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发表时间:2024-04-21 18:44

名词解释

【卫千总】官名。漕运总督所辖各卫所武官,掌率运丁,领运糟粮。顺治三年(1646年) 由千户改置,秩从六品。员缺时有裁减,光绪初共设五十一人(直隶四人、山东三十一人、江西十六人)。定制,各省粮船分帮解运,每帮以卫千总一人或二人领运,并由武举一人随帮效力。又乾隆三年(1738年)于贵州省贵东道属设古州左卫、右卫,台拱卫,清江左卫、右卫,八寨卫,丹江卫,凯里卫,黄平卫(嗣改黄施卫),嘉庆六年(1801年)复于松桃厅属设石岘卫,共十卫,各设卫千总一人掌理卫事。


【太学生】明清两朝国子监俗称太学,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被称作太学生。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


【文林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设置,当时是从九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时废。唐武德七年(624年)又置为从九品上的文散官。宋初为四十二阶这第三十五阶,直到宋元丰改制时又废除。金、元时皆用为文散官名称,金为正八品上,元为正七品。明、清时都用来授正七品文官。


【州司马】官名。(1)州衙佐官,位长史下,同掌统州衙僚属,纲纪众务。唐高宗改州治中置,上州从五品下,中州正六品下,下州从六品上。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洛州置。大足元年(701年)东都、北都、雍、荆、扬、益州分左、右置。中宗省,玄宗改少尹,从四品下。(2)清代州同别称。


【州同】清代知州的佐官,为六品官。


【巡政厅】清朝从九品职员。主要负责训练甲兵和巡逻州邑,逮捕盗匪,维持治安。


【庠生】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岁试是学政到任之年举行。科试于准备乡试之年[子午卯酉]前行之。凡生员要乡试的要先行科试。考一二三等者才准送乡试。岁试前由县府二级进行予试过关的称”童生”,再岁试过关者称”秀才”。秀才进入县、儒学读书后称”生员”,因学校又叫庠,故又称”庠生”。

生员又有分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

廪生,增生有名额限制,凡初入者皆是附学生员。凡生员经科试后,均可参加省城三年一次乡试,中式者称”举人”。

举人[辰戍丑未]第二年可进京参加会试与殿试,中式了就进士。

生员还可以走另途径,选送入太学,称”贡生”。因是国家最高学府读书。又称”国子生”。

“国学生”,”国子监”期满出贡,也可充任县官或教职。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优贡等五种。

1.每隔一年把食禀较久的生员选一。二入国子监的称"岁贡。

2.岁贡之年遇皇帝或国家喜事,入贡的叫恩贡。

3.每十二年一次在生员中选拔出学行兼优叫拔贡,经廷试复试取一二等者,即可任七品小京官,知县,教职。

4.乡试正榜之外,另取副榜若干人称副贡,与拔贡同等待遇。

5.每三年由省学政考后,会同巡抚保送的优秀生员,每省可2一6人,叫”拔贡”。再经朝考后,一等任知县,二等任教谕,三等任训导。


【修职郎】文阶官名。宋政和六年(1116),改登仕郎置,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元无此官名。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授边功佐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修职郎、修职佐郎是正八品和从八品文官的散阶,散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正九品上。元升为正八品,掌管宗卷、钱谷的属吏。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九族三说】一是父宗九族。这种说法的权威是汉代的经学大家郑玄、马融等人。启蒙《三字经》曰:“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儿子、孙子、玄孙、曾孙,这就是九族了。只不过”至玄曾”有个毛病,最后两个字颠倒了,应该是曾孙的儿子是玄孙,也就是应为”至曾玄”,而不是“至玄曾”。

二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自己和父母这些直系亲属算一族;你的姑姑出嫁了,她的丈夫和儿女又是一族;你的姐妹出嫁了,她的丈夫和儿女也是一族;你的女儿出嫁了,她的丈夫和儿女们和儿女是一族。这是父四族。你的外公外婆一家;外婆的娘家;你母亲的姐妹们的家庭和儿女,这是母三族。你岳父岳母一家是一族;你岳母的娘家也是一族,这是妻二族。

第三种说法,自秦始皇设立“诛族”的刑罚以后,“诛族”的对象由三族到五族再到九族。这个九族指父三族、母三族和妻三族。就是所谓“株连九族”。明朝方孝孺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连他的学生也受牵连,被杀者共计873人。

【六亲三说】

《左转》称父母、兄弟、妻家、夫家、姑姑家、舅舅家为六亲;

《老子》称父、母、兄、弟、夫、妇为六亲;

《汉书》称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现代六亲可以参照直系亲属的定义,血缘及婚姻。包括配偶、父母(自己父母及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孙子女(包括外孙子女)、曾祖父母(包括外曾祖父母)。


【五服】五服通常指很亲近的亲戚。一服:同父同母,所谓一奶同胞,这是最亲的;二服:同父不同母,古人有嫡出庶出之分,因为父辈可能有妻有妾,所以二服也多;三服:向上看,都是一个亲爷爷的就是三服;四服:向上看都是同一个曾祖父的都归四服;五服:往上数都是同一个高祖父的就是五服之内。

其实五服在古代民间主要是指办丧事时穿什么规格的丧服,守什么样的规矩。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另述)

祖宗十八代:从本人算起,向上九代向下九代,也就是分为上九代和下九代。实际上是十九代。

上九代:鼻祖(九代)、远祖(八代)、太祖(七代)、列祖(六代)、天祖(五代)、高祖(四代)、曾祖(三代)、祖父(二代,爷爷)、父亲(一代)。

下九代:儿子(一代)、孙子(二代)、曾孙(三代)、玄孙(四代)、来孙(五代)、晜孙(六代)、仍孙(七代)、云孙(八代)、耳孙(九代)。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殇】早夭。《礼记》注:生未三月不为殇,七岁以下为无服之殇,八岁至十一岁为下殇,十一至十五岁为中殇,十六至十九岁为上殇,若二十岁以上则如常书,非殇也!


【早卒】早年去世。不满二十岁死亡者书“卒”或“早卒”。


【螟蛉子】养子。


【流寓】寄居他乡。


【丧仪】丧仪包括送终、报丧、入殓、守灵、搁棺、服丧、接三、出殡、落葬、居丧、脱孝等环节。

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目送其离开人世。习称”送终”。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无子女送终,是否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标志。在老人临危之际,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堂屋铺有柴席(”柴”、”财”谐音,喻子孙后代发财)的稻草铺上。咽气以后”升高”到板床上。贫困人家的板床一般用临时卸下的门板代替,富裕人家则让逝者”升高”到已经制作好的棺材盖上。当今盛行逝者安卧在有制冷防腐功能的冰棺中。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逝世,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老人如果在床上咽气,子女往往会受人指责。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倒头纸(落气纸)”。门口悬挂白帏,表示死者归西,同时向亲朋好友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报丧:死者咽气后,家人第一时间请家族长者和德高望重者负责后事处理事宜,根据经济能力确定丧事规模,按照预订计划向亲朋好友发报丧贴,派人登门通报死讯。当今盛行电话或微信讣告吊唁、火化、下葬的时间和地点。孝子披麻戴孝,穿孝服,戴孝帽。丧礼结束之前,不能进别人家门。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无论长幼,孝子都要手持”哭丧棒”,鞠躬迎接。男性逝者的上表亲,女性逝者的娘家人前来吊唁,孝子要在路上跪拜迎接。

入殓:寿终正寝之人,逝世前要为其整容,如剃头、刮脸、剪指甲、洗身、穿寿衣。”升高”后以白绸(有的地方用白纸)掩面。民俗不能给死者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寿衣时,子孙后代不能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在死者逝世的二十四小时内,选择吉时良辰,由负重师傅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俗称”入殓”。当今火化处理遗体的地方,已经没有”入殓”程序。

守灵:子女及直系亲属昼夜轮流守护在逝者遗体或棺材旁边,陪伴亡灵,以示服孝,直至火化或下葬。俗称”守灵”。

搁棺(停棺):为了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要停棺在家,俗称”搁棺”或”停棺”。”搁棺 “在古代一般搁七天,有的十几天、几个月,达官贵人为了回故土安葬安葬,也有数年的。蒋介石先生遗愿归葬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逝世,至今搁棺台北。搁棺现今罕见,为了等候没有送终、尚在归途的子孙,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服丧:长辈逝世,其子孙后代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或在鞋子上系上麻丝;女性则要脱下彩色衣服,摘除装饰品,着素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披孝巾。孝子在服丧(一般为祭期”六七”或百日)期间不理发,不同房,不外出赴宴。尤其是在逝者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视为不孝。

吊唁:这是丧葬礼俗中的重要环节。亲朋好友接到报丧帖或者讣告以后立即前往吊唁。死者女儿在接到死讯后,首先要哭悼。然后尽快上路奔丧。到家时要”望乡而哭”,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孝子要出门迎接。吊唁者三叩九拜行跪拜礼,孝子要陪跪并行礼。亲朋好友一般都要携带礼金或礼品吊唁。礼金用黄色或蓝色签封好,写上”丧仪×元”字样,署上吊唁者姓名,以便登记。礼品有花圈、花篮、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传说,人死了三天,灵魂要经奈何桥去阴曹地府报到。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请僧众念经或者放焰口,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对于阎王派遣的鬼差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对于死者亲友来说,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备上纸扎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习俗。逝者灵魂去阴曹地府,很多在地狱受苦受难的饿鬼在路上等候。和尚法师做佛事,向口吐火焰的饿鬼施食,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也可以让逝者在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路上免受打扰和折磨。比较常用的焰口有佛教的《瑜伽焰口》和道教的《缸罐焰口》。在接三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负重师傅打开棺材盖,所有亲朋好友绕棺材一周,向遗体作最后告别。然后举行封棺和辞灵仪式。所谓封棺,就是男性逝者请其舅舅(如果舅舅已经逝世,由舅舅的子孙代理),女性逝者请其娘家人,剪下所有孝子的头顶正中的一绺头发缠在主钉上,将棺材盖钉到棺材上。封棺人连敲三次,所有孝子口呼”父亲(母亲)请避钉”。负重师傅将其余的棺钉钉好后立即”辞灵”。全体亲朋好友为逝者作最后祭奠。完毕后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肴装在瓷罐里,称为”馅食罐”。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之意。出殡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生主持礼仪,孝子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孝妇”旋棺”,在棺材四周绕行三圈,负重师傅再用绳索捆好棺材。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子手持”哭丧棒”,长子媳妇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项是”摔瓦”,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过继子(嗣子)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过继关系正式成立,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习俗认为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送葬队伍顺序一般为: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金童玉女—乐队—灵柩—儿子和儿媳—女儿和女婿—亲朋好友—僧道。出殡路上,还有扬纸钱、摆茶桌和路祭等习俗。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负重师傅在孝子前面扬撒。起杠后每逢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时,都要扬撒纸钱。出殡路上,有人摆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表示哀悼和慰问。此时孝子要跪下叩谢。也有亲朋好友或者邻居在出殡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要停柩接受祭奠并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当然各地风俗不完全相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少许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庄严,冥器齐全。贫困人家出殡仪式则相对简化。

落葬:棺材到达墓地后,负重师傅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和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风水先生用罗盘矫正方向,孝子首先铲土掩棺,再由负重师傅堆土成坟。

居丧: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孝子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有所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俗称”居丧”。居丧期间,定期为逝者举行祭奠仪式,为逝者做佛事,超度亡灵。祭奠的日期通常安排在以下日子:头七(逝世日的第七天,以下类推),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百日,逝世一周年,逝世三周年。古代孝子要居丧三年。因为小孩子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古代居丧礼仪繁多,要求严格。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居丧的时间大大缩短。

脱孝:古代孝子在父亲(母亲)下葬以后,在坟墓旁边搭芦棚陪伴三年,以尽孝道。三年期满,方脱去孝服,地方官员为其举行隆重仪式,恭请其回家过正常生活。当今社会,不可能也没有人仿效。但要选择一个日子,或头七,或五七(六七),或百日,或逝世周年纪念日,通知亲朋好友前来祭奠逝者。撤去逝者灵位焚烧,将送殡时穿的鞋子放到坟墓旁边(或三叉路口),为每位亲朋好友送上一根红绒绳或者红毛巾。表示居丧期满。也叫”除灵”。


【丧服】


“五服”是古代礼制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衰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三年丧二十五月毕”)。《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齐,下衣的边。齐通纃,衰通缞。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做,”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齐衰”。有别于斩衰的毛边。具体服制及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衰三年。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曰齐衰不杖期,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

大功,亦称”大红”。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清代,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史记·孝文本纪》:”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裴骃集解:”服虔曰:‘当言大功、小功布也。’”《明史·礼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清史稿·礼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茧布缘屦。”

小功,亦称”上红”。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清代,凡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仪礼·丧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从祖祖父,从祖父母报;人祖昆弟;从父姊妹篇,孙嫡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新唐书·礼乐志十》:”小功五月殇,正服:为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叔父之下殇,为姑、姊妹之下殇,为从兄弟姊妹长殇,为庶孙之长殇。降服: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出嫁姑为侄之长殇,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长殇。义服: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夫之叔父之长殇。”

缌麻。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清代,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仪礼·丧服》章所载亲属间各种服制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但也有所变通。现代社会大多用白布代替麻布。象征性地扎上麻丝。所谓”披麻戴孝”是也。用孝服的长短表示亲疏关系的近远。亲疏关系近者孝服长,远者则孝服短。


【祭祀】祭祀共分九个仪程: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燎。

每项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每进行一项仪程,主祭人皇帝或地方行政长官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

明制,凡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岳镇海渎、帝王陵庙,皆同释奠礼,州县皆然。则凡祭祀先贤先烈,皆应仿此。释奠之义,乃是追摹先哲,故尽诚而已,无酬酢祝嘏之幸,是祭祀中最为平正者。此仪程,为大明正统元年礼部颁布,其具体载在李之藻先生《頖宫礼乐疏》中。礼乐皆全,各地仿行之。

祭祀日之前须斋戒:至圣先师为大,散斋叁日致斋二日。其馀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若书院学堂开馆,拜师收徒结拜之礼,一日可也。散斋在家,致斋在斋宫。居必迁坐,斋必变食。

祭祀日献官、执事用玄端、深衣;舞乐生用深衣或襕衫;观礼者汉服。盖深衣,礼服之微者,行礼燕居,古今上下所通用也。明礼舞乐生虽用红衣,但亦以深衣为正,则深衣行礼舞雩,未悖明制。玄端周制为亦燕居祭祀,上下通用。到明朝嘉靖年间为品官所用。明末则放任民间,成为儒服。

献官: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如果有配位,设若干分献官。位置在南,面向神位。但如果场地南北窄,或者不敢直面,则立於东侧,不得立於西侧。献官是行礼的主体,必须注重礼容。按照周制,侍奉於尊者当趋进,是为堂下碎步跑,堂上脚后跟不离地趋,此是礼之本也。但明制似乎无此规定,盖是献官有所威仪,亦区别于执事也。今日行礼亦当庄重为要,宜从明。务要稳重而不失虔敬。

执事:引赞,为每一次献爵的献官设一位引赞(人不够可省略)。捧爵者,每坛位一位。捧帛者,每坛位一位(人不够可以捧爵者兼任)。读祝。司洗(献官洗完供巾)。司樽。乐生,舞生。位置以接近其工作为要。以上是协助行礼人员,他们的不为礼容,捧物则求稳,其他转移执事,应趋走,减少先哲等待时间。

古制除家礼妇人不参与。今日若执礼,则应从家礼例,女子立於西阶下,男子在东阶下。女子西阶下盥洗(男女不同巾栉),升自东阶。为女献官配女执事,若没有,则递送时应以盏盘,以免接触。

参礼者:古代祭祀只为致敬,程序中不需要人人各自为礼的。但今日行礼,参礼者多,则一律分男女立於南侧,男在东侧,女在西侧,随众官具礼即可。

观礼者,不作威仪要求,在参礼者之后。


民间祭祀,程仪适当删减简化,但次序很少更改。

民间祭祀正常在祠堂正殿举行。无祠堂的家族通常采用轮值制。在轮值者的住所举行。有春节晨祭,春祭(春分日),清明祭,夏祭(六月六),中元祭(农历七月十五日),秋祭(秋分日),冬祭(冬至日),除夕祭。一般是当天,可以提前,没有特殊情况不能推迟,以免让祖宗失望。古代祭祀有春蒸秋尝的传统。一个家族根据当地习俗正常一年举行一次或两次祭典,一年两次以上的极少。

民间祭祀(春祭或秋祭)程序:

堂前上下肃静,等候春(秋)祀。执事者各执其事。未执事者毋得喧哗。

诸仪当设:

盥洗所,乐音所,歌乐所,展礼所,歌功所,颂德所,告诫所,观化所,告撤所。

尸神位,迎神位,读赞位,读礼位。

设棠衣,设庭燎,设香案,设帛案,设茶樽,设果品,设酒樽,设肴馔(如备猪牛羊等牺牲之献,瘗毛血),设粢盛,设时食。

诸仪设毕,事事设明。主祭就读礼位,执事就读赞位,余列队肃立。

执事甲乙宣布祭典开始。击鼓鸣金,奏乐鸣炮。

执事甲就读赞位颂读祭祀乐章。

《春祭乐章》曰:袅袅东风花信香,几香鼓荡绚春光。秧针刺水纹缝密,柳絮垂堤引线长。设祖衣,设祖裳,音容犹忆旧时装。招来魂魄凭依时,生气洋洋萃一堂。

《秋祭乐章》曰:过去谁如日月忙,才消酷暑又秋光。寒风挂裤催刀急,流火缝衣引线长。设祖衣,设祖裳,霜痕怕染旧时装。招来魂魄凭依附,衾影空空想一堂。

——行盥洗礼。引礼者引主祭至盥洗所行盥洗礼。毕。引礼者引主祭及副主祭至展礼所,排班序立,整冠缘领,扬手切足,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设先主神位。执事乙举庭燎二枚。左司裳者以裳由左陛进诣,于尸神位前,以裳呈进;左司衣者以衣由右陛进诣,于尸神位前,以衣跪进。主祭于尸神位前作揖,下跪,四叩首。平身。执事甲诵读《裳衣乐章》:山青水秀云霞丽,莺歌燕舞百花萃。列祖列宗跨鹤归,张灯结彩设主位。庭燎举,衣裳备,音容笑貌若隐现。艰苦创业泽后辈,子孙万代三春晖。

——行迎神礼。奏乐鸣炮。主祭就迎神位作揖,下跪,四叩首。平身。执事甲诵读《迎神乐章》:一片精虔祝太空,诸丝致意气潜通。幢幡遥忆来宗祖,云露横生挹笑容。香结篆,烛蟠龙,几番扫榻候堂中。临门仿佛如相见,老幼亲承话故衷。

——行参谒礼。主祭就读礼位作揖,下跪,四叩首。平身。执事甲诵读《参谒乐章》:历代亡灵列神位,视死如生魂魄归。三拜九叩参谒礼,思绪万千空流泪。先鞠躬,再下跪,牺牲诸品献祖辈。礼乐声中劝进酒,佳肴案桌享美味。

——行焚香礼。主祭就读礼位。三拜九叩首。捧香三跪而进。香插炉膛,三跪而退。四叩首。平身。执事甲诵读〈献香赞〉:香焚宝鸭,百尺祥烟。兰芬扑鼻,气达重泉。焚来柏绿,祀事孔明。麝囊隐约,满袖云生。祥氛缭绕,气达虚空。平安篆就,福呜无穷。

——行初献礼。主祭就读礼位。初击鼓终,初鸣金止,初奏乐成。

执事乙以香捧进,执事甲诵读《献香赞》(初、亚、三)。

初献香赞:香焚宝鸭,百尺祥烟。兰芬扑鼻,气达重泉。

亚献香赞:焚来柏绿,祀事孔明。麝囊隐约,满袖云生。

三献香赞:祥氛缭绕,气达虚空。平安篆就,福呜无穷。

执事乙以帛捧进,执事甲诵读《献帛赞》(初、亚、三)。

初献帛赞:裁成金帛,彩焕龙文。缠来万贯,且待火焚。

亚献帛赞:功成蚕织,体象方圆。纷飞化蝶,就此明虔。

三献帛赞:仪成鹅眼,鼓铸情多。流通不滞,色焕云罗。

执事乙以茶捧进,执事甲诵读《献茶赞》(初、亚、三)。

初献茶赞:初芽上品,气味如新。领来甘露,换骨轻身。

亚献茶赞:陈来雀舌,挹彼甘泉。金瓯满载,涤虑如仙。

三献茶赞:煎表蟹眼,酝酿流甘。天香不二,两袖云酣。

执事乙以果捧进,执事甲诵读《献果赞》(初、亚、三)。

初献果赞:生成望质,制作由人。纷成五色,着手生春。

亚献果赞:余味曲色,津津可口。登诸玉盘,当其美否。

三献果赞:团成玉质,制艺惊人。五彩纷呈,妙手回春。

执事乙以爵捧进,执事甲诵读《献爵赞》(初、亚、三)。

初献爵赞:盂浮丹影,醉亦如醒。香斟潋滟,竹如留青。

亚献爵赞:既非黄菊,岂类葡萄。梨花照影,味挹醇醪。

三献爵赞:摧来绿蚁,春满玉壶。神清气爽,身可与娱。

执事乙以馔捧进,执事甲诵读《献馔赞》(初、亚、三)。

初献馔赞:珍无八味,膳鲜六牲。馨香用荐,一点肫诚。

亚献馔赞:味无熊掌,功缺易牙。调羹适口,略胜食霞。

三献馔赞:敢云盛馔,罗列海山。盐梅调鼎,用祀祖先。

执事乙以粢捧进,执事甲诵读《献粢赞》(初、亚、三)。

初献粢赞:精同玉屑,炊自厨前。千秋享祀,幸有祭田。

亚献粢赞:炊余烟火,气似云蒸。馨香列席,用食高曾。

三献粢赞:黄粱既熟,气味愈馨。因时告洁,神必降临。

执事乙以时食捧进,执事甲诵读《献时食赞》(初、亚、三)。

初献时食赞:时逢荐稻,于豆于登。频繁蕴藻,动以居歆。

亚献时食赞:时逢春(秋)祭,采藻采苹。生蔬一束,敢冀通神。

三献时食赞:盘无兼味,仅摘溪毛。剪来带露,足媲嘉肴。

以上诸仪,捧赞同步。香插炉膛,帛待后焚,余归神案。毕,俯伏平身。

——行亚献礼。步骤如上。

——行三献礼。步骤如上。

——行颂德歌功礼。三献礼毕,主祭和副祭三拜九叩,俯伏平身。执事甲诵读《颂德乐章》:法度传家世泽高,遗来典则训孙曹。颂声远播皆仁孝,硕德宜将一字褒。执事乙诵读《歌功乐章》:宗祖来归路几千,曾将稼穑作家传。鸿基肇启思当日,燕翼贻谋忆曩年。执事甲乙共同诵读《颂德歌功乐章》:功赠罔极祭宜虔,抚怀霜露复怆然。欲凭孝烟酬先泽,致意潜通化纸钱。

——行告诫礼。主祭和副祭作揖,下跪,四叩首。平身。执事甲诵读《告诫乐章》:告诫儿孙善守成,当思创业费经营。持身不外勤而俭,处世惟兹读与耕。敦孝友,笃忠贞,本根克固叶长荣。果能体得先人训,锡杖家风自有声。

——宣读祭文。主祭就读礼位,作揖,下跪,三拜九叩首。跪姿宣读祭文。毕。行谢恩礼。俯伏平身。

——行告撤礼。主祭就位展礼所作揖,下跪,四叩首。平身。执事乙象征性移动茶樽和酒樽。执事甲诵读《告撤乐章》:撤豆箕,罢香烟。言孝思,答祖先。春蒸秋尝祀奉遍,应祝遐昌亿万年。

——行观化礼。主祭就位观化所作揖,下跪,四叩首。平身。众执事焚化纸钱,执事甲诵读《观化乐章》:焚香斗,烧纸钱。忆列祖,祭亡灵。香火旺盛人丁茂,祈福祷昌佑安宁。

——行送神礼。主祭就读礼位作揖,下跪,四叩首。平身。众执事撤案撤所。至送神所。执事甲诵读《送神乐章》:工祝申扬祀典明,豆笾撤去白云生。诸孙既以输凡烟,列祖曾经享至诚。肴无味,酒频倾,肆筵告毕动衷情。长江雨过波千顷,应想先灵返玉亭。

诸仪完毕,饮福受胙。合揖退位,鼓掌欢呼。击鼓鸣金,奏乐放炮。春祀(秋尝)告成,阖族咸享。

(以上部分乐章和赞词源于光绪卅一年版《川泸刁氏创修联宗族谱》,有改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