照组降低,而Bcl-2则升高,随着CEPO及EPO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得更加明显,但在浓度从80IU/mL上升至100IU/mL时,变化程度则变得不明显,提示CEPO的抗凋亡作用可通过Bcl-2基因的调控及对caspase-8进行抑制作用而实现。400μmol/L浓度的过氧化氢组的凋亡率下降的程度与300μmol/L浓度基本相同,提示即使是对于损伤程度较重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CEPO也发挥了其较好的抗凋亡作用。CEPO组与EPO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提示CEPO对Bcl-2及caspase-8的调节作用与EPO是基本相同的。意义:本研究首次对氨甲酰基促红素对氧自由基损伤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利用MTT法及乳酸脱氢酶测定等方法对细胞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EPO对氧自由基损伤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CEPO对凋亡的抑制参与了这种保护作用;利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Bcl-2基因及caspase-8的mRNA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Bcl-2基因及caspase-8均参与了CEPO的神经保护作用,且证明CEPO对神经细胞抗氧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与EPO是基本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