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氏博士学位论文摘要[2009年以前初稿]发表时间:2019-02-15 17:52 含TiO2炉渣性质与离子结构研究 刁日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工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0 【摘要】本文根据大量对含TiO〓三元渣系离子结构的研究结果,推导出含TiO〓五元渣系的离子结构模型。对炉渣体相粘度、表面粘度、表面张力、密度、脱硫能力以及渣—焦还原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炉渣的上述各性质都与炉渣的离子结构有关。 炉渣中Ca、Mg离子是六配位、Si离子是四配位,Ti离子和Al离子既有四配位也有六配位,其六、四配位比例随炉渣成份而改变。 炉渣中全部六配位离子都具有相类似的降低体相粘度、表面粘度,提高表面张力和密度的作用;而四配位离子的作用则与其相反。Ti〓的作用要大于其它四配位离子并且还有促使Si和Al〓增大表面粘度的作用。 渣中全部六配位离子都具有相同的促进脱硫的作用,因为它们都向体系输入具有活性的单键氧(O〓)。六配位离子对脱硫的促进顺序为:Ti〓、Ca、Al〓、Mg。四配位离子对脱硫的作用与六配位离子相反,其降低炉渣脱硫能力的顺序为:Si、Al〓、Ti〓。 在渣—焦反应中生成的TiC,主要与还原前炉渣中四配位Ti离子含量有关,还原程度越深,这种关系越明显;而Ti〓O〓含量则与还原前炉渣中的六配位Ti离子含量有关。依此推出在渣—焦反应中TiO〓被还原的两种不同历程。 在炉渣熔化性温度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地提高Ti〓/Ti〓的比值,可使上述诸性质向有利于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方向变化。 桥粒提取,桥粒蛋白DPⅠ、ⅡMcAb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刁庆春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2 【摘要】上皮细胞中含有一种细胞连结结构—桥粒。我们从牛鼻表皮组织中初步将桥粒成分提取出来,在电镜下观察,桥粒结构保存较好。胞膜内侧的致密斑厚约15nm,与张力细丝相连,胞膜之间的桥粒间隙宽约30-40nm,间隙中央可见中线结构。提取的桥粒成份作SDS-PAGE,结果与有关文献比较,我们认为DPⅠ可能有三种成份,DPⅠa、Ⅰb、Ⅰc,分子量分别为235kd、226kd和215kd;DPⅡ可能有DPⅡa、Ⅱb、Ⅱc三种成份,分子量分别为206kd、198kd和186kd;DPⅢ有两种成份DPⅢa、Ⅲb,分子量为87kd和86kd。其它蛋白成份与文献报道相似,DPⅣ分子量为82kd,DGI分子量为150kd,DGⅡa、Ⅱb分子量为135kd和118kd。另有一小分子量蛋白,分子量为22kd,可能是DGⅢ。 用初提的桥粒蛋白免疫BALB/c小鼠,应用杂交瘤细胞培养技术,建立了一株抗桥粒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定名为DH1。经免疫印迹法检查证实DH1为同时抗DPⅠ和DPⅡ的单克隆抗体。 用ABC法和IIF法对McAbDH1的组织学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McAbDH1在人、兔和大白鼠的各种上皮组织包括皮肤、气管上皮、肺泡上皮、食道、胃、肠粘膜上皮、肝细胞及胆小管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输尿管及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均为阳性;此外,在心肌细胞及蒲氏纤维亦为阳性。在非上皮源性细胞如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细胞、脾细胞、胸腺淋巴细胞、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肾小球为阴性。 用ABC染色法探讨McAbDH1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DH1在老年疣、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癌和膀胱移行细胞癌为阳性;而在其它非上皮细胞源性肿瘤如皮肤纤维瘤、平滑肌瘤、乳腺纤维瘤、混合痣、兰痣以及平滑肌肉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黑色素瘤中均为阴性。DH1不但在上皮肿瘤冰冻切片中为阳性,而且在石蜡切片中亦为阳性结果,提高了DH1的实用价值。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桥粒蛋白中的DPⅠ、DPⅡ和DPⅢ很可能不是单一成份,DPⅠ和DPⅡ有三种成份,DPⅢ有两种成份。抗桥粒蛋白单克隆抗体DH1具有广泛的种属和上皮组织交叉反应性,在各种上皮组织中都为阳性,而在非上皮组织中则为阴性。DH1在上皮源性肿瘤中为阳性反应,而在非上皮类肿瘤中为阴性,且DH1可以用于石蜡标本。因此,DH1可作为上皮组织及上皮源性肿瘤的一个标记物,在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望推广应用,成为肿瘤鉴别诊断标记物中的一个新成员。 地震衍射层析成象及地震波散射研究 刁顺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3 【摘要】本文围绕地震衍射层析成象(DCT)这一中心课题,对其三个主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和计算分析。它们是①具有震源的DCT原理、②散射场的提取、③基于背景场描述的波前追踪。 关于DCT原理 笔者直接从弹性动力学出发,导出了等价于Navier方程的耦合齐次与非齐次矢量波动方程组,并由偏微分方程理论归结为只对非齐次方程求解,该方程含有震源项,同时适合于P(S)波。对此,考虑爆炸震源,引进塑性半径,运用张量运算,推导出了Born近似下的散射场张量〓对于总散射场〓可通过爆炸空腔上各微力产生的〓叠加而成。该结果反映了2〓维下震源函数、塑性半径与新定义的目标函数〓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经过变换,最后得出了三种数据采集方式下的层析成象滤波反传播算法公式。笔者编制了DCT计算源程序,拟对模型和实际资料进行处理。 关于散射场 从两个渠道可获得散射场,即震源入射场与记录场之差或物体本身非均匀所导致的散射场计算。针对前者,笔者首先分析了爆炸机制,得出了球形装药和柱形装药的震源函数,同时得出了集中力震源函数之统一形式。继而导出了三种震源(球状、柱状、集中)下的位移入射场表达式和曲线图表及远场辐射模式。针对非均匀散射,笔者以弹性波动理论中位移和应力Green张量为基础,就几何非均匀(裂纹、孔洞、断层、不整合、地垒等)和介质非均匀导出了散射场解析式,它们是:因裂纹引起的远场散射场表达式和计算表图;因圆柱引起的散射场;因非均匀产生的散射场及辐射花样,这种散射场之强度正比于散射体体积和频率平方及介质扰动(或速度扰动,或波阻抗扰动)。 关于波前追踪 以往DCT技术以均匀介质为背景,它与极不均匀的地球介质不符。改进的办法是把走时CT之结果作为先验信息输入给DCT来打底色。而走时CT中涉及的传统射线追踪存在许多缺陷(第四章前言),所以它被基于程函方程的波前追踪技术取而代之。用有限差分、曲框扩大法作波前追踪可决定各网点的走时和射径。笔者编写了追踪程序,其输入数据简单,适合复杂速度模型,计算时间短。 本文末章在前面关于散射场研究基础上引进了非线性弹性波反演(NEI)技术。该技术与DCT技术有类似之处,其优点为:在时间域或频率域通过伴随算子与共轭梯度法可直接对弹性系数迭代成象,或对波阻抗及波速成象。某些结果已得出。 B链N端去二肽(B1-2)羧端去五肽(B26-30)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及一些膜蛋白晶体生长的探索 刁家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3 【摘要】在血液里,胰岛素的浓度大约为10〓-10〓mol/L,这确保了胰岛素在血液里的流动形式为单体形式并以单体形式在体内行使其生物功能。经过系统的摸索,在含有0.025%氯化锌和10%丙酮的柠檬酸钠缓冲体系中,获得了DesB1-2 Despentapeptide(B26-B30)insulin(DesB1-2 DPI)单晶体。晶体的分辨率为1.65〓。DesB1-2 DPI晶体的空间群为P2〓。晶胞参数为:a=26.88〓,b=24.5〓,c=28.11〓,β=103.83°。每个结晶学不对称单位包含一个DesB1-2 DPI分子。用去五肽胰岛素结构去掉残基B1-2作为模型,应用XPLOR程序包中的旋转和平移函数程序获得了DesB1-2 DPI的初相位。初始模型经刚体精化后,进一步的精化和调整借助于能量最小和立体化学制约的最小二乘修正程序GPRLSA。最终的R因子为19.76%。键长、键角及平面基团的标准偏离分别为0.017〓,1.9°和0.021〓。DesB1-2 DPI与三方二锌胰岛素分子的结构比较表明三方二锌胰岛素分子Ⅰ的构象与DesB1-2 DPI分子的构象很接近,暗示着三方二锌胰岛素分子Ⅰ的构象为胰岛素分子在溶液中平衡稳定构象。在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时,这种平衡稳定构象改变为胰岛素分子的活性物种构象以利于胰岛素分子与其受体结合。DesB1-2 DPI与DPI的结构比较揭示了B链N端的构象没有太大变化,B链C端的残基B25-Phe的显著变化表明残基B25-Phe有很大的柔性和运动性。借助于保守残基对胰岛素-受体结合的影响,一个可能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模型被建议了,胰岛素分子可能与α-亚单位残基64-137和325-524上的寡糖相互作用。从拓扑学角度上,结合位点主要包括保守残基A1-A4,残基B11-B16,保守残基A19和B23-B26。高保守区A19和B23-B26定义了结合位点的上方,另一高保守区A1-A4为结合位点的左下方,而残基B11-B16形成了结合位点的右下方。残基A1-Gly,A3-A4(Val-Glu),B23-B26(Gly-Phe-Phe-Tyr),B12-B14(Val-Glu-Ala),和B16-Tyr相互作用形成了与糖环填充口袋的表面。结合位点的底部由三个保守残基A2-Ile,B11-Leu和B15-Leu组成。胰岛素受体上寡糖唾液酸和半乳糖的糖环可能插入这个凹陷,形成嵌合的寡糖-胰岛素复合物。 膜蛋白的晶体生长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对三种膜蛋白的分离和晶体生长进行了探索。这三种膜蛋白分别是肌质网Ca〓-ATP酶、线粒体BC〓复合物和红细胞膜谱带-3蛋白。 大鼠烧伤早期组织细胞热休克蛋白70、90的表达规律及意义的研究 刁力 【摘要】针对生存环境的改变或各种有害的刺激,生物界各种原核及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所谓“热休克反应”的应激和防御机制。在这一反应过程中,有一类重要的细胞功能蛋白——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的增强表达。近年的基础性研究提示,热休克蛋白并不仅限于构成组织细胞的应激和防御机制。正常生理状态下,这一类蛋白分子亦参与多种重要的细胞生理过程,在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转运、肽链盘绕和空间结构的形成、蛋白分子间的聚集以及蛋白降解中均有重要作用。在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基础上,热休克蛋白在各种疾病过程中的意义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机体烧伤后,存在应激、休克、创面和内源性感染及各种相关的内脏并发症等多种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因素和对机体有害的刺激。因而,热休克反应和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在烧伤和其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目前,对这一领域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系统性的认识。 本研究利用大鼠30%TBSA烫伤的动物模型,系统地考察哺乳动物组织细胞中分布最为广泛、与应激反应关系较为密切的两种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在烧伤后各脏器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并初步探讨其规律性变化在烧伤后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意义。研究提示: 1.烧伤早期,各脏器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及病理变化,其蛋白组成和含量有明显的改变。不仅有新生蛋白合成活跃,还存在蛋白降解、聚集等结构性变化和蛋白在细胞内分布的改变。 2.各脏器组织中有不同水平的HSP70和HSP90的表达。烧伤早期,各脏器组织两种热休克蛋白的含量变化明显,遵循不同的规律性。(1)肺、肠粘膜和创面皮肤组织中的游离热休克蛋白含量在伤后1.5小时左右即有短暂、迅速的下降,之后以不同的速度在相应的时相逐渐恢复;(2)肝、肾等实质性器官和心肌组织的游离热休克蛋白含量伤后很快就明显升高,而在伤12小时后明显下降;(3)各脏器组织热休克蛋白的总体水平则基本呈增加的趋势;(4)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自身的反馈调节机制,也可受其它刺激因素的诱导。 3.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与烧伤后其它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的关系:(1)肺组织、肠粘膜及创面皮肤组织的热休克蛋白表达与局部免疫屏障功能关系密切;(2)脏器组织热休克蛋白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影响有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烧伤后的炎症反应过程。 总之,烧伤早期各脏器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的表达有明显的改变,在组织细胞中的功能状态亦有相应的变化。同时,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及其组织水平的改变与烧伤后其它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联系,对其规律性的了解和掌握,有重要的医学生物学意义。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军医进修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3 信息革命与中国经济现代化 刁生富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7 【摘要】纵观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不难看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受外部冲击的逼迫而引发的变迁,是对现代性之外部挑战的回应。作为一种外源但同时又必须根植于自身国情的现代化,在其推进的征途中,背受着外部的冲击,面对着内部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现实构造以及时代环境,不能不面临诸多的困惑和问题。它们集中地表现为经济层面上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社会层面上的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矛盾、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这几对难题之中。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现代化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比,不仅存在着一个程度落差,而且还存在着一个时代落差。一百多年前,当由西力东侵而引发中国现代化的时候,中国是典型的农业文明社会,西方是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西冲突的实质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层根源是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化以及相应的社会转型。一百多年后,由于现代信息革命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社会而进入到信息社会,而中国社会尚没有完成工业化。在这种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重矛盾冲突中,中国的现代化就变得更加复杂。原本意义上的传统与现代性这一二重因素的矛盾在中国当代社会被转化成为一个传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三重因素的矛盾。西方社会发展历程中“历时态”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在当代中国被“共时态”化,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以突发的形式迅速展开,因而更加尖锐、复杂和激烈。这就是中国现代化只所以出现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的深层根源所在,而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等一系列难题,不过是这一深层矛盾在不同层面上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理论上探讨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难题及其根源,是为了在实践上寻求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出路。 在当今的国际经济格局和世界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中国现代化在性质和特征上属于赶超型现代化。作为追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断变化的内涵,即它是以当时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力、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为衡量标准,是消除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一个发展过程。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信息时代,“现代化”的内涵除去已有的“工业化”外,还应增加“信息化”的涵义。信息化甚至是衡量现代化的另一个更为基本的标准。因此,从长期的发展战略上,中国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革命为我们提供的最大的新机遇,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以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基础、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补共进来加快中国的现代化步伐,从而解决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难题。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城乡差别较大。在现代化进程中,怎样既能较快地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又能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村的稳定状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走现代信息型农业的发展道路,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其核心是:科教兴农、发展大农业和城乡一体化。这样,以城市信息化带动农村信息化,尽快缩小城乡信息环境的差别,走共同发展之路。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对信息的需求和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信息化推进中不能搞全国一刀切,应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作重点,发挥综合优势,集中力量,瞄准先进的信息化标准,进行试验性示范建设,以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为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适当在中西部地区部署个别先行点,以求以点带面,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中国现代化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信息化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手段。利用工业化和信息化互补共进的发展战略,可以大大缓解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这是因为,第一,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可以使传统产业的消耗不断降低;第二,信息产业作为最先进、最有生命力的新兴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自身带来的物质和能量的节约更为显著。第三,在信息化社会,生产以重物质投入转向重非物质投入,生产力特征从动力资源型转向智力资源型,经济活动出现非物质化的趋势,经济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资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大量消耗。可见,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中国现代化运动肇因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冲突,而中国近代以来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文化问题。毫无疑问,中国现代化既是一个吸收世界文化新质又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创新过程,是一个中西文化的创造性整合过程,而信息化为这种创新和整合创造了条件。在信息化社会,中国的新文化既不是同化的西方文化,也不是复兴的传统文化,而是通过各自的适应调节而逐渐整合成为一种统一的新质文化。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将会随着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实现而不断得到消除。 在中短期的发展上,中国应用信息化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之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变不仅带来了信息需求的变化,而且也带来信息传递速度和信息传输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反馈体系,市场调节正是通过信息反馈而实现的,信息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中心,把政府、企业、消费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系统,信息流的存在在整个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打开局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还是作为宏观经济主体的政府部门要进行宏观决策和有效调控,以及扩大对外开放和培育市场体系等等,都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信息。信息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因此,要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市场的信息化以及政府行为的信息化,培育和完善我国的信息市场。 经济增长方式与一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全局性而非局部性的问题。因此,要从方方面面入手来采取有效措施。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归根到底要靠科学技术的力量,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其中,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是转变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而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都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体现,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对于我国的现代化来说,农业不能忽视,工业化不能停止,信息化必须加强。由于信息业的先导作用,工业、农业和信息业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工农业是基础,信息业是先导。这种关系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展将会出现下述变化: 基础(农业)——主导型基础(工业)——先导(信息业) 〓 基础(工农业)——主导(信息业) 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将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在信息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新型国民经济体系,将有效地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促进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克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难题。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经验,努力转变观念,搞好统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着力面向市场,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并搞好信息人才培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搞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在近期的发展上,中国应搞好自己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信息化的必由之路。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浪潮在许多方面,如政府作用、投资结构、推进模式、相互合作等,都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推进经济快速增长,提高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都十分有必要搞好自己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信息化发展状况和趋势,如经济发展生机勃勃、信息产业初具规模、通信行业长足进展、技术基础初步奠定、环境政策日趋完善等方面看,中国完全有能力建设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当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国要实现这个工程,还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如经济实力有限、信息装备水平差、信息意识欠缺、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技术水平及产业规模有待提高等等。但是,只要我们采取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就一定能实现“跳跃式”的赶超发展。在中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上,我们提出如下总体对策:第一,吸取国外经验教训,加强组织协调;第二,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民族电子工业;第三,加强信息人才教育,提高全民族的信息意识;第四,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重点带一般,分层分步渐进;第五,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六,广开财源,建立立体化的投资体系;第七,加强信息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第八,加快和完善信息立法,搞好信息法制化建设。 本文把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哲学反思相结合,探讨了信息时代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难题,产生这些难题的根源,以及解决这些难题的长期战略、中短期发展和近期对策。 超微电极及低温电化学 刁国旺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7 【摘要】一、研制成功了一台低温温度控制仪,其温度控制精度可达±0.5℃。该温度控制仪采用低凝固点的有机溶剂作恒温槽的恒温介质,因而能使电解池均匀受热,使温度很快达到稳定值。同时设计了一套适用超微电极(如铂圆盘电极和汞半扁球电极等)低温电化学研究用的半微量电解池,由于电解池体积小(<1ml),使测试电解液能快速与恒温介质达到热平衡。 二、提出了超微半扁球电极和半球形电极上进行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的多种新方法及其理论,如超微半扁球电极上可逆过程的计时电流方程式、循环伏安可逆波理论、准可逆过程的稳态伏安理论以及半球形电极上准可逆过程的循环伏安理论、催化可逆波理论等,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根据有关理论,测定了苯醌、四氯苯醌和富勒烯等的动力学参数。 三、对富勒烯C〓、C〓,特别是C〓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测量了C〓前五个波在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以及它们的活化能。通过实验证实,第六个还原波具有催化波特性,并测定了该催化波的催化速率常数及催化反应的活化能。 四、研究了苯醌在乙腈、四氯苯醌在二甲亚砜中不同温度(后者包括凝固态)下的电化学特性,测量了两种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五、设计成功了一台程序升、降温温度控制仪,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控温精度可以达到±0.2℃。四氯苯醌在二甲亚砜和乙腈中电化学特性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抗除草剂基因转化研究 刁现民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8 【摘要】谷子是我国北方具有区域重要性的禾谷类粮食作物。谷子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外源基因转化相对其它作物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谷子生产和育种中应用的多个优良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发生的影响因素、变异性状和频率、DNA分子水平变异和育种应用等问题;采用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进行了谷子抗除草剂基因转化研究。主要结果包括: 1.通过几种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分析,找到了小花分化期前后的谷子幼穗是愈伤组织诱导的最好外植体。提出谷子愈伤组织可按生长状态和质地结构划分为质密型、松软型和松散型三种基本类型的观点。前两种为胚性愈伤组织并可相互转换,松软型愈伤组织生长状态稳定,可塑性好,是继代培养和基因转化的首选类型。供试品种中豫谷1号、高39、郑407和矮宁黄为易培养品种,矮88、豫谷2号、系238、冀谷14号、C445和青丰谷为相对难培养品种。这些结果为谷子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操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2.首次对多个谷子品种较大群体的无性系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株系为单位的谷子体细胞无性系表现型变异频率平均为13.0%,不同基因型的变幅为4.3~32.9%;变异涉及株高、抽穗期、穗粒重、出谷率、叶鞘色、育性、抗病性、米色、穗型等多个性状,多数变异为株高和抽穗期等数量性状,少数为矮秆等质量性状;变异的性状多数能在〓稳定并遗传给后代。从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选出了一批农艺性状得到改良的新品系,其中系103已进入省区域试验,并提供给多家育种单位作为亲本应用。 3.将RAPD分析技术引入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豫谷2号无性系的RAPD多态性变化既有亲本带的缺失,也有新带的产生。用RAPD多态性变化的SMC值度量无性系同亲本相比DNA水平变异的大小,表现型发生变异的无性系,其SMC值分别为0.905~1.0;表现型未发生变异的无性系,RAPD多态性也可能发生变化,其SMC值分布为0.953~1.0。 4.通过Gus基因瞬时表达单位数的比较,优化了JQ-700基因枪转化谷子松软型愈伤组织的操作参数:质粒DNA用量3μg/mg钨粉,〓浓度1.5M,亚精胺浓度40mM,样品室高度7cm,粗弹头为微弹载体,每皿愈伤组织用量1~2g,每次轰击钨粉用量50μg,轰击前4小时和轰击后16~20小时,用含蔗糖150g/l的高渗培养基处理。利用该技术体系,以bar基因为目的基因转化豫谷2号愈伤组织,经选择培养和植株再生,首次获得了抗0.1%bialaphos的正常可育植株, 经PCR和Southern.blot分析,bar基因已整合到转化体的基因组中,为创造抗除草剂的谷子新种质提供了材料和技术基础。 5.研究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和花粉介导的基因枪转化谷子的可行性。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后代中,获得了抗0.1%bialaphos的抗性植株,经X-gluc组织化学检测,抗性植株叶片的Gus反应为阳性。初步说明该植株可能为转化体,在谷子上为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可行性提供了佐证。花粉介导的基因枪转化未获得转化体。 本文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形成的原因和应用、无性系变异的分子生物学分析、以及谷子的外源基因转化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麦器官发育的激素调控与丰产潜力表达 刁家连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8 【摘要】1994~1997年于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在大田(辅以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整个生育期间根、茎、叶及籽粒发育与多种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的关系,并研究了化学调控手段(应用植物生长延缓剂—壮丰安,ZFA)影响内源激素系统、促进主要器官发育和功能表达等方面的效应与潜力,主要结果如下: 1 越冬前小麦根系的4种内源激素(IAA、CTKs、GAs、ABA)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IAA和GAs较一致,分蘖后10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步下降直到进入越冬期;CTKs随分蘖开始逐步下降,越冬前回升,越冬期达年前最高含量的90%;ABA变化小,呈缓慢增加状态,越冬期达高峰。壮丰安浸、拌种,使根系IAA、CTKs含量提高,ABA和GAs含量与对照持平;明显增加了根系总量,提高了根系活力,根系干、鲜重及根冠比提高;根系和整株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增强;全面调动了植株的抗逆潜力,起到了培养壮苗,保苗安全越冬的多重作用。 年后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在开花期前后变化较为明显。IAA开花期有较大幅度上升,形成春季高峰;CTKs开花前含量较低,开花期迅速提高,此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GAs基本表现为逐步下降的变化趋势;ABA从恢复生长后下降,开花前上升,开花后下降,后期又迅速回升,直至籽粒成熟。这与开花期是小麦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期相一致。壮丰安处理使根系中4种内源激素含量均有所降低,但根系活力始终高于对照,从而保证了根系在整个生活周期的功能。 2 茎秆伸长启动期IAA含量与节间长度和节位相关密切。节间长度与伸长启动期的IA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53**);CTKs在1、5节间含量较低,2、3、4节间含量较高;伸长过程中,随节间序位的上升,GAs含量增加百分比大幅度提高;ABA在整个茎秆伸长过程中含量极低。可见,IAA与GAs互作,共同调控节间的伸长,其中IAA可能是节间伸长的基础,与基因型有关;GAs在调控节间长度上起主要作用。 随节间的伸长和充实,IAA含量与最大节间单位长度干重成极显著正相关(r=0.9227**)。IAA与CTKs保持原有的变化趋势,并维持到充实期末,CTKs在第3节间含量最高,其上位和下位节间则逐步减少,似乎与茎粗有关;ABA仍维持较低水平。 节间单位长度干重达高峰后,贮存物质开始输出(撤退),IAA和ABA含量在生长后期各节间均有较大幅度上升;CTKs在输出率较高的3、4节间含量较高,而输出率较低的1、5节间含量较低;GAs含量随节间伸长、充实、物质输出的进程逐渐增加。 壮丰安处理使1 3节间伸长期间的IA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而5节间(穗下节间)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使基部1、2、3节间的CTKs总量降低;而4、5节间(穗下节间)的含量上升。使1、2节间伸长期的GAs含量下降,而使第4节间和穗下节间含量增加,与IAA、CTKs的变化调控趋势相同。所以,这三类促进型内源激素协同作用可能共同调控了小麦茎秆各节间的伸长,这与壮丰安处理缩短了1~3节间长度,提高基部节间粗度和韧性,增加节间单位长度干重,有效地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以及增加穗下节间长度,全面改善小麦穗部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趋势一致。壮丰安使充实期1~3节间的IAA、CTKs含量降低,穗下节间IAA、CTKs含量上升;使1、2、3、5节间GAs含量降低,4节间含量提高。壮丰安对物质撤退期间各节间IAA、CTKs含量调控效果不一致,使1、2、5节间GAs含量降低,3、4节间含量上升。除基1节间伸长期、2节间充实期、3节间成熟前和穗下节间全程ABA含量高于对照外,其余均低于对照。基1节间伸长期经壮丰安处理后ABA含量提高,可能有利于提高小麦茎秆对低温的忍耐性;穗下节间经壮丰安处理后ABA含量的提高,可能与小麦后期全株的物质撤退有关。 3 以旗叶和春2叶(倒5叶)分别代表上部和下部叶片。研究了叶片展开后4种激素的动态变化。旗叶的IAA含量直线上升,收获期达到高峰;CTKs在开花后含量较低,开花前和籽粒发育期含量较高;ABA在开花前含量较低,开花后迅速提高,开花后10天左右达到高峰,此后缓慢下降;GAs含量在开花前较高,开花期含量最低,随后逐步上升至收获期,收获时的GAs含量为开花时的196%。春2叶自展开后IAA、GAs和ABA含量呈慢缓状下降,后期略有回升;CTKs在中期的含量较前后高。 壮丰安拌加喷(SD+S)提高了旗叶功能期前期(开花前)的IAA含量,降低了中后期(开花后)含量;拌种(SD)全面提高IAA含量。拌种使前期的ABA含量高于对照,并维持的开花后1周,此后降低;拌加喷只提高了开花前ABA含量,开花后的ABA含量一致低于对照。CTKs总量的影响表现除拌加喷成熟前略高于对照外,其余均低于对照。GAs总量除波状处理后期略有降低外,其余均相应提高。壮丰安拌种降低了春2叶功能期前期、提高了后期的IAA含量,拌加喷则使IAA含量全面提高。全面降低了CTKs总量,对GAs总量和ABA前降后增。拌种、拌种加喷施处理表现一致。壮丰安处理对小麦春生叶片长度、宽度、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叶片中多种酶(SOD、POD、CAT及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全面改善叶片的光合性能,提高光合作用能力。 4 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变化在强势粒(SPGs)(中部小穗的基部籽粒)和弱势粒(WPGs)(顶部小穗的顶部籽粒)中有所不同。强势粒中IAA、ABA及CTKs含量始终高于弱势粒,GAs含量在籽粒发育前期弱势粒高于强势粒,籽粒发育后期强势粒高于弱势粒。其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强势粒与弱势粒发育差别的重要原因。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强、弱势粒基本一致。IAA、CTKs、GAs为单峰曲线,强势粒高峰出现在开花后20天;弱势粒IAA高峰出现在开花后20天,CTKs和GAs高峰在开花后15天,比强势粒早5天出现,与IAA之间出现了5天的差异。ABA变化、波动较小。CTKs及GAs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籽粒灌浆强度相关密切(CTKs,r=0.7360*;iPA,r=0.9503**;GA3,r=0.9948**;GA4,r=0.9512**)。 壮丰安对强、弱势粒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不完全相同。壮丰安提高了弱势粒全程IAA、CTKs、GAs和籽粒发育前20天的ABA含量,降低了后10天的ABA含量;壮丰安除降低了强势粒IAA的含量外,其余3种激素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因此,壮丰安促进了麦穗中弱势粒的发育,提高了弱势粒的结实率,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 壮丰安通过调节小麦整株水平的内源激素系统,使小麦各器官功能更加协调。对小麦根、茎、叶、穗、粒具有综合的调控效应,为小麦高产与低风险实现最佳结合,增加小麦丰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及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充分表达,全面改善产量构成因素,稳定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保障。 相干谐波储存环自由电子激光物理研究 刁操政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8 【摘要】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800MeV储存环上的相干谐波储存环自由电子激光的物理过程进行了研究。 计算了光学速调管的插入对储存环电子束流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几种补偿方案。 利用实测磁场值,对光学速调管的自发辐射和相干辐射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自发辐射调制率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影响自发辐射调制率的主要因素;在相干辐射模拟中,计算了辐射谱的谱宽和基波、三次谐波的相干增强因子,提出了优化的激光功率和色散段间隙(即N〓)值,这些结果可供实验参考。 作为课题的一部分,该光学速调管可改装为波荡器进行同步辐射的应用,我们通过数值方法计算了磁场随机偏差对波荡器基波辐射谱及三次和五次谐波辐射谱的影响,并给出了辐射强度随光学相位偏差的变化关系,提出了要得到较好的辐射强度的光学相位偏差的极限值。为垫补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基于字典的视频编码 刁心玺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9 【摘要】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字典的视频编码方法(DVC:Dictionary basedVideo Coding)。本文对DVC的研究由系统、资源、算法、应用、理论这五个部分组成.本文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提出了新的图象/视频编码方法----DCT+LZCE; 扩展了现有理论间的联系----提出了“ψ”体系(PTS:Phi-ShapedTheorem-System)。 以下将从系统结构、资源利用、算法构造、理论体系的统一、算法体系的统一和应用方法这六个方面对本论文的创新点作简要说明。 1 系统结构提出了MC+DCT+(1-D LZ)的视频编码器结构方案。该方案根据实际应用的特点(有损压缩),通过简单的系统构成解决了1-D LZ算法难以利二维相关性这一技术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MC+DCT+(1-D LZ)有“ψ”体系的支持。而JPEG/MPEG/H.263则没有“ψ”体系这样一把“保护伞”,这是DVC与现有基于方块的编码系统的一个根本区别。借助于“ψ”体系,可以对一些视频/图象编码方法(如矢量量化,分形,小波)的性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DVC可以从容应付来自矢量量化,分形,小波的挑战。可以认为,“ψ”体系的出现使基于方块的图象/视频编码器的系统结构在理论上向前发展了一步。 2 资源利用提出了运动补偿残差(DFD)的时间相关性是提高视频编码效率的物理资源,并从流体场的角度对这种相关性产生的机理作了解释。并且指出会议电视图象的DFD时间相关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特怔。并针对这一特怔采用了优越的LZCE算法,可以在大的时间跨度内、用简洁的方法充分地利用DFD的时间相关性。 3 算法构造本文在算法研究方面提出了三个新的改进1-D LZ算法(LZ78)的思路:①将Huffman编码引入LZ78,这样既可以改进LZ78的低阶相关性利用能力,又可以使LZ78具有先验知识利用能力;②将交叠树(OT)及分层编码方法引入LZ78,以改进LZ78单树字典结构存在的相关性利用范围不够大、字典更新时压缩效率低的缺点;③引入算术编码(如Q-Coder),可以在①、②的基础上引入,也可以直接对LZ78/LZW引入。 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改进思路,可以得到如下一组统称为LZCE算法: 1)LZH Huffman编码与LZ78的组合; 2)LZA Arithmatic编码(Q-Coder)与LZ78的组合; 3)LZH/OT将LZH与交叠树OT(Overlaped Trees)及分层编码相结合; 4)LZW/OT将LZW与交叠树OT(Overlaped Trees)及分层编码相结合。 LZH、LZA、LZH/OT是针对视频(及图象/音频)编码提出的,LZW/OT则是一种改进的通用数据压缩算法。虽然采用前述三种思路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算法,如:将LZH、LZA中的Huffman编码及Arithmatic编码换成自适应算法,就可构成两种通用算法LZH A和LZA A,但考虑到算法的实用性及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重点提出以上四种算法。 4 理论体系的扩展(见第十一章)小波,分形,矢量量化是图象/视频编码领域中的三个不同的分支。从应用领域看,这三种编码方法经常被组合应用到同一个编码系统中,又都被认为是现有DCT编码的竞争对手;从学术研究(仅指压缩)领域,又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自适应问题。 分形图象压缩要利用的资源是图象的自相似性,本文认为:Lempel Ziv理论[243]的“变异(Innovation)”与“替换(Substitution)”体现了自相似性的存在与演化的对立统一,比IFS更能体现自相似的本质,从图象压缩中的应用来看,由于Lempel_Ziv理论从“产生(Production/Repruduction)”的角度来分析序列,这比目前分形的“求逆”的思路更为直接,而且具有坚实的统计基础。此外,可以用DCT+LZCE来构筑兼顾视觉特性的自相似利用方法 小波的理论基础是“框架(Frame)”理论。本文通过将Hilbert空间上的框架变为集合上的字典(引入“字典框架(Dictionary_Frame)”的概念),建立框架理论与Lempel Ziv理论的联系,并分析产生熵意义上的压缩与产生小波变换的“局部化”性能对“字典框架”结构要求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借助两项前人的研究成果[244][238],从图象/视频编码的角度,在离散域提出一种“ψ”形理论体系:PTS(Phi-Shaped Theorem-System)。“ψ”形理论体系的提出,使得统计压缩(Markov)、变换压缩(Wavelet & DCT)、VQ压缩、分形压缩、Lempel Ziv压缩这五个不同的图象(数据)编码分枝,在离散域有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PTS揭示了上述图象(数据)编码分枝的内在联系,对图象/视频编码器的构造具有指导作用。 5 算法体系的统一(见第十一章)从算法上看,本文提出的LZCE是一种竞争进化的字典算法,同时又可以看作是分形算法,又可以看作是一种矢量量化算法(具有自适应字典和匹配误差为零的矢量量化);算法组合DCT+LZCE,既是DCT域的字典算法,又是是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的小波算法(AGOW:Adaptive Global Optimal Wavelet),同时又可以看作是DCT域的分形算法,还可以看作是DCT域的矢量量化算法。下面对此作一简要说明。 1)小波 就学术领域内小波的研究来看,构造自适应小波是一个研究热点[107]。从全局优化的角度来考虑小波的构造,可以为小波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在本文之前,从解决自适应小波基构造中遇到的树与滤波器的综合优化问题的角度,KANNAN RAMCHANDRAN等人[107]提出了参照RISSANEN的MDL理论寻找通用的树与滤波器的综合优化方法这一设想,但是,KANNAN RAMCHANDRAN等人[107]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而且,在RISSANEN的理论中,虽然其基本思想----应实现建模与编码的综合优化,是一个很好的思想,但是,其具体编码方法即便在通用数据压缩领域,也很难得到实际应用,至于对构造自适应小波基有直接指导作用的东西,则更难从中找到。本文指出:DCT+LZCE就是一种小波----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小波AGOW(AdaptiveGlobal Optimal Wavelet),而且AGOW比现有的小波具有更灵活的时-频多分辩特性,只是DCT+LZCE的时-频多分辨特性是服从于能量集中的需要的。在AGOW算法结构中,“DCT系数串”就是通用函数的构造模块,“DCT系数串”的索引就是AGOW的小波系数。从原理上讲DCT+LZ算法已具备小波的特征,只是编码效率不如DCT+LZCE。这方面的详细讨论见第十一章。 2)分形 对于分形,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分形的自相似性是存在与演化的对立统一。用伊恩·斯图尔特([B30]p254)的观点来看,LZ算法比目前的IFS更能抓住分形概念的精髓;从压缩效果上看,本文在LZ算法的基础上提出的LZCE(Lempel Ziv algorithm with CompetitiveEvolution)算法所构成的DCT+LZCE编码系统(第六章和第七章),在图象/视频编码中产生的压缩效果优于IFS。DCT+LZCE可以看作是DCT域的分形,是一个比现有分形算法具有更好的视觉特性利用能力,更好的自适应性的算法组合。 3)矢量量化 Lempel和Ziv(1978)揭示了矢量量化与LZ算法的内在联系[244],虽然[251]用二维LZ算法来改进矢量量化的码表自适应问题,但是,[251]并没有从系统层入手来解决矢量量化的视觉利用上的缺陷,也没有从系统的角度解决LZ算法在码字和先验知识利用上的问题,虽然也有不少文献讨论各种DCT+VQ,但是又陷入VQ码表的搜索排序等烦琐的细节问题上,DCT+LZCE就是一种兼顾视觉利用,先验知识利用,二维相关性利用和码表自适应能力的综合优化的算法组合,因此,DCT+LZCE比[251]更为优越(简洁且视觉特性利用更为有效)。当然,这也涉及到如何界定矢量量化的问题,根据[244]的理论,将LZCE看作一种具有自适应字典、自适应矢量维数和零量化误差的矢量量化是可以的。因此,DCT+LZCE可以看作是DCT域的矢量量化算法。 本文的研究表明:小波、分形和矢量量化可以在DCT+LZCE这样一种形式下联系(统一)起来。 6 应用方法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对本论文在应用方面的贡献加以概括: 从视频编码的角度看 本文给出了新的编码系统:MC+DCT+LZH/OT(见第三章和第七章); 从图象编码的角度看 本文给出了新的编码系统:DCT+LZH/OT(见第三章和第七章); 从音频编码的角度看 本文给出了新的编码方法:LZH/OT及LZW/OT(见第九章); 从分层编码的角度看 本文给出了新的分层编码方法(见第五章和第八章); 从图象无损压缩的角度看 本文给出了用运动估计算法实现帧内矢量预测的方法(见第十章)。 本文提出的字典视频压缩算法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不但会提高现有图象视频编码系统的压缩性能,还会扩展现有图象/视频编码系统的适用范围。将LZCE算法应用于JPEG后,不但可以提高JPEG对连续灰度图象的压缩性能,更可以提高JPEG对层次单一图象的压缩性能,从而大大缩小JPEG与JBIG[175]的差距,扩大JPEG的应用范围。 胡萝卜体细胞胚根发育的细胞分子生物学 刁丰秋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9 【摘要】高等植物器官形态发生相关基因表达与调控研究,是细胞生物学及发育分子生物学的前沿课题。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发育分化过程中,其组织特异性基因时、空表达规律的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与花、叶等器官相比,高等植物根的结构相对简单,具有发育的可塑性,是探讨植物发育分子机理的一种较理想的研究材料。本文在黄美娟副教授建立的胡萝卜体细胞胚调控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调控培养的细胞学效应,并用未知产物基因克隆新技术,分离参与胡萝卜体细胞胚根发育分化的相关基因。主要内容包括:①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调控培养基中主要附加成分蔗糖对胡萝卜体细胞胚根发生调控作用的细胞学效应及生化机理;②结合从蛋白质到基因和从基因到蛋白质正、反向生物学途径,确定、分离和克隆与根器官发生相关的特异基因。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在已发展的胡萝卜体细胞胚调控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调控培养的胡萝卜体细胞胚的解调控程序,同时,研究了不同蔗糖浓度对胡萝卜体细胞胚生长发育的影响。在不同蔗糖浓度(10S,30S和60S)的MS液体培养基中,从球形胚到子叶胚的发育分化进程都是7天左右。小球胚经过约2天时间发育为大球胚,然后转向心形胚,这时胚的体积变化不大,以极性分化为主,4-5天后,体细胞胚形态基本形成。子叶胚开始膨大后,三种处理间有较明显的差异:在60S调控培养中,胚经过10-15天的发育生长到晚期子叶胚后,不再继续向前,并在胚根处产生大量的次生胚,20天后,次生胚团已肉眼可见,这种状态可维持2-3个月;在30S解调控培养中,胚经过类似的时间发育至子叶胚,就开始初生根的发育,5-6天后,即可肉眼观察到;在10S中,胚的形态建成完成后就迅速开始胚后发育,经1-2天,子叶就已变绿,根长度伸长至胚体的几倍。推断蔗糖对从球胚到子叶胚的早期的发育分化进程没有本质的影响,但却能决定体细胞胚是否维持胚性状态。 2.运用细胞学和组织化学手段,对体细胞胚的胚根部分在调控和解调控状态下,细胞内淀粉粒的分布动态作了系统的观察。其结果是:调控状态下,在胚根部分的细胞中积累大量的淀粉粒,但随着解调控处理时间的延长,淀粉粒的数量便随之逐渐减少,至解调控处理72h,细胞内的淀粉粒几乎全部消失。这些细胞学观察的结果,为我们应用代表性差示分析技术分离胚根发育相关基因提供了取材的细胞学依据。 3.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分析了不同调控状态的胡萝卜体细胞胚及胚性器官的内源ABA水平。对三种蔗糖浓度处理的、不同发育时期的体细胞胚内源ABA的分析表明,随着胚的发育,内源ABA含量呈上升趋势,到子叶胚时,达到最高值。在胚的早期发育阶段,不同处理之间,ABA水平只有较小的差异,而当子叶胚开始膨大时,这种差异则较明显。一旦将调控胚进行解调控培养,体细胞胚内源ABA含量明显下降。在两个月内,调控胚及胚性器官的ABA含量基本维持不变。上述结果表明:蔗糖浓度确实引起了体细胞胚内源ABA水平的变化,但这种影响依发育时期而异;高浓度的ABA水平有利于胚性状态的维持。与此同时,还比较研究了外源ABA处理与高浓度蔗糖处理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蔗糖的调控效应与ABA的调控相似又不尽相同。总之,在蔗糖调控胡萝卜体细胞胚发育的信号传递网络中,ABA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中介信号因子。 4.根据其它植物的蔗糖转运蛋白cDNA序列的保守区,合成一对简并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胡萝卜体细胞胚的总RNA中扩增出一条片段,并以它的部分序列为探针,筛选cDNA文库,得到一个全长的cDNA克隆,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798bp。推测最大阅读框包含1545bp,编码51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富含疏水氨基酸,占氨基酸总数的63.88%,含有12个跨膜结构域,为典型的蔗糖转运蛋白的特征。与双子叶植物的蔗糖转运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如与拟南芥菜的SUC1蛋白同源性达到63.4%;相对来说,与单子叶植物的同源性要低一些,如与水稻中的SUT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52.3%。胡萝卜蔗糖转运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蔗糖信号的转导机制奠定了基础。 5.利用IEF-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比较了调控培养和解调控培养条件下,胡萝卜体细胞胚全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调控和解调控24h的胡萝卜体细胞胚中都存在特异蛋白的多肽点。利用制备型双向电泳技术纯化了在调控培养中特异出现的蛋白A2(MW29.0kD,pI6.0)。 6.根据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之间的结合作用及磁性吸附分离的原理,发展出改进的代表性差示分析技术(cDNA representational deference analysis,cDNARDA)技术。直接用生物素标记的引物扩增供试探针,杂交产物用链霉生物素磁珠吸附,去除含供试探针链的杂交产物,仅剩特异表达基因的代表性片段,消除了利用限制酶酶切供试探针、核酸酶去除单链cDNA和差别产物二次扩增的过程,增加了产物的特异性,同时减少了实验操作步骤。 7.用自己改进的cDNA RDA技术检测在调控和解调控培养12h的胡萝卜体细胞胚根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结果显示,在解调控12h的胡萝卜体细胞胚中,存在7条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将它们分别克隆在pBS噬菌粒载体中,并测定了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EMBL/DDBJ核苷酸数据库进行DNA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发现有4条片段NR1、NR3、NR6、NR7分别与植物的Dna J、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LEA蛋白和XET的编码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片段NR2、NR4、NR5却未发现同源基因。对这些片段进行Northern杂交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证明它们可能是与胡萝卜体细胞胚根发育相关的新基因片段。 金/硫醇-卵磷脂双层膜的结构及修饰TCNQ后电子跨膜传递机理的电化学研究 刁鹏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1999 【摘要】在高功率超声清洁的铂电极表面制备了自组装的双层类脂膜(Pt-BLM)。用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法(EIS)研究了〓对Pt-BLM电极上异相电子传递过程的影响。CV实验表明〓的加入引发了Pt-BLM在Fe〓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讨论了上述反应的三种可能机理:(1)电子跨双层膜隧穿;(2)电子跨单层膜隧穿;(3)Fe〓通过〓引发的离子通道扩散到Pt表面并在那里发生了电子传递反应。根据Marcus理论的计算,电子跨双层膜和单层膜对氧化还原电流贡献很小。用部分覆盖电极理论分析了S(sigmoidal)状的CV曲线,认为〓在Pt-BLM上诱导产生的离子通道是引发电子传递过程的主要原因。EIS实验表明加入〓后Pt-BLM具有多孔性,与CV实验得到的结论相一致。 用复数电容的概念推导了电化学体系中典型等效电路的复数电容表达式。根据这些表达式,在电容平面图(CPP)上,理想极化电极为一半圆,半圆的直径即是研究电极与溶液的界面电容;纯电化学极化电极在高频部分为一半圆且半圆的直径也是电极/溶液的界面电容,低频部分为垂直于实轴的直线,直线与原点的距离和反应电阻与溶液电阻的相对大小有关。用实际电化学体系和电子元件组成的等效电路验证了上述推导的正确性。应用CPP可以方便地监测电极/溶液的界面电容。金/正十八硫醇单层膜(Au/ODTM)的CPP与自组装时间的关系表明:随着组装时间的增加,膜上的缺陷逐渐减少。当组装时间达到24小时后膜上基本不存在针孔缺陷。 用CV和EIS研究了Au/ODTM对异相电子传递的阻化作用。根据CV实验结果和部分覆盖电极理论认为Au/ODTM上不存在电化学可测得的针孔缺陷。运用Marcus理论计算出电子隧穿理想无缺陷Au/ODTM的标准速率常数,该值比实验测定的表观标准速率常数小3个数量级,首次用电化学方法证实了Au/ODTM中存在凹陷点缺陷。 从电化学基本理论和电子隧穿理论出发,首次推导出凹陷点缺陷的覆盖度与凹陷点处硫醇膜厚度的一般关系,并用凹陷点平均覆盖度〓和平均膜厚〓简化了上述关系,得到了〓图,讨论了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对〓图的影响。根据实验测得的〓图计算出用Fe〓为氧化还原探针时,Au/ODTM的平均膜厚为11个亚甲基长度。但是由于〓图只能给出Au/ODTM上凹陷点的平均信息,所以有关不同膜厚的凹陷点缺陷的数目、分布等更为详细的情况仍不清楚,有待用其它手段做进一步分析。 用理想极化电极在惰性电解质溶液中的经验公式Z=〓+1/[σ〓]来描述Au/ODTM在0.1M KCl溶液中的阻抗行为。根据粗糙电极在惰性电解质溶液中的理论,α值可以用来表征Au/ODTM的有序程度。从理论上推导出具有恒相角元件行为的理想极化电极在导纳平面图上为一段圆弧,利用这段圆弧得到α值。α值在Au/ODTM的自组装初期迅速上升,并逐渐达到一个稳定值。对于组装良好的Au/ODTM,其α值可达到0.99。结合〓图的分析和α非常接近于1的实验结果,本文认为组装良好的Au/ODTM上凹陷点缺陷的数目虽然不多,但存在少量较深的凹陷点。 交流阻抗的实验结果表明金/硫醇-卵磷脂(Au/ODT-PC)双层膜的表观标准反应速率常数比理想无凹陷点的硫醇单层膜还大,本文通过分析电子传递的三种可能得出如下结论:在Au/ODTM组装良好的区域内(没有凹陷点),卵磷脂和硫醇分子可以自组装成良好的双层膜。而在Au/ODTM的凹陷点处,卵磷脂分子难以在不规则的Au/ODTM基底上自组装成致密整齐的卵磷脂膜,从而使外层的卵磷脂膜存在针孔缺陷。电活性物质通过外层卵磷脂膜中的针孔缺陷扩散到内层的凹陷点处,并且在那里通过电子隧穿较薄的硫醇膜实现电荷传递。外层卵磷脂膜对Au/ODTM的覆盖度在0.98以上。 首次提出了在固体支撑的双层膜中选择嵌入导电媒体分子的基本原则,即某种导电媒体分子嵌入固体支撑双层膜后,氧化还原电流必须比嵌入前增大几倍乃至几个数量级以上,这样才能确保电子的跨膜传递主要是通过导电媒体分子实现的。 当Au/ODT-PC的硫醇和卵磷脂膜中都含有TCNQ时,TCNQ的导电媒体作用十分显著,而在只有卵磷脂膜中含有TCNQ时,其导电媒体作用显著下降。据此本文认为在嵌有TCNQ分子的双层膜上电子的跨膜传递机理为:发生还原反应时,距离金电极较近的TCNQ分子首先从电极上接受电子,然后把电子传递给相邻的TCNQ,这样电子通过跳跃(hopping)传递到双层膜/溶液界面附近的TCNQ分子处,再由它们传递给溶液中的电子受体;发生氧化反应时,整个过程相反。 基于GIS的市场网络拓展研究 刁红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0 【摘要】中国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中国市场也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在商业服务业领域,多种新型业态骤然涌现、外资商业强势进入和社会资金大量涌入使竞争进入白热化程度,企业组织被迫向网络化化方向发展。这些转变使消费者成为市场的主导和中心,使部分肤浅的企业品尝到必然的失败。面对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我国商业服务业企业应该强化市场网络研究,站在长远发展和宏观高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市场网络拓展战略。 本文认为地理学对于企业的市场分析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企业分析制定市场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以及区位策略都有帮助作用。文章在分析总结了地理学关于市场网络的研究和企业地理学关于企业空间扩张研究后认为,地理学的市场网络研究都是建立在中心地论的基础上,所探讨的对象都是各级的商业中心,而没有从企业角度去分析市场,同时,中心地理论的理想化假设严重地制约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企业地理学关于企业空间扩张的研究,虽把市场占领作为企业扩张的动力,但是其着眼点在企业本身组织架构,而非企业的市场。因此,市场拓展研究,尤其是市场网络拓展研究,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以往管理学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及市场学关于市场发展战略的研究对市场拓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但是,它们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是定性或者半定量的,面对市场环境的巨变和日益激烈市场竞争,这些分析也显得乏力。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继在资源环境利用保护、市政管网设施管理等诸多部门获得成功应用之后,其在商业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分析模型技术的结合,为企业市场网络拓展分析创造了条件。 文章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九项基本功能对市场网络拓展分析的作用,认为这些基本功能可以直接地为企业应用于拓展分析,但是,这些分析的作用还比较有限;地理信息系统与回归分析模型、区位配置模型以及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相结合可以综合分析考虑商店或服务设施的市场腹地状况以及市场竞争状况,从而为企业制定市场开拓、市场扩张以及市场退出等企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文认为,与经济学、管理学相比,地理学在为企业服务的应用中所占份额要少得多。 , 传统的地理学未能很好地把自身结合到为企业服务的实际应用之中,而地理分析,尤其是 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地理分析,能够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运营策略提供 有力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加强这一领域的实践研究,希望地理学能与其它学科在企业的 应用中达到某种平衡。 渊源与流变 刁克利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0 【摘要】本文以作家为研究视角,在作家与世界、作品及读者的关系中建构作家论,提出了比较清晰的理论形态;按照作家在文学世界中的地位和角色变化,总结出作家论的发展贯穿着由文学世界的中心到边缘至消解的主题;在对西方作家论进行了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追溯了各种作家论之间的渊源关系和流变轨迹。 从古希腊至20世纪末,西方作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中心地位的确立、走向边缘、被推上消解之途。作家的这种角色变化与西方文论史的时间进程大致相符,又稍有交叉。以浪漫作家论、现实作家论和实用作家论为主要代表的古典作家论反映了作家中心地位的确立过程;近代非理性主义思潮以来,作家开始向边缘角色位移;现代文论的语言学转向将作家引向了消解之途。 一 古典作家论以浪漫作家论和现实作家论为主要代表,它们共同确立了作家在文学世界中的中心地位。 诗人神明说是浪漫作家论的初始形态。其理论基础是两个世界的信念及诗人分有神性说,它注重诗人内在品质的探讨。浪漫主义代表了其创作成就的颠峰,也是浪漫作家论之所以如此命名的依据。 柏拉图因为提出理式说和灵感说被公认为浪漫作家论的源头。他的追随者普遍认为,另外存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永恒世界,他们分别将其表述为神的世界、理念世界、精神世界、意志世界等。他们将诗人角色定位为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存在,强调作为现实中的诗人与另外世界的联系。 朗吉努斯对诗人心灵的重要作用做了特殊的强调。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普罗提诺则用“太一”流溢说阐述了理式、心灵与现实的关系。心灵与理式世界的特殊关系在漫长的中世纪更通过神学家们孜孜不倦的努力深入人心。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雪莱等,明确提出以诗人为中心的文艺观。雪莱指出诗人是“立法者”,并证明诗人是以自己情感与心灵的高洁而无愧于这称号的。 由普罗提诺开始对柏拉图神性的阐释到浪漫主义时代演化为诗人心灵的崇高。浪漫主义是诗人作为创作主体的自觉。诗人成为文学世界的中心,赋予作品意义;诗人是人类神性的代表,给宇宙万物命名,引导人类情感和灵魂上升。这既是一场伟大的创作实践,也是一次诗歌理论高潮。它标志着根据诗人和作品关系研究文学批评范式的转换和诗人中心论的确立。 现实作家论关注的是现实关系中的作家,即处于社会历史环境、地理地域特征、时代阶级背景中的作家。它侧重对作家外部世界的研究,作家与现实的关系是现实作家论的理论起点。现实作家论以社会历史批评和实证主义为代表,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了现实作家在创作上的辉煌。 它的渊源是古老的摹仿说,柏拉图的摹仿说和镜子之喻是其在理论形态上的最初反映。亚里士多德奠定了文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理论基础,将柏拉图长着双羽的诗人拉回了人间。此后,摹仿一直是注重现实的理论家们用来说明艺术本质特征的主要概念。古典主义重视摹仿自然,新古典主义摹仿人类理性,启蒙主义强调人类普遍人性。摹仿说作家论强调更多的作家对其反映对象的重视。 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理论更多地强调作家与创作对象的相互融合,对描写对象的理解也比摹仿说作家和镜子说作家都更加深刻。巴尔扎克将小说家的使命表述为历史的“书记官”。他在坚持细节描写真实的同时,还要求作家写出社会现象的内在本质。巴尔扎克还提出了作家的法则,即思想上的人道法则和艺术上的真实性法则。他宣称,作家是人类的导师,是真理的宣扬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者。 巴尔扎克关于作家是人类的导师和雪莱所谓诗人是立法者几乎异口同声。可以说,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一道将作者推到了文学世界的中心。浪漫诗人和现实作家的不同仅在于:一个以心灵与自然为旨表现世界,一个以理智与真实做旗反映人生。 丹纳和圣伯夫的社会历史批评与早些时候的斯达尔夫人相呼应,在理论上确立了作家中心论的批评模式。圣伯夫对文学批评就是“分析、概括作家这个人”的理解和浪漫主义者柯勒律治所谓“诗即诗人”的断言也是一致的。 理性主义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确立作者中心论的理论基础。他们共同的信仰是: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其意义是可以把握和表白的;人类的情感和理性是可以信赖的,能够帮助人们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古典作家论正是伴随着这种理性主义潮流而发展到顶点,最终居于文学世界的中心。 二 当人们对理性发生怀疑、对神圣产生动摇之后,非理性主义颠覆了古典作家中心论的理论基础。叔本华把宇宙归结为以生存欲望为核心的自我意志,尼采以恢复直觉作为高扬生命意志的归途,柏格森认为惟有直觉才能揭示深刻的现实。文学研究开始转向了对作家以直觉感知世界的方式的关注。 非理性主义搁置了作家解释社会的责任,颠覆了作家作为理性主体的存在。作家们不再全知全觉,而热衷于对个人情绪、欲望甚至幻想的探索,文学从此开始走向自我与意义的迷途。近代作家论开始了固守中心与走向边缘的双向互动。象征主义是这种倾向在19世纪末的反映;20世纪初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是文学研究向内转以后,对作家心理最富有成效的探索。 象征主义诗人们对两极世界的具体表述虽不尽相同,实质却和柏拉图传统别无二致。他们都认为彼岸的精神世界才是本真的、善的和美的,才是值得竭力追随描摹的境界。不同的是,象征主义者认为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之间在时间上共存、在空间上相互渗透;这种渗透无处不在。 面对处于时代困境中诗歌的命运,象征主义诗人试图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寻找解决之道。对他们而言,“感应”是通向生存一体的桥梁,“通灵”是诗人应具备的特殊才能。他们试图依此进入纯粹诗歌的空间。为了传达他们特殊的内心感受,他们进行诗歌的语言革新,他们追求“创造读者”的艺术创新。象征主义既是一次诗歌的探索,也是一次诗人的冒险。既拓展了诗歌的表现方式,又退缩了诗歌的领地;既纯粹了诗歌,又迷失了诗歌;既创造了耐心的读者,又失去了读者的耐心。 象征主义诗人秉承柏拉图以来的的西方文学传统,他们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在文学发展史上,再次将文学的视野从外在世界转向了内在的精神领域。然而,他们所追求的诗人回到诗本身既是对诗贞节的一种固守,也是一种逃匿。象征主义反映了浪漫主义以来诗人的自我封闭和从现实中退缩,表现出浪漫作家论的末路,也预示着诗人中心论的衰弱。 弗洛伊德把现代心理学与文艺学结合起来,他通过对作家深层无意识创作动机的研究、性欲升华说和对作家白日梦的解析,彻底撕破了人类的体面和文学诗意的美丽。荣格把作家的视野从表现个体日常心理引导到关注社会文化心理,提出作家是“集体无意识”代言人的论断。在弗莱构建的庞大的原型批评体系中,作家被直接定位为人类共同神话的讲述人。荣格和弗莱的原型批评是对非理性主义过分注重个体的反拨,也是对诗人神性说的回归。 海德格尔的诗人论在二十世纪独树一帜,不仅因为他在这样一个技术与物质的社会里引人回首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更因为他从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上恢复了诗的沉重。他也由此续上了西方文论中把诗人看作是介于神性与人性之间这一角色定位的一个悠远传统。 海德格尔深刻注意到技术时代对人的异化,他希望人类能够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这意味着与诸神共在、接近事物本源。他所期望的诗人则守在意义的本源处,为我们带来走向存在和神性的消息,传达神的命名。从终极意义上讲,海德格尔认为是天命即人的存在在创作,诗人只是天命和作品的中介。诗意的言说不是诗人的光荣,乃是神性的迪示。海德格尔注重诗人的作用,实则关注人存在之天命。 非理性主义以来,作家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家普遍听命于外在于自身的影响进行写作:要么迷恋于寻找象征物,要么沉醉于白日梦,要么成为直觉与无意识的俘虏;他或者作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或者传达人类的神话,或者奉天命而作。他不再是世界的命名者、作品意义的唯一可靠的赋予者,他也不再承担道德责任的评判和理性真理的代言人。他隐身于作品背后,他吁请读者在理解作品意义上予以合作。他放弃了古典作者的许多权利,一步步由中心滑落至文学世界的边缘。 三 对形式和语言的重视在西方文论史上有悠久的传统,在近代康德、济慈、王尔德等人的文论中都多所反映。然而,随着现代语言学而兴起的20世纪形式主义理论与古典文论大不相同。语言学文论普遍割断作家与作品意义的联系,将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和诗人称为“作者”,将“作品”称为“文本”。这也是我们的“作家论”到此改称“作者论”的原因。所谓“语言学作者论”指的是以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及后来的解构主义等以语言学为基础,侧重对作品进行语言、形式和结构分析的文论中所涉及到的作者理论。20世纪语言学作者论和后现代作者论,明显地反映出作家由被搁置在文学世界的边缘以至被消解的轨迹。 俄国形式主义者将文本封闭起来研究,拉开了二十世纪语言学作者论的序幕。他们将作者排除在文本意义之外,视其为文本的制作者或操作语言的工匠。后来的英美新批评派都因循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本本身的主张,否定作家个性与文学作品的联系。结构主义则把把蕴藏于作品之中的深层结构模式作为其理论目标。罗兰·巴特更将文学简约为用以加工世界的一种“代码”。作者只是代码的使用者。当文学批评由作者中心转移到文本或结构时,由于拒斥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作者便被被搁置在本文内在的语言原则和模式之外,作为创造主体的作用也随之消失。 雅克·德里达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的批判开始了对结构主义的解构。后来成为解构主义者的巴特也走向了自己的否定。他们都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无中心的、具有多重意义的开放系统,写作的过程因而也就成了作者的自我消解过程。巴特宣告“作者死了”。与对作者否定相联系的是对于作品思想和意义的否定,是人对意义追问权利的放弃和作为理性主体的衰亡。另一方面,作者的势微可以看作是人门由现实逃入语言的自行放逐,作者不再是语言的主人而异化为语言的工具和奴隶。语言学作者论的发生发展是传统作者的死亡之旅。 后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时代。同时也是思想被语言异化、自我主体理性消解、文化商品化性质显著、感性世界空前突出、意义危机和话语转换的时期。德里达、福柯和巴特所谓在语言游戏中的作者之死,威廉·斯潘诺斯所言作者泯然如众,甚至本雅明提出在人类精神的夜半作者相当于城市拾垃圾者的类比,文化商品化大潮中作者沦为生产者等等,都是后现代语境下对传统作者的新命名。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面前,后现代的作家很难有一个比较鲜明的形象。在传统的作者被解构之后,在文化生产的语境中,“谁是作者”是一个值得追问的话题。将文学看作商品生产的时候,整个文学活动就形成了一个互动圈:读者、市场、作者、策划者相互推波助澜。他们相互培植,相互利用。从更宽泛意义上讲,似乎每一方面都是作者,又似乎都不完全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生产操作出来的文本的署名作者确实不过是一个执笔人,一个外在意志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他是文本的书写者,是文化操作的傀儡。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就真的死了,死于对读者、对市场的过分倚重,死于自我理性和独立思考的放弃。 在一网打尽的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表自己的作品,成为一个文本的作者。每个读者又都能“解构”原作,成为续写者和新的作者。写作真正变成了一种游戏和参与,使作者和读者界限消失, 后现代以游戏方式解构危机中的人类理性,实际上也解构了人自身。后现代鼓吹的文化消费观,消费着一切可能成为商品的世界,消费着作为人类特性的精神存在,实际上也是消费着人自己。 两千余年来,西方文论中,作者经过了宛若神明到泯然如众的历程。 随着时间的进程,不同形态的作家论都是对人不同属性的新发现:浪漫作家论是对人神性的发现,现实作家论是对人自身理性的证明;直觉作家论对人的内心意识进行了深刻的探索,现代语言学作家论是对人在语言中存在有限性的有力揭示,网络时代计算机以语言君临一切的事实笼罩了古典诗人的浪漫梦想以及人类的理性之光甚至人类自己。 作家论的演变反映着文学所反映的人自身的演变。在古典时期,摹仿说和灵感说这两种关于文艺本质的全然不同的认识却导向了一样的结果,即作者中心论的确立。因为那时是人对自身充满信心的认识过程。在现代,科学的程式化分析代替了人类充满激情的探寻。不管是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还是所谓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和文化生产,也同样导向了一致的后果:作者在文学世界中作为意义源的消亡。作者在文学世界里的势微也反映了人在现代社会里的思想萎缩。 文学作者对人类的存在永远必要。无论他的角色和命运如何,无论怎样解释作者在文学理论中的位置,其实质在于:作者如何言说自己的存在?如何传达对人类的理解?或者,人类如何表达自己,如何领略精神家园的美丽? 饲料营养成分在瘤胃和小肠降解规律的研究 刁其玉 【博士后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博士后学位授予年份】2000 【摘要】 本文以尼龙袋法(in situ)研究了32种常用饲料和牧草的DM、OM、CP、NDF和ADF在肉牛瘤胃中静态(2~72小时)和动态降解率;用牛小肠复合酶以体外法(in vitro)研究了饲料原料和瘤胃培养不同时间的饲料未降解残渣在小肠复合酶溶液中的降解率。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饲料DM、OM、CP、NDF和ADF在瘤胃的降解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慢速降解部分大于快速降解部分,动物性饲料的动态降解率大于植物性饲料。饲料降解率的顺序为,动物性饲料:进口鱼粉>国产鱼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植物性蛋白饲料:花生粕>豆粕>葵花粕>菜籽粕>棉仁粕;谷物饲料:裸大麦>小麦>高粱>玉米>谷子;牧草和农作物秸杆:苜蓿草粉>秋白草>羊草:全株玉米青贮>玉米秸>大豆秸>麦衣子>小麦秸>棉花秸>稻秸。2、饲料不同成分在瘤胃内的降解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和回归关系,饲料有机物和粗蛋白在瘤胃的降解与饲料中ADF的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和回归关系。3、饲料成分在瘤胃内白昼(8-20时)的降解率显著高于夜晚(20-8时)。4、牛小肠复合酶中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与牛的体况和屠宰前日粮类型有关。5、瘤胃未消化饲料残渣在小肠复合酶作用下的降解率随瘤胃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6、蛋白质饲料经瘤胃培养12和24小时以及瘤胃24小时饲料残渣经复合酶消化处理,它们的氨基酸模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7、饲料氨基酸在瘤胃微生物分解和小肠复合酶作用下,氨基酸的降解顺序为: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 基于知识的中文信息自动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刁倩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0 【摘要】现代信息爆炸般地产生,信息如海如潮。为便于检索,就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类。而随着Internet的普及,网上搜索引擎正从“提问——检索”型向“浏览——检索”型发展。这就更增加了网上文本信息进行自动分类的需求。因此,深入地研究与探讨网上信息自动分类的方法、技术和理论,已不仅成为当代研究的迫切需求,而且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纵观国内已经报道过的自动分类系统,发现它们普遍存在:分类体系仍沿袭传统分类法,因而较难跟上网上信息的变化;语料库较小,涉及范围较窄,分类知识不足;对文献主题的提取、分析和概括有待深入和提高;对分类方法的研究,在理论基础上有待进一步深入;对已有的系统缺乏较为全面的对比测试等等不足之处。为此,针对上述不足,我们根据当前网上中文信息的分布特点,并参照以往自动分类的研究经验,基于仿人思想,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基于知识的中文信息自动分类系统(Knowledge Based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以下简称KBAC系统),并做了大量的对比分析。我的创新性工作大致可简述如下: 第一,分析了传统分类法与网上分类体系之间的异同,得到了“当前网上分类体系是传统分类法的发展与改造”的结论,因此找到了设计与开发网上自动分类系统的捷径。 第二,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了中文科技文献的语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由文献主题词决定文献类别的知识与规律,得到一批较实用的“定类词”,建立了“一次定类”词表。这不仅为自动分类提供了数据,而且对人工分类的规范也提供了基础。 第三,为了挖掘主题词间的潜在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用SOM神经网络方法和基于分类法的Hamming距离聚类方法,对主题词进行基于文本同现频率和类别属性同现频率的主题聚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分类效率,实现基于主题概念的降维特征提取和基于主题概念的词权调整方法。 第四,对常见的分类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三种分类改进算法,分别是基于统计原理的Bayes改进法、基于信息论原理的VSM改进法以及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FUZZY法。对这些算法进行了实测比较,获得了一批有益的数据,可供进一步理论分析和参考。 第五,在以上三种分类算法中的VSM改进法中,提出了基于Bayes估计的分类结果决策方法。该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KBAC系统的鲁棒性(从错误分类中恢复出来的能力),使得系统中的VSM改进法具有其分类结果的“自信度”。 第六,设计并成功开发了一个高效的自动分类系统——KBAC系统,并对系统中各种分类算法在查全率和准确率上进行对比测试。在样本选择上,我们进行了封闭测试和开放测试;在分类体系的选择上,我们将系统与Yahoo!进行了对比测试,并与手工分类的书籍样本进行了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自动分类是可行的,它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手工分类的地位;KBAC系统的分类质量已具有手工分类的相当的可比性和相当的实用性。 房柱式采矿地压动态控制及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刁心宏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1 【摘要】采矿活动对于地球来说是人类破坏地层的自然现象。在采矿过程中,随着有用矿物被采出,采空区周围矿岩体原来的自然平衡状态被破坏,围岩通过变形、破坏(开裂、冒落等)和应力重分布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围岩中应力重分布,以及围岩的变形和破坏称之为地压现象。在房柱式的空场采矿法采场中,地压现象主要表现为矿房顶板应力释放、沉降变形、顶板垮冒、矿柱应力集中和矿柱失稳破坏等。当地压现象较为严重——如顶板大面积垮冒和矿柱失稳破坏时,将会严重影响矿体回采,造成矿石资源大量损失,恶化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对地压进行控制,以保证矿体顺利回采。但是,由于矿体及其围岩体是在漫长的造岩过程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地质体,其原始状态和性质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即采矿对象(矿体)及其所处介质环境是变化的。对整个矿体的不同区段来说,矿体的赋存条件是变化的,而且随着采矿工作不断向前推进,采场的工程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此外,矿岩体具有受力历史记忆特性,不同的开采顺序,不同的力的作用时间,其最终的力学效应(即应力分布及变形、破坏结果)不同。因此,采矿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采场地压是动态的。 本论文从对采场地压动态性的认识出发,以动态的观点详细研究和论述了房柱式空场采矿法采场地压的控制方法及实施步骤,为福建南平钽铌矿及类似矿山矿体开采过程中的地压控制提供了科学指导。对地压进行动态控制,有利于提高矿体开采的安全性,有利于提高矿石回采率和矿山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对采场地压进行动态控制,需能对矿房顶板和矿柱破坏模式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需能及时确定地应力及矿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指标,并在采矿过程中不断修正、求精;需能对采场围岩应力及变形进行快速分析;需对采场地压进行实时监测。为此,论文对上述诸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和论述。 鉴于采场顶板和矿柱的破坏模式受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和生产因素影响,其判断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推理,用确定性的计算或理论分析方法常常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事实,作者建立了判断房柱式空场采矿法采场顶板和矿柱破坏模式的专家知识库,实现了用专家系统方法识别房柱式空场采矿法采场顶板和矿柱破坏模式。实际检验表明,所建立的知识库是科学合理的,用用专家系统识 切向燃烧煤粉炉内旋涡运动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刁永发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1 【摘要】四角切向煤粉燃烧技术是大型电站锅炉采用的主要燃烧方式,燃煤所引起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利用IFA300恒温式三维热线风速仪,在HG-2008-YM2冷模试验台上,使用T型探针对切向炉燃烧器区及燃尽区气流的湍流特性进行了详细测量,得到了描述湍流特性的参数,如平均速度、脉动速度、湍流强度、偏斜系数、峰凸系数、以及湍动能、雷诺切应力、相关系数等,分析其对煤粉燃烧过程中传质和输运的影响。 涡(Vortex)是流体运动特有的存在形式,并且是涡量高度集中和聚合的流体局部。涡量或涡度(Vorticity)是表征流体元旋转角速度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涡是湍流的一种基本结构,在一系列流动问题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相干结构是由集中的涡量强度所产生的具有特征的流体力学的特殊产物。本文利用IFA300恒温式热线风速仪,首次使用三维可移坐标架给六线涡量探针定位,并用伺服电机驱动其固定座,采用条件采样技术研究了四股燃烧器射流形成的大涡相干结构。研究发现:在燃烧器区中部的水平面内,当一角燃烧器投运时,燃烧器射流两侧出现旋转方向相反的旋涡;当一角燃烧器及上邻角燃烧器同时投运时,燃烧器射流偏转,出现了燃烧器射流向火侧的剪切涡以及由于横向射流干涉,在射流背部的尾迹涡;当四角燃烧器同时投运时,燃烧器射流偏转并且贴壁运行,并且仅有燃烧器射流向火侧的剪切涡出现。这个现象是本文首次发现的。 本文首次分析了湍流时间序列中,相干结构大涡出现的过程;给出了燃烧器区展向涡和横向涡的变化情况以及速度场和涡量场分布。应用Rankine复合涡模型计算了实炉中该涡的尺度及其旋转速度。应用粒子在拟序结构中运动的研究成果以及燃料型NOx的生成和破坏机理,分析了NOx在相干结构涡中的初生形态。 烟气偏差给切向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首次引入旋涡层的概念,将多组小屏(前屏)比拟为薄板机翼,分析机翼绕流产生的附着涡及其分离涡,并用镜象法分析炉墙的影响,首次建立求解多组小屏绕流及其分离涡产生烟气偏差的数学模型,并对HG-2008-YM2型锅炉多组小屏绕流产生烟气偏差进行理论计算。 本文使用六线涡量探针对上炉膛多组小屏绕流涡度测量的试验研究,首次发现:分隔屏(前屏)区尾部,炉膛右半部分有明显的分离涡,并且有些分离涡出现伴有方向相反的另一涡出现,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的合理性;速度场和涡量场的测量结果表明:右侧墙附近,不仅流速高,而且涡度大。 中纬度负指数环流与阻塞过程研究 刁一娜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2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反映中纬度环流异常的指数。通过计算逐日指数场,发现指数从正值到负值的转变可以描述一类偏离纬向流的环流过程。这一新的指数是对西风指数(环状模指数) 的一种发展。环状模指数揭示的是纬向均匀的高低纬度间的一种遥相关,这种遥相关在整个半球尺度普遍的存在着,称之为北(南)极涛动(AO)或者环状摸(Annular mode)。在北半球这种振荡的遥相关型还显示出一定的局地性,NAO指数指示的就是北大西洋地区的这种振荡。然而所有这些指数所反映的都是半球尺度的或者区域尺度的纬向均匀模态。伴随着这种大尺度指数的变化,中高纬度60°N~70°N和30°N~40°N两个遥相关型的两个显著中心之间的55°N 附近地区大气环流在不断的调整着,通常这一纬度带是大气阻塞活跃的地带。 本文所提出的指示中纬度环流异常的指数既着眼于整个纬度带的普遍情况又能自然的反映出纬度带上环流的局地变化特征,通过指数值的由正到负的变化体现环流从接近纬向均匀态(NAO/AO的高指数时期)到偏离纬向均匀态——异常态(NAO/AO的低指数时期)的转变。负指数能敏感的反映出中纬度55°N附近地带一类活跃的异常事件,本文称之为“负指数过程”。活跃在55°N附近的这种偏离纬向流的环流型在中高纬度普遍存在,它们活动频度和强度的变化是北半球跷跷板型遥相关支点地带大气活动情况的反映。借助于这一指数本文对中纬度负指数环流及阻塞系统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 本文首先将所有的负指数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了活跃在中纬度的经向型环流过程(负指数流型过程)的地理分布、强度、持续时间、季节变化、年循环和长期演变特征。负指数过程包含各种时间和空间尺度,其中强度大的一类是比瞬变天气过程变化缓慢的低频过程。本文的研究发现持续性负指数环流过程能很好的反映中高纬度阻塞事件,并利用这一指数定义了新的阻塞客观指数。将这一新的阻塞指数与已有指数作了比较,指出了这一新的阻塞指数的优越性:负指数区能反映出阻塞的局地特征和强度;通过跟踪指数场在某区域由正到负再到正的演变过程准确的指出阻塞的开始、演变过程和结束;新的阻塞指数增加了指数的自由度,能反映等压面上的二维信息既不同于Dole(1983)的基于点的指数也不同于通过抽取几个纬度的信息来反映阻塞的整体特征;新的指数通过跟踪负指数区域直接的反映了阻塞空间和时间上的真实过程,而不是通过间接的途径去反映。本文利用这个新的阻塞指数的定义对42年中所有阻塞的强度、发生频度、季节变化和长期演变特征等作了全面的统计。 关于负指数过程以及负指数定义下的阻塞的统计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的结果: (1)负指数过程是北半球西风带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发生有一定的局地聚集性,在某些地区经常发生而在另一些地区却很少发生。 (2)负指数过程的聚集型存在季节差异:冬春季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于东大西洋、欧洲及乌拉尔山地区和北美沿岸,夏秋季分布范围缩小秋季最小。只有在亚洲远东地区特殊,该地区夏季的负指数过程最频繁,其他季节很少。 (3)对平均振幅和平均持续时间分布的分析表明,负指数过程频繁发生的区域也是长持续时间大振幅的负指数过程存在的区域。 (4)持续时间在5天以上的负指数过程的分布更加集中,主要分布在几个活动中心地域附近。 (5)对42年500hpa高度场进行了合成,发现每一个负指数过程的活动中心都对应一个高度场上的典型阻塞流型。 (6)统计了每一个活动中心的负指数过程活动日数得到了每个季节最频繁出现的负指数流型场,绝大多数的负指数流型(阻塞)的活动是局地型的,也就是说负指数过程发生在某地则仅在该地有负指数过程出现在北半球的其他地域没有同时的负指数过程发生。仅在少数的情况下,两大洋地区的负指数过程同时出现。 (7)负指数过程的振幅和活动日数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变化,振幅冬春季大夏秋季小,活动日数的年循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 (8)用新的阻塞指数统计得到的阻塞日数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大西洋区的平均季节内阻塞日最多。乌拉尔亚洲区和太平洋北美区比较,冬、春、秋季太平洋北美区的阻塞日比乌拉尔亚洲区的阻塞日多,而在夏季乌拉尔亚洲地区的阻塞日数比太平洋北美区的要多。大西洋欧洲区,冬、春、夏季阻塞活动频繁,秋季阻塞活动最不频繁。乌拉尔亚洲区,阻塞活动在夏季最频繁,其他季节都很少。太平洋北美地区阻塞活动日数冬夏两季较多,秋季最少。 (9)阻塞多年季节平均振幅冬春季比夏秋季大,只有在乌拉尔亚洲区夏季阻塞的振幅较大与冬季振幅相当。 (10)对逐年的阻塞数和平均振幅进行统计得出了阻塞个数和强度的年变化。发现冬季两大洋阻塞包含显著的10年周期变化。 利用负指数对阻塞关键区的界定,对阻塞生命循环中的动力和热力特征进行个例分析。分析了阻塞生命循环中阻塞关键区和其周围区域的流速、涡度的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还计算了阻塞关键区及其周围区域的涡度和感热通量的时间演变。结果显示,控制阻塞生命循环的向阻塞关键区的涡度和感热输送主要来自阻塞关键区的上游区域。 此外本文还对阻塞与瞬变扰动相互作用的一些动力机制作了探讨。 分析了瞬变扰动强迫下,瞬变扰动和阻塞既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尺度的波分量在阻塞生命循环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得到了有意义的新结果:天气尺度波间的相互作用对阻塞的发展所起的贡献比大尺度和小尺度间相互作用甚至大尺度波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贡献都重要;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贡献控制着阻塞的生命循环。 文章还利用前人所提出的阻塞与瞬变扰动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瞬变涡旋在向下游移动过程中遇到阻塞流场后,其与阻塞背景流场的相互作用情况以及不同形态的阻塞对瞬变扰动的反馈作用及阻塞流场的形态对移动的瞬变扰动涡列移动路径的影响。发现在“Ω”型阻塞作为瞬变涡的背景流场时,风暴会受到“Ω”型阻塞流场结构的影响,瞬变扰动涡能量重新在空间分配,在阻塞流形北侧的那一支在向下游传播的过程中能量在阻塞北侧得到加强,南侧的一支其能量的增长强化不大,从而表现为北支强而南支弱的特点。 Boosting组合学习方法及其在文本挖掘中的应用研究 刁力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2 【摘要】 Boosting是提高预测学习系统预测能力的有效工具之一,也是组合学习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它是一个连续生成基分类器来分类加权样本并根据分类结果调整权重分布的机器学习过程。在Boosting的迭代过程中,容易被分类正确的样本的权值会被不断减小。这样做的结果是使Boosting每次迭代生成的基分类器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权值较大的、难于分类正确的样本上,从而通过组合多个基分类器的弱假设找到高度精确的分类规则,而这些弱假设本身的精度一般来说并不高。 目前Boosting方法已在数据挖掘的多个领域特别是在文本挖掘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本文致力于解决在Boosting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提高其分类精度和学习速度,增强其实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对Boosting中的权值调整进行了研究。Boosting方法的样本权值调整是基于贪婪最小化每个基分类器的训练错误,其收敛速度不高,而且容易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一些野点上,抗噪性能很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减少重叠错误的原则改进的样本权值调整策略。每个弱假设需要给予一个权重用于组合决策。原始Boosting方法是用每个弱假设在训练时的精度来决定这个权重。但它并没有考虑到每次迭代生成的弱假设其面对的是不同的样本分布,而且每个弱假设相对来说有自己最佳的分类区域,因此影响到组合分类器的性能。为克服这个问题,我们考虑用弱假设的最佳分类区域来确定弱假设投票权重,并提出了两种区域确定方法。实验表明,这些措施能够改善Boosting的学习效率、抗噪能力和组合决策的准确度。 (2)提出了基于代价的Boosting模型,并对这种情况下Boosting的权值调整、参数选择和评估代价对Boosting影响的代价函数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证明了这个模型的收敛特性。 (3)对Boosting与一些典型的机器学习方法的结合解决文本分类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一个高效地组合支持向量机(SVM)用于文本分类的Boosting算法。它继承了Boosting和SVM的优良特性,同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其次,我们提出了三种有效地组合用于文本分类的NaiveBayesian分类器的Boosting学习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Boosting NaiveBayesian分类器的弱假设过于稳定的问题;第三,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基于相似度划分的简单决策树方法作为Boosting的基分类器,并用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来决定划分。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两种的组合基分类器生成的弱假设作为其决策的方法。实验证明,这些方法在文本分类中是有效的。 (4)提出了一种基于Boosting机制,针对当前文本数据集动态计算相似度阈值的方法。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凭经验确定相似度阈值的方法要精确的多,而且其精度可以与目前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些复杂方法相比拟。最重要的是,它在执行万维网上实时文本信息处理任务(文本分类、过滤和检索等)中有比复杂方法高得多的效率。 香港上市中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刁伟程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2 【摘要】 作者1995年至2002年在香港中资公司工作七年,后期在一家较有影响的香港红筹公司担任高级职务,对中资企业在香港发展的历史、现状、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经历了1997年红筹公司蓬勃发展和1998年至1999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红筹公司步履维艰的时期,对香港红筹公司的治理结构、运作模式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研究香港上市中资国有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对处于转轨经济中的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加入WTO,所有企业都要遵循国际通行的市场准则,国有企业必须通过一系列改革,适应这一变化。从利改税,承包制、经营责任制、股份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20年来国企改革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最终明确要解决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是必由之路。 本文收集了2000年底香港恒生中资企业指数成份股(红筹公司成份股)全部企业共48家近三年的资料,同时,收集了香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H股公司成份股)全部52家企业近三年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尤其对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权和绩效、融资结构、董事会结构与绩效、股利政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股权核心作用等理论观点,系统分析了红筹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并采取实证手法对所述理论进行了验证。 研究香港上市中资公司的治理结构,重点在于研究它的特殊性。治理结构特殊性体现在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资产结构上。国有股一股独大,平均持股54%;执行董事一般由政府委派在母公司担任领导,同时在红筹公司出任董事;一些优质资产依靠政府行政划拨。红筹公司治理结构特殊性决定了他的功能作用、运作模式,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效益乃至兴衰。 实证研究得出了红筹公司和H股公司国有股股权比例与企业净资产利润率正相关的结论,客观上验证了股权核心作用的观点。融资结构与绩效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红筹股绩效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说明红筹公司高负债率的企业,资产收益率较低。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不具统计上的相关性。 通过对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论文在红筹公司和H股公司股价息率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关系,治理结构对公司的股利政策的影响,股息变动水平的相关因素等方面均得出一些重要结论。 本文研究了香港红筹公司的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最后指出了香港上市中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扩展领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在理论与实践上继续探索一种在完全市场环境下国有资本存在与发展的成熟模式。 双层经营体制的农地产权研究 刁怀宏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2 【摘要】产权的演进或变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效率。中国始于1978年的以提高农地产出效率为目的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是一场围绕农地产权变革而展开的制度变迁历程,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政府产权控制方面的逐渐减少,农民收回了愈来愈多的产权,即与其说它是委托人的政府尝试不同农地产权安排的过程,不如说是从政府控制农地产权体制转变为农民以代理人身份通过合约选择农地产权安排的过程;并且突破了制约农业增长关键约束的农地产权安排稀缺性的桎梏而创新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公平与效率”两重性特征的农地承包经营合约,而具体运行它的双层经营体制是这一农地产权变革过程中继承人民公社制度遗产的自然创新的结果。尽管这一以渐进或增量主义方式建立起来的稀缺农地资源市场导向的配置机制及承包经营合约支撑的双层经营体制,可以说较有效地消除了农地稀缺性对农业产出的约束且其产权界定和安排的成本低廉、双层经营体制的运行或交易成本并不是很高昂,而且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看,它是中国农业经济迄今被证明的作为解决公平与效率及优化利用稀缺农地资源的高效率的制度创新,然而,围绕农地承包经营合约架构的双层经营体制一经确立并不标志着中国农地经营制度创新的终结,因为中国农业主要推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是处于制度非均衡状态而需要对做其进一步的完善、充实和提高,以为下一步农业整体市场化推进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地集体所有权保留与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权确立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合作经济体制的制度创新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增长中的全部问题。由于围绕这一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地不仅要求具有经济产出功能,更需要为经济当事人的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功能,所以现实中以增收而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农地无人耕种但农户又不愿放弃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是无地或少地的农业经营户对扩大农地经营的渴望。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承包经营合约架构下的农地流动性较差,而从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非均衡角度看,双层经营体制所表现的诸多缺陷却都可以归结到这一问题的本质上来。 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非均衡归根结底可概括为稀缺农地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 WP=3 费,产生它的根本原因要归咎于资源的流动性受到阻碍,而阻碍的原因可能是经济的,也可能是技术的、政治的或法律的。本研究的内容安排正是循着这一逻辑展开的: 首先是导论章节。本章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整个研究给出一个基本理论方面的概括,主要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视觉对双层经营体制的农地产权的分析架构给出一个逻辑清晰的解说。 第一章以农地产权是双层经营体制演进的经济逻辑为中心,从农地产权变革的市场化理论诠释、农地产权自发性的制度变迁导致集体主义公社制的解体与家庭责任制的建立和家庭责任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三方面,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做了全面、系统的历史性回顾与评述。 第二章的主题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农地产权内涵与特征。在从一般性上对农地产权内涵从物的绝对产权的所有权和相对产权的合约权给予重新界定并对其功能系统阐述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双层经营体制农地产权的特征和构成,得出其典型的特征可高度概括为集体享有所有权和农户家庭拥有了承包经营权,而它的农地产权构成依然由农地作为物的绝对所有权和相对的合约权构成。因为“承包经营权”是双层经营体制农地产权最典型的特征,本章对其性质做了详细分析,得出它在权利主体和权利束上均表现为“公平与效率”的二重性即具有双重二重性质。 第三章是从集体与农户双层经营的“委托—代理”关系角度,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约性质做进一步分析。在讨论了“委托—代理”关系合约选择的普遍性和产生的原因,就双层经营体制的农地承包经营合约给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描述,认为集体是中心委托人而众多农户家庭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而成为代理人,是单一委托人的集体与众多农户家庭作为代理人的多边委托代理模式,而它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体现传统农业生产组织优势的家庭;这一新型农地经营的“委托—代理”关系具有投资性、永久性、可转让性、可继承性等特点;并且认为农地承包经营合约是公有制“委托—代理”选择的激励型合约安排。本章最后分析讨论了这种“委托—代理”合约选择的缺陷,认为主要表现为农地所有权关系不清,承保经营权含义不明确及其财产属性不确定。 既然双层经营体制可以从委托代理角度看作是集体为中心委托人而多个农户家庭为代理人组成的决策高度分散化的经济组织,也就是由承包经营合约架构的松散型农业企业,那么它的产权制度的绩效就成为第四章考察的内容。本章首先 WP=4 从实证经济学范畴对农地公有制两种经营方式比较基础上,得出家庭有效率而集体无效率的观点;接着从直接体现农地产权制度绩效的农业总产出、农民收入、农地配置和农业投资四个方面对双层经营体制的地权制度绩效进行了经验性的验证,重点检验了农业生产总指数、农民收入与消费、农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家庭承包 红细胞生成素基因治疗药物的研究 刁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2 【摘要】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简称Epo)是一种主要由肾细胞产生的糖蛋白,主要作用于红系祖细胞,具有促进其增殖、诱导其分化、维持其生存的功能,是红系细胞发育和维持红系造血平衡的重要细胞因子。自1989年美国FDA批准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rythropoietin,简称rhEpo)注射液进入临床以来,以iv或sc途径长期应用rhEpo,已成为治疗肾性贫血、肿瘤放化疗引起的贫血、以及HIV感染性贫血的有效手段。虽然rhEpo注射剂疗效显著,但其昂贵的治疗费用和长期注射给病人带来的肉体痛苦,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治疗手段。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就是用基因治病,即把功能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之有效地长期表达目的蛋白,目的蛋白在体内发挥其功能,从而使疾病得以治疗。所以从理论上讲,基因治疗可以提供一种疗效明确、应用方便、经济实用的治疗手段。 以前进行的红细胞生成素响应性贫血的基因治疗,一般采用体外细胞移植、转基因载体的肌肉、皮肤或静脉注射等手段。这些肉体侵入性方法,有的必须经过外科手术,有的需要免疫抑制,均具有病人依顺性差,实施不便的缺点。因此,我们研究了一种新型rAAV载体,经口服即可以在体内长期表达目的基因,实现基因治疗的需要。 腺病毒伴随病毒(AAV)载体因为具有安全性最高,单独感染AAV无致病性;免疫原性小;无致癌危险性;可实现转基因的长期表达;能感染多种细胞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病毒载体系统。近年来,AAV载体经重新组装,发现口服后可转导肠道细胞,在肠道固有层细胞可长期稳定表达目的基因。该发现给AAV载体赋予了新魅力。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经AAV载体介导,将目的基因(EPO基因)导入动物或人的肠道细胞,在肠道固有层细胞长期稳定表达具有治疗作用的活性蛋白(EPO),从而研制一种口服基因治疗药物,给贫血患者解除肉体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们共构建了四种真核表达质粒pAAV-Epo,每个质粒均包含一个共同的AAV转基因表达框,其中包括合适的启动子、rhEPO cDNA、SV40多聚腺嘌呤尾巴,两端为145-bp的AAV反向重复序列(ITRs)。四种质粒分别为pAAV-CMV-Epo、pAAV-CMV-Epo-WPRE、pAAV-EF-Epo-WPRE和pAAV-RIP-Epo-WPRE,其中CMV为巨细胞病毒启动子,EF为延伸因子启动子,RIP为大鼠胰岛素启动子,WPRE为啄木鸟乙肝病毒转录后调节元件。 我们探索了采用无辅助病毒污染的多质粒共转染法,制备高滴度重组病毒rAAV-Epo的基本工艺。对于三质粒共转染法,包装重组病毒rAAV所需的AAV转基因表达框由真核表达质粒pAAV-Epo提供,AAV基因rep和cap由AAV辅助质粒提供,腺病毒(Ad)的辅助功能由Ad辅助质粒提供。相对而言,两质粒共转染法更为简便易行,AAV和Ad的辅助功能均由一个辅助质粒提供。 我们对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AAV-Epo和包装的重组病毒rAAV-Epo,进行了体外生物学功效研究。采用的细胞系为人胚胎肾(HEK)293细胞,实验方法为磷酸钙体外转染,和重组病毒转染转导。真核表达质粒体外转染实验的结果显示,在pAAV-CMV-Epo、pAAV-CMV-Epo-WPRE、pAAV-RIP-Epo-WPRE和pAAV-EF-Epo-WPRE体外转染293细胞24h后,细胞上清中hEpo的表达水平分别达28.9、55.0、97.4和159.7 IU·〓。重组病毒rAAV-Epo体外转导实验的结果显示,在rAAV-CMV-Epo、rAAV-CMV-Epo-WPRE、rAAV-RIP-Epo-WPRE和rAAV-EF-Epo-WPRE体外转导293细胞24h后,细胞上清中hEpo的表达水平分别达276、452、1395和2414IU·〓。 在小鼠体内进行了pAAV-Epo和rAAV-Epo的药效学研究。小鼠单次肌肉注射裸DNA pAAV-CMV-Epo 21天后,红细胞压积升为69±2%,而对照组红细胞压积仍为46±2%,血清Epo浓度从10.1±4.2 mU/ml升为65.4±28.6 mU/ml。小鼠单次口服重组病毒rAAV-EF-Epo-WPRE 4天后,红细胞压积即从给药前的45±1%升为54±3%,血清Epo浓度从4.5±3.2 mU/ml升至78.8±10.6 mU/ml。 论外汇市场干预 刁锋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2 【摘要】汇率是一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为了减少汇率的频繁、大幅波动或是影响汇率运动的路径,各国货币当局纷纷采取措施进行外汇市场干预。我国在1994年初进行外汇体制改革之后,外汇市场干预也被中央银行频繁使用。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中央银行进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合理性。本文认为,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市场干预不仅可以对抗“羊群效应”、阻止“恶性循环”、影响市场预期来稳定汇率,还可以服务于国内经济。本文对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干预中所追求的目标进行了理论分析,将外汇干预分为“逆风向干预”和“目标干预”两大类,同时对两类干预的典型代表进行了案例分析,然后对中国1994年以来的外汇市场干预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同的时期执行不同类型干预的基本结论。 本文集中回顾了西方学术界关于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的理论分析,将外汇干预的作用渠道分为“货币渠道”、“资产组合渠道”和“预期渠道”。并且在随后的章节对争议较多的后两种作用渠道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是:央行外汇市场干预通过这两种渠道影响汇率的机会是存在的。本文在充分考虑中国外汇市场及外汇市场干预的特点的基础上,对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对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效应”和“预期效应”进行了初步的实证检验,做出了我国央行外汇干预基本有效的判断。 本文分析了汇率目标区管理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扩展,将不完全可信、边界内干预和干预可能性引入了分析。然后着重分析了在宏观经济面对不同类型的冲击时,汇率目标区模型在稳定国内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方面与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之间的比较,得出结论,在商品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汇率目标区管理框架的稳定作用最佳。 企业持续成长的机制与评价研究 刁兆峰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3 【摘要】为什么有的企业历经百年沉浮经久不衰?为什么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常胜不败?为什么有的企业如流星瞬间消失在茫茫商海?为什么有的企业在其最鼎盛的时期却走向了衰败?所有这一切都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即一个企业,尤其是现代背景下的企业怎样才能不断地创新、发展,建立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的成长。事实上,企业持续成长问题不仅是国内外企业实践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而且日益成为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21世纪企业管理的主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现代制造业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仿生学、物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企业持续成长的机制、模式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个研究企业持续成长的理论体系架构。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企业持续成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主要对国内外有关企业持续成长的经济学理论、仿生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和最新成果,以及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企业持续成长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较为系统、清晰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脉络,同时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证基础。 对现代企业的本质认识是研究企业持续成长的起点。论文在系统分析企业组织观演变过程和现代企业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企业观提出了一种新的阐释,即认为现代企业是可再生的复合生命系统。论文对这一新企业观的丰富内涵及核心理念进行了系统论述。尤其是重点剖析了构成企业生命力的三个层面:适者生存、创者成长、变者再生,探讨了它们的表现形式、结构关系、动态特性以及实现模式。并进而提出了“企业全寿命周期管理”、“企业连续创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策略。 自组织理论是现代系统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现代企业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本文借鉴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宏观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尝试把自组织理论引入了企业持续成长研究领域,探讨了企业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和条件;运用数学上的布尔代数为工具,建立了企业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模型,并以此为工具讨论了企业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典型结果;运用Logistic方程,分析了企业系统自组织发展轨迹以及实现持续性发展的可能途径及参数调整和系统调控的方式;运用最新的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观点,阐释了企业自组织学习过程模型。从而加深了对企业持续成长的系统演化机制的认识。 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动态运动过程。本文借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分析原理,建立了企业持续成长的“力场分析”模型,探讨了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动力、阻力、合力以及持续成长力及其相互关系,着重分析了企业成长的动力源、信息源及其形成企业成长动力的过程,和企业成长的阻力源、信息不对称源及其形成企业阻力的过程,进而探讨了企业成长动力和企业成长阻力合成企业持续成长力的机理,以及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动力驱动模式与战略途径。 在对企业持续成长的生命力机制、系统演化机制、力学运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企业持续成长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判别层和指标层),三级子系统,第一级子系统由系统协调性、环境适应性、现实成长力和蜕变再生力构成;二级子系统为一级子系统的演绎,包括13个方面,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判别层;三级子系统为指标层,由37项评价指标构成,其中包括30项定量比率指标,7项定性(评议性)指标。指标的选取与设计既充分考虑了我国统计体系的现状与趋势,又充分考虑了现代企业时代背景和成长特点,兼顾了科学性和可行性。 多指标综合评价是现代决策理论与方法的一个研究热点,论文在分析和重点推介现行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把“雷达”图分析技术引入到企业持续成长力的评价与预警,提出了企业持续成长力预警“雷达”图分析法,这使得对企业持续成长力的分析与评价更加直观,并具有预警功能。另外,对企业年龄的内涵进行了拓延,首次提出了企业表象年龄商数(企业智商EIQ)、企业机能年龄商数(企业情商EEQ)、企业心理年龄商数(企业意商EWQ)的概念及测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了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商业年龄测定方法,从而为对企业生命体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及状态进行定量测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蜘蛛毒素的基因克隆、表达及结构与功能研究 刁建波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3 【摘要】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 huwenaWang)是分布在我国广西省和云南省山区的一种稀有蜘蛛物种,在我们实验室以前的工作中,从虎纹捕鸟蛛的粗毒中分离出了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多种成分,但是对于与这些毒素进化关系和遗传分类至关重要的基因结构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克隆了虎纹捕鸟蛛中九种毒素HWTX-Ⅰ,HWTX-Ⅱ,HWTX-Ⅲ,HWTX-Ⅲa,HWTX-Ⅳ,HWTX-Ⅴ,HWTX-Ⅶ,HWTX-Ⅺ和SHL-Ⅰ的cDNA。克隆cDNA采用的方法是RACE,根据毒素的氨基酸序列设计RACE的引物,通过叠合3'RACE和5'RACE扩增的序列就得到了毒素蛋白的cDNA全序列。九种毒素的cDNA都编码一个由21-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区域,一个30-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蛋白区域和一个介于它们中间的pro区域共同构成的前体。通过比较cDNA序列的相似性发现,HWTX-Ⅰ,HWTX-Ⅲ,HWTX-Ⅲa,HWTX-ⅣHWTX-Ⅴ和SHL-Ⅰ的cDNA prepro区域高度相似。而有趣的是,尽管功能很不相同,HWTX-Ⅰ,HWTX-Ⅳ和SHL-Ⅰ的空间结构都是抑制剂胱氨酸结结构模体,这与cDNA序列前体prepro区域的高度的相似性吻合。我们还发现HWTX-Ⅱ和HWTX-Ⅶ的prepro区域也高度相似,但是它们与前六种毒素的prepro区域的相似性却很低,而与之对应的是,HWTX-Ⅱ通过核磁共振解出来的结构是一种与抑制剂胱氨酸结模体不一样的结构。HWTX-Ⅺ是一种新发现的Kunitz型的抑制剂,而Kunitz型的抑制剂一般都是“梨型”的结构,也就是说HWTX-Ⅺ的空间结构可能与前两组毒素均不相同。与之同时,获得的HWTX-Ⅺ的cDNA序列的prepro区域和前两组毒素的prepro区域的序列相似度也很低。总结以上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cDNA序列的prepro区域的相似性来看,虎纹捕鸟蛛中的这九种毒素属于三个超家族,也就是说,这九种毒素可能是从三个不同的祖先蛋白进化而来。这也是在蜘蛛毒素的研究领域第一次揭示毒素的cDNA前体区域在蜘蛛毒素进化和分类上的重要作用。 蜘蛛毒素蛋白由于其序列短而且富含二硫键,所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表达困难。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从原核直接表达,原核融合表达,原核分泌表达,真核分泌表达四种途径尝试了蜘蛛毒素的表达,找到了几种实现蜘蛛毒素表达的新途径。其中HWTX-Ⅰ采用原核融合载体pET₃₁b表达成功,其产率为每升20—30μg:HWTX-Ⅺ采用原核分泌表达载体pMAL-p2X表达成功,产率为每升0.8㎎;HWTX-Ⅺ还采用酵母分泌表达载体pVT102U表达成功,产率为12.5㎎/L。这些载体的表达的成功不但为相关蜘蛛毒素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说明采用分泌表达的办法对于象蜘蛛毒素这样富含二硫键的多肽分子是比较理想的基因工程表达方式。 虎纹毒素Ⅺ(HWTX-Ⅺ)是从蜘蛛毒素中新发现一种毒素,它由5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3对二硫键,在蛋白质序列上和Kunitz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及钾通道抑制剂同源。在本文的工作中,我们采用RACE的方法获得的HWTX-Ⅺ的cDNA序列,并使用载体pVT102U实现了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利用此表达体系,我们设计并表达了pVT102U的突变体以进行结构与功能研究。突变体经纯化后采用传统的分光光度计的方法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方法对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HWTX-Ⅺ与胰蛋白酶作用的关键活性残基是14位的赖氨酸,此关键残基周围几个残基对胰蛋白酶抑制活性的贡献也通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合上面的蛋白序列相似性比较结果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HWTX-Ⅺ是一种Kunitz型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这也是在蜘蛛中发现的第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我们还从分布于海南省的敬钊缨毛蛛(Chilobrachys jingzhao)的粗毒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毒素,我们把它命名为敬钊毒素Ⅵ(JZTX-Ⅵ)。经过N端测序,得到了JZTX-Ⅵ的蛋白质序列“ECTKFLGGCCSEDSECCPHLGCKDVLYYCAW DGTF”,通过序列计算的分子量与质谱鉴定的结果吻合。通过碘乙酰胺修饰并结合质谱实验证明了毒素分子中的六个半胱氨酸形成三对二硫键。JZTX-Ⅵ的cDNA序列通过RACE的方法获得,cDNA结构和虎纹捕鸟蛛毒素的cDNA结构很相似。另外,cDNA序列前体的C末端存在着成熟蛋白酰胺化的信号,表明毒素JZTX-Ⅵ的羧基端存在着酰胺化的修饰,这通过质谱的实验得到证实。我们采用全细胞膜片钳的技术研究了JZTX-Ⅵ的生理活性。表明JZTX-Ⅵ作用于DRG细胞上TTX敏感型的钠通道,它能明显延迟TTX敏感型钠通道的失活,电流失活程度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同时抑制峰电流,其抑制程度也呈浓度依赖性增加。JZTX-Ⅵ对DRG细胞上的TTX不敏感型钠通道没有作用。JZTX-Ⅵ对钠通道的作用与α—蝎毒素以及蜘蛛毒素δ-atrocotoxin-Hvla很相似。通过序列比较,我们认为残基Lys4和Asp11在JZTX-Ⅵ与钠通道的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动脉功能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刁晓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3 【摘要】目的:心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ESRD)血透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动脉弹性功能的减退是ESRD病人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本文通过无创的方法研究不同阶段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动脉功能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单次血液透析对动脉弹性功能的急性效应。为临床CRF患者的诊治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 方法:采用Dynapulse200M动脉功能测定仪对中日友好医院172例ESRD血透患者进行了血透前后动脉功能的测定;并在测定本院19例ESRD血透患者透析前、透析后即刻和透析后5小时动脉功能的同时,于血透前、血透后留取静脉血样测定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钙、钠、钾、氯离子的浓度,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的方法测定了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的浓度;还测定了15例CRF尚未透析的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和ADM的浓度,并与15例正常人比较。 结果:(1)与正常值比血透患者的系统血管顺应性(SVC)、肱动脉顺应性(BAC)、肱动脉扩张性(BAD)明显降低(P<0.01),系统血管阻力(SVR)显著升高(P<0.01),而肱动脉阻力(BVR)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脉压(PP)为61-100mmHg组的SVC、BAC、BAD比PP为40-60mmHg组显著降低(P<0.01)。年龄≥65岁组比年龄<65岁组SVC、BAC明显降低(P<0.01),BAD变化不大(P>0.05)。不同病因和不同透析年限之间未发现有动脉弹性功能异常变化的差异(P>0.05)。PP与SVC、BAC、BAD均呈高度负相关,与BAD相关系数最大(r=-0.865,P<0.01),年龄与SVC独立相关(r=-0.205,P<0.01)。 (2)在透析中采用不同的钙离子浓度透析液,标准钙透析液(SdCa,1.5mmol/L)或高钙透析液(HdCa,1.75mmol/L)对血管弹性的影响是一致的,即单次透析后即刻血压、SVR、BAR都明显下降,SVC、BAC、BAD有所改善(P<0.01或P<0.05),透析结束后5小时上述血压指标及动脉功能指标均恢复到血透前水平,与血透前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透前、透后即刻和透后5小时的SVC均与相应的PP高度负相关(r>-0.7,P<0.05),透前SVC与透前血钙呈负相关(r=-0.735,P<0.01),透后即刻的SVC与透后血钙无相关性,BAD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与SVC的基本一致。舒血管活性肽—ADM的变化与血压和动脉弹性的变化无关。 (3)与正常组比,CRF尚未透析组和透析组的ADM明显增高,同时均伴有SVC、BAC、BAD明显下降(P<0.01)。透析组与CRF组之间比较,透析组的ADM比CRF组明显升高(P<0.01),但血压和动脉弹性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在CRF组中发现,BAD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L)呈明显的正相关(r=0.76,P<0.01),并独立于血压存在,两组中均没有发现ADM与血压、弹性指标和CCL的相关性。 (4)SdCa(1.5mmol/L)透析组与HdCa(1.75mmol/L)透析组比较SVC、BAC、BAD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 ESRD血液透析患者的动脉弹性普遍减退。 2 ESRD血液透析患者的动脉弹性指标与PP密切相关,大小动脉顺应性及扩张性与PP呈明显负相关。 3 单次血液透析对SVC、BAC、BAD的改善只是短暂的急性效应,是伴随血压的下降而发生的,血透前的SVC、BAD与血透前的血清钙有负相关关系,但透后的SVC、BAD与血清钙无关。血透前后的动脉弹性的变化与ADM的变化无关。 4 用高钙透析液和标准钙透析液透析的两组患者动脉弹性无显著差异。 5 CRF患者在尚未透析阶段就表现出普遍的动脉弹性功能的减退,其中BAD与CCL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6 与正常对照组比,CRF尚未透析患者和ESRD血透患者的ADM明显升高,而血透患者的ADM又比CRF患者明显升高。没有发现ADM与CRF患者和血透患者血压、动脉弹性、CCL的明显关系。 面向概念设计的产品信息建模方法及应用研究 刁培松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3 【摘要】 随着产品设计理论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目前的CAD系统主要支持产品设计的下游,对设计的上游支持力度不足。本文从产品设计过程各个环节出发,提出了面向概念设计的产品信息建模方法,应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过程中,并在小麦联合收获机和减速器中得到应用。 在分析产品概念设计内涵、基本特性、研究内容、基本程序和常用方法的基础上,基于人们的“发散—收敛…发散—收敛”思维方式和在概念设计的不同阶段应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把产品概念设计划分为求结构模块解、求机构解和结构装配设计三个阶段,并在三个阶段中分别使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和评价手段。 基于动态规划评价的结构模块求解用于概念设计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的功能分解到模块功能为止,通过咨询专家,并对咨询结果进行计算,继而将咨询的专家知识应用于动态规划评价之中,最终获得产品的最优结构模块组合解。动态规划的评价方法把产品设计划分为多阶段决策问题,把产品的某一功能求解过程作为一个阶段的决策,当所有模块功能求解完毕则整个产品的最优结构模块组合解即可获得,它以产品的整体最优作为设计追求的目标。由于该模型不是对所有组合解都进行评价,它仅仅寻求一条最优方案解路线,因此该模型评价质量高、寻优速度快、并可避免组合爆炸。 在概念设计第一阶段结束以后,有运动方案要求的模块功能转入第二阶段继续对第一阶段的模块功能进行分解直到功能元为止,通过设计目录获得功能元的机构解,对机构解进行模糊评价得到模块功能的最优机构组合解。该模型的12位功能编码能够涵盖所有通用功能,且编码生成简便。提出了通用机构20项评价指标,可以对所有通用机构进行评价。使用评价指标权重来度量用户对评价指标项偏爱程度。用户功能搜索机构解表获得可行解集,使用模糊评判的方法获得模块功能的最优机构组合解。最后利用运动方案约束建模求解机构的几何参数。 在概念设计的前两阶段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预定义构件和约束转化的装配建模。首先构建预定义构件和预定义构件库,其次,基于约束转化方法把运动方案设计中的运动约束关系转化为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实现运动方案设计信息传递到装配设计模型。然后通过交互方式建立装配体之间的装配约束,并依据装配关系求解获得装配体的基本形状。装配完成后,零件详细设计继承装配设计相关信息,根据零件的类型和特点对零件进行详细设计。该建模方法把装配设计与零件的详细设计集成在一起,可以实现装配尺寸和零件尺寸的联动修改,可以实现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能够正确地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基于动态规划评价的结构模块求解、基于设计目录的运动方案设计、基于预定义构件和约束转化的装配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分别应用于小麦联合收获机方案设计和减速器设计中,并开发了Harvester、Kinetic和Assembly系统。 电针、口服中药、针药结合对心肌缺血临床疗效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实验研究 刁利红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 【摘要】目的:通过电针内关穴、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及针药结合等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疗效比较,找出最佳中医治疗方法,同时结合实验研究从心肌能量代谢调节冠脉的途径进行机理探讨,为电针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提供临床和实验依据。 方法: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患者缺血性ST-T 的改变,非平衡法测定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酶比色法测定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直接测定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心电图仪观察了大鼠缺血前、结扎20’和40’、松扎40’和60’时ST〓的改变;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法)测定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腺苷(ado)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缺血心肌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缺血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1.临床结果显示: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心绞痛症状,降低硝酸甘油服用量,及心肌耗氧量、临床症状积分,改善ECG和Holter缺血性ST-T,降低ET、CHO、TG、LHL-C和ApoB,升高cGRP、HDL-C、ApoA-Ⅰ和ApoA-Ⅰ/ApoB的比值。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或P<0.05),尤以针药组效果最佳。 2.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治疗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和病理形态学结构,降低心电图ST〓的抬高和cAMP、ADP、AMP、ado的含量,升高cGMP和ATP。各项指标尤以针药组显著,各组之间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 结论: 1.临床研究证实,单纯运用电针和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肌缺血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电针与药物结合运用,临床效果更好。从综合疗效看,针药组>电针组>药物组。 2.实验研究证实,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能量代谢,从综合疗效看,针药组>电针组>药物组。 3.电针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混合超图的染色理论 刁科凤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 【摘要】 超图是有限集合的子集系统,是最基本的离散结构。设X={x₁,x₂,…,〓}是一个有限集合。S={S⊆X:|S|≥2}是X的一个子集族,称二元系统H=(X,S)是集合X上的一个超图,S∈S称为超边。超图的染色是对该有限集合的顶点进行染色,使得每一超边中的点不能全部染同一种颜色。超图的染色理论解决的是根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一个目标集分解为若干子集的同题。显然超图H的最大染色数等于其顶点的个数,因此超图的染色理论是最小顶点染色理论.超图H的最小染色数称为该超图的色数。超图的染色理论在地图染色、工作排序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自然地,我们考虑其对偶问题,即在超图的染色中,某些超边中的点不能染完全不同的颜色。V.Voloshin将这种超边称为C-超边,相应地称原来的超边为D-超边,从而引进了混合超图的概念。 设X={x₁,x₂,…,〓}是一有限集合,C={C⊆X:|C|≥2)和D={D⊆X:|D|≥2}是X的两个子集族,称三元系统H=(X,C,D)为X上的一个混合超图。C∈C称为C-超边,D∈D称为D一超边。C或D可以是空集,而且二者可以有交集。特别地,若C=∅,则称H=(X,D)为一D-超图,同样,若D=∅,则称H=(X,C)为一C-超图,若C=D,则称H为bi-超图或B-超图。两种超边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染色要求上。 混合超图H=(X,C,D)的一个t色严格染色指的是对其顶点进行染色,使得每一C-超边至少有两个点染相同的颜色,每一D-超边至少有两个点染不同的颜色,且所用的颜色数为t。这里C表示“Common”,D表示“Different”。 显然对于混合超图,最小染色数和最大染色数都有重要的意义。混合超图H的用颜色最少的严格染色所用的颜色数称为H的下色数,记为χ(H),用颜色最多的严格染色所用的颜色数称为H的上色数,记为〓(H)。 不难看出传统超图是混合超图的特殊情形,即D-超图。因此混合超图的染色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混合混合超图的染色理论比传统超图的染色理论有更丰富的内容。同样该理论也有很强的实际背景。如 如能源供应问题:有一组能源,所有能源都可在任何单位时间内开通且工作时间都为一个单位时间。但有些能源不能完全同时开通,而有些能源又不能在完全不同的时间开通。第一种类型的能源组构成D-超边,第二种类型的能源组构成C-超边,而对应的混合超图的上色数即为该组能源的最长供能时间。 工作排序问题:有n项工作,每项工作可在任何单位时间内完成。有一些工作由于使用同一种资源,因而不能同时开始,而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有些工作又必须同时开始。第一种类型的工作组构成D-超边,第二种类型的工作组构成C-超边,对应混合超图的下色数就是完成这n项工作所需的最短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下色数与C-超边是有关的。 该理论还可应用于平行计算、数据库管理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它将会引起许多数学工作者,特别是离散数学界、组合最优化界、运筹学界、计算机科学界、分子生物学界及相关工业和商业界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混合超图的染色问题是1992年提出来的,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74])于1995年刊登在“Discrete Mathematics”。该理论是国际上比较新的一个课题,有很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目前对该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可染色性;唯一染色混合超图;混合超图的C-完美性;块设计的染色;C-超图的染色;混合超图的整数规划形式与分数染色;平面混合超图的染色等。本文我们主要研究C-超图的染色、块设计的染色及混合超图的C-完美性等。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混合超图染色问题产生的理论与实际背景,常用术语和符号,以及本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主要研究C-超图的染色问题。可以肯定C-超图的染色理论同样有丰富的内容。对C-超图的染色,重要问题之一是研究其上色数。我们首先对给定C-超图的上色数的界进行了研究,然后讨论了C-超图上色数等于t的条件。本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引入了C-超图的t-分解及相应的点对图的概念,得到了C-超图上色数等于t的两个充要条件。 结论1 设H=(X,C)是一个C-超图,则〓(H)=t的充要条件是(1)H有t-分解;(2)每一t-分解H₁=(X,X₁,C₁),H₂=(X,X₂,C₂),…,〓满足对任意i∈{1,2,…,t),或者|〓|=1,或者对〓的任意分解〓都存在C∈〓使|C∩〓|<2,s∈{1,…,i-1,i+1,…,t},并且|C∩〓|=1,j=1,2。 结论2 设H=(X,C)是一个C-超图,则〓(H)=t的充要条件是(1)H有t-分解;(2)每一t-分解H₁=(X,X₁,C₁),H₂=(X,X₂,C₂),…,〓,对应的点对图〓都连通。 该结论开拓性地将混合超图的染色理论与普通图论中图的连通性结合在一起。开辟了研究混合超图染色理论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利用该结论我们讨论了一致C-超图的最小边数与最小上色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上色数最小的r一致C-超图的边数的一个下界。 结论3 设H=(X,C)是一r一致C-超图,满足|X|=n且〓(H)=r-1,则有 〓 本部分我们得到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证明了结论3中给出的下界当r=3时是可以达到的。 结论4 存在满足〓=2,〓=n且〓的3一致C-超图〓。 本章的最后我们研究了C-超图的笛卡儿积的染色问题。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结论5 设H=(X,A)和g=(Y,B)是两个r一致C-超图并满足|X|=|Y|=n,〓(H)=〓(G)=r-1。令n-(r-2)=m,k=〓,则有 〓(H×G)=n(r-2)+k。 第三章研究的是块设计的染色问题。块设计在组合最优化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肯定地说将块设计看作混合超图,一定会得到许多很好的性质。我们主要讨论斯泰勒三元系(STS)和四元系(SQS)的染色问题。L.Milazzo,Zs.Tuza和V.Voloshin等人首先将斯泰勒系统看作混合超图并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这方面的首篇文章([50])于1997年刊登在“Discrete Mathematics”,文中证明了:一个CSTS(n)若满足n≤〓-1,则有〓≤k=⎿log₂(n+1)⏌,并且还证明了当n=〓-1时该上界可以达到。因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问题(L.Milazzo,Zs.Tuza[50])。当n≠〓-1时CSTS(n)的上色数的上界⎿log₂(n+1)⏌的紧性如何?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最后结果彻底解决了该问题。 结论6 对所有可能的n都存在上色数为⎿log₂(n+1)⏌的CSTS(n)。 对STS染色讨论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构造法。L.Milazzo,Zs.Tuza和V.Voloshin等人给出了STS的2倍加1构造法,赵平([79])给出了STS的3倍构造法。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所做的另一重要工作是得到了另外的三种构造STS的方法。它们分别是STS的2倍加7构造法、4倍加3构造法及2倍加3构造法。这几种构造法将会对块设计的研究很有帮助。 第四章是关于几类特殊混合超图的染色,特殊混合超图在混合超图的染色理论中有比较好的性质。我们首先讨论的是完全不规则C-超图的染色问题。我们知道任一图中至少有两个点的度数相同,但该结论对超图不成立,即存在各点度数都不同的超图,这样的超图称为完全不规则超图。若一个混合超图H是另一个混合超图H′的导出子超图,我们也说H可嵌入到H′中。对于新的混合超图染色理论,自然地考虑嵌入过程中所涉及的两个混合超图的上色数的关系。我们最先开始讨论该问题并得到了如下的结论。 结论7 任一3一致C-超图都可嵌入到一个3一致完全不规则3一致C-超图中并保持上色数不变。 接下来讨论的是混合超图的C-完美性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图的团数是该图的色数的一个下界,而传统超图中很难找到性质类似团的子图。在混合超图的染色理论中C-稳定集的性质类似于团的性质。容易证明〓对任意混合超图H都成立,其中对一个混合超图α(〓)是H的C-稳定数。H若〓对H的任意子超图H′都成立,则称H为C-完美混合超图。V.Voloshin在他的第一篇文章([74])中就讨论了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个猜想:混合超图H是C-完美的充要条件是H没有导出子超图是C-单星或C-摆线。但文献[38]给出了该猜想的反例。我们得到了C-超图是C-完美的一个充分条件。 本章的最后我们研究了区间混合超图的染色。混合区间超图在分子生物学中有重要的应用。E.Bulgaru等人最先对混合区间超图的染色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是:任一混合区间超图H都满足〓(H)=s(H),其中s(H)是H的筛数。我们证明了该结论对3一致混合区间超树也成立。 结论8 任一3一致混合区间超树H=(X,C,D)都满足〓(H)=|X|-s(H),其中s(H)是H的筛数。 第五章我们简要介绍了混合超图染色理论其它方面的进展并列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引起更多同行的兴趣,使更多的专家学者从事该理论的研究。 制冷工质池沸腾气泡行为的可视化及传热机理研究 刁彦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 【摘要】本文利用高速摄影仪对单组分工质R113、R11、R141b以及双组分混合工质R11-R113在压力为0.1MPa的条件下,ITO透明加热面上的池沸腾气泡的行为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并利用动态微液层模型对单组分工质的气泡行为及沸腾换热曲线和混合工质R11-R113的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及计算,具体内容为: 描述了单组分工质R113在不同热流密度条件下,沸腾加热面上的气泡行为。对工质(R113、R11、R141b)池沸腾气泡的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气泡底部微液层的蒸干(干斑直径的扩大)对于气泡的生长过程起主要的作用,并且微液层在蒸干过程中未见到液体补充。利用动态微液层模型及经典气泡生长模型对气泡的生长过程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动态微液层模型能够更加准确的预测气泡的初期生长过程。对气泡底部干斑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动态微液层模型对干斑的生长过程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发展趋势符合较好。 研究了热流密度(壁面过热度)对气泡脱离直径、气泡脱离时间、沸腾表面的汽化核心密度的影响。随着热流密度(壁面过热度)的增加,气泡脱离时间减小,汽化核心密度增加。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了气泡脱离直径、气泡脱离时间、汽化核心密度与热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实验得到的有关参数的值,利用动态微液层模型对单组分工质的沸腾换热曲线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高热流密度的条件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对双组分混合工质R11-R113池沸腾换热气泡的生长过程及气泡底部的干斑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不同热流密度下气泡直径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干斑直径随时间的变化,同样可以发现微液层的蒸发对于气泡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混合工质R11-R113液体的组成对气泡脱离直径、气泡脱离时间及壁面汽化核心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液体的组成对于气泡脱离直径、气泡脱离时间、壁面汽化核心密度有重要的影响,得到了汽化核心密度与热流密度之间的近似关系式。 指出了现有的预测双组分池沸腾换热特性的理论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利用动态微液层模型,考虑传热过程的传质效应,在高热流密度的条件下对混合工质R11-R113沸腾换热系数随组分的变化曲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在热流密度较高时符合更好一些。 虚义动词论 刁晏斌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 【摘要】本文对汉语动词中一个封闭的小类——虚义动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虚义动词的内部考察,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正名,这类动词的称名比较多,我们采取了在已有的称名中选择一个比较通行的,再重新加以定义的方法,认为这是一种表示“泛义”或“类义”的动词。(2)虚义动词的范围,我们所划定的范围比以往要大,一是所讨论的词比以往多,二是确定的用法范围比以往宽。(3)虚义动词的分类,我们把虚义动词分为“做”义类和“处置”义类,从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比较了二者的异同。(4)虚义动词的意义,对虚义动词的各种意义进行了讨论。(5)虚义动词的功能,讨论了虚义动词的一般、替代、句法、关系、标记和语用等六种功能。 第二章是虚义动词的外部考察,主要考察以下内容:(1)虚义动词的宾语,包括宾语的种类、性质、扩展情况及其语义特征等。(2)虚义动词的使用,包括构成的句式、文体和语体的差异、海峡两岸使用的差异等。(3)虚义动词的语言共性和个性,较为全面地比较了汉语虚义动词与印欧语系的英语、俄语等以及非印欧语系的日语和朝鲜语中相同或相近动词的异同,着重比较了英语的虚意动词与汉语虚义动词的异同,说明虚义动词是由汉语看世界语言和由世界语言看汉语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4)虚义动词的历史考察,按我们对虚义动词的分类分别进行。把“做”义类动词分为只在古代使用、由古代一直沿用到现代、在近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中出现等四种情况,考察其产生的经过,说明发展变化的原因;对处置义类动词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分别进行了讨论。 第三章是现代汉语史视角下的虚义动词及其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现代汉语史概要,扼要说明了现代汉语史提出的经过、分期、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内容、意义和价值等。(2)现代汉语史视角下的虚义动词,说明这是绵延古今、具有人类语言共性、呈阶段性发展变化,以及体现海峡两岸语言差异与融合的一类动词。(3)现代汉语史视角下的虚义动词研究,指出以共时与历时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史与论结合为特色。(4)语料问题,指出本文属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列出所建立的语料库的详细目录,对相关的事项进行说明。 第四章是虚义动词研究示例——“进行”研究,对最典型的虚义动词“进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分析。(1)用法分析,按及物性和不及物性分为两类,详细说明了不及物用法的使用原因和条件,对各种用法及形式做了比较精细的描写,最后列表加以总结。(2)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由“进行”句与非“进行”句可变换及不可变换的情况及其原因入手,得出以下的结论:“进行”句是一种强调性和有浓厚书面色彩的句子,“进行”是一个动词性的代词,它具有表示持续和泛义这样的语义特征。“进行”的语法功能是:给指称性动词安排一个恰当的位置、变无界为有界、解决没有宾语、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以及多述一宾的问题,此外还能满足音节方面的某些需要。(3)使用情况考察,考察了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情况、与体助词和其他成分的共现情况。(4)史的考察,对“进行”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在现代汉语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讨论。 小鼠视网膜的发育 刁凌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 【摘要】关于神经元树突发育的时程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正备受关注。我们在出生后四个早期阶段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树突形态进行了观察,希望能为树突发育的时程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在刚出生时(P0),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树突在内网层的分布很弥散,而且树突形态与成年细胞有较大差别。但是在小鼠睁眼之前(P13),神经节细胞就已发育形成与成年细胞非常相似的16个不同形态的亚类。甚至在双极细胞与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之前(P8),大多数神经节细胞亚类就已经具备类似成年细胞的形态。与以往在其他种类哺乳动物的研究结果相似,我们的结果提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形态的成熟是不依赖于光刺激的,而且也不依赖于谷氨酸能的突触联系。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进一步缩小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形态成熟的时间窗口,同时对可能控制神经节细胞树突发育的一些早期的出生后事件提出了假设。由于小鼠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哺乳动物模型,可以对其进行许多基因操作,所以我们的研究结果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树突发育的机制提供了基础。 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研究 刁鸣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 【摘要】本文结合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及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北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研究》,面向缺水严重的海河流域,开展了《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研究》,其目的在于协调“三生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为做好流域水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论文首先界定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的概念与范畴,明确指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即水土保持用水,与“生态需水”、“生态耗水”、“生态缺水”等有明显的差别。 水土保持用水是由于实施造林、种草、梯田、坝地等水土保持措施改变流域下垫面占用(减少)的河川水资源量。水土保持用水虽然不涉及水资源的配置问题,但是它对流域水资源总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流域水资源评价与规划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因地制宜地选定水土保持用水减沙定额,计算水土保持用水,作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县为单位,根据各县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指标,将全流域划分为5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石质山区、坝上草原区、平原区。在调查、总结典型综合治理经验的墓础上,提出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措施配置模式。 根据各区多年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型用水减沙作用大量的观测资料,求得了各分区的综合治理用水减沙定额、单项措施的用水减沙定额,以及用水减沙比率。根据各县上报数据及遥感监测成果,确定了现有(2000年)治理措施保存面积。 按照建设目标及用水减沙定额,计算了山丘区全流域2000年水土保持用水量、减沙量及用水减沙比率分别为13.03亿m〓、0.51亿t、25.5m〓/t;2010年分别为28.04亿m〓、1.24亿t、22.6m〓/t;2030年分别为45.00亿m〓、2.13亿t、21.1m〓/t。如果满足坝上草原及平原区人工林草植被建设缺水的需求,则全流域2000年水土保持用水量、减沙量及用水减沙比率分别为19.15亿m〓、0.51亿t、37.5m〓/t;2010年分别为44.19亿m〓、1.24亿t、35.6m〓/t;2030年分别为65.11亿m〓、2.13亿t、30.8m〓/t。 根据水土保持用水的驱动力分析,证明水土保持用水是可调节的。调节水土保持用水的途径有调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方案;根据用水减沙比率合理安排治理重点;调整治坡与治沟措施比例;调整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比例;合理选用树种、草种等。本研究成果对于流域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发展节水型水土保持、提高用水减沙效益、缓解海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低压直流式电化学消毒机理与适用性研究 刁惠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 【摘要】 低压直流式电化学消毒法是现场制备消毒剂的一种水处理技术。目前对于电化学消毒法的消毒机理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限制了该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本论文的目的是对电化学消毒法的消毒机理进行研究,并探讨在实际水处理应用中该技术可能的应用范围。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化学消毒法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了电场、电解产生的氯消毒剂在电化学消毒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测定;对细胞形态进行了研究,比较电化学法和氯消毒法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电化学消毒法处理实际生产、生活用水的应用研究。上述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电化学消毒法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当水中氯离子浓度为600㎎/L,停留时间为15s时,杀菌率可达到99.9%,耗电量为0.015kWh/m³。影响电化学消毒法消毒效果的因素众多,其中水中氯离子浓度、电流密度和停留时间对杀菌率的影响较大。电化学消毒体系中,电场的杀菌作用比较微弱;电解产氯起着主要的杀菌作用;消毒效果相同时,电化学消毒的Ct值比氯消毒低1-2个数量级,表明电化学消毒体系中除电解产生的氯消毒剂之外,还存在对有害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的其它强氧化性物质。采用自旋捕捉-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和化学探针法在电化学消毒体系中检测到羟基自由基的存在,实验条件下的浓度约为10⁻¹⁵mol/L。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与荧光显微镜计数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消毒体系中发生细胞解体现象。与氯消毒法处理后的细胞形态有很大差异。在生活杂用水、高含盐油田回注水和养殖海水的电化学消毒研究表明电化学消毒法适合处理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当氯离子浓度较低时,如果水质较好,悬浮物浓度较低,电化学消毒方法也同样适用。 三木清的哲学研究 刁榴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 【摘要】三木清是民间的哲学家和评论家,他的哲学非常接近时代和社会现实,笔者认为这造就了他不同于西田几多郎以及京都学派的其他哲学家的、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哲学特质。本论文紧扣三木哲学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的特质,将其把握为与二战结束之前的昭和思想史的共鸣,以昭和前半期的几大思潮:大正教养主义的余波→马克思主义→不安的思想→法西斯主义,作为研究主线,对三木清的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 首先,三木清成长于大正的精神土壤,笔者认为他的帕斯卡尔研究体现了大正教养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余波,详细分析和研究了他的处女作《关于帕斯卡尔的人的研究》。这部著作是教养主义的延续,但与学生时期相比有了新的进展。三木清的帕斯卡尔研究既是他留学时代的总结,同时也宣告了他以后的哲学的问题构造和人学这一主要哲学内容。 第二,在大正时代结束进入昭和时代的时候,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进入全盛期,占据了论坛的主导地位。笔者认为三木清的哲学提示了一种从大正时代的教养主义和文化主义向昭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转移的可能性,详细分析了三木清以人学为指导理念,以基础经验——人学——意识形态的三项图式为基本骨架,以“在历史上存在是通过抽象存在来进行理论抽象的”的理论系谱学为补充的唯物史观解释。解明了三木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昭和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第三,笔者分析和研究了标志着三木哲学成立的《历史哲学》。先从“事实的历史”的概念,和“事实的历史”与“存在的历史”之间的垂直辩证法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然后论证了《历史哲学》是三木哲学的成立标志。 第四,面对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重重危机下迅速泛滥的“不安”的思潮,三木清敏感地作出反应,把如何解释和克服“危机意识”、“不安意识”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笔者分析了昭和前半期的“不安”的思潮,研究了三木清为了对应时代的“不安”和“危机”而建构的“构想力”的哲学。从三木清所受到的影响、矛盾性和先验性、时代的哲学这三个方面来评价了三木清最终未能完成的“构想力”的哲学。 第五,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政府走上了法西斯主义的不归路,法西斯主义也逐渐成为主宰思想界的统治思想。在这种高扬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中,加入“昭和研究会”的三木清所提出的“东亚协同体论”和“协同主义”也构成了战争理论的一环,充当了为侵略战争辩护的角色。笔者考察和研究了三木的“东亚协同体论”和“协同主义”的哲学,从与三木哲学的关系、客观结果、主观愿望、进步性以及最终的无奈、今天的意义这五个方面对此作出了评价。 最后,笔者还对三木哲学作了简洁的总论,解明了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三木哲学作为“客观的真理”与“主体的真实”的统一体,是他独特的入学哲学,而且带有宗教的性格。整篇论文力求做到既反映出三木清的哲学探索演进的逻辑进程,同时又能够凸现出三木清的哲学思想的整体风貌,达成历时态研究与共时态研究的统一。 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刁乃仁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清华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论文首先对竖直U 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分析地热换热器各个传热环节热阻的基础上,求得了传热过程解析解。主要成果有:(1) 求得了有限长线热源在半无限大介质中的瞬态温度响应解析解。并指出了Eckert 的传热学教科书及一些传热手册中相关稳态解中的错误。(2) 提出了分析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的传热过程的准三维模型,通过对U 型埋管两支管内循环流体的能量平衡方程式的分析与推导,求得了该传热问题的解析解,得到了计算U 型管换热器中流体温度沿深度变化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钻孔内热阻的解析表达式。(3) 利用求解导热问题的格林函数法和移动热源等分析方法,导得了有均匀渗流的无限大介质中线热源引起的温度响应。这些解析解清晰地揭示了地下传热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可以直接应用于地热换热器设计和模拟计算,有效地促进了基于系列解析解和叠加原理的传热研究方法的发展。论文第二部分工作是地热换热器理论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主要成果是:(1) 在单个钻孔传热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叠加原理,解决了实际工程中地热换热器由多个钻孔组成、换热负荷变化、系统间歇运行等实际问题,建立了U 型埋管地热换热器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与国外同类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2) 利用提出的新方法,进行了多个地源热泵系统的地热换热器设计与安装。(3) 对实际工程的地热换热器运行工况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测试。实际工程测试结果以及与国外同类地热换热器设计方法的对比结果均证明: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建立的U 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计算方法,计算模型更接近工程实际,计算结果更趋合理,便于设计优化及动态模拟,可计算的时间跨度长,空间区域大。论文第三部分工作是建立了单U 型埋管换热实验台,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分别进行了无渗流和有渗流的U 型埋管换热实验。研究中得到的U 型埋管传热模型解析解所揭示的传热规律在实验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铝合金闭截面型材拉弯成形数值模拟及成形性研究 刁可山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 铝合金闭截面型材精密拉弯成形是当前塑性加工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这是一个受截面形状、材料性能和工艺参数等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成形过程,其成形缺陷的预测与控制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北航—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国际合作项目“Aluminum Profile 2D Bending Limits and Geometrical Accuracy”及“Bending Process Prediction Analysis for Door Frame of Espace4”、北航—雷诺—欧盟合作项目“Super Light Vehicle Project”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截面型材3D拉弯成形数值模拟及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计划,深入研究型材拉弯变形规律,通过建立转臂式拉弯有限元分析模型,实现了成形缺陷的分析与预测,并提出了提高型材拉弯成形性的截面优化设计原则和工艺措施,对汽车、航空和航天等领域型材拉弯成形的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文首先基于经典塑性理论,考虑鲍辛格尔效应,对闭截面型材拉弯成形进行了理论解析,分析了不同加载方式下型材的变形特点和应力、应变关系,并推导了回弹计算公式。建立转臂式拉弯成形试验系统,针对矩形截面型材进行成形机理的试验研究,获取了空心铝型材截面畸变的变形特征和拉伸率的影响规律;指出了型材弯曲回弹问题的复杂性,在整体曲率回弹的同时,伴随着截面形状的回弹变化,两者有交叉作用,并获得了预拉率和补拉率减小回弹的效果。试验数据的获取改变了缺乏闭截面型材转臂式拉弯研究成果的现状,也为有限元模型的验证提供了必要的试验依据。 对型材拉弯有限元数值模拟所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Hill'48各向异性屈服准则建立型材弹塑性本构方程,试验获取了屈服准则参数;建立了适合型材拉弯成形动态显式分析的简单、高效的BT壳单元数学模型;确定网格单元法描述模具型状,引入主从面接触搜索算法,采用罚函数法处理法向接触力及库仑摩擦定律计算切向摩擦力,并建立平板滑动试验系统,获取了型材与拉弯模间的摩擦系数;阐述了型材拉弯破裂预测及成形极限图研究现状,基于试验方法,首次建立了型材拉弯成形极限图,为数值模拟中拉弯破裂的预测提供了有效判据。 针对型材转臂式拉弯数值模拟中加载轨迹难以确定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在位移控制方式下,基于任意曲率形状模具进行拉弯成形,确定夹钳运动轨迹的通用算法;建立拉伸作动筒模型,给出了载荷和位移边界条件;基于动态显式软件PAM-STAMP2G,建立转臂式拉弯有限元分析模型,实现了转臂式拉弯的有限元模拟;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基于验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系统研究了拉弯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场的分布规律及随变形过程的变化发展,并分析了截面畸变在成形中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拉弯成形过程中包括弯曲变形区、弯曲成形区和拉伸变形区三个变形区的概念;预测了型材减薄程度,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壁厚减薄率的影响;在综合研究预拉率及补拉率对型材截面尺寸精度、整体曲率精度和变薄控制的影响效果基础上,确定了预拉率的合理施加量为屈服点应变,为生产中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最后,为评价和衡量不同结构形式和材料性能的型材适应拉弯成形工艺并获取高成形精度的能力,提出了型材拉弯成形性的概念,包含截面形状保持性、定形性和抗破裂性;针对矩形截面型材,建立拉弯成形性对比分析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截面尺寸型材及等截面面积而壁厚分布和截面结构形状不同的型材拉弯成形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矩形型材截面优化设计的原则;研究了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对拉弯成形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合理选材的原则;建立充内压拉弯成形有限元分析模型及试验系统,获取了内压力对截面畸变、回弹和厚度减薄率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充内压工艺提高型材截面形状保持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 刁生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庄子的存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他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国文人性格和文学传统的形成起到奠基性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庄子》文学的研究远不及对其哲学的研究系统、深刻和全面;对庄子本人的评价也与其对中国文学的实际贡献远不相称。正是基于此种现状,拙文试图以《庄子》文本为中心,从“道”的而不是“技”的层面,以诗思融合和以艺进道为线索,通过多种各自不同但又内在相关的视角对《庄子》文学展开多层面的综合考察,从而发掘出蕴藏于《庄子》文本当中的文学质素,揭示出其与中国文学的精神关联。 导论主要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基本内容、材料取舍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第一章从哲学理论的形象化与具体化、哲学概念的生命化与境界化以及哲学语言的诗性化与艺术化等三个层面揭示了《庄子》文学诗思融合、以艺进道之品格。 第二章从时代基因和文化依托的角度揭示了《庄子》文学品格的外在成因。现实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学术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庄子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商宋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相融合为《庄子》一书的出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 第三章从语言哲学和表意方式的角度揭示了《庄子》文学品格的内在成因。庄子“说‘不可说’”的语言哲学以及由其决定的“寓言”、“重言”、“巵言”等三种言说方式决定了《庄子》诗思融合的基本品格。 第四章提出“三言”即“隐喻”的看法,而且试图将隐喻进行思维和文化层面上的界说,并认为它是揭示中国文化诗性特征的一把钥匙,其中以《周易》为代表的象征、以《诗经》为代表的比兴、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寓言等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普遍性、核心性术语和现象都属于广义隐喻文化的范畴。庄子的贡献就在于他进一步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发展了隐喻的形式、丰富了隐喻的内涵,改变修辞性的、语词型的、单句式的隐喻为文化性的、篇章型的、故事式的隐喻。而且相对于同期其它诸子来说,庄子寓言型隐喻也是自有特色。 第五章从宇宙意识的角度揭示了庄子哲学观念与《庄子》文学特色的隐秘联系。主要从无限观念与浪漫风格、物化思想与变形艺术、天人关系与叙述模式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刁有祥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pleuropneumonia)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呼吸道病,以急性出血和慢性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炎病变为主要特征。本病对各种猪均易感,在新引进猪群多呈急性爆发,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在20%以上,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高达80%~100%。该病在我国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根据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Ⅳ基因设计一对引物,扩增特异的650bp核酸片段,建立了PCR检测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12个血清型的放线杆菌参考菌株均能扩增出650bp特异性的核酸片段,而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肺炎支原体、伤寒沙门氏菌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PCR的最低检出限量为500个放线杆菌,表明我们建立的PCR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利用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22株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的疑似放线杆菌菌株进行检测,结果14株为阳性。对感染猪病变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病变部位不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检出率不同,其中以扁桃体的检出率最高。该方法的建立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诊断和鉴定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利用PCR反应扩增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Ⅳ基因650bp的DNA,回收并纯化PCR产物,用地高辛标记,制备出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该探针与不同血清型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均能发生特异性杂交,而与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猪肺炎支原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细菌的核酸杂交均为阴性。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最低检出限量为10×10²个放线杆菌。对疑似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病变组织DNA检测结果表明,在扁桃体、鼻腔、气管、肺脏均可检测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扁桃体的检出率最高。该研究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有12个血清型,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的APP血清型不同,而不同血清型的APP所产生的Apx毒素不同。本研究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85份具有严重呼吸道症状病死猪的肺脏、气管和扁桃体进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分离鉴定,采用凝集试验和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和Apx毒素型的检测。结果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到20株分属5个血清型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其中,血清7型6株、血清5型5株、血清3型4株、血清4型3株、血清8型2株。血清7型、5型为优势血清型。不同地区分离的APP血清型不同,同一地区也存在不同的血清型。PCR检测结果表明,血清型相同的APP所含APX毒素的种类相同,不同血清型的APP也可以含有相同Apx毒素型。其中所有被检测的血清3、4、8型APP均含ApxⅡ、ApxⅢ和ApxⅣ;血清5型APP均含ApxⅠ、ApxⅡ和ApxⅣ;血清7型APP均含ApxⅡ和ApxⅣ,表明野毒株的血清型与毒素基因的种类有一定的相关性。所有20株APP分离株均含有ApxⅡ和ApxⅣ两种毒素。毒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的APP若毒素型相同,其相应的毒素序列的同源性也在99%以上。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含毒素类型不同的APP对小白鼠的致病性不同,其中含ApxⅠ和ApxⅡ的血清5型APP毒力最强。该研究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免疫预防、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及基于ApxⅣ的PCR检测提供了有用的流行病学依据。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可存在于健康猪的扁桃体、鼻腔、气管中,当猪群抵抗力降低时,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迅速增殖,而引起猪群发生传染性胸膜肺炎。猪PCV-2(猪圆环病毒2型)和PRRSV(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两种免疫抑制性病毒,二者均可侵害免疫系统,导致猪的抵抗力下降,从而继发其它疾病。为了了解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料中PCV-2和PRRSV的感染情况,应用PCR方法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253份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肺脏和125份临床健康猪肺脏进行PCV-2和PRRSV的检测。结果显示,在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脏中,171份为PCV-2阳性,阳性率达67.5%;101份样品为PRRSV阳性,阳性率达40%;其中,68份样品同时检出PCV-2和PRRSV,共感染阳性率达26.8%。而临床健康猪肺组织中,21份样品PCV-2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16.8%;12份样品PRRSV检测结果阳性,阳性率为9.6%,未检出PCV-2和PRRSV共感染。统计结果显示,PCV-2、PRRSV及PCV-2和PRRSV共感染的阳性率在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猪与临床健康猪间的差异极显著,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猪的肺脏中PCV-2和PRRSV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临床健康猪。上述检测结果提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升高可能与PCV-2和PRRSV的感染和共感染有关。 构成APP致病的毒力因素包括溶血毒素、荚膜多糖、脂多糖、外膜蛋白、转铁结合蛋白、蛋白酶、渗透因子、尿酶等。其中溶血毒素(Actin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RTX,Apx)是决定该病原菌致病性强弱的关键因素。为了解不同溶血毒素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参照GenBank已发表的血清3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ⅡA、ApxⅢA、ApxⅣA基因序列,设计3对引物。对从山东省分离的血清3型放线杆菌进行PCR扩增,分别得到1017bp、1462bp和537bp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分离菌株ApxⅡA、ApxⅢA、ApxⅣA核酸片段基因序列与标准菌株的相应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将扩增的核酸片段分别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5X-3中,然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后,SDS—PAGE结果显示,ApxⅡA、ApxⅢA、ApxⅣA获得高效表达,分别得到66kDa、82kDa、49kDa的融合蛋白条带。在Western-blotting中,抗APP血清3型高免血清能识别这些毒素的蛋白条带。该研究为研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亚单位疫苗和建立快速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刁尧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前言 脑卒中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在脑卒中的发病人群中,缺血性脑梗塞占80%左右,出血性脑梗塞仅占10%左右,而局灶性脑缺血又占缺血性脑梗塞的90%左右。脑缺血可导致严重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影响患者的愈后和功能的恢复。脑梗塞(大脑中动脉梗塞)后,该血管支配区内的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并逐渐发生细胞坏死和凋亡。细胞坏死和凋亡发生的速度和严重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以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的发生,减轻脑缺血受损程度,对于指导临床抗脑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机体自身特有的抗损害机制在减轻脑功能损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脑缺血预处理是指对脑预先进行短暂的、一次或多次亚致死性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随后发生的致死性脑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产生脑保护作用,脑缺血预处理是目前脑缺血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实验利用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预处理及脑缺血损伤模型,研究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20min,再灌注一定时间,对随后发生的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脑梗死体积、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的影响、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变化规律,脑组织中bel-2和bax凋亡调控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乏氧显像剂⁹⁹T c〓-HL91在缺血脑内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选择体重为260~320克的健康SD大鼠,雌雄不限,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二、实验药品 TTC(红四氮唑)-阿托品,异戊巴比妥钠,兔抗鼠HSP70多克隆抗体(一抗),HSP70免疫组化试剂盒,SABC试剂盒,DAB显色剂(论文一);兔抗鼠Bcl-2和Bax多克隆抗体(一抗),Bcl-2和Bax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SABC试剂盒,bcl-2 mRNA和bax mRNA原位杂交试剂盒,SABC试剂盒,DAB显色剂(论文二);乏氧显像剂⁹⁹Tc〓-HL91,原子核乳胶(核-4型)(论文三)。 三、实验仪器 Olympus实体显微镜,OlympusDP10数码相机,计算机图象分析软件(Metamorph Imaging System),恒温孵育箱,Olympus光学显微镜,乳胶涂布箱。 实验方法 利用血管内线栓法制作大鼠单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实验前一天晚上禁食,不禁水。麻醉前10 min阿托品腹腔注射,用1%异戊巴比妥钠麻醉。颈正中切口暴露颈总动脉,分离结扎颈外动脉分支,颈外动脉主干。分离颈内动脉,结扎唯一颅外分支翼腭动脉,结扎颈总动脉。自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分叉处插入直径0.25~0.30㎜的尼龙线至右大脑前动脉,插入深度为19±0.5㎜,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所有血液来源,脑缺血20min,再灌注1~3d,制成脑缺血预处理模型。脑缺血2h,再灌注24h,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论文一:制备大鼠右侧MCAO模型,将动物分为4组:(1)假手术对照组(n=6),只分离颈内、颈外动脉,不做插线处理;(2)预处理对照组(n=8),脑缺血预处理20min;(3)预处理缺血组(n=24),脑缺血预处理20 min,按再灌注时间(1、2、3d)不同又分为三个亚组(每组5只),每个亚组再次脑缺血2h;(4)脑缺血组(n=8),脑缺血2h。以上各组动物均在再灌注24h后处死。将上面4组再分为2个亚组,一组用于TTc染色(n=3),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根据梯形法则计算各组脑梗死体积;一组用于免疫组化(n=3~5),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脑组织内的表达规律;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变化规律。 论文二:制备大鼠右侧MCAO模型,将动物分为4组:(1)假手术对照组(n=3),只分离颈内、颈外动脉,不作插线处理;(2)预处理对照组(n=5),脑缺血预处理20min;(3)预处理脑缺血组(n=15),脑缺血预处理20min,按再灌注时间(1、2、3d)不同又分为三个亚组(每组5只),每个亚组再次缺血2h;(4)脑缺血组(n=5),脑缺血2h。以上各组动物均在再灌注24h后用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处死。在视交叉后1㎜到4㎜之间取脑片,进行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冠状切片、片厚5μm,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检测,光镜下观察bcl-2 mRNA、bax mRNA凋亡调控基因及蛋白在大脑皮层和基底节、海马等区域的表达规律。 论文三:制备大鼠右侧MCAO模型,将动物分为2组:(1)预处理脑缺血组(n=21),脑缺血预处理20 min,再灌注3d,脑缺血2h。(2)脑缺血组(n=21),脑缺血2h。在缺血2h后,尾静脉注射乏氧显像剂⁹⁹Tc〓-HL91,2组注药后按再灌注时间不同(5min、0.5、1、2、4、8、12h)不同,又各分为7 个亚组(n=3)。用γ-测量和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乏氧显像剂⁹⁹Tc〓-HL91在大鼠脑缺血脑内动态分布规律。 实验结果 论文一:ITC染色结果显示,正常脑组织染成玫瑰红色,梗死组织为白色。实体显微镜下观察表明,假手术对照组和缺血预处理对照组无梗死灶,预处理缺血组及缺血组梗死灶位于缺血侧颞叶、顶叶皮层及尾核壳区。计算机图象分析表明,脑缺血预处理20 min,再灌注1、2、3d后再次缺血2h,再灌注24h,预处理缺血组梗死灶体积均明显小于缺血组(p均<0.01)。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对照组及预处理对照组缺血侧脑组织光镜下未见有明显病理改变;缺血组梗死灶中心区神经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核固缩、溶解,胞体缩小,神经毡崩解,血管内皮细胞脱落;梗死灶周围(半暗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核固缩、深染,神经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部分血管周围有红细胞漏出;预处理缺血组梗死灶中心区与缺血组相比明显减小,梗死灶周围结构完整的神经细胞明显增多。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测量结果显示,预处理缺血组的三个亚组CA1区神经元密度明显多于缺血组(p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SP70蛋白表达结果显示,预处理缺血组三个亚组的HSP70蛋白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多于缺血组(p均<0.01)。 论文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侧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区有Bcl-2及Bax蛋白微量表达;预处理对照组缺血侧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区有Bcl-2及Bax蛋白部分表达,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Bcl-2明显增加(p<0.01),Bax没有变化(p>0.05);预处理缺血组(三个亚组)缺血侧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区均有Bcl-2及Bax蛋白大量表达,与缺血组相比预处理缺血组三个亚组的Bcl-2蛋白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均<0.01),Bax 蛋白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均<0.0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侧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区有bcl-2 mRNA和bax mRNA微量表达;预处理对照组缺血侧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区有bcl-2 mRNA及bax mRNA部分表达,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bcl-2 mRNA明显增加(P<0.01),bax mRNA没有变化(p>0.05);预处理缺血组缺血侧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区有bcl -2 mRNA及bax mRNA大量表达;缺血组缺血侧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区有bcl-2 mRNA及bax mRNA大量表达,与缺血组相比预处理缺血组三个亚组的bcl-2 mRNA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均<0.001),bax mRNA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均<0.01),各组对侧无表达。 论文三:放射性γ-测量结果显示,脑缺血2h,注药后5min-2h,2组患侧与健侧脑组织单位重量摄取放射性比值(靶/非靶,T/NT)均为1.0左右,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注药后4h开始,两组放射性比值明显增加,4、8、12h,预处理组T/NT分别为1.57±0.13、1.93±0.06、2.25±0.17,与同组2h比较差异显著(p均<0.01);脑缺血组T/NT比值分别为1.22±0.12、1.59±0.07、1.94±0.09,与同组2h比较差异显著(p<0.05~0.001)。注药后4、8、12h,预处理缺血组与缺血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放射自显影结果显示,注药后5min~2h,两实验组患侧和健侧脑组织银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间质和毛细血管中,细胞内分布较少;注药后4h,患侧银颗粒主要分布于脑组织神经细胞内,而细胞间质和毛细血管内分布较少;8、12h组分布规律与4h组相同;预处理缺血组患侧银颗粒密度明显高于缺血组。 结论 论文一: 1.大鼠正常脑组织HSP70蛋白不表达。 2.局灶性亚致死性脑缺血预处理再灌注一定时间,可以对局灶性致死性缺血脑组织产生明显的缺血耐受。 3.局灶性亚致死性脑缺血预处理后引起的HSP70蛋白表达的改变与缺血耐受的产生有密切联系。 4.HSP70可能是一种组织缺血耐受的标志物。 论文二: 1.局灶性亚致死性脑缺血预处理再灌注一定时间,不会对脑组织产生明显的损伤。 2.局灶性亚致死性脑缺血预处理再灌注一定时间,神经元可出现迟发性缺血耐受。 3.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上调抗凋亡调控基因bcl-2 mRNA和蛋白Bcl-2的表达,与抑制促凋亡基因bax mRNA和蛋白Bax的表达有关。 论文三: 1.利用放射自显影方法可以观察乏氧显像剂⁹⁹Tc〓-HL91在脑缺血脑内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以区分脑缺血后梗塞灶中心和缺血半暗带,提示临床可用SPECT进行乏氧显像,并可确定缺血半暗带。 2.乏氧显像剂⁹⁹Tc〓-HL91在脑缺血脑内的摄取增加除与乏氧及脑血流有关外,可能与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凋亡调控基因bcl-2 mRNA、bax mRNA和蛋白Bcl-2、Bax的表达并与之结合有关。 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所需关键参数的无创伤性测量研究 刁现芬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人工电子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方法。科学研究表明,CI术后设置的各电极频率与其所在位置的听神经元的敏感特征频率相匹配,可极大地提高术后耳聋患者的言语分辨率。而根据人类耳蜗的频率响应沿基底膜呈指数分布的拓扑排列关系,要估算耳蜗内电极对应的听神经元的敏感特征频率,必须对耳蜗长度、电极植入深度进行准确的测量。但是,由于以下几个难点:①耳蜗尺寸小、结构复杂,②从医学体数据中分割耳蜗的难度大,③缺乏一个准确的耳蜗长度测量方法,使得准确地测量耳蜗长度成为临床应用的中一个难题。此外,CI术前制定的手术计划对于手术的成功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由于图像分辨率低、内耳尺寸小、结构复杂等原因,手术医生仅通过浏览二维图像切片很难对内耳的畸形做出判断,对耳蜗的鼓阶、前庭阶的通畅性更是难以进行评估。因此,如何应用颞骨螺旋CT图像提供CI术前、术后所需的重要信息,成为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耳蜗的分割、耳蜗长度的测量、耳蜗横断面的提取、内耳的分割、内耳的可视化、电极植入深度的测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耳蜗的分割方面,[1]提出了一种交互式的、半自动的、由粗到细的、具有三维显示反馈功能的耳蜗分割方法;[2]对基于区域竞争的三维窄带水平集算法进行改进,并用于耳蜗的分割,减少了调节算法内部参数的难度,提高了分割速度;[3]建立了分割结果与灰度图像的对应关系,对分割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其准确性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4]本文的耳蜗分割方法自动化程度高,除了需要手动设置初始轮廓和调节内部参数,分割过程自动完成;[5]与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逐层分割方法需要15~25分钟、手动勾画方法需要几个小时相比,本文耳蜗分割方法具有速度快、结果表面均匀的优点,分割一个耳蜗只需3~5分钟。 2.在耳蜗长度测量方面,[1]提出了一种自动跟踪与手动指定相结合的耳蜗长度测量方法;[2]在基于距离变换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快速的中心路径提取算法,用于实现耳蜗基底周中心线的自动提取;[3]对于难以分离的耳蜗中周和顶周,依次提取沿其螺旋方向各个位置的横断面,在横断面上通过手动指定选择其质心点,并建立了耳蜗模型与其横断面的对应关系以提高手动指定部分的准确性;[4]最后,在提取的耳蜗质心点之间使用Cardinal样条插值,得到光滑的耳蜗中心线,该中心线的长度,即为耳蜗长度。[5]与参数化螺旋线模型对耳蜗进行近似的方法相比,本文耳蜗长度测量方法准确性高,通过建立提取的中心线与耳蜗模型的对应关系,对其准确性给出了直观的证明,满足临床要求;与完全手动勾画之后自动调整的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具有速度快的优势;此外,不仅可测量正常的耳蜗,对于畸形的耳蜗同样有效。 3.在内耳的分割方面,[1]将改进的基于区域竞争的三维窄带水平集算法用于内耳的分割,[2]通过在三维上实现与目标形状接近的初始轮廓的设置、调节内部参数等,实现了内耳的快速分割。应用临床颞骨螺旋CT数据进行了5例内耳的分割实验,自动分割算法实现了4例内耳的完整分割,1例Mondini畸形内耳的分割结果包含了多余的组织。[3]通过建立三维模型表面上的点与三个正交截面的对应关系,可快速的定位出弱边界所在的位置,在正交截面上手动编辑以去除多余的组织,从而实现内耳的完整分割。[4]与手动勾画或者自动算法结合手动编辑的方法分割1例内耳需要几个小时相比,本文内耳分割方法具有速度快、手动交互少、结果表面均匀的优点,分割1例内耳约10分钟。 4.在电极植入深度的测量方面,应用本文设计的快速的中心线自动提取算法实现了电极中心线的提取,完成了电极植入深度的测量。这一电极植入深度测量方法可以消除部分体积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入口点、终点除外。应用1例CI术后的图像数据进行了实验,术中所见的电极植入深度为16~17㎜,本文测量结果为16.14㎜,与术中观察相比,该实验结果直观、准确。应用所测量的耳蜗长度、电极植入深度,结合耳蜗的频率——位置计算公式,估算出了电极入点、终点对应的特征频率,该测量结果对于言语处理器频率参数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进行了基于螺旋CT数据的前庭阶和鼓阶的无创伤性研究,应用提取的耳蜗(或电极)的中心线实现了沿耳蜗长度方向各个位置横断面的提取。借助提取的术前横断面可对鼓阶、前庭阶进行诊断和评估,从而选择出最佳的电极植入通道;借助术后横断面可判断有无术后并发症、确定电极在耳蜗内的分布,从而改进手术过程及电极的设计。 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刁明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泄洪和消能是水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筑坝建库必须保证原河道洪水的正常宣泄。泄洪是目的,消能是手段。水电工程泄洪消能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坝身泄洪消能及岸边溢洪道或泄洪洞泄洪消能。在传统的几种消能方式中,挑流消能具有投资少,体型结构简单的优点,是水利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消能方式。高坝大型、巨型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水头高、流量大、河谷狭窄的特点,泄洪消能是这类工程设计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了满足泄洪消能的需要,很多高坝工程采用坝身孔口分层多股挑流,坝下游花巨资设置水垫塘进行消能,坝身孔口分层使下泄水流在横向和纵向分散,从而减小下游水垫塘单位面积的入流量,降低塘底的冲击动压。 挑流消能及明流泄洪洞的数值模拟由于涉及到水气二相流问题,一直是计算流体力学的难点。以往对水垫塘淹没射流和泄洪洞泄洪的掺气减蚀的研究手段大多以实验研究为主,尤其是对后者的研究。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气二相流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空中射流水舌的边界事先完全是未知的,边界的确定较为困难。本文在回顾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题挑流消能和明流泄洪洞进行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 1.结合国家重点工程溪洛渡水电站的坝身表孔孔口分层布置型式和3~#泄洪 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氧通路在声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刁明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噪声对听觉的损伤是一个尚未完全清楚的多因素复杂机制,其机理是当前研究热点。高强度的噪声主要引起机械性损伤,造成不同程度的盖膜—毛细胞的机械性破坏,甚至螺旋器从基底膜上剥离,可立即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失。中低强度的噪声则以代谢性损伤为主,引起耳蜗毛细胞、支持细胞的酶系统严重紊乱,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影响听觉功能。 谷氨酸(glutamate,Glu)是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的神经递质,同时又是一种神经毒物质。根据Glu对中枢神经元损伤的理论和模式,我们提出了Glu-NMDA-NOS-ROS通路在声损伤中的作用机理假设。该假设认为,噪声可引起毛细胞过量释放Glu;Glu通过物理扩散作用突触后膜,引起后膜上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进而引起突触间隙液中的Ca²⁺大量内流,胞内高Ca²⁺使结构型一氧化氮合成酶(constitutive nitric oxide synthase, cNOS)的活性提高,同时噪声本身也引起NOS活性的增强;NOS催化形成的大量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导致耳蜗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堆积;该通路的终产物ROS是引起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导致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运用听觉电生理、超微结构、免疫组化等方法,豚鼠为实验对象,验证Glu-NMDA-NOS-ROS通路在声损伤中的作用。首先研究声刺激后耳蜗组织NO代谢产物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的变化,探讨外源性NO对耳蜗功能、形态的影响,研究噪声刺激后耳蜗组织NOS活性的表达;在此基础上,研究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剂MK-801在声损伤中的作用,认识NOS的竞争性拮抗剂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对声损伤的影响,最后,探讨在声损伤中,自由基清除剂α-硫辛酸对耳蜗保护作用。 主要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 1.声损伤中耳蜗组织NO代谢产物和TAC变化 倍频程噪声(4kHz中心频率)115dB SPL 5小时刺激使耳蜗组织NO代谢产物的含量显著升高,血清TAC明显下降,以噪声刺激后3天最为显著,刺激后7天恢复到基础水平,并与听力损伤的程度相关。说明噪声刺激后耳蜗组织产生大量的NO及相关自由基,它们参与了噪声性听力损伤(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 2.外源性NO作用于耳蜗,对耳蜗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供体-硝普钠(20μl,100mM)经圆窗膜给药后,耳蜗组织NO代谢产物含量显著增多,血清TAC下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t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阈值提高,扫描电镜观察到毛细胞严重缺失,抗氧化剂α-硫辛酸能够减少硝普钠的耳毒性。提示外源性NO能模仿噪声对耳蜗功能和形态的损害,NO是声损伤中形成耳蜗功能和形态损伤的重要因素。 3.噪声刺激后耳蜗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 免疫组化显示,正常耳蜗组织中iNOS无表达或轻度表达,倍频程噪声(4kHz中心频率)115dB SPL刺激5小时后耳蜗组织iNOS表达增强,以Corti's器,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最为明显。提示噪声可通过各种途径使耳蜗组织细胞内iNOS活性增强,声损伤后耳蜗内产生大量的NO部分来源于iNOS活性增强。 4.声损伤中,外源性NMDA受体拮抗剂对耳蜗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MK-801(1㎎/㎏体重,i.p.)能降低倍频程噪声(4kHz中心频率)115dB SPL 5小时刺激产生的永久性阈移,减少耳蜗组织的NO代谢产物的含量,提高血清TAC,透射电镜观察到MK-801减轻噪声对内毛细胞及传入神经末梢空泡变性的损伤。提示在声损伤中,NMDA受体的激活,导致耳蜗组织内cNOS活性增强和NO形成发挥重要作用,阻断NMDA受体对永久性听力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5.NOS的竞争性拮抗剂对声损伤的影响 声损伤中,应用外源性NOS的竞争性拮抗剂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可降低噪声刺激后耳蜗组织NO代谢产物的含量、减轻听力损伤的程度,提高血清TAC,减弱耳蜗组织iNOS的表达。NO合成的底物L-精氨酸(L-Arginine,L-Arg)能逆转L-NAME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提示iNOS催化合成的NO参与噪声对耳蜗组织的损伤,L-NAME可通过抑制iNOS活性对NIHL发挥保护作用。 6.外源性抗氧化剂对声损伤的保护作用 声损伤中使用外源性抗氧化剂α-硫辛酸,能减少噪声刺激引起的阈值上升,减低耳蜗组织NO代谢产物的含量,提高血清TAC,降低耳蜗毛细胞缺失率。提示α-硫辛酸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的机制,发挥对声损伤的保护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NO及其形成的ROS是声损伤中耳蜗功能形态损伤的重要原因;噪声刺激后NOS的活性增强是NO大量产生的主要来源;噪声刺激后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是NOS的活性增强,形成NO及其自由基的重要环节,NMDA受体的拮抗剂可阻断这种作用;抑制iNOS的活性对NIHL发挥保护作用;声损伤中清除氧化自由基可对听力有保护效果。Glutamate-NMDA-NOS-ROS通路在声损伤中形成耳蜗功能和形态损害的一条重要途径。 HBP/PP/PVC共混体系的亚微观结构与性能 刁建志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等相关内容。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利用几种新型超支化高分子增容剂,改善PP/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流变行为和亚微观结构,以及多单体接枝聚丙烯增容剂改善PP/PVC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 PP为通用塑料之一,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建设、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电子、包装及建材家具等许多领域。但PP的韧性差,低温下表现为脆性,限制了PP的应用范围。 PVC也是一种通用型大吨位树脂,广泛用于化工、建筑、机械、轻工等部门,但成型加工温度范围窄,加工流动性差,从而使它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如果PP和PVC能够实现共混改性,则可以在性能上实现互补。由于PP和PVC的相容性极差,通过常规方法制得的PP/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较差。此外,由于PVC的流动温度和PP的熔点相近,使得PP/PVC共混物的加工成型存在一定困难。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较大的比例范围内,PP是基体,PVC是分散相。鉴于两种高分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共混改性使之形成具有良好性能的共混物,成为兼具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 本文通过加入多单体接枝聚丙烯[PP-g-(St-co-MMA)]、AB₂型超支化聚(酰胺酯)(AB₂HBP)、AB₃型超支化聚(酰胺-酯)(AB₃HBP)、AB₂型超支化聚(酰胺-酯)接枝聚丙烯(PP-AB₂HBP)及AB₂HBP/PP-g-(St-co-MMA),实验结果证明,上述增容剂可以改善PP和PVC的相容性,提高PP/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PP-g-(St-co-MMA)能够降低PP和PVC的界面张力、提高力学性能和相分散程度;AB₂HBP和AB₃HBP能够降低PVC的粘度;PP-AB₂HBP能够提高PP的粘度,从而减小PP相和PVC相的粘度比; AB₂HBP和PP-g-(St-co-MMA)同时加入共混物中,能产生的协同作用。AB₂HBP和PP-g-(St-co-MMA)反应产物也改善了界面粘接力。 通过研究上述增容剂对PP/PVC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流变行为的影响,本文作了如下工作: 1.利用SEM,SEM和X-射线能谱(EDS)联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等实验手段,研究PP-g-(St-co-MMA)对PP/PVC共混物的相容性的影响。SEM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入PP-g-(St-co-MMA)增容剂,能有效提高PP与PVC之间的粘接性,减小共混物中的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使得分散相粒径变小;在高PP和高PVC共混组成时,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为典型的“海岛”结构;在PP/PVC(20/80)组成时,PP/PVC形成两相连续相互贯穿的“互锁”结构,在PP/PVC(20/80)中加入PP-g-(St-co-MMA)有利于相反转区域变宽。当加入PP-g-(St-co-MMA)为6份时,PP/PVC(80/20)共混物的相容性达到最佳;当加入PP-g-(St-co-MMA)为8份时,PP/PVC(80/20)共混物的相容性反而变差。通过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得到了共混物中氯元素面分布图,并对氯元素面分布进行了粒径分布统计和面积计算,以及利用DSC等实验手段,也印证了PP-g-(St-co-MMA)能够提高PP/PVC共混物的相容性。 2.用AB₂HBP作为PP/PVC共混体系的增容剂。在PP/PVC(80/20)共混体系中,当加入3份的AB₂HBP时,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共混体系的抗冲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在所研究的加入HBP范围内,加入AB₂HBP的PP/PVC共混体系熔体表观粘度比未加入AB₂HBP的PP/PVC共混体系熔体表观粘度增大。当加入1份HBP时, PP/PVC共混体系熔体表观粘度达到最大,当加入HBP超过1份时,随着加入AB₂HBP量的逐渐增加,PP/PVC共混体系熔体表观粘度逐渐减小。PP/PVC共混物的拉伸强度的变化规律与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3.在PP/PVC/PP-g-(St-co-MMA)(80/20/6)共混物中加入1份AB₂HBP时,就可以很好地改善共混物的相容性,使共混物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同时使共混物的熔体表观粘度达到较小值。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还没有发现用其它增容剂使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粘度协调一致的研究报道。结果还表明该共混物熔体属于假塑性流体。SEM研究结果证明了AB₂HBP/PP-g-(St-co-MMA)增强了PP/PVC的界面粘结,减小了共混体系的分散相平均粒径尺寸。 4.PP-AB₂HBP增容PP/PVC共混物的研究结果证明,加入少量的PP-AB₂HBP就能提高PP/PVC共混物的拉伸强度,而PP/PVC共混物的抗冲强度基本不变。SEM的结果确认了PP-AB₂HBP能够有效改善PP/PVC共混物的相容性。 5.在PP/PVC(80/20)共混体系中,当加入3份AB₃HBP时,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PP/PVC/AB₃HBP共混体系的熔体表观粘度大于PP/PVC共混体系的熔体表观粘度。SEM证明了AB₃HBP增强了PP/PVC的界面粘结作用,减小了共混体系的相分离程度。 6.比较PP-g-(St-co-MMA)和PP-AB₂HBP增容改性PP/PVC(80/20)共混物的亚微观结构照片可知,在PP/PVC(80/20)共混物中加入PP-g-(St-co-MMA)达到6份时,相容性最佳;而在PP/PVC(80/20)共混物中加入PP-AB₂HBP为10份时,相容性最佳。 7.比较AB₂HBP和AB₃HBP增容改性PP/PVC(80/20)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同样是加入3份的AB₂HBP和AB₃HBP时,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均达到最大值,但AB₃HBP/ PP/PVC(80/20/3)的拉伸强度要比AB₂HBP/PP/PVC(80/20/3)大。 8.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初步探讨了上述增容剂对PP/PVC共混物的增容机理,主要因素归纳以下:(1).氢键的相互作用;(2).反应性共混;(3).“滚珠”作用;(4).取向排列;(5).极性作用。由于影响PP/PVC共混物增容的因素较多,详细的增容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腺病毒载体介导转染CD基因抑制大鼠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刁彦鹏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目的 内膜增生(IH),是静脉通过手术等途径进入动脉血流系统后,产生的一共性病理变化。临床常见于多种血管成形术后,其特点为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大量积聚,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术后1-2年约20%-40%患者发生移植静脉狭窄,术后10年则有40%-60%患者发生狭窄和闭塞,严重影响了术后远期疗效。 多年来,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从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手术技术以及药物治疗等多方面入手,寻找解决内膜增生的方案,但均未能取得理想的疗效。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它通常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一些有治疗价值的外源性基因通过一定载体(如腺病毒等)导人体内,通过修复/替代失去正常功能的基因,或抑制某些基因的过度表达,来达到治疗的目。 自杀基因是诸多基因治疗种类中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自杀基因可使无毒性的原药代谢为有毒性的产物,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并通过旁观者效应杀死周围的细胞。CD基因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自杀基因,可将5-氟胞嘧啶(5-FC)脱氨基转换成5-氟尿嘧啶(5-FU)。5-FU在体内被代谢为5-FUMP和5-FdUMP,前者能整合入RNA代替UTP,从而抑制rRNA和mRNA的合成,后者可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从而抑制DNA的合成。 自杀基因最早应用在肿瘤的治疗中,在培养细胞和动物模型中都有较好疗效。在兔股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模型中,转CD基因可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内膜增生。但转CD基因是否抑制静脉内膜增生及其可能机制,尚少见报导。本实验针对平滑肌细胞增生为特点的病理变化。 姻亲关系的秩序与意义——以山东枣庄红山峪村为个案 刁统菊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枣庄红山峪村的实地调查,从补充宗族范式的角度出发,加强宗族与宗族之间的联姻这个维度的研究,探讨姻亲关系的秩序与意义,以充实对中国农村社会亲属关系结构的认识,进而增加对乡土社会结构特征的理解。 全文包括绪论、正文与结论三部分。正文共六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红山峪的自然地理、人口状况、社会经济以及村落社会的建构方式、姻亲称谓等进行了概略性的描述,目的是为下文提供一个自然与社会背景。 第二章从各个角度考察村落的通婚圈,认为通婚圈是呈现传统社会生活与文化活动的空间场域,是某种人文社会的区位。人们在选择通婚对象时,通婚村落的社会位置和物理距离是人们关注的主要方面,它们对于维护姻亲关系的秩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一个整体,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的资料,展示婚姻偿付制度对姻亲关系的建构和生育对姻亲关系的维护与延续意义,以及丧葬仪式对姻亲关系的展演与重组。通过在人生仪礼中“行来往”,姻亲关系的建构及其观念和秩序都有较为全面与充分的展演。仪式不仅是象征文化的表演平台,它同时也以操演的方式表达了社会的理想文化,是一种维护社会结构的活动文本。 第五章表明了仪式对姻亲关系有一个统一的表达,那就是两个联姻家族之间存在着一种阶序性关系,这种关系若在地域上以一个核心通婚圈为范围,在时限上以两三代为长度,那么两个联姻集团之间无论交换还是地位最终都能实现平衡,但这种平衡并非是在同时、同地实现的,因此是一种“不对称的平衡性”。对姻亲关系理念有所影响的还有情感方面与经济方面,二者看似是对阶序性关系的违背,实际上却是对它的补充。 第六章讨论了姻亲关系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从姻亲之间的阶序性关系来看,给出妻子集团必然享有接受妻子集团的多方面的帮助,因此人们更愿意增加与不同家族的通婚关系。姻亲关系对宗族制度既有促进合作力、增强凝聚性的一面,也有加速分裂、强调分立的一面。由于父系社会的宗族始终以男性的血缘传承为线索,而姻亲关系自身却具有多向性以及代际相延的短暂性,这决定了它始终无法与宗族在观念上相提并论。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研究姻亲关系有助于增加对乡土社会亲属制度以至社会结构的认识,并且姻亲关系在生活的实际操演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发挥着宗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联姻家族之间由于女人的流动存在着一种阶序性关系,这种关系划定了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确保了姻亲关系对生活的支持功能。姻缘关系轴线是一种与血缘关系轴线不同的社会联结手段,与父系继嗣通过血缘关系牵连的大多是一个村落相比,女人的流动建立起来的姻亲关系却以一定的秩序在族际、村际互动中展开,其结果是地域社会的形成。 外周型苯二氮(艹卓)受体在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探讨 刁玉刚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目的在溶栓、不稳定心绞痛、心内直视手术、心肺移植、冠脉搭桥手术和心肺复苏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仍无法完全避免。防治器官IRI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Murry等于1986年首先报道在心肌细胞中存在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现象,相继研究发现药物预适应可产生类似于IPC的保护作用。深入研究表明,线粒体损伤是导致IRI心肌不可逆损伤的重要原因,因而线粒体在IRI器官保护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在线粒体膜通透性调节中,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PTP)起决定性作用。线粒体参与细胞凋亡的早期过程是线粒体PTP开放,使线粒体内外H+梯度消失、呼吸链脱偶联、能量产生中断、基质肿胀并导致外膜破裂,释放出细胞色素C等各种活性蛋白。从而进一步激活caspase级联瀑布式反应,导致细胞凋亡。外周型苯二氮革类受体(peripheral benzodiazepine receptor,PBR)是一种线粒体外膜蛋白,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channel,VDAC)和核苷酸腺嘌呤转位体(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ANT)共同组成线粒体PTP。PBR广泛存在于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及血液细胞中,并参与调节线粒体PTP的开放。因此,确定PBR及其配体在线粒体、细胞和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在建立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测定PBR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观察PBR对缺氧复氧损伤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蛋白激酶C表达及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等蛋白表达的影响,旨在阐明PBR参与调控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的机制。并进一步选用目前临床常用的苯二氮(艹卓)类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观察其对缺氧复氧损伤所致细胞凋亡和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与PBR的关系,为临床麻醉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2~4d龄的Wiser大鼠,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实验试剂PK11195(Alexis,美国);Ro5-4864(Biomol,美国);咪达唑仑(上海罗氏大药厂);Bcl-2/Bax兔抗鼠多克隆抗体(即用型)(Santa,美国);Caspase-3、PKC-Epsilon兔抗鼠多克隆抗体(Neomarker,美国);HistostainTM PlusKits SP 9000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ZLI-9108浓缩型DAB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公司);Furo-2/AM、碘化丙啶(Sigma,美国);胰蛋白酶(1:250)(Amresco,美国);DMEM培养基(Gibco,美国);极品胎牛血清(天津灏洋生物);FITC-Annexin V(宝灵曼,德国);Trizol(Invitrogen,美国);One step RT-PCR试剂盒(Promega,美国);聚偏二氟乙烯(PVDF)蛋白印迹膜(Bio-Rad,美国);PBS等其它试剂为国产分析纯。3、主要实验仪器(1)振荡水浴箱(GFL THERMOLAB,美国)(2)超低温冰箱(SANYO MDF-U,日本)(3)旋涡振荡器(VORTEX-2 GENE,美国)(4)水平板电泳系统(BIO-RAD Sub-cell GT,美国)(5)通用电泳仪(BIO-RAD PowerPac200,美国)(6)台式低温高速冷冻离心机(Sigma 3K30,美国)(7)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KENDRO/HERAEUS,德国)(8)细胞培养专用超净工作台(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中国)(9)倒置显微镜(OLYMPUS AX70,日本)(10)水平摇床(GFL,美国)(11)显微图像分析系统(Olympus AX70/Coolsnapfx/MetaMorph,日本)(12)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余姚TDW,中国)(13)自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仪(Alphainnotech ChemiImager 5500,美国)(14)小型垂直电泳仪(Bio-Rad Mini-ProteinⅢ,美国)(15)半干转印仪(Bio-Rad Seimidry transfer system,美国)(16)自动封膜仪(江苏仪器设备公司,中国)(17)HEIDOLPH DIAX900型匀浆机(德国)(18)PTC-100型PCR扩增仪(美国)(19)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BD,美国)(20)GLS-700D型数码凝胶扫描分析系统(上海,中国)(21)A-200 Ds电子天平(美国)(22)B-Brown微量泵(德国)(23)超纯水装置(MILLIPORE MILLI-Q,美国)(24)实验室制冰机(ZIGERA 2BE-70-35,德国)(25)恒温振荡培养箱(GFL,德国)(26)小型台式离心机(SIGMA 1-13,美国)(27)PH计(WTW InoLab,德国)(28)电动高压消毒锅(HIRAYAMA HVE-50,美国)(29)HSS-1数字超级恒温浴槽(成都仪器厂,中国)(30)倒置相差显微镜(OLYMPUS,日本)(31)培养皿、培养板、培养瓶、离心管等(Corning,美国)实验方法1、心肌细胞培养和鉴定2~4d龄的Wister大鼠,雌雄不拘,采用改良的Simpson法分离心肌细胞,胶原酶和胰蛋白酶分次消化,收集细胞,利用贴壁速度的差异去除贴壁的非心肌细胞。细胞接近融合呈整体搏动,开始实验。心肌细胞成活检查和鉴定:采用0.4%胎盘兰染色,不着色者为存活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变化,培养4~5d后可形成细胞簇,并出现同簇细胞的同步搏动。电镜下观察可见心肌细胞肌节清楚,确认心肌细胞培养成功。2、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培养至融合状态的细胞先用99.9%高纯氮气饱和15min的低糖DMEM培养液换液,置于缺氧复氧装置中,充入99.99%高纯氮气置换装置内空气造成缺氧,气体通过滤过装置除去细菌等微生物,调节气体流量计使气体流速为5L/min,5min后关闭进出气阀门,放入5%CO2培养箱37℃培养30min。复氧时迅速打开装置,用含2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营养液换液后置于培养箱中正常培养2h,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3、实验分组和取材将培养至融合状态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七组,即C组(空白对照组)、HR组(缺氧30min复氧2h组)、P组(PK11195组)、R组(Ro5-4864组)、M组(咪达唑仑组)、PR组(PK11195+Ro5-4864组)和PM组(PK11195+咪达唑仑组),P、R、M组在缺氧前30min于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终浓度10-4mol/L PK11195、Ro5-4864和咪达唑仑;PR组和PM组在缺氧前30min加入以上浓度的两种药物共同孵育,然后再进行缺氧复氧。模型建立成功后,培养皿内爬片细胞以4%多聚甲醛固定,-4℃冰箱保存,用于免疫组化染色,另一部分活细胞直接进行细胞内钙测定。培养瓶内的融合细胞,收集于冻存管,液氮速冻后-70℃保存,用于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4、检测指标(1)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PBR mRNA表达TRIZOL裂解各组细胞后进行总RNA的提取,测定样品OD 260/280确定RNA质量。一步法RT-PCR,按Promega公司逆转录反应试剂盒使用说明操作。PBR目的基因预扩增片段为526 bp:上游引物5’CAGAATTCATGGCCCCGCCCTGGGTGCC3’下游引物5’ACGGA TCCTCACTCTGGCAGCCGCCGTC3’内对照β-actin预扩增片段为700bp:上游引物:5’GTGGGCCGCTCTAGGCACCAA3’下游引物:5’CTCTTTGATGTCACGCACGATTTC3’按试剂盒说明加入反应体系。逆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反应条件为42℃30min,95℃5min。直接进入第二链cDNA合成及PCR扩增,反应条件为94℃变性40s,60℃退火40s,72℃延伸60s,30个循环,最后72℃5min结束,4℃保存。取8ulPCR产物于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在溴酚蓝指示剂到达凝胶底部边缘时停止电泳。以溴化乙啶液(1ug/ul)覆盖凝胶,染色5min自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仪下观察拍照。测定电泳条带密度值。(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测定Caspase-3蛋白表达经无菌处理后的盖玻片置于24孔培养板中,细胞培养方法同前,在复氧后2小时取出生长有细胞的盖玻片,冷丙酮固定30min,SP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染色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DAB显色,苏木素轻度复染,脱水,透明,封片。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Olympus AX70/Coolsnapfx/MetaMorph)图像处理分析仪检测,每组在高倍镜下(×400)随机选择6个视野自动计数100个细胞,测出Caspase-3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3)免疫蛋白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测定Bcl-2、Bax和PKC蛋白的表达分别裂解各组细胞,收集上清,测定蛋白质浓度,然后按每个电泳孔道加入50μg蛋白混合样品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转膜。先后加入一抗(Bcl-2、Bax、PKC兔抗鼠多克隆抗体,稀释度为1:500)和二抗(羊抗兔单克隆抗体,稀释度为1:5000)与进行杂交。然后进行化学发光反应(ECL),洗片,在自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仪上分析各电泳条带的蛋白含量。(4)流式细胞仪FITC-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模型建立成功后,收集细胞,孵育缓冲液洗涤,标记溶液重悬细胞,室温避光孵育10~15min,离心沉淀细胞,孵育缓冲液洗涤。加入荧光溶液(将FITC-Annexin V和PI加入到孵育缓冲液中,终浓度均为1μg/ml),4℃避光孵育20min。流式细胞仪激发光波长488nm,波长515nm的通带滤器检测FITC荧光,另一波长大于560nm的滤器检测PI,CellQUEST软件分析实验结果。(5)Meta Flour单细胞内钙测定系统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细胞首先用1mmol/L Fluo-2 DMSO孵育液37℃标记15min,避光温和搅拌,然后用缓冲液洗掉未结合的荧光探针,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510nm),利用Meta Flour软件测定标记细胞的荧光强度,间接反映钙离子浓度。5、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 T3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1、HR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组细胞凋亡明显减轻,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R组细胞凋亡与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H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M组细胞凋亡明显减轻,与HR组差异显著(P<0.01),与PM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HR组细胞PBR表达明显下调,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R组PBR表达上调,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R组与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H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M组PBR表达与HR组、PM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HR组Bcl-2表达明显下调,Bax表达明显上调,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R组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R组Bcl-2表达明显下调,与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组Bcl-2表达上调(P<0.01),Bax表达无明显影响。PM组Bcl-2表达明显下调,与M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4、HR组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组Caspase-3表达上调,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R组Caspase-3表达明显下调,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R组Caspase-3表达上调,与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组Caspase-3表达下调,但与H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5、HR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增加,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R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增加,与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H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无明显变化,与HR组、PM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6、HR组细胞PKC表达明显降低,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组细胞PKC表达增加,与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R组PKC表达明显降低,与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H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组细胞PKC表达无明显变化,与H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讨论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在细胞凋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膜电位下降、呼吸链脱偶联、能量产生中断、ROS产生及线粒体基质肿胀,终致外膜破裂并释放出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IF)、多种降解酶、caspase前体等各种活性蛋白,激活procaspase-3为有活性的Caspase-3。进一步水解包括细胞调节、细胞信号转导、DNA修复、组织平衡、细胞存活等环节中重要的蛋白,最终导致细胞坏死和/或凋亡。在线粒体膜通透性调节中,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permeability transitionpore,PTP)起决定性作用。外周型苯二氮(艹卓)类受体(PBR)是一种线粒体外膜蛋白,是线粒体关键膜复合物PTP的重要组成部分。PBR参与调节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并参与调节线粒体PTP的开放和细胞凋亡。Caspase-3又称CPP32(cysteine protease protein),是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员,是凋亡过程中最主要的终末执行酶。抑制Caspase酶活性可能成为防治缺氧复氧损伤的关键环节。Bcl-2亚家族可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具有很强的抗凋亡作用,对Caspase依赖和非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均有抵抗作用。Bax亚家族可在线粒体膜上形成多聚体影响线粒体的完整性,从而促进细胞凋亡。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为存在于细胞浆内由钙活化的磷脂依赖性丝/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过众多位于膜上和胞浆内的底物蛋白磷酸化而发挥广泛的生理作用,是IRI细胞保护作用的重要环节。而钙离子是目前所知惟一能穿过线粒体内膜传达信号的胞内第二信使,对细胞的多种功能发挥调节作用,胞质和线粒体内的钙浓度变化在细胞及膜损伤中起关键作用,[Ca2+]i受很多因素的影响,PKC是关键的调节介质。本实验应用大鼠心肌细胞缺糖缺氧及复氧损伤模型被认为能较好模拟真实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同时可排除在体和离体整体心脏缺血模型中难以控制的神经、体液、激素及心脏各类细胞的相互影响。研究显示缺氧复氧可损伤心肌细胞,引起其结构功能改变,使细胞凋亡增加。并伴有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Caspase-3蛋白于缺氧复氧后表达明显增强。PBR激动剂Ro5-4864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肌细胞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减少细胞凋亡。此作用与抑制Caspase-3活化、上调Bcl-2和下调Bax表达,以及活化PKC、维持钙稳态、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有关。其作用可被PBR的特异性拮抗剂PK11195所逆转,证明是PBR依赖性的。PBR抗凋亡作用是通过线粒体的早期变化起作用的,包括降低线粒体膜通透性、抑制Caspase-3的活化及上调Bcl-2等。这些结果与在H2O2处理的造血细胞中PBR抗凋亡保护作用相一致。该研究还表明转染PBR可提高细胞对H2O2损伤的抵抗力。同样的研究也显示,在人淋巴细胞株U937中以H2O2诱导氧化应激模型,PBR激动剂具有抗凋亡保护作用。PBR特异性激动剂SSR180575和Ro5-4864能防止H2O2引起的氧化磷酸化损伤,对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还有研究证明,PBR参与调节IR后肾小管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并在肾功能障碍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PBR激动剂SSR180575对鼠肾脏的IRI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临床常用的苯二氮(艹卓)类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除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外,对缺氧复氧所致心肌细胞凋亡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该作用是非PBR依赖性的,并且与细胞钙稳态和PKC信号通路无关。可能是通过抑制Caspase-3活化,上调Bcl-2表达实现的。PBR激动剂可保持线粒体完整性、减少细胞凋亡,减轻细胞损伤,保护心脏功能。这一结果阐明了缺氧复氧所致细胞凋亡通过PBR调节的新机制,为预防和治疗IRI提供了可能的干预手段。有关PBR对应激反应的调节通路尚不完全清楚,仍需做大量的工作及深入的研究来阐明。结论1、PBR参与调节缺氧复氧损伤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PBR基因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凋亡程度相反,表现出抗凋亡因子的特征。2、PBR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所致的细胞凋亡的与抑制Caspase-3活化,上调Bcl-2和下调Bax表达,以及活化PKC,维持钙稳态,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有关。3、咪达唑仑可减轻缺氧复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是非PBR依赖性的,与抑制Caspase-3活化,上调Bcl-2有关。 新时期中国社会人道主义思潮研究 刁世存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新时期以来的二十多年,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可以和五四时代相提并论的两个最为主要的思想启蒙与全面革新的时代之一。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其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性复归、人道主义,以及从各个方面发出的人的呐喊,成为新时期伊始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时代最强音,人道主义思潮以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声势之烈、影响之深尤为引人瞩目,它不仅真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中展示出新时期的特点,而且表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本文在充分占有各种材料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这个当代中国史上特殊的思想文化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客观的展示。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涌起,首先是对以“文革”为其发展顶峰的极左思潮及其对人的惨烈的摧残与凌辱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对五四以来人道主义在中国艰辛而又曲折的历史命运的重新认识;又与人道主义在西方的历史演进及其在中国的早期萌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涌入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存在历史因缘。从根本上来说,人道主义思潮是在改革开放、冲破“禁区”的历史大气候下出现的,与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相适应的,旨在争取和确立人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合法地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不仅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指导,同时还交织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初澜:“伤痕文学”的崛起和“人道主义热”;高潮:围绕周扬讲话展开的争论与胡乔木批判文章的发表;沉寂:在“一边倒”形势下的反思;变奏:“一个共识”与“两大走向”。1978年前后标志着人性复苏的伤痕文学崛起于中国文坛,揭开了人道主义思潮的序幕,促发了理论界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全国大讨论。人道主义热的形成,推动了讨论的深入发展和人道主义思潮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以1983年3月全国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围绕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讲话展开的争论,及1984年初胡乔木批判性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发表为标志,讨论达到高潮。此后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发生了由绝大多数肯定到几乎是一边倒的否定的变化,人道主义思潮开始趋于沉寂,但并未偃旗息鼓,而是在对80年代前期讨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90年代以来逐步演变成两大走向,并在世纪之交获得了广泛的共识,而且凝结在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战略中。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不仅在学术理论界受到广泛关注,在文学、哲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所表现,而且成为整个社会所热烈欢迎的对象。人们以人性状况来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和历史,开始是对“文革”中林彪、江青集团违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倒行逆施、丧失人性、惨无人道的罪行的揭露和批判,逐渐导致对马恩列斯毛的若干经典论著及其观点,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在人性、阶级性和共同人性,社会主义和异化,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人的问题研究与社会现代化等问题上,展开了各个层次的探讨,实质是从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角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恢复受极左政治路线迫害的人的基本权利,肯定人的价值,以确立合乎人道的民主政治,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复兴,是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产物。在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上,它具有明显的特征: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其他运动相比,自发性与广泛性;与以往论争对照,历史感与西化倾向;从学术角度观察,情绪化与政治化;从指导思想考虑,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与再认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使人道主义思潮中有待深入的学术探讨困难重重,难以为继,其经验教训发人深省。但是它毕竟在推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实践以及社会面貌与学术发展发生巨大变革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人道主义思潮的最重要成果——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创立,成为我们完成反封建的现代思想启蒙,塑造中国现代意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以更为宽广的路径和更富理性的形式发展的凝聚,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精髓,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开辟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 零准备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刁节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曾经是现代中央银行体系下对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管制措施之一,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也作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已发生改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不断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甚至逐步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转而采用零准备金制度,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头寸保持着一个很低的水平,主要是为了满足结算需求,在央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已不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使用,同时,以上国家的中央银行逐步放弃了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量增长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而转向控制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本文第一章指出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由于零准备金制度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但它产生的影响还仅限于这些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层面;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对零准备金制度理论以及零准备金制度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研究相对于货币政策操作实践来说还比较少,而国内的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文献对这种制度提及更少,也没有学者对零准备金制度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从微观方面来看,正准备金制度下和零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模式有着很大不同,目前国内外学者也还没有对此进行过研究,这些都给本研究留有较大空间。因此,本文以零准备金制度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对其出现背景、操作所依托的经济技术条件、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等方面进行考察,这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这些研究对于建设我国新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第二章分析了零准备金制度出现的背景: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电子货币的产生,货币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央行对货币量的控制变得几乎不可能,这使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同时,金融创新也为零准备金制度实施提供了技术基础;新旧巴赛尔协议都有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要求,这使银行在审核贷款时变得更加谨慎,必然会对借款人的资金成本和信贷的可得性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或者直接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可以使商业银行更自由地发放贷款。以上情况都说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正在走向消亡,零准备金制度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 本文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加拿大、英国、新西兰和墨西哥等四个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国家在实行该制度前后货币政策操作的变化,分析了这几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支付体系的关系,考察了储备余额和短期利率变动的关系。考察的结论:只要一个国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供给有足够弹性,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准备金制度变得不是那么关键了。 本文第四章讨论了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和零准备金制度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在有法定要求的准备金制度下,中央银行采用法定准备金制度安排来制造结构性流动性短缺,在存款和准备金之间建立外生的数字化联系,以此方式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而法定准备金主要起制造流动性短缺和稳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的作用;而在零准备金制度下,虽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缴纳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但这并不会对货币乘数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利率走廊调控方式成为这一制度背景下中央银行调控市场利率的主要方式,而通货膨胀目标制则成为零准备金制度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框架设定;此外,在零准备金制度下,不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政策操作中的透明度、责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货币政策实践中,中央银行可以对公众的预期进行准确的引导,更有效地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最终效果。 本文第五章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的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不同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行为。在正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根据法定准备金要求的数量以及对每个交易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波动的预测来决定持有准备的数量,在准备金缴纳是按保持期平均计算的制度规定下,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激励下往往在正常的保持期内不惜通过透支来获取利息收入,而在保持期的最后一天,为了满足法定准备金要求,大量的储备需求导致短期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而这一问题,在零准备金制度下则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通过对比这二种不同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储备管理行为,可以得出结论,零准备金制度将从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简化商业银行储备管理决策以及帮助中央银行实现控制商业银行每日零结算头寸等几个方面提高了储备市场的管理效率,并有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 最后,本文回顾了我国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无论是政策功能,还是具体制度设定,准备金制度在我国都有了较好的应用和充分的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即:较高的准备金率不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准备金计提方式不具备稳定货币供给及市场利率的作用,准备金付息制度和营业税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扭曲,并且一次性准备金率调整无法解决渐进式货币供给增长。正基于此,我国在未来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中,应当考虑进一步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结构和逐步取消准备金付息制度的基础上,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从而逐渐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政策调控。 综上述所述,论文分析总结了零准备金制度理论研究和其在世界各国实践情况,以及零准备金制度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变化对商业银行储备管理的影响。当前中国准备金制度还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这些成果可能对中国的准备金制度改革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构架。基于上述研究,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其一,对零准备金制度下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变进行了理论总结,认为创造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是正法定准备金制度下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操作基础;而在零准备金制度下,利率走廊是中央银行进行政策调控的主要工具,通货膨胀目标制则是实行零准备金制度的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制度框架设定。 其二,通过建立商业银行储备管理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准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储备管理行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与正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相比,零准备金制度不但会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简化商业银行的储备管理决策,而且能够提高中央银行的储备市场管理效率,以及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 其三,从理论上总结了零准备金制度的实行所需要依托的条件,并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实,指出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施零准备金制度的基本条件,因此法定准备金在我国仍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其四,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准备金制度中的问题,提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当进一步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结构和逐步取消准备金付息制度的基础上,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从而更多地使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调控。 利率仿射模型与二次模型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刁羽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本文在仿射模型和二次模型的框架下,运用有效矩估计方法,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了参数估计、模型设定检验和相关的矩条件的检验,并在参数估计的基础上,得出了样本期限结构曲线,在比较样本期限结构曲线对于现实期限结构曲线的拟合效果后,本文得出了对于利率衍生产品建模、定价以及确定避险套利策略的一些规律,这对于现在已经在交易的国债远期和利率互换以及众多的含权金融债甚至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和避险套利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序言,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和布局、创新之处,不足之处这些问题都做了一个交待;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从早期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到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作了一些梳理;第三章是利率模型导论,本章对于为什么在利率产品(包括作为基础产品的债券以及其他期权期货互换等衍生产品和)定价中为什么要引入利率模型作为工具给出了一个逻辑上的分析,同时本章也给出了利率模型构建的整个过程;第四章是对仿射模型和二次模型的梳理和对原始文献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本章把一些作为结论直接给出的命题作了推导,对一些细节进行了重新论证;第五章介绍了第六章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实证研究的制度背景。本章从中国债券市场的历史沿革、发展、不足之处以及完善都作了一个扼要的介绍,这便于对第六章的实证结果进行经济意义的解释;第六章是本文的实证部分,本章运用有效矩估计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设定以及矩条件的假设检验,并且利用估计出来的参数得到了瞬时利率、6个月到期、2年到期、10年到期的样本期限结构曲线,在和实际期限结构曲线相比较后,本章得到了对不同期限的利率产品定价的一些可供参考的规律;第七章是结论部分,本章对上面的分析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给出了几个继续研究的方向。 通过上面七章的分析,本文的结论如下: 1.对于高斯模型A₀(3)的模型设定不管是用银行间的数据还是交易所的数据,有关A₀(3)模型设定的假设在很高的置信度下被拒绝了;其矩条件在交易所市场上,假设“波动率表达式里面的“水平效应”矩条件都为0”和假设“残差的所有的相关系数模型中的矩条件都为0”被拒绝;在银行间市场上,除了假设“所有的GARCH模型矩条件都为0”,其他3个矩条件都被拒绝了。 2.A₁(3)的模型设定在交易所市场的数据在很高的置信度下被接受了,但是用银行间市场的数据,模型设定被拒绝了。其矩条件在交易所市场上,除了“波动率表达式里面的水平效应矩条件都为0”和“残差的所有的相关系数模型中的矩条件都为0”被拒绝,其他的矩条件“所有的VAR矩条件都为0”以及“所有的GARCH模型矩条件都为0”被接受;在银行间市场上,A₁(3)矩条件检验的4个矩条件出现了和交易所相同的结果。也是拒绝“波动率表达式里面的水平效应矩条件都为0”和“残差的所有的相关系数模型中的矩条件都为0”;接受“所有的VAR矩条件都为0”以及“所有的GARCH模型矩条件都为0”。 3.QTSM3的模型设定检验无论用交易所市场还是银行间市场的数据在很高的置信度下被接受了。矩条件检验在交易所市场上,除了“残差的所有的相关系数模型中的矩条件都为0”被拒绝,其余检验都被接受;在银行间市场上,除了“残差的所有的相关系数模型中的矩条件都为0”和“所有的VAR矩条件都为0”被拒绝,其余原假设都被接受。 17 COX-2在大鼠排卵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 COX-2在大鼠排卵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 刁红录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环氧合酶(COX)是前列腺素合成的终端限速酶,具有两种亚型,即COX-1和COX-2。以前的研究表明,COX-2基因敲除的小鼠是不孕的,并且排卵、受精、着床以及蜕膜化均出现异常。最近的研究表明,COX-2基因敲除小鼠的生殖缺陷主要依赖小鼠的遗传背景,与小鼠的品系相关。COX-1和COX-2在大鼠生殖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还未见报道。本论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了COX-1和COX-2在大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情况。在妊娠第4-5天,COX-1在腔上皮的免疫染色明显增强。在早期妊娠第6天,在子宫腔上皮上能检测到较高水平的COX-1免疫染色,在腔上皮下基质能检测到较低水平COX-1免疫染色。在第7天,在腔上皮和初级蜕膜中仅能够检测较低水平的COX-1免疫染色。随着妊娠的进行,在妊娠第8-9天的整个蜕膜中能检测到较低水平的COX-1免疫染色。在妊娠1-5天,检测不到COX-2蛋白和mRNA的表达。胚胎着床后,在着床胚胎周围的腔上皮下基质细胞中可检测到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着妊娠的进行,在早期妊娠第7-9天,COX-2主要在子宫系膜侧的基质细胞中表达。此外,还利用尼美舒利(Nimesulide)和尼氟灭酸(Nflumic acid)两种COX-2的抑制剂研究了COX-2在大鼠排卵、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抑制剂都能够抑制24日龄大鼠和性成熟大鼠的排卵。为了研究COX-2抑制剂对大鼠着床和蜕膜化的影响,我们选择在大鼠早期妊娠的第4天晚(20:00)和第5天早(08:00)给大鼠腹腔每天注射尼美舒利(40㎎/㎏),直到取材为止,每天计算着床位点的数目,并称着床位点的重量。尽管尼美舒利对大鼠着床位点数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能够显著地减少着床位点的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尼美舒利处理后,大鼠的妊娠期明显增长,大鼠的窝产仔数和出生仔重显著减少。此外,尼美舒利和尼氟灭酸能够显著减少大鼠人工诱导蜕膜化子宫的蜕膜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尼美舒利能够抑制或者减弱COX-2、PPARδ、HB-EGF、Snail、 phospho-STAT3、phospho-p38 MAPK以及Vimentin的表达,而COX-1在腔上皮下基质中的表达有所增强。 总之,尼美舒利能够显著减少大鼠的排卵数,延迟大鼠胚胎着床和蜕膜化。减少窝产仔数和仔出生重,并且延长妊娠期。这些结果表明,COX-2可能在大鼠的排卵、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P22~e蛋白经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肝细胞凋亡的研究 刁志宏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急慢性肝炎中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如肝小叶内的点状坏死和汇管区边缘的嗜酸性坏死的实质均为凋亡,表明肝细胞凋亡是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理现象,与肝组织炎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一贯认为凋亡是细胞主动的死亡过程,不引起炎症反应,但这与临床现象并不符合。可能只有在凋亡细胞迅速被吞噬而无毒性物质漏出时,才不引发炎症反应。如凋亡细胞数过多或吞噬细胞识别、吞噬能力存在障碍,细胞内容物释放,将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之间可能有多方面的关系,HBV蛋白可能是调控肝细胞凋亡的一个必要因子。因HBV的X蛋白有多种活性,能调控细胞内的多种信号转导路径,故一些学者首先研究其对肝细胞凋亡的作用。但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X蛋白与P53结合抑制凋亡、而促使细胞的恶性转化;最近的研究还表明X蛋白抑制Caspase 3的活性、或通过上调SAPK/JNK信号抑制Fas介导的凋亡;但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结合则提高凋亡的敏感性,或通过其反式激活强化凋亡。提示同一病毒蛋白在肝细胞的不同情况可起完全相反的作用,也促使我们思索HBV是否还有某一成份能较稳定抑制肝细胞凋亡。HBV有2个核壳的开放读框,其一指导合成21kDa的P21蛋白(hepatitis Bvirus c agent, HBcAg),是病毒核壳的结构成份;另一产生25kDa的前C/C蛋白,(终产物hepatitis B virus e agent, HBeAg)是免疫的调节因子,与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关系最为密切。其在内质网膜上截去信号肽后成为P22~e。P22~e的大部分进入内质网,水解除去羧基端的肽段形成17kDa的HBeAg后才能向细胞外分泌。小部分P22~e仍滞留于肝细胞浆内,长期以来对滞留的P22~e在感染中的作用不明。在对HBV前C/nt 1896终止密码子变异的研究中,发现细胞内的P22~e能与HBcAg形成杂合的核壳结构而抑制病毒颗粒的包装过程,故前C/C蛋白的缺失可导致病毒高复制。但我国的慢性HBV感染在血清HBe转换时出现的前C变异,常伴随病毒复制序列水平降低,这与其具有高复制能力似相矛盾。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前C变异株诱导感染肝细胞凋亡促使病毒清除,与HBeAg抑制免疫而增强病毒复制符合,从而提出:P22~e蛋白是否有抑制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本实验室刘定燮博士在博士研究中,曾经阐明了表达P22~e蛋白的HepG2细胞有抑制甲氨喋呤,环孢素A等诱导凋亡的作用,但是对于抑制凋亡的分子途径仍未进一研究。我们发现P22~e的后一段序列(AA23-73)与Fas(接收凋亡信号的细胞表面分子)死亡区结合蛋白(FADD)的死亡效应区(DED)有23.5%的同源性。肝细胞通过FADD对TNFα敏感而诱导凋亡,已知有与DED氨基酸同源序列的Ⅱ型单纯疱疹病毒E8蛋白和传染性软疣病毒MC159蛋白,能抑制Fas抗体(一种促效抗体,agonist antibody)和TNF诱导的细胞凋亡,HBV的P22~e蛋白可能也有相同的作用,但迄今尚无研究报告。滞留的P22~e通过TNF-TNFL、Fas-FasL中哪一条途径抑制细胞凋亡,目前仍未见相关研究论文发表。Tai等发现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的肝脏和HCV核心转染的细胞中都有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的激活,HCV感染的肝脏较正常者更易见到NF-κB的核染色,HCV核心转染的细胞中NF-κB激活产生对TNF诱导凋亡的抵抗,用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抑制NF-κB活化能使敏感性恢复,这些结果提示HCV感染可能通过激活NF-κB抑制凋亡,且HCV能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使得病毒持续存在,从而可能形成肝癌。也有报道HBV的X蛋白可激活NF-κB或经NF-κB抑止HepG2凋亡。一贯认为NF-κB在肝胚胎瘤发展以及肝细胞再生时,是一个基本的、必需的“生存因子”;而且NF-κB还被证实是细胞在各种外界刺激作用下起主要调节作用。一些病毒诱导的宿主细胞凋亡反应与NF-κB激活有关,病毒感染后激活的NF-κB可能是激活天然免疫从而产生抗病毒活性的快速途径。NF-κB在肝脏病变中的作用究竟是通过TNF-TNFL还是Fas-FasL途径,目前仍未见相关研究。NF-κB在成熟B细胞和浆细胞中发现的这种蛋白能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内含增强子的特异性序列结合,该序列由10个核苷酸组成(5-GGGACTTTCC-3),命名为NF-κB。NF-κB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是一个由复杂的多肽亚单位组成的蛋白家族。它作为信号传导途径中的枢纽与机体免疫,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凋亡的调节以及胚胎发育等重要事件有着密切联系,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目前,对NF-κB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领域。关于细胞凋亡,目前国内外均侧重于对凋亡信号在细胞内转导过程的研究。通过激活或是抑制细胞内某一蛋白的表达,研究其在细胞凋亡某一途径中的作用,丰富和完善细胞凋亡的通路,更清楚地阐明肝病的发病机制。从分子水平阐明凋亡发生的机理,将是凋亡研究的方向以及热点。此项课题将研究在以TNFα为刺激信号的细胞凋亡过程中,HBVP22~e,NF-κB在此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阐明HBV感染与免疫的某些基本问题。为此,本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目的克隆乙型肝炎病毒P22~e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HBVP22~e,以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系为研究模型,探讨在肝细胞凋亡过程中,HBVP22~e基因是否通过NF-κB的信号途径来抑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方法1.以含1.2 copies HBV基因(adr亚型)p3.8Ⅱ质粒为模板,以PrimerCl:1873-1891 5’GGA ATTCATGTCCAAGCTGTGCCTTGGGT3’(插入EcoR I酶切位点),PrimerC2:2454-2434 5’GCGGATCCCTAACATTGAGATTCCCGA 3’(插入BamH I酶切位点)为一对引物按常规方法进行PCR,获得HBVP22~e基因cDNA。2.利用通用T载体pMD18-T,将PCR获得的HBVP22~e基因cDNA进行克隆,获得克隆载体pMD18-THBVP22~e,进行EcoR I,BamH I双酶切鉴定及克隆测序,以保证获得HBVP22~e基因序列准确无误。3.将pMD18-THBVP22~e EcoR I,BamH I双酶切获得HBVP22~e cDNA回收纯化,利用pEGFP-C2质粒,构建HBVP22~e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HBVP22~e。进行EcoR I,BamH I双酶切鉴定及测序,以保证以后表达HBVP22~e基因序列准确无误。4.脂质体转染pEGFP-C2HBVP22~e真核表达载体到HepG2细胞株中,经G418及有限稀释法筛选,获得含HBVP22~e基因的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株,并用免疫组化鉴定EGFP-HBVP22~e融合蛋白细胞内的表达;微粒子免疫检测培养上清中分泌的EGFP-HBVP22~e融合蛋白;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检测验证所获得的稳定转染细胞系能够稳定表达EGFP-HBVP22~e融合蛋白;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组化使用抗HBe抗体验证融合了EGFP的HBP22~e蛋白的免疫原性。5.已终浓度333nM Act-D及100μg/L TNFα诱导刺激HepG2EGFP-HBVP22~e细胞凋亡,同时以HepG2细胞作为实验对照,刺激时间8h、16h、24h、32h、40h、48h,使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利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染色,检测具有亚G1划DNA含量的细胞比例,代表凋亡细胞数;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观察Hoechst染色凋亡细胞核形态的变化。6.由TNFα诱导的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的凋亡过程中,采用激光共聚交显微镜、经典的核蛋白电泳迁移率(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技术及采用NF-κB抑制剂Calpain InhibitorⅠ(ALLN)抑制其信号通路,检测观察NF-κB的核转移、活化等,以期探寻在HBVP22~e抑制肝细胞凋亡过程中,NF-κB信号途径的重要意义。结果1.经EcoR I,BamH I双酶切鉴定及克隆测序,证明获得HBVP22~e基因序列准确无误,获得HBVP22~e基因克隆载体pMD18-THBVP22~e。2.经EcoR I,BamH I双酶切鉴定及克隆测序,证明获得含HBVP22~e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HBVP22~e。3.利用脂质体法转染HepG2细胞,用G418选择培养、有限稀释法筛选,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稳定转染细胞系能够稳定表达EGFPHBVP22e融合蛋白。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组化的阳性结果说明使用抗HBe抗体可以结合融合了EGFP的HBP22~e,融合蛋白中HBP22~e的抗原性没有发生改变。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组化结果还可以看到HepG2中EGFPHBVP22~e的表达定位于胞浆与胞核,微粒子免疫荧光检测培养上清证实转染分泌蛋白含有HBeAg抗原性的物质。4.流式细胞术PI染色法检测以Act-D,TNFα诱导HepG2,HeoG2EGFP-C2HBVP22~e细胞系发生凋亡结果显示Oh,8h,16h两细胞系凋亡率凋亡比较,P>0.05,差别不显著;而在24h,32h,40h,48h时,两细胞系凋亡率比较,P<0.01,差别显著,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凋亡率低于HepG2细胞系。激光共聚交显微镜观察两细胞系24h凋亡率比较,P<0.01,差别显著。二者结果基本相符。5.激光共聚焦观察以Act-D,TNFα诱导HepG2,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发生凋亡前后NF-κB的核内外表达状况,结果显示HepG2EGFP-C2HBVP22~e诱导凋亡前、后,及诱导凋亡后的HepG2与未诱导凋亡的HepG2的NF-κB p65的核浆比例有显著性差异(χ~2=109.072,v=3,P=0.000,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epG2和HepG2EGFP-C2HBVP22~e凋亡后NF-κB p65的核浆比例有显著性差异(χ~2=44.298,v=1,P=0.000,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发生凋亡前后NF-κB有明显的核迁移现象。6.HepG2,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经ALLN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检测以Act-D,TNFα诱导的凋亡率发生的变化,结果显示ALLN处理与否HepG2凋亡率相差不显著(t=0.544,P=0.61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ALLN处理HepG2EGFPC-2HBVP22~e后凋亡率显著高于未经ALLN处理的HepG2EGFPC-2HBVP22~e(t=7.515,P=0.00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ALLN抑制NF-κB,从而解除HBVP22~e对有凋亡的抑制作用。7.以Act-D,TNFα诱导HepG2,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发生凋亡后,EMSA分析NF-κB核转移状况显示HepG2凋亡前后NF-κB核迁移无差异(t=0.027,P=0.98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HepG2 EGFP-C2HBVP22~e凋亡前后NF-κB有明显的向核内迁移现象(t=9.431,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1.实验结果表明,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在发生凋亡的时间上比HepG2细胞系有明显延迟,及凋亡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HepG2细胞系,自此可证明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中,由于外源性基因HBVP22~e的引入及表达,对细胞的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EMSA观察以Act-D,TNFα诱导HepG2,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发生凋亡前后NF-κB的核内外表达状况表明,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发生凋亡前后,有明显的NF-κB向核内迁移现象。3.NF-κB抑制剂ALLN的使用,可以使以Act-D,TNFα诱导HepG2EGFP-C2HBVP22~e细胞系凋亡发生率升高。4.由上述结果可以初步推论出在HBVP22~e抑制肝细胞凋亡过程中,NF-κB信号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毒理学特性比较研究 刁青云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本论文从羧酸酯酶(CarE)测定方法、靶标酶和解毒酶体躯和亚细胞分布、发育期变化规律、化学农药毒力测定以及亚致死剂量化学农药对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解毒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期为蜜蜂保护,尤其是我国东方蜜蜂保护提供依据。同时,研究了氟胺氰菊酯对西方蜜蜂和大蜂螨选择毒性,明确了大蜂螨抗性水平,确定了抗性机制,为中国大蜂螨防治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实验结果如下: 1.以α-乙酸萘酯(α-NA)为底物,采用正交方法确定了西方蜜蜂CarE活力测定最佳条件为酶终浓度0.3个腹部/mL、底物终浓度4×10⁻⁴mol/L、pH值7.0、温度35℃、时间10min。 2.比较研究了两种蜜蜂成年工蜂靶标酶和解毒酶体躯和亚细胞分布。头部是蜜蜂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最高部位,在细胞内活性主要集中在线粒体层。CarE主要集中在腹部,在细胞内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主要集中于中肠,在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液中。但不同蜂种不同组织的不同亚细胞层比例不同。东、西方蜜蜂各躯段CarE与底物亲和力不同。 3.从幼虫到成虫,GSTs和CarE活性存在显著变化,AChE活性变化不显著。东方蜜蜂AChE和GSTs活性随着发育进程呈增加趋势,西方蜜蜂工蜂体内AChE活性呈减少趋势。 东方蜜蜂除蛹期AChE活性显著高于西方蜜蜂外,其它发育期AChE和GSTs活性低于西方蜜蜂,CarE活性则高于西方蜜蜂(α-NA为底物)。不同发育阶段东、西方蜜蜂CarE 底物特异性不同。西方蜜蜂雄蜂幼虫和蛹三种酶活性高于工蜂。 4.西方蜜蜂成年工蜂三种酶活性随日龄变化。21日龄时GST活性显著升高。 5.AchE、CarE和GST活性在蜂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意大利蜂AChE活性最高。高加索蜂GST活性活性最高。以α-NA为底物时,蜂种间CarE差异不显著。以β-NA为底物时,卡尼鄂拉蜂CarE活性最高。不同蜂种以β-NA为底物时CarE活性均高于以α-NA为底物活性。 6.对甲氰菊酯等5种化学药剂,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更敏感。LC₅五种化学药剂在24h 内对东、西方蜜蜂解毒酶作用不同。农药对东方蜜蜂CarE、AChE(马拉硫磷除外)影响大于西方蜜蜂,而对GST影响则是西方蜜蜂大于东方蜜蜂(双甲脒除外)。 7.LC₅甲氰菊酯、灭多威和马拉硫磷能诱导东方蜜蜂AChE活性增加,降低西方蜜蜂AChE活性。LC₅氟胺氰菊酯诱导西方蜜蜂AChE活性增加,抑制东方蜜蜂AChE活性增加。LC₅双甲脒能诱导东方蜜蜂AChE,对西方蜜蜂影响不大。五种农药均可以诱导东方蜜蜂腹部CarE增加,其中氟胺氰菊酯是先诱导再抑制。五种化学农药均抑制西方蜜蜂体内CarE 活性。除灭多威外的四种化学药剂均抑制西方蜜蜂GST活性,灭多威在2-16h诱导,20-24h 抑制。对东方蜜蜂而言,甲氰菊酯、灭多威能抑制GST酶活性;双甲脒诱导GST;马拉硫磷和氟胺氰菊酯先抑制再诱导。 8.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西方蜜蜂对氟胺氰菊酯的耐受性要明显高于大蜂螨。不同地方大蜂螨种群对氟胺氰菊酯抗性水平不同。Beijing2和Zhejiang种群为氟胺氰菊酯敏感种群。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增加,AchE敏感度下降可能是打蜂螨抗性机制。 正常手指屈肌腱及模拟损伤吻合术后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刁晓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通过研究正常手指屈肌腱及模拟损伤吻合术后力拉伸力学性质和粘弹性力学性质,为临床治疗肌腱损伤提供生物力学理论基础。取正常国人15具男性新鲜尸体,左右各15只手,共30个标本,分别对正常标本和模拟手指屈肌腱损伤以末端编织法和端——端间断吻合法术后标本进行拉伸力学性质和应力松弛蠕变粘弹性力学性质实验。结果得出了正常对照组,手术1组、手术2 组拉伸最大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等,对实验数据以多项式进行拟合,得出了各组各指试样应力应变关系表达式和应力应变曲线。同时还得出了各组各手指应力松弛蠕变数据和曲线,各组各指7200S,应力松弛和蠕变量,对应力松弛、蠕变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和归一化蠕变函数,对实验数据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出了应力松弛回归系数C,D值和蠕变回归系数A,B值。根据冯元桢教授的准线性理论,得出了各组、各手指标本的应力松弛方程。 阿维菌素对土壤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刁晓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本研究以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兽药残留对环境生物的潜在毒性为切入点,以畜牧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抗寄生虫药物阿维菌素(Avermectin B1a)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生态毒理学、生物化学、微宇宙和种群关系的研究与分析方法,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种群4个水平上研究了阿维菌素对3种土壤动物蚯蚓(Esenia fetida)、跳虫(Folsomia fimetaria)、线蚓(Enchytraeus cryptius)及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筛选出了敏感而稳定的蚯蚓生物指示物(Biomarkers),并根据获得的系列生态毒理数据,构建了评价药物生态风险的方法,为建立我国的兽药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和为兽药使用的环境安全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蚯蚓的急性毒性试验:选用国际标准试验方法(OECD,1984)蚓种赤子爱胜蚓(Esenia fetida),比较了阿维菌素和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2种兽药抗生素在2种暴露系统下蚯蚓的急性毒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用滤纸法、人工土壤法测得的阿维菌素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₅₀)分别是8.19ug/㎝²、15.2㎎/㎏。滤纸接触法测得的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对蚯蚓的LC₅₀分别大于10ug/㎝²和大于15ug/㎝²。人工土壤法测得的安普霉素和磺胺二甲基嘧啶14天的LC₅₀均大于5000㎎/㎏。3种测试药物对蚯蚓急性毒性由高到低排列为:阿维菌素>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以农药的标准来判定,阿维菌素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属于低毒。但相对而言。阿维菌素对蚯蚓的繁殖毒性较大。 2)3种药物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在有机质含量高(61.36g/㎏)的土壤中,药物能刺激微生物的呼吸;在低有机质含量(29.94g/㎏)的土壤中则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有抑制作用,3种兽药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阿维菌素对土壤中的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真菌的作用因土质而异。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对土壤中的细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这2种药物对真菌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土壤微生物对药物敏感性的大小顺序为:安普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阿维菌素。 3)土壤中不同无脊椎动物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阿维菌素对跳虫、线蚓的生存有明显的影响(P<0.05),其LOEC值分别为1㎎/㎏和150㎎/㎏,而对蚯蚓的生存没有影响。阿维菌素能抑制蚯蚓的生长发育,其LOEC值为0.5㎎/㎏。阿维菌素对跳虫、线蚓、蚯蚓的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其LOEC值分别为0.25㎎/㎏、25㎎/㎏和0.25㎎/㎏,并显示了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跳虫对阿维菌素最敏感,蚯蚓次之,线蚓对阿维菌素的耐受性最高。 4)选择4种生物标志物研究了阿维菌素胁迫对蚯蚓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阿维菌素对蚯蚓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力有抑制作用,对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力在染毒的初期有明显的激活作用(P<0.05)。阿维菌素胁迫对SOD的活力没有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AchE和GST活力变化可用于定性反映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污染状况。阿维菌素明显减少蚯蚓溶酶体膜中性红保持时间(NRR-time)(P<0.05),NRR-time与土壤中阿维菌素浓度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蚯蚓溶酶体中性红染色时间与蚯蚓繁殖指标间有高度相关性(r²=0.9209),因此,蚯蚓NRR-time可以作为药物对蚯蚓种群影响进行早期预警的敏感生物指示物。 5)在国内首次研究了阿维菌素对捕食者—猎物系统中种群动态的影响。选取革螨和跳虫构成捕食者—猎物系统,研究在阿维菌素胁迫下,对不同种群数量动态及关系的变化。应用构建的数学模型(y=ae〓),分析了种群变化与药物的关系。结果表明: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与阿维菌素的直接毒性有关,同时捕食者的捕获对其种群的变化也有影响。而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与猎物数量减少引起的食物短缺有关,与药物的直接毒性无关。 6)应用实验测得的阿维菌素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生态毒理数据,参考化学物质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和程序,构建了阿维菌素生态风险评价分级标准的框架,并对阿维菌素对土壤环境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的综合风险等级为高风险,这种高风险是阿维菌素对土壤生物在分子、细胞、个体和种群不同的层次影响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畜牧业生产中应限制阿维菌素的使用或寻求替代品,以减少该兽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员的培养 刁海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以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命名的关于戏剧演出创作及演员专业培养的科学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根据自己作为演员、导演、戏剧教师和剧院领导者的多年经验,创造性地发现了演剧艺术和戏剧教育的客观规律。其一经问世,就在世界范围内的戏剧、电影创作和戏剧教育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的各国现实主义创作和戏剧教育无不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美学思想、学术理论为圭臬。 本论文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人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创建过程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理论内容为研究基础,进行细致的梳理,客观的思辨,系统的归纳,由此得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演员专业培养中的具体内容、指导思想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进而总结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以演员创作能力的培养、创作方法的学习和演员道德修养的培育这三者的交织为目标的,旨在培养合格的有创造性的演员艺术家。从而论证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戏剧艺术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基于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的海洋平台结构损伤检测研究 刁延松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 【摘要】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如海洋平台)在其服役期间,由于受到腐蚀、碰撞以及环境载荷作用,损伤不可避免。一旦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导致结构破坏,将给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结构进行损伤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振动响应分析的损伤检测方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虽然该方法已在结构损伤检测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测量噪声、模型参数误差的影响以及测量模态的不完备性,使得基于振动响应分析的损伤检测方法很难用于像海洋平台这样的大型结构。本文在总结回顾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本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海洋平台结构多重损伤检测方法。损伤检测分三步进行,首先将构件损伤引起的标准化的频率变化率输入径向基函数网络,进行损伤构件所在方向的判定;然后将构件损伤引起的标准化的损伤信号指标输入概率神经网络,进行损伤构件所在侧面及所在层的判定;最后将构件损伤引起的频率平方的变化比输入BP网络,进行损伤程度评估。为验证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海洋平台结构多重损伤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冲击响应模型实验和振动台模型实验,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仅需少量低阶模态,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海洋平台结构多重损伤检测方法即可完成对海洋平台结构的损伤检测,且具有一定的抵抗模型参数误差和测量噪声的能力。 2.由于结构发生损伤后,其振动响应信号会发生变化,利用小波包对振动响应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包含结构损伤信息的特征向量(如小波包结点能量指标、小波包结点能量的变化量指标等),可以对结构损伤进行检测。与小波包结点能量指标相比,小波包结点能量的变化量指标对损伤位置更敏感。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包结点能量和神经网络的海洋平台结构损伤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包结点能量的变化量,作为概率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来确定损伤位置,其次利用小波包结点能量输入BP神经网络来确定损伤程度。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的优点是直接利用少量测点的振动响应信号即可完成结构的损伤检测,缺点是需重复激励。 3.结构的损伤会引起结构健康监测信号的微小突变,与正常信号相比,突变点包含了结构状态变化的信息,因而利用小波分析对信号突变点的检测可对结构进行损伤预警。本文利用小波分析对海洋平台结构进行损伤预警。数值模拟表明,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预警方法可以面向实时数据,非常适合在线的海洋平台结构健康监测。 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问题探讨 刁天喜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 技术创新是医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创新战略统领制药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思路和原则。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调研、专家咨询、战略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主要研究了如下问题:制药技术创新中的理论问题和基本概念界定;全球制药技术创新环境的演变、现状与趋势;制药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技术创新模式与策略;我国技术创新的逻辑起点及创新战略选择的思路和原则。 主要研究结论是:新药产出率呈下降趋势,新药研发突破尚等时日;新药研发费用增加成为制约新药开发效率的瓶颈因素,药品价格控制以及鼓励通用名药品的竞争减少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专利保护、数据保护促进制药的创新。各国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创新的战略以提高创新的效率,我国制药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环境。模仿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制药企业的主要模式,合作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必要路径,制药核心技术唯有立足自主创新。我国制药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中要以改进技术为逻辑起点。化学、生物制药技术创新战略在全局上以模仿创新为切入点,重视局部技术环节的突破。中药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以自主创新为战略模式重点。 复杂网络理论和细胞自动机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研究 刁元波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呈现爆炸之势,同时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对大规模数据的贮存、处理和传输成为可能,为了快捷方便地对己知生物学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进一步分析利用,一门由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由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运而生,并大大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 生物信息学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前基因组时代、基因组时代和后基因组时代三个发展阶段。前基因组时代的标志性工作包括生物数据库的建立、检索工具的开发以及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等;基因组时代的标志性工作包括基因识别与发现、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和交互界面工具的开发等;后基因组时代的标志则是大规模基因组分析、蛋白质组分析以及各种数据的比较与整合。本文尝试把复杂理论引入生物信息学领域,针对后基因组时代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 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是非线性,也可理解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非线性的分子基础在于各种生物大分子,基因及蛋白质之间频繁而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生物大分子并非独立完成其功能,而是以物理或化学方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网络,例如代谢网络,基因调控网络和信号转导网络等等。可以认为,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依赖于这些生物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其中,生物网络的构建是网络静态统计分析、动态分析、重要节点分析、网络调控策略发现、数值实验和仿真等工作开展的基础。本文使用简单对象传输协议(SOAP),从网络数据库KEGG提供的网络服务(Web Service)获取细胞信号转导数据,然后把它们转换成邻接矩阵,使用相关矩阵运算,最后构建了人类的细胞信号网络的无向图,一共包括931个节点,6798条边。对其的静态几何分析结果表明,它不是一个随机网络,而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其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P(K)~K〓,幂指数γ大约为2.2。 鉴于本文构建的细胞信号网络不是一个随机网络,为了搜索其中存在的有意义的社区结构,我们比较了以层次聚类算法为代表的聚集算法、以Girvan-Newman(GN)算法为代表的分离算法和Guimera的模拟退火算法。结果表明,传统的聚集算法适用范围最小,可靠程度最低,准确性也最差,而模拟退火算法在适用范围、可靠程度和准确性方面均显著优于其余两种算法。因此本文选用模拟退火算法研究了细胞信号网络的拓扑结构,并讨论了具体社区结构的生物意义及其在基础研究和药物设计方面的潜在影响。 本文的第二部分使用细胞自动机构建了生物序列的离散模型,对细胞信号网络中具有关键作用的跨膜蛋白进行了拓扑结构预测。细胞自动机是D维空间中一组细胞单元组成的阵列,每个细胞单元处于状态空间中的某种状态,各细胞单元下一时刻的转移状态根据相应的邻域函数规则和各时间阶的领域状态配置进行更新。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细胞自动机的新方法用来预测跨膜蛋白的拓扑结构。首先,根据α-螺旋和β-圆桶类跨膜蛋白的结构特征确定了滑动窗口的长度为20个氨基酸残基,然后把扫描蛋白质序列所得到的片段根据优化的二进制编码规则转化成01序列,再用细胞自动机来推导伪氨基酸组成;最后,使用扩大的协方差判别算法来预测跨膜蛋白的拓扑结构。所得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同时对α-螺旋和β-圆桶类跨膜蛋白进行预测,并能在Jack-knife交叉验证下取得较高的准确率,明显优于HMMTOP、TMpred和PRED-TMBB这3种跨膜蛋白预测算法。另外,本方法只需要输入蛋白质的一级序列,不用额外输入参数、注释和序列比对信息,非常适合于大规模、高通量、自动化的基因组搜索和注释工作。同时,这种方法也可用于提高蛋白质其他许多特征的预测精度,如亚细胞定位,酶家族分类,三级结构预测等。 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 刁凤琴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众所周知,石油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战略格局的形成,以及中石油等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成功上市,如何对石油储量进行经济评价并使评价结果符合国际通行的规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和紧迫的问题。科学的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是加强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的前提;是石油企业实施科学决策,加强风险防范的保证;是进一步深化石油企业改革的基础;是彻底改变若干年来我国“重技术储量轻经济储量”观念的需要。因此,本论文的选题既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可操作意义。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对石油储量评价主要集中于探明储量的经济评价,而探明储量包括了探明已开发储量和探明未开发储量。因此,本文对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的重点也放在探明未开发储量和探明已开发储量上。 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第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石油资源的复杂性等特点;第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以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数学、复杂系统分析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建立理论模型,将模型与实际案例结合作实证分析,使得建立的模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用性;第三,比较分析法。文中既注重理论方法的比较,又注重实证结果的比较。如对拓展的DCF-NPV模型和传统方法在同一油区的NPV值大小的比较、软计算方法和硬计算方法的比较等;第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主体关于石油储量动态分析部分总体思路是进行微观经济评价和宏观产量预测,微观经济评价侧重于油田的某一具体区块或某几个具体区块的研究,而宏观产量预测侧重于整个油田的研究;第五,系统分析法。本文的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研究,既注重某具体油区的微观经济分析,又兼顾油田企业宏观发展规划,因而文章的主体构架就是宏观预测和微观评价。同时在具体的研究中,特别是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将研究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中,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指标的构建、参数的选取,既体现了油田自身的特点以及非人为因子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又客观反映油田自身因子之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二类因子客观存在且共同影响经济指标。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构建了探明未开发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的DCF-NPV拓展模型,该拓展模型将项目经济寿命期分为勘探开发期、产量上升期、稳产期、减产期几个阶段,体现了石油价格以固定比率变化,石油产量稳产期保持不变,递减期成指数递减,开发成本在稳产期维持不变,在减产期以固定比率递增等特点,以客观地评价项目寿命期内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因素的变化对储量价值的影响情况。 第二,构建了探明已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下限产量(储量)分析模型,该模型反映了经济下限产量在分析期内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随影响因子的变化而不同的。 第三,首次尝试性地将软计算方法引入到经济指标与其影响因子的关联性分析中,得到了比传统的硬计算方法(如回归分析法)更为精确的分析结果;而基于软计算的经济指标与多因子的综合关联性分析更是前人未曾涉足的。 第四,在进行油田宏观产量预测时,提出了基于软计算与硬计算融合的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预测模型,该模型在宏观产量预测中的运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并且能够得到比传统的产量预测方法(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更为精确的结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主要的创新点等。 第二章是关于中外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的综述。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外石油储量分级标准,并对中外石油储量分级标准进行了比较,提出应进一步改进我国石油储量分级标准,并使之与国际接轨;然后介绍了国内外项目经济评价的发展状况;最后是国内外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概述,指出我国石油储量经济评价方法在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体现、变动因子与经济指标的动态关联性、经济评价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而这些不足之处正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第三章是石油储量动态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文中分别从资源的劳动价值、资源的地租、资源的效用价值、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和资源的耗竭性补偿价值以及环境的破坏补偿价值等价值理论论证矿产资源的价值体现。为后面的石油储量经济评价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第四章是石油探明未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评价研究。论文以贴现现金流净值(DCF-NPV)为方法基础,考虑到石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石油价格的随机波动性、石油产量的递减性、石油开发成本的递增性等具体特点,建立了基于若干假设前提的DCF-NPV拓展模型。其假设条件包括:第一,将整个项目寿命期分为勘探开发期、上产期、稳产期、减产期。产量分为稳产期产量(上产期一般时间较短,为便于计算,将上产期与稳产期合并,以稳产期产量代入模型)、递减期产量,假设稳产期的产量保持不变,递减期产量成指数递减;第二,假设石油价格以固定比率递增;第三,假设石油开发成本在稳产期保持不变,减产期以固定比率递增;第四,假设计息周期为年,即每年复利一次;第五,假设相关税费率在计算期内是不变的。由此建立的DCF-NPV拓展模型既体现了石油行业的特点,又体现了石油储量经济评价的动态特点,相对于传统的基于确定参数下的DCF-NPV模型来讲,更具有现实可操作价值。根据建立的拓展模型,不仅可以通过计算对石油储量开发的可行性进行经济评价,而且可以通过该模型进行决策控制,根据现有的储量规模,获取企业对利率、价格、成本等因素变动的最大承受力和投资极限,以利于风险防范和投资决策。最后以某油区的实际案例来展示拓展模型的可操作性。 第五章是石油探明已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评价研究。探明已开发储量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剩余可采储量的研究,其开发的经济性评价也就是剩余可采储量的经济性评价。对探明已开发储量进行经济分析时,关键是分析追加投资(成本)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常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而企业对剩余可采储量的评价常用单位时间的井产量来表示。基于此,本文关于探明已开发储量的动态经济评价研究重点在产量。作者在论文中提出了经济下限产量的概念,并对经济下限产量的内涵作了界定,即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保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低可开采产量。论文以盈亏平衡分析和净现值为方法基础,建立了体现资金时间价值、价格和成本以固定比率变动的动态经济下限产量分析模型和最低储量规模模型。与传统的静态分析模型相比较,建立的动态模型更能反映项目的经营安全率,更能直观地反映价格、成本、折现率等因子的变动对经济下限产量的影响以及企业的经营风险承受力,从而为企业是否继续对开发井进行追加成本提供决策依据。文中还特别对相关参数的确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以某油田的某区块为实际案例,分别运用传统的静态分析方法和本文的动态分析模型进行计算,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得出动态模型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同时提出,经济下限产量在项目寿命期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其大小与影响因子关系密切。因此,在计算项目经济下限产量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子的变化,以更加客观地进行油田项目的经济可采性评价。 第六章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经济下限产量(储量)与影响因子的关联性分析,该部分内容是第五章内容的延续。论文首次尝试性地以软计算(ANN)为分析方法基础,结合具体的油田,根据石油开发的实际情况和资料的可得性,选取原油价格、油藏埋深、油藏面积、采收率等作为论文中影响经济下限产量(储量)的因子,并将其划分为外部因子(价格)和内部因子(油藏埋深、油藏面积、采收率等)。文中,首先用软计算方法分别进行了价格、深度等因子与经济下限产量的单因子关联性分析,得到各因子与经济下限产量的关系模型。同时,为了论证软计算方法的精确性,文中还将软计算分析结果与传统的回归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软计算方法比传统的硬计算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在单因子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反映因子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关联性和因子之间关系的不可分割性,以使建立的关联性模型具有更强的可解释性,文中又运用软计算进一步进行了经济下限产量(储量)与外部因子、经济下限产量与内部因子、经济下限产量与内外部因子的综合关联性分析,以提高企业的综合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 第七章是对江汉油田的宏观储量-产量预测研究。对石油工业企业而言,石油产量的宏观预测对油田企业的勘探开发规划、生产经营计划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石油企业合理制订生产任务、避免盲目投资和开发提供决策支持,保证每年的开采量遵从既定的开发模式,以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首次尝试将软计算(最近邻径向基法)与硬计算(马尔可夫法)方法相结合,以江汉油田为研究对象,对江汉油田未来几年的产量进行宏观预测。同时,将文中所用的分析方法与传统灰色系统GM(1,1)模型进行比较,得到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模型在宏观产量预测中比传统的硬计算方法精确性更高。从而证明了作者首次所尝试采用的最近邻径向基-马尔可夫模型在宏观产量预测方面的可解释性和实际可推广价值。 第八章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为保证科学合理的储量经济评价的建议。主要建议包括:第一,加强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并完善和规范各项分析指标,以便于经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提高现有的折现率水平,以使石油企业合理地规避风险;第三,改革现有的二档油价制度,实施不同的储量评价目的采用不同的油价标准;第四,改变现有的平均折旧法为快速折旧法,以确保企业资金的尽快回笼和二次开发资金;第五,改变现有的一刀切的税收制度,采取分级税制。此外,应关注软计算集成方法在石油勘探开发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 刁世兰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句法和语义的对应关系是当代语言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以“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充当谓语核心的句子中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机制及其制约因素,旨在以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机制为线索来打通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找出制约受事成分句法投射方式的各种句法、语义、语用因素,最终揭示出句法、语义的对应规律以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文的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基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对相关研究的成果及现状进行评述,确定“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的范围,对受事成分在句子中所占据的位置及相关句式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描写,以此作为对受事成分的常规句法投射机制和非常规句法投射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 第二章重点讨论动词和以动词为结构中心的述补结构的配价的原则和方法,从而确定二价动作动词的范围,列出了“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表。我们同意动词的“价”是一个句法语义范畴的观点,本文对动词配价的确定是建立在语义的基础上并通过形式(句法)上的验证的。一个句子的基本结构是由谓语动词的词汇语义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对于一个句子来说,谓语动词是其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核心,研究语义成分与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自然必须以动词的研究和分类为前提。二价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的主体,而带有施事和受事两个语义成分的“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是最典型的二价动作动词,最能体现二价动作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这是我们把受事成分在以该类动词为谓词的句子中的句法配置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对各种类型的“受事句”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写和解释。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考察,我们发现,以谓语动词(我们的研究限于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为参照点,受事成分的句法位置有动词前和动词后两大类,受事成分句法实现的不同位置构成了不同的句式,这决定了受事句的类型有“N/N施+V+N受,N施+N受+VP,N受+N施+VP,N受+VP和N受+V+N施”五种。受事成分向动词后句法位置的投射是语义成分向句法成分的常规投射,向动词前句法位置的投射则相应地应该属于语义成分向句法成分的变异投射。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本部分依据格语法理论、论元结构理论、题元层级理论重点探讨受事成分在语用中性的情况下的常规句法投射模式,同时运用上述理论的原则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的句法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第四章在格语法理论的框架下,主要运用“透视域”理论的原则和方法探讨现代汉语中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问题,结论是:在语用中性的基础句中,施事总是优先投射为句子的主语,受事总是优先投射为句子的宾语。如果施事缺省,进入透视域的是工具和受事,那么工具格投射为主语,受事为宾语;如果特定场景中只有受事进入透视域,那么一般情况下受事投射为句子的主语,成为受事主语句。 第五章参照论元结构、题元层级等国外有关句法、语义对应关系问题的理论,总结了汉语语义结构投射为句法结构的规律,具体到典型的及受类二价动作动词的固有语义角色的句法投射问题,我们得出了与第四章相同的结论:在典型的常规的基础句中,施事总是投射为主语,受事总是投射为宾语。必须说明的是,上述理论对句法语义对应关系问题的处理都是在语用中性的简单句或基础句中进行的,反映的是一种语义角色静态的常规的投射机制。因此,上述理论对在语用因素的驱动下语义角色(比如“受事”)的非常规句法投射都缺乏足够的解释力。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八、九四章。本部分在受事成分静态的常规句法投射模式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考察受事成分的非常规/变异投射机制及引发变异句法投射的各种因素,重点关注各种语义、语用因素对受事成分句法投射的制约作用,以便能够揭示出句法背后的语义、语用制约规律。 第六章考察了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质对受事NP句法投射的制约,发现受事NP是否“有定”是决定其句法位置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投射到谓词前的受事成分通常由有定NP充当,投射带谓词后的受事成分通常由无定NP充当。 第七章重点探讨了“主题化”这种语用现象对受事成分句法投射的影响,关注的重点是受事成分的变异句法投射(偏离常规的宾语位置而投射到句首位置)的语用动因以及主题化移位所受到的句法、语义等方面的约束和限制。主题化移位是“N受+N施+VP”和“N受+VP”这两种句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八章重点探讨了“焦点化”这种语用现象对受事成分句法投射的影响,关注的重点是受事成分偏离常规的宾语位置而投射到主语之后谓语动词之前的对比焦点位置,施事成分偏离常规的主语位置而投射到句末焦点位置的语用动因以及焦点化移位所受到的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约束和限制。焦点化移位是“N施+N受+VP”和“N受+V+N施”这两种句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九章首先对“移位”的含义进行了界定,然后举例性地分析了受事成分向谓词前移位(包括向句首移位和向主语后谓词前移位)所受到的句法、语义、语用诸方面的制约条件。 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论文的主要观点、研究思路以及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的回顾和思考,同时阐述了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大鼠附睾beta-defensins的表达方法和抗菌活性研究及猴附睾特异表达基因Rnase9的表达和功能探索 刁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β-defensins是重要的天然免疫分子,构成了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之间的保护屏障。最近的研究发现,β-defensins不仅参与抗微生物天然免疫、抗病毒、趋化和免疫增强作用,还在细胞分化、肿瘤发展、组织重构等过程中发挥广泛的功能。Bin1b是大鼠附睾特异表达的β -defensin,过去的研究表明Bin1b具有抗菌功能,参与起始精子运动。迄今在人鼠、小鼠和人类分别发现了43,52和39个β-defensin,多数主要在雄性生殖系统成簇表达,而且在附睾中的表达具有区段特异性。为了了解以Bin1b为代表的β-defensins的生理功能以及为抗菌肽的开发打好基础,本课题从β-defensins的基囚重组表达研究入手,试图探索β-defensins的表达方法,为几十个未知功能的β-defensins研究提供重组多肽。以Bin1b为表达对象,我们进行了体外无细胞系统、毕赤酵母、昆虫细胞、大肠杆菌系统和小球藻系统等的摸索表达,在内含肽(intein)为基础的表达系统IMPACT-TWIN中得到了较好的表达。作为对照,同时表达了大鼠非附睾特异表达的RBD1,人类非附睾表达的HBD2。这三个多肽都得到了活性表达,而且都对大肠杆曲和致病性白色念珠菌具有抗菌活力。其中RBD1的重组表达和抗菌活性研究是第一次报道。此外,RBD1和rBin1b还对HIV1感染具有抑制作用。这些表达研究探索为大量的附睾特异和非特异表达的β-defensins结构和生理功能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还对功能未知的猴附睾特异表达基因ESC461(RNase9)进行了重组表达研究。分别尝试了毕赤酵母,昆虫细胞,大肠杆菌等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系统中得到了较大量的包涵体表达。通过摸索复性条件,发现ESC461(RNase9)适合进行稀释复性,而且在较高浓度的盐溶液中比较稳定。重组蛋白没有测出核糖核酸酶的活性,但是表现出了抗菌活性。同RNaseA家族成员一样,ESC461(RNase9)具有相似的肝素结合能力。由于ESC461(RNase9)等电点较低,与RNases家族抗曲活性的机理似乎矛盾,本文认为肝素结合多肽的抗菌机理可能是更恰当的解释。通过对肝素结合多肽的功能分析,我们可以从更加广阔的视野米检视RNase9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对ESC461(RNase9)的成熟肽序列的ScanProsite扫描分析表明,存在一些可能的结构域和基序。上述综合信息将对ESC461(RNase9)的功能探索具有指导作用。 全固态宽带可调谐光学参量发生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刁述妍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光学参量发生器作为可调谐相干光源,拓宽了激光输出波长范围,在光谱学、医学、科学研究、军事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非线性材料加工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光学参量产生器、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种类越来越多、转换效率越来越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红外人眼安全波段的中红外光学参量振荡器已进入实用阶段。作者在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基金项目(0223024900)资助下,进行了准相位匹配温度调谐光学参量振荡器和光学参量产生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本文理论上对光学参量发生器的物理机制、调谐方法、允许参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实验上对光学参量发生器的泵浦源进行了研究,实现了1064nm泵浦的全固态温度调谐PPMgLN光学参量产生器和光学参量振荡器的宽带、红外可调谐参量光的输出。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准相位匹配光学参量发生器的角度调谐、泵浦波长调谐、周期调谐和温度调谐四种调谐方式的调谐特性和调谐速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分别得到了四种调谐方式下计算输出波长与调谐速率之间关系的精确公式,并得到了它们的关系曲线。2、对准相位匹配光学参量发生器的允许周期、允许温度、允许角度、允许泵浦光波长和允许参量光波长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分别得到了五个允许参量公式,并得到了输出波长与允许参量之间的关系曲线。3、对晶体角度调谐光学参量振荡器进行了理论研究。分别从信号光单谐振和空闲光单谐振两种情况出发,推导和计算了输出信号光波长与调谐角的关系、晶体角度调谐的允许角和调谐速率,首次得出近轴条件下的近似公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对信号光单谐振和空闲光单谐振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4、对非共线准相位匹配的增益和输出参量光的允许波长进行了公式推导、分析和计算,得到了允许信号光波长的精确公式和关系曲线。得出,在相同条件下,非共线相互作用的增益将比共线相互作用的增益大大减小;非共线比共线相互作用有更大的允许波长。5、对光学参量发生器的泵浦源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在详细研究了调Q激光器的原理与输出特性的基础上,确定了用1064nm声光调QNd:YAG激光器作为泵浦源的方案。6、克服了传统周期极化晶体光损伤阈值低的缺点,实现了连续、宽调谐、稳定的红外参量光输出,并获得了基于掺氧化镁周期极化铌酸锂晶体温度调谐光学参量产生器样机一台。该项目于2005年11月通过省内外专家鉴定,并荣获2006年度河南省信息产业科技成果壹等奖。 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态势和企业的动态竞争研究 刁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强调以谋略取胜。同样在企业经营中,战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足可见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二十一世纪,企业时时刻刻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当中,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等都对企业的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必须重新审视、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战略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战略管理中,有关动态竞争的研究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动态竞争理论主要是对企业层面企业间的竞争动力进行考察,主要以企业的具体行为为考察变量,对企业的竞争性行为做出解释,以期为企业在与对手地不断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战略定位,并制定 相应的竞争战略。 本文以中国啤酒行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动态竞争研究的两个方向-多点竞争和竞争互动展开研究。在进行正式研究之前,本文先对中国啤酒行业、企业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和消费国,且中国啤酒产销量每年仍大幅增长,啤酒的产量与一个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此外中国啤酒企业呈现明显的行业集中现象,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冰火两重天,行业利润主要集中于几家大的企业。 接着本文以国外学者提出的权变模型为基础,从影响范围、市场密度、资源相似性和企业的相对规模四个方面对啤酒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多点竞争情况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啤酒行业呈现诸侯割据的局面,不同的啤酒集团掌控着不同的势力范围,在这些势力范围中,又以三大啤酒集团为最强。由多点竞争理论中的相互克制可以推断,这种势力范围的分配不会加剧三大集团之间的竞争,相反会使他们之间的竞争减弱。但是市场密度对于竞争的影响却是正向的,随着市场密度的增加,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将会加剧。此外企业间的规模越接近他们之间的竞争将会随之减弱,而这种现象在规模相近的大企业之间尤其突出。资源相似性对于企业竞争的影响则会随着情况不同而不同。这一点在有关竞争互动的研究中就有所体现。 在竞争互动的研究中,本文选取了中国啤酒行业的8家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6个假设,然后对中国啤酒行业8家企业6年397个竞争行为和821个竞争反应从竞争行为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检验,最后得出结论。随着进攻性行为影响范围的增大,受攻击企业的回应数量将会增加,同时企业的回应速度也将加快。随着进攻性行为影响程度的增大,受攻击企业的回应数量也会增加,同时企业的回应速度也将加快。战术性行为通常会导致更多的企业作出快速的反应。上述研究的实证结果与某些学者研究的结论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中国啤酒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这不是一个通用的结论。随着行业变化、行业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上述结论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这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软件安全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刁俊峰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随着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和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软件产品的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并设计好的方法来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对于软件版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的安全隐患存在于软件设计、发行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既存在自身的安全漏洞,也存在外部的攻击危险。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由于网络的应用,关键代码和文件信息面临着泄漏的危险;在软件发行阶段,一些代码(如Java字节码)由于自身的机制,容易被反编译,也为盗版提供了方便;在应用上,一些软件在通信方面,尤其是在密钥协商的过程中存在安全漏洞,攻击者利用中间人攻击方法可以容易的获得软件通信双方的会话密钥,进而获得通信数据,攻击者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窃取用户的重要信息,而且可以分析软件的流程,达到盗版的目的。本文针对以上这些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到了如下一些研究结果: 1.研究了软件保护中的混淆技术,设计了一种利用不定方程的解的特点来构造模糊谓词的混淆方案。该方案首先根据一组不定方程解的特点构建具有参数化的模糊谓词,通过动态生成数据链表图来保护模糊谓词的输出,并且引入混沌算法来干扰攻击者的跟踪调试;最后利用背包加密算法将模糊谓词的输出转换成相应的判断条件,增加了反编译的难度。 2.针对加密保护Java字节码文件存在的密钥管理困难、影响程序升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hamir门限分存算法的密钥管理方案。不同的Java字节码文件产生不同的密钥,避免了对程序升级的影响;利用门限算法将密钥分成多个伪随机性的因子,通过置乱和异或的方法将因子均匀的分布到加密的代码中,使攻击者难以直接发现密钥因子;在加密代码还原时,随机的提取因子来恢复密钥,重复使用相同因子的概率很小,有效干扰攻击者对密钥生成过程的跟踪。 3.提出了一种分块加密保护Java字节码的方法,该方法先将字节码分成若干块,每一块的加密密钥都根据其他块的信息动态生成,生成密钥的因素都来自文件本身,不需要隐藏任何信息。 4.研究了软件在通信时密钥协商存在的安全漏洞,分析了中间人攻击远程桌面协议的原理和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码分多址原理的安全密钥协商模型。 5.结合访问控制、加密和水印技术,设计了基于内网的防信息泄漏系统,给出了详细的设计过程,并对其安全性做了分析。该系统嵌入两层水印,第一层水印用来实现对文件内容的保护,第二层水印用来标识文件的安全级别。在第一次嵌入水印后和第二次嵌入水印前,对文件进行加密,加密用来保证文件的机密性,只有有权限的用户才能获得解密的文件。 Ⅰ.毕赤酵母表达可溶性hsBAFF的纯化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Ⅱ.昆虫杆状病毒靶向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 刁振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第一部分 毕赤酵母表达可溶性hsBAFF的纯化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是1999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BAFF在anti-IgM存在下能专一的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因而在体液免疫中有重要的作用。其缺陷或过量表达均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失衡,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因此,BAFF以及抑制剂的开发有望成为治疗人体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药物。鉴于此,我们利用常规的PCR克隆方法,将hsBAFF的cDNA克隆至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中,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所分泌蛋白为糖基化的hsBAFF。重组蛋白经离子交换和分子筛层析纯度为95%,得率为1升发酵液可得102毫克hsBAFF,氨端测序后再次表明蛋白为hsBAFF。结果显示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hsBAFF可以满足科研甚至工业化生产目的。 关键词: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第二部分 昆虫杆状病毒靶向于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 现已发现杆状病毒可进入某些哺乳动物细胞,并对肝细胞具有一定的靶向性,这提示可将杆状病毒作为一种对肝癌基因治疗的新型载体。本文对杆状病毒载体的改造及对肝癌细胞的靶向凋亡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利用Bac-to-Bac系统构建了分别含有CMV和hTERT启动子表达盒的两种重组杆状病毒。可观察到CMV启动子在Sf9细胞中可启动报告基因的表达,两种病毒在相同的感染复数下对HepG2和Hela细胞具有不同的表达效率。我们又将凋亡素基因置于hTERT启动子下,构建的重组杆状病毒BacV-hTERT-Apoptin诱导了HepG2细胞的凋亡。因此可以认为,重组杆状病毒BacV-hTERT-Apoptin可作为一种对肝癌靶向基因治疗的简便高效的基因治疗载体。 论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实验 刁振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生存危机,无奈的清政府开始了灭亡前的垂死挣扎——施行宪政改革。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三十二年,颁布九年预备立宪诏;三十三年,谕令各省督抚在省会速设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之实验;三十四年,颁布施行《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并谕令各省一年内一律成立咨议局,宣统元年各省咨议局一律开议。从光绪三十四年开始,一次西方式的选举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到宣统元年,除新疆外,我国其他各省都进行到地方议会的实验阶段。咨议局就这样成为了近代中国开始探索如何建立广泛政治主体参与途径的开端,也因此而步入了本文的研究视野。 选择江苏咨议局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原因,史料较为丰富固然是笔者考虑的重点,更重要的是,与其他省份相对而言,江苏省为西方议会制度在中国的移植提供了较为优良的政治、经济和人文土壤。江苏咨议局也因此而成为全国各省咨议局中的佼佼者,全国立宪运动的领袖。在清末地方议会制度的实验中,江苏咨议局既是全国各地议会实验的一个缩影,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进行了规范分析的同时,结合江苏咨议局在清末从寄予厚望到实验失败的动态发展过程,总结了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实验失败的教训、原因以及对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启示。 本文共分导论、正文六章和余论三部分,其内容要点如下: 导论,介绍了本文选择江苏咨议局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和意义,前人对这一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清末议会政治的源流:第一节,对西方议会制度的产生过程及其理论渊源进行了简略地归纳,目的是为了用“原生型”作为一个参照系,来发现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第一次西方议会制度的实验究竟与西方的议会政治发展的轨道偏离了多远。第二节,简单介绍了西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传播,以及传播中引发的讨论与最后的实验。第三节,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基础上,归纳出议会制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国人在传播和学习西方议会制度的过程中,丢弃了议会制度中原有的社会契约的性质,而是结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对西方议会制度进行了扭曲,使其完全背离了西方议会政治发展的轨道,沿着一条特殊的逻辑开始了中国之旅。国人对议会制度的理解已经如此扭曲,那么议会制度在中国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章,江苏省的生活世界:第一节,简单地介绍了江苏省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积淀的人文特点,以及由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而经历的外来思潮的冲击情况。为后面三节作了必要的背景铺垫。第二节,介绍了江苏省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为江苏咨议局的筹备和运作准备了民间参与主体。伴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力量得到不断地壮大,由此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商人阶层,其对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在后面咨议局筹备和运作的整个过程中可以得到证明。第三节,介绍了新思想在江苏省的传播,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绅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为江苏咨议局的筹备和运作中民间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作了背景准备。第四节,在前三节背景的积淀下,清末江苏省的地方官也有了积极的转变,为江苏咨议局筹备和运作过程中官方的积极配合做了一定的背景准备。 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的都是江苏咨议局的筹备,由于字数比较多,为了整体上章节的协调,把咨议局的筹备分成上下两部分。第三章,江苏咨议局的筹备(上):第一节,江苏咨议局的筹备工作,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进展得比较顺利也比较快,主要原因是官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这为将来咨议局的运作做好了铺垫。第二节,对咨议局章程中有关选民资格的法条进行了规范分析,从法律制度层面说明,选民资格调查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原因可能会引发的问题,为选民资格调查结果的评析作了制度层面的铺垫。进而结合法律规范,对选民资格的调查情形及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江苏咨议局的筹备(下):第一节,在第三章筹备的基础上,江苏咨议局进入到筹备的主体阶段,即咨议局选举投票。首先,本文对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的制度规范进行了分析,为后面投票的实践操作做好制度层面的铺垫。然后,对选举投票的结果进行了规范层面的分析。第二节,历史是不可逆的,对于当年的选举投票到底是怎么样一个过程,我们今天只能凭借时人的评价得出结论。在翻阅了大量的当时的报纸和杂志后,发现时人对江苏咨议局的选举投票情形的评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本节对此进行了归纳,以求客观。第三节,以上诸多的筹备完成之后,终于产生了江苏咨议局的议员,本文对这些人的背景进行了考察,发现人民在这次空前的大选中是茫然的,对政治有兴趣的只有极少数的士绅,士绅们的造型是半传统半现代性的,他们有求变的观念,但自身的利益优先,在制度的变革中,当他们自身的利益可能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屈从于原有的制度,拒绝变革。这一分析结果为议员们在江苏咨议局运作过程中的行为做好了背景的铺垫。 第五章,江苏咨议局的运作及其议案分析:第一节,简单介绍了江苏咨议局开议前的诸多准备。第二节,首先,对咨议局章程中有关咨议局的权限、议员的权限、咨议局的会议制度和咨议局会议程序的有关规范进行了法律分析,为后面的实践操作作了制度层面的铺垫。然后,对江苏咨议局运作的两年内所召开的两次常会和两次临时会的会议情况作了一个总体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江苏咨议局开议前议员们热情极高,积极准备议案,对咨议局的运作充满了期望。第一年度会议之后,议员们的提议热情有所减退,但议会的经验则有所累积,比第一年更加成熟,对行政机关的各种监督都有愈加严厉的趋势,而至宣统三年宁属预算案达到了最高潮。第三节,以咨议局章程所赋予咨议局的权限为依据,从四个方面,即立法权、监察权、财政权、议决地方事务权分析了江苏咨议局在运作过程中所审议的议案。从各议案的审议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江苏咨议局议员们已经了解到议会的成立,可以代表本身的利益发言,对抗行政官员的非法剥削,将政治参与和利害关系相连接。试图树立咨议局作为立法机关的地位,并凭借这一合法的平台,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咨议局章程赋予咨议局种种法定职权,但同时又对咨议局职权的行使设定了种种限制,使其不能真正发挥立法机关的功能。而实际上,在独裁的政治制度下,咨议局显然不可能具有与行政官厅相抗衡的独立地位。江苏咨议局运行两年以来,所议不少,但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议案实际不多。 第六章,江苏咨议局与江苏行政官厅的关系:第一节,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的实验,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新事物。按照分权制衡的宪政理论,行政机关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矛盾和斗争、合作和妥协并存的,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应各自独立,发挥相互牵制的作用,在精神上又应和衷共济,为民服务。那么咨议局与督抚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本文首先对咨议局章程中有关咨议局与督抚关系的法条规定进行了规范分析,为后面分析江苏咨议局与督抚在咨议局运作中的关系作了制度上的铺垫。第二节,对江苏咨议局与督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可以发现,江苏咨议局和督抚之间斗争多于妥协,两者不能和衷共济,共同为省政而努力。一方面,当时行政官员还不能体会议会政治中斗争与妥协并存的这一内涵,而且官场黑暗腐败,由来已久,为保护其既有的权力与利益,故与咨议局处于敌对的情势较多。另一方面,咨议局议员们初尝参政滋味,也不免过于热心。于是江苏咨议局在处理与行政官厅的关系时则从事一种全有或全无的对抗,对于有争议的部分,无法进行妥协。第三节,江苏咨议局与督抚关系还受到当时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江苏咨议局和督抚之间冲突的解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余论,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实验的历史启示:本文最后对咨议局的性质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对江苏咨议局在清末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并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同时还总结出,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实验,虽然失败了,但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留下了重要启示。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大鼠雌性生理周期海马区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刁葳菲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糖尿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其发病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变化对于深入理解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及其预防治疗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利用四氧嘧啶诱导的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基因治疗小鼠模型以及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病理过程的蛋白质组变化。应用双向电泳分离和MALDI TOF/TOF MS质谱鉴定技术,首先分析了四氧嘧啶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小鼠与正常小鼠及胰岛素基因治疗成功小鼠的肝脏、肾脏和血清蛋白质表达差异,分别发现14、15和14种蛋白在糖尿病小鼠中表达异常,其中5、5和7种蛋白在转基因小鼠中恢复正常。这些蛋白涉及葡萄糖代谢、脂代谢、信号转导及免疫炎性反应等功能活动。通过正常人、Ⅱ型糖尿病及疾病早期糖代谢异常病人(IGT)血清蛋白质组比较分析发现,IGT和Ⅱ型糖尿病相对正常分别有7和15种蛋白变化。这些差异蛋白中,3种在IGT和Ⅱ型糖尿病中都发生变化,仅在IGT或Ⅱ型糖尿病中出现的差异蛋白有4和12 种。仅在IGT中出现的差异蛋白,可能参与发病早期机制而作为早期诊断Ⅱ型糖尿病的标记物,而同时在IGT和Ⅱ型糖尿病中出现的,则很可能对IGT进一步发展为Ⅱ型糖尿病起作用。综合比较以上结果发现有3种蛋白在Ⅰ型糖尿病小鼠和Ⅱ型糖尿病人血清中都异常表达,其中haptoglobin precursor在Ⅰ型糖尿病小鼠经基因治疗后回调至正常,提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发病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发病的分子机制、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等奠定了基础。 前期研究发现动物雌性生理周期与记忆功能相关,而海马区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为深入理解脑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利用蛋白质组技术,我们比较分析了雌性大鼠不同生理周期和雄性大鼠海马区的蛋白质组,从双向电泳胶上分离鉴定出1089个点对应于449种蛋白,其中信号蛋白占10.1%,神经蛋白、分子伴侣、抗氧化蛋白、细胞骨架蛋白、代谢相关蛋白和其它蛋白各占9.7%、5.3%、4.7%、14.9%、48.7%和6.6%。发现20种信号蛋白与生理周期,和/或性别差异有关。本研究为更好地理解雌性生理周期及两性海马形态学、生理学以及行为学差异奠定了蛋白质分子基础,为构建性激素对认知网络的调节提供更多证据。 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研究 刁常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 真实对象的三维重建,是虚拟现实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文物数字化存档、电影、电视、广告、电子游戏等方面都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三维形状重建和实拍纹理重建是真实对象三维重建中的两大核心内容,三维扫描、模型配准、模型拼接等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较好地支持真实对象的三维形状重建,然而实拍纹理重建相关的纹理映射、纹理融合等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是指利用多个角度拍摄的真实对象高分辨率数码照片映射融合生成完整的三维模型纹理,并在处理过程中保持纹理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本文将针对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完整解决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了如下的内容; 1)纹理重建技术研究综述 分析了纹理重建技术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实拍纹理映射相关的相机标定方法进行了介绍与评价,还对纹理反走样、纹理融合及光场材质属性重建等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进行了综述。 2)基于无规则对应点的纹理映射技术 研究基于交互指定的三维模型表面与纹理照片之间的任意特征点对生成纹理坐标的技术、基于透视投影的快速纹理坐标遮挡剔除技术,以及基于自然邻居插值的纹理坐标插值校正技术。 3)全局纹理重光照与细节融合技术 研究基于最小均方差的多幅纹理全局亮度校正和色度校正技术、多幅重叠纹理加权融合技术。 4)物体表面光反射属性快速重建技术 研究基于简单采样的Blinn光照模型全局高光参数及逐顶点漫反射参数快速稳定求解技术。 通过对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了高精度纹理重建系统,并在文物数字化存档的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应用验证。从敦煌、金沙、良渚、河姆渡等遗址多件珍贵文物三维模型实拍纹理高精度重建的结果来看,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基于实拍照片映射和融合生成三维模型高分辨率高保真纹理的问题。 水厂氯气投加控制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刁翔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 【摘要】消毒是保证自来水质量的关键,采用氯化消毒应确保出厂水余氯合格。消毒过程中余氯变化具有大时延、大扰动特性,而且当流量、原水水质发生突变时,过程特征变化很大。许多水厂由于缺乏流量和水质检测装置,难以实现自动控制加氯,仍采取人工加氯方式,控制性能不佳,出厂水余氯波动较大。因此,在不增加相关检测设备的前提下,实现氯气的自动投加,提高出厂水水质,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针对具体水厂的余氯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在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氯气投加自动控制系统,提高水质的同时增加了劳动生产率,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了清水池进水流量软测量模型。首先将清水池进水流量估计问题归结为滤后水流量估计问题和清水池间流量分配问题;通过实验数据结合机理分析,建立了滤格出水流量软测量模型;对于多滤池-多清水池情形,给出了流量分配方法,并对反冲洗对流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补偿,最后给出了清水池流量软测量模型的校正方法。 2.提出了一种鲁棒核偏最小二乘(KPLS)方法,并对水体余氯衰减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现有余氯衰减规律研究成果的不足;由于实测水体衰减数据存在相关性、非线性特征,同时为了保证抗野值能力,将鲁棒方法与KPLS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鲁棒KPLS方法,建立了水体余氯衰减模型,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给水过程水体余氯衰减可分为两段,且认为余氯衰减主要影响因素为氨氮量、氯气投加量和停留时间,最后给出了模型校正方案。 3.建立了余氯变化串级过程模型。首先将水体余氯衰减规律与对流扩散方程相结合,分别分析了管道余氯变化过程和清水池余氯变化过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建立了管道、清水池余氯变化过程近似模型;通过对系统特性分析,提出了串级控制系统结构,并建立了副、主回路过程模型;最后分析了流量突变时过程模型参数的渐变特性。 4.给出了氯气投加系统的完整串级控制方案并在实际系统中实现。首先为了便于设计主回路控制器,设计了Smith-Dahlin控制器作为副控制器,并对其鲁棒性进行分析,同时导出了该控制器的GPC形式,由于氯气投加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比值系统且存在执行机构的约束,推导出了比值系统的约束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及约束条件的修正方法;给出了副回路过程模型参数的在线辨识方法;由于不同工况下模型差别较大,将副控制器与多模型方法相结合,给出副回路的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考虑到流量突变时模型的渐变性,提出控制器的平滑切换方法;对主回路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其在单清水池、多清水池不同情形下的辨识、控制方案;最后用实际生产数据说明系统的控制效果。 5.提出一种加权支持向量回归在线训练算法,研究氯气变化过程的非线性建模问题。首先考虑到过程模型存在的非线性,将限定记忆法、样本加权和SVR方法相结合,得到加权SVR算法;为解决加权SVR在线建模的实时性不佳的问题,以AOSVR算法为基础,对加权SVR中权值调整进行分析,提出了AOWSVR算法,并结合缓存改进方法,保证了较好的实时性。基于AOWSVR算法的氯气变化过程建模结果表明了算法的运算精度和实时性都较为满意。 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 刁大生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 量子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发展比较迅猛的两门学科。前者使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而后者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量子力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自1905年创立以来,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到现在已日臻完善。自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的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一直以摩尔定律描述的速度迅猛的发展。但随着计算机硬件制造技术的提高,高度集成化使元器件的体积愈来愈小,其量子效应将愈发显著,尤其元器件的热耗散将使计算机无法运行。经典计算机将要面临的困境要求计算机寻求另外的计算模式,量子计算机应运而生。量子计算机是量子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用量子比特代替经典比特,将信息编码到量子态上,让量子态经历一系列演化来实现具体的计算。量子计算机因其并行计算和量子模拟的巨大速度优势,有着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当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还有许多困难要去克服。现阶段,关于量子计算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方案为主,本文主要研究了其中的一类方案: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主要成果如下: 我们分析研究了一种称为“one-way computer”的量子计算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可应用于更广泛的量子系统。2005年,段路明教授等人提出了一个构造cluster态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基于repeater思想,主要针对实际系统中的噪声问题,无论系统的门操作成功率多低,用该方案均能实现lattice-like cluster state的有效制备。这种方案中,所有的构造单元的制备都是并行的,对于操作失败而破坏掉的量子比特都是采取直接丢弃并用新的单元代替的做法,因此不适用于某些量子比特位置固定的实验系统,比如量子点。为了将该方案推广,使之适用于更加广泛的实验系统,本论文引入第三维的辅助量子比特,解决了量子门操作成功率随qubit数目增加而指数下降的问题,同时满足不改变qubit位置这一限制条件,使得最后得到的cluster网格保持正规的方格形状,从而成功地实现了比特固定系统cluster态的有效制备。 我们提出了一个三维以及更高维cluster态的有效制备方案。对于实际的实验系统,因为有噪声的存在,一般的制备方法会导致操作时间随比特数指数增长,即T(n)~(1/p)″。本方案基于repeater思想、cluster state基本性质以及段路明教授构造基本单元的方案,我们提出了一个利用概率受控相位门构造高维cluster态的有效制备方案,无论实际的门操作成功率多低,都能使操作时间随比特数非指数增长。在该方案中我们利用一系列一维的cluster链通过控制相位翻转门(ControlPhase Flip),和一系列单比特门操作将它们构造成一个星形的结构单元,每个单元带有2κ条一定长度的一维辅助链,将所有的辅助态测量完之后,就得到了要制备的κ维cluster态。利用该方案将cluster网格制成立方形式,节省了实验空间,增强了计算能力。 我们研究了一类特殊的多体纠缠—准广义Smolin态及其应用。如同J.A.Smolin在2001年提出的Smolin态一样,它们也属于可激活的束缚纠缠态(unlockable bound entangled states),虽然它们仅具有一部分的交换不变对称性,不像Smolin态一样有着完美的交换不变对称性。一般来说,通过局域的量子操作和经典通讯无法从束缚纠缠态中提取纯态纠缠,然而对于可激活的束缚纠缠态,当某些体做联合测量时,可以让这一类纠缠态变为可提取的。也就是说,束缚纠缠态不再像人们以前想的那样毫无用处。例如,我们简要探讨了准广义Smolin态在量子秘密共享中的应用。 人脑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亲本性探索 刁艺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目的 (1)通过改良肿瘤组织移植的方法以获得良好的人脑胶质瘤裸小鼠脑内移植模型。在此基础上,去建立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和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的裸小鼠模型,并探知其生物学特性能否保持其亲本肿瘤的特性。(2)培育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ent protein,GFP)的裸小鼠,将其用于人胶质瘤干细胞(human glioma stem cells,HGSCs)移植实验研究,并阐明HGSCs在宿主脑组织中具有播散和融合其它细胞的特征,以用于肿瘤组织重构的研究。 方法 (1)先用SHG-44胶质瘤细胞(1×10⁷)注射于裸小鼠皮下,形成皮下移植瘤,再把皮下移植瘤组织通过自制的组织挤压装置放入24〓无菌套管针,并调整肿瘤的体积为2.0㎜³,然后把定量要移植的肿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右尾状核,制作成裸小鼠脑内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后裸小鼠生存状态。30d后解剖裸小鼠取脑并行病理切片,观察原位移植瘤的形态、病理学特征和成瘤率。(2)将体外培养高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人脑GBM细胞,在立体定向仪辅助下行裸小鼠右尾状核接种;继而将致瘤的组织通过自制的组织挤压装置放入24〓无菌套管针,然后将2.0㎜³的肿瘤组织经徒手操作接种于裸小鼠右尾状核,致瘤后即用裸小鼠的瘤组织再进行原位传代接种。接种后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特性,并分析EGFR在各代移植瘤中的表达。(3)取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组织块,通过自制的组织挤压装置放入24〓无菌套管针,然后将2.0㎜³的肿瘤组织经徒手操作接种于裸小鼠右尾状核。致瘤后即用裸小鼠的瘤组织再进行原位传代接种,然后观察致瘤率及荷瘤鼠生存期;HE染色分析各代移植瘤的组织学形态;MRI观察移植瘤在鼠脑内的大体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瘤中CEA的表达;Alcian blue/PAS特殊染色检测移植瘤中粘液的性质。(4)将C57BL/6J-GFP转基因小鼠与NC系裸小鼠进行交配,在继代时严格挑选都表达GFP的无毛雄鼠(♂)与有毛雌鼠(♀)交配,通过肉眼和荧光显微镜等方法观察GFP在裸小鼠皮肤和脏器中的表达情况,继将HGSCs原位移植于表达GFP的裸小鼠,以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 结果 (1)通过改良的肿瘤组织块移植后,18只裸小鼠除3只接种当日死亡外,其余15只于移植后30d被处死取脑行冰冻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见移植瘤侵袭性生长。致瘤率为93%(14/15)。(2)人GBM移植瘤组织在裸小鼠尾状核己连续传至13代,共130只鼠,荷瘤鼠生存期为19±1.33d。移植瘤病理学符合呈高度侵袭性生长、 EGFR过表达的人脑GBM的特征。不同时间测得的肿瘤增殖曲线提示,致瘤的潜伏期短(<3d),持续快速增殖期长(>15d),进入晚期至死亡时间短(<3d)。(3)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组织在裸小鼠右尾状核已连续传至6代,共65只鼠。荷瘤鼠生存期:原代为47.6±1.8d,2-3代有所缩短,4-6代稳定在38.0±0.9d;移植瘤病理为低分化腺癌,不向周围正常鼠脑组织侵袭;MRI示移植瘤类圆形,瘤周无水肿,与临床病例的MRI一致;移植瘤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mc antigen,CEA)表达阳性,并有酸性粘液存在。(4)GFP荧光裸小鼠己传至8代,包括脑在内的全身主要器官和细胞都发绿色荧光。对用于HGSCs原位移植的脑,能清晰辨认出不发光的瘤细胞和发光的宿主细胞。而瘤细胞经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I抗体偶联红色荧光剂(PE)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可清晰显示HGSCs与宿主脑细胞的组织学关系是:多数播散,个别的发生细胞与细胞融合。 结论 (1)通过改良的组织定量移植具有操作简便,对小鼠创伤小,速度快,成瘤率高,便于批量制作原位移植裸小鼠模型。(2)人GBM肿瘤组织于鼠尾状核接种比传统的肿瘤细胞悬液接种,非但接种的细胞量大,还能将支持肿瘤细胞增殖的间质等其它成分一并植入,能较好体现临床上呈侵袭生长和过表达EGFR的高度恶性胶质瘤的特征。(3)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组织块接种于鼠脑内建立的原位移植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临床原发肿瘤呈现低分化的病理学特征,并且具有缺乏侵袭性及CEA高表达的生物学特性,说明本方法为研究人肺腺癌脑转移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实验治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动物模型。(4)用免疫功能健全、表达GFP的转基因鼠与免疫功能缺陷的裸小鼠杂交,可获得脑等组织器官表达GFP的裸小鼠。对其进行HGSCs原位移植,因可清晰辨认移植瘤与宿主组织的关系而有望用于肿瘤组织重构的研究。 南朝至初唐风景诗艺研究 刁文慧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景是最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风景描写艺术在南朝至初唐时期,随古体诗向近体诗的演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谢灵运、谢脁、何逊与阴铿、沈佺期与宋之问等著名诗人为代表的几大风景诗写作范式。 谢灵运注目于原生态的大自然山水风貌,开创了山水风景纪游诗的范式。他在制题方式、篇章结构、风景的布置及句法上都别开生面,其中以“纪行—写景—玄理性议论”的三段式结构为主而又能根据需求灵活多变的章法结构、移步换景而与时铺叙的布景方式、以骈句铺排来穷尽繁富物色的独特句法等,都成为大谢范式的典型特征,为后人楷式。 谢朓诗多取自日常都邑生活,形成了都邑风景诗的范式。他笔下的风景描写,具有“细密”化的特征,善于捕捉流动的光色与瞬间的动态入诗,也工于描绘平远视线中的细腻景物层次;而且,谢朓又能以胸中之情来统摄外物,通过特定意象的选择、新体诗歌形式的琢炼以及萧散意趣的注入,使写景诗呈现出情景交融的境界。 何逊与阴铿诗集中展现了宦游途中的自然物色,使羁役风景诗成为一种写景范式。阴、何工于精微的句法锤炼,笔下风景由永明的“细密”入乎“幽微”,善于捕捉情趣化的风景意态,展示富有连续性的动态小景;同时又能避免永明诗轻弱的弊病,将精微的笔触、健劲的笔力融入大景描写,使大景呈现出雄浑而鲜明的风格。在古体向新体形式的转换过程中,阴、何又能将丰富的心灵体验融入风景描写,对景语与情语的关系以及篇章结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求。 沈佺期与宋之问的诗歌融大自然的清丽于池苑台阁的华贵精美,摹写人间胜境,代表着初唐宫廷诗的写景范式。他们沿袭了南朝的精微笔触又注重体现整体的氛围,不仅专注于光色形态的视觉之美,还将关注点延伸到复合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因素的综合性意象,使风景骈句的形式更为精密新巧;在篇章上形成了中间两联写景的三段体式,对开篇和结句艺术也有了新的探索。他们还将宫廷写景技艺运用到游览、送别、羁旅等更为广泛的场合,为精致的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初显高华气象。此外,沈、宋还整合了谢、鲍等人山水纪行诗的写作经验,对岭南及其它游历之地的奇丽风光作了如实的写照,开拓了新的风景审美空间。 iASP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及iASPP新的剪接体(iASPP-SV)抑制p21WAF1/CIP1转录机制研究 刁世勇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第一部分抗人iASP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研究应用实验目的:应用脾脏内注射真核iASPP-SV表达质粒免疫的方法制备抗人iASPP单克隆抗体(McAb),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实验方法:RT-PCR方法克隆iASPP-SV编码区cDNA。将扩增所得到的全长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并将iASPP-SV基因全长和基因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诱导PIAF和PIAS载体在大肠杆菌Rosseta(DE3)中表达PIAF和PIAS蛋白。通过盐酸胍变性溶解包涵体,并经镍柱纯化得到重组PIAF和PIAS蛋白。采用脾脏内注射真核pcDNA3.1-iASPP-SV(CIAF)免疫Balb/c小鼠3天后,取小鼠脾脏与小鼠骨髓瘤细胞(NS1)用传统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抗人iASPP单克隆抗体。应用原核表达的iASPP-SV全长及iASPP-SV片段His-tag融合蛋白进行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并对亚克隆后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所制备的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初步鉴定。实验结果:我们利用RT-PCR方法从人白血病细胞系U-937中克隆出癌基因iASPP-SV编码cDNA,成功构建iASPP-SV表达载体PIAF、PIAS和CIAF,重组质粒读码框和序列与预期一致。在IPTG诱导下,重组载体大肠杆菌Rosetta(DE3)菌株,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证实系PIAS和PIAF融合蛋白。利用Ni2+鳌合层析的方法纯化PIAS和PIAF融合蛋白,经SDS-PAGE鉴定其纯度超过80%。用CIAF质粒通过脾脏内注射免疫所获得的小鼠脾脏细胞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化培养最后得到10株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我们所获得的抗体能与天然iASPP-SV和iASPP蛋白及重组iASPP-SV蛋白特异性结合,而且实验表明所获得的抗体可以应用于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等实验。实验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应用脾脏内注射真核iASPP-SV表达质粒免疫制备了针对人iASPP蛋白的抗体,该抗体能够特异识别iASPP-SV和iASPP两个异构体。为进一步对iASPP蛋白水平检测以及其功能、作用机制等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第二部分iASPP-SV能够与Sp1相互作用并抑制Sp1介导的p21WAF1/CIP1转录研究目的:探讨iASPP-SV与转录因子Sp1相互作用和对Sp1介导的p21WAF1/CIP1启动子转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FLAG-iASPP-SV与Sp1质粒共转染293和KB细胞系应用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方法检测iASPP-SV能否与Sp1相结合及其在细胞核内共定位。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iASPP-SV对Sp1介导的p21WAF1/CIP1启动子的转录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我们将iASPP-SV与Sp1共转染细胞后发现iASPP-SV能够在细胞内与Sp1相结合,并共定位于细胞核内。iASPP-SV可以抑制含有Sp1 1-6结合位点的pGL3-Basic-p21WAF1/Cip1-promoter以及仅含有Sp1 3-6结合位点的pGL3-Basic-p21WAF1/Cip1-101-promote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转录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iASPP-SV可以结合于p21WAF1/Cip1启动子区的Sp1结合位点。结论:iASPP-SV可以在细胞内结合Sp1并共定位于细胞核;iASPP-SV可以抑制Sp1介导的p21WAF1/Cip1转录;iASPP-SV可以结合于p21WAF1/Cip1启动子区的Sp1结合位点。 基因表达谱监测对抗真菌化合物潜在作用靶标的研究 刁有江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为探讨抗真菌化合物对皮肤癣菌的抗真菌作用机制和潜在的作用靶标,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基础。我们建立了高通量分析和筛选抗皮肤癣菌先导化合物潜在作用靶标的技术平台。对用于筛选先导化合物的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化合物敏感性实验方案进行了探索,构建了14个红色毛癣菌cDNA文库,进行了大规模测序,获得了10,224 条红色毛癣菌unisequence,并制备了具有10,000个点的cDNA芯片。通过监测基因表达谱,我们研究了先导化合物盐酸药根碱、阳性药物伊曲康唑、克霉唑作用前后红色毛癣菌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盐酸药根碱处理前后红色毛癣菌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提示我们细胞膜和细胞壁受到了盐酸药根碱作用的影响。伊曲康唑和克霉唑处理前后红色毛癣菌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提示我们细胞膜受到了药物作用的影响。为了验证芯片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实时定量PCR对芯片数据结果进行了验证。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盐酸药根碱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麦角固醇和几丁质生物合成有关;并且推测ERG6编码的固醇C-24甲基转移酶、几丁质合成酶CHS3、几丁质合成酶V可能是盐酸药根碱的潜在的抗真菌作用靶标。通过对伊曲康唑、克霉唑处理前后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分析,我们确认了伊曲康唑和克霉唑作用于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其药物作用靶基因。 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活化组织工程软骨再生系统的构建 刁华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关节软骨损伤很容易引起更严重的关节软骨退变,是中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软骨组织由单一软骨细胞组成,组织内无神经、血管、淋巴管,因此软骨组织自身缺乏有效的修复能力,受到损伤后极易留下明显的功能障碍。 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为关节软骨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组织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种子细胞的分化与增殖;②支架材料的选择;③合适的细胞因子。随着干细胞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不断自我更新潜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越来越多地被用作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MSC在体外容易培养和扩增,能够分化成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只要将它们在合适细胞因子作用下,进一步向软骨细胞诱导,就可以满足软骨组织工程的需求。 由于软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相关的细胞因子很难到达细胞发生作用。传统的在体系中直接加蛋白生长因子的方法已被证明有许多缺点,如加入量难以控制,往往开始浓度过高,副作用大,而在体内后期又浓度不足,而且价格昂贵。基因在这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它可以在体内维持较长时间,基因表达可以控制,我们提出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载体材料—基因进行软骨再生的思路,有助于提供适合软骨再生的更好的微环境,而且操作简便,有助于调动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潜能。 本研究结合组织工程技术和基因输送技术,选用与天然软骨基质主要成分相似的壳聚糖和明胶作为支架材料的组成部分,1)将TGF-β1基因作为治疗基因,有效转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进行表达,促进MSC向软骨定向分化和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然后将体外构建的软骨修复活性基质移植到兔关节软骨缺损部位,进行体内软骨缺损的修复;2)联合使用两种质粒TGF-β1和BMP-2,诱导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向软骨和成骨双向分化,在同一种支架上构建出一个骨软骨移植复合体,在体外模拟出一个具有同时修复骨和软骨能力的骨软骨样组织,将进一步应用于骨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中。 本研究结果如下:1)扫描电镜显示,我们构建的壳聚糖/明胶支架具有很好的多孔性和合适的孔径,能很好地支持MSC的生长增殖;2)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基因活化的支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两周内细胞增殖的速度比不含有质粒的支架高25%左右;3)ELISA实验表明,该支架是一个很有效的干细胞原位转染体系,能有效地促进TGF-β1基因在MSC中的表达,达到不含质粒对照组的2.5倍左右,更有利于干细胞的分化;4)控制释放实验表明,基因活化的支架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能够使TGF-β1在两周内持续缓慢高效地释放,两周释放的DNA达90%以上;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我们构建的这个软骨再生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MSC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大大增强了细胞分泌糖胺聚糖和Ⅱ型胶原这两种软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的能力;6)当该支架用于体内关节缺损修复后,无论从外观还是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我们都可以看出:构建的基因活化体系能够有效地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促进软骨及其基质的再生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整合性。7)同样使用基因传输技术构建出骨—软骨双层组织移植复合体, real-time PCR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显示,这个双层体系可以诱导干细胞分别向软骨和成骨进行双向分化。在软骨分化层,AGGECAN和COLLAGEN Ⅱ的mRNA表达均有上调,软骨特异性的Ⅱ型胶原染色呈阳性;而在成骨分化层, OCN和OPN的mRNA表达上调,成骨特异性的茜素红染色呈阳性。 从肝论治月经病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研究 刁军成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研究目的从文献研究入手,依据肝的生理功能特性及月经产生调节机制,在理论上明确肝在月经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从经典著作的相关内容挖掘入手,夯实理论内涵,拓展临床运用;从前人积累的历代妇科名家月经病案例中,分析月经病与肝相关病因病机,辨证方法和辨证要点,治疗方案和药用专长,寻求辨证论治规律。 研究方法 1.索本求源的文献追溯研究。围绕从肝论治月经病这一主题,从中医对肝的生理与特性、月经形成和调节的认识、肝在月经调节中作用及其与相关组织脏器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梳理,撷取历代有关文献论述和实践记载,充分反映中医对月经的产生调节及其月经病病因病机证候的认识;反映中医对肝的功能特性,肝对月经的调节作用及其在治疗月经病中的意义的认识;奠定完整的从肝论治月经病理论基础。 2.提纲挈领的理论内涵研究。针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着概念不够确定,内涵相对模糊的弊端,在文献的收集整理中择其要领,对能深化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学术论点和关键概念,做了深入准确的阐释。 3.列表取证的临床资料研究。对临床资料的研究采取列表取证的方法,采集案例数据,再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分门别类,按条目对数据进行计数或频率的统计处理。探讨月经病的脏腑相关性、年龄相关性、及肝的证型相关性。 4.多层次辨证方法研究。中医辨证方法有多种,论文分析了它们的内涵,根据月经病特点,从脏腑气血的生理来阐述病理,从寒热虚实的性质来强化证候的特点;抓住病因、病位、病机辨证三要素,贯穿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的治疗全过程。寻求有效的辨证论治方法。 结果从肝的生理特性和月经的生理病理角度,说明肝在月经形成和调节中的作用,肝的病理是月经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内容为代表,说明从肝论治月经病的临床意义和基本方法。通过对869份月经病案例的分析整理和数据处理,显示以脏腑分类,月经病中辨证属于肝较其他脏腑病例数多。月经病的年龄相关性研究,肝与肾间年龄构成比经统计处理有差异;肝与脾间年龄构成比经统计处理没有差异。就辨证属于肝的病例中,计数处理结果表明,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提出了以脏腑辨证为纲,八纲辨证为目,内辨气血的辨证思路。明确了从肝论治月经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一辨脏腑,二辨表里,三辨寒热,四辨虚实,再分气血,较好地处理各辨证层次的错综关系,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采取以方名证的形式,阐述了从肝论治月经病的16个代表方证。归纳了16个常规证型的辨证论治主要内容、经典论述和医家的经验介绍,及其临床的拓展运用,较高层面展示了临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理论和临床运用等方面,丰富了月经病从肝论治的治疗学内容。 结论本课题侧重在从肝论治月经病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的研究,结合肝在神经一免疫-内分泌的现代研究成果,中医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方法的成熟,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的深化和临床上的拓展,有极大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 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研究 刁利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船舶电力推进是电气传动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其负载模拟系统为研发考核中降低成本、减小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在全面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交通领域重大工程和实验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新型高性能节能型负载模拟系统方案,对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的数学建模、系统仿真和稳定性分析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 详细推导了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的实现原理,分析了模拟系统的动态调节规律;提出一种采用MATLAB实时仿真工具RTW和多功能数据采集卡结合的负载转矩外环控制方案,实现了负载模型和模拟变流系统的控制,建立了完整的小比例硬件模拟系统,具有较好的系统柔性,大大简化了实现方式,加快了仿真速度,提高了效率。 采用简单开关函数建立了整个模拟系统三相静止坐标系和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对模拟系统的控制策略和动态调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的仿真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负载模拟电机参数变化对间接矢量控制下电磁转矩和磁链解耦控制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解耦控制参数敏感性的数学分析方法,借助MATLAB工具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出参数敏感性的变化规律。 通过系统仿真和转矩控制闭环传递函数的频域比较分析,研究负载模型的控制时间延迟对转矩控制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一种修正闭环增益的方法,对系统时延环节进行了有效补偿,仿真验证该方法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 采用偏微法对整个模拟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线性化处理,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得到系统主要设计参数变化时系统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引入大信号干扰概念,对模拟系统固有的非线性因素引起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提高大信号干扰稳定性的有效措施,完善了模拟系统的稳定性策略。 所建立的电力推进负载模拟系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推广到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矿井提升装置、轧钢机械等交通和工业领域的传动技术研究。 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 刁秀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当今世界,能源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有人把能源比作国民经济的“血液”,其中石油尤为重要。石油这种产生无穷财富和力量的黑色液体,给人类的诺亚方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富裕,但它作为特殊的战略商品,也成为国际政治与外交斗争的武器,给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因此,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能源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国际政治经济走势的战略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正日益增加。东北亚这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该地区的能源消费与能源需求速度不断上升,能源的进口也随之加大。对东北亚地区各国(除了俄罗斯以外)来说,能源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石油供应安全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中国、日本及韩国都是能源缺乏的国家,近年来能源需求与进口均不断上升。而东北亚地区的俄罗斯是个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生产与出口大国。 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各国不仅具有地缘上的优势,而且在能源方面也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从市场供求关系看,俄罗斯能够满足东北亚地区尤其是中、日、韩三国的油气需求。从能源合作潜力看,随着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地区内的能源合作将会变得更加紧密,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质量上会取得较大的进展。从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看,该地区各国为了确保各自的能源供应安全,必将加大力度寻求与本国地缘接近的能源供应来源,俄罗斯必将成为该地区的首选目标。 为了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与经济地位,近年来俄罗斯积极调整其能源战略,把东北亚地区作为其能源政策优先发展的方向之一。发展同东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其能源出口的多元化战略,而且有利于参与东北亚及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尚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规模。20世纪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化与调整,以及大国能源政策的演进历史均表明,“竞争下的合作”将是本世纪国际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态势。因此,尽管目前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这些经济磨擦都是可以逐步消除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方通过协调必将把务实当作首选,因而合作终将是大势所趋。今后,随着东北亚地区各国能源战略思路的转变及区域内多边能源合作力度的加强,该地区的能源合作必将取得新的进展,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 针叶材年轮细胞图像识别及几何参数建模的研究 刁宏志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木材需求量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材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对木材细胞的数字化描述也已经成为木材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方向之一。木材是典型的各向异性、天然孔型材料,它是由无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排列方式的细胞组成的。由于树木生长不均匀,使各种树木的木材构造具有多样性,不同细胞体、细胞密度和细胞形状导致了木材材性和物理力学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木材细胞的变化影响着木材性质的变化,木材的性质又决定木材经济价值,并直接影响木材的加工和利用,由此对木材细胞结构分析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有关木材细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连续的木材细胞切片,得到了从髓芯到边材完整的年轮细胞图像;分析了木材细胞微观结构,通过试验确定了细胞面积和细胞胞壁厚度直接或间接影响木材的使用价值和加工利用性能。在对比几种传统的边缘算子对木材细胞图像分割效果缺陷的基础上,采用了水平集方法(Level SetMethod)完成对木材细胞图像进行分割处理,并采用了一种快速算法——窄带算法(Narrow Band),解决了水平集方法图像处理时间过长的问题,采取了改进的基于Mumford-Shah模型的水平集方法对木材细胞图像进行分割,避免了分割存在盲目性,此方法极大改善了分割的效果。本文提出了基于活动轮廓模型(Snake),对细胞的轮廓形态进行了识别处理。利用改进的Snake两步膨胀模型对细胞轮廓进行提取,同时应用贪婪优化算法,减少程序运行时间,在完成对木材细胞内腔和边缘分割的基础上,完成对木材细胞壁的识别。在准确分割的基础上,逐个得到了每个年轮的数据参数,在MATLAB环境下,基于最小二乘原理对针叶材细胞胞壁厚度和细胞面积进行了曲线拟合,建立了针叶材细胞年轮方向上细胞和胞壁厚度的分布规律模型,并与三次样条函数曲线拟合做了对比。由于六角形木材细胞显微图像,可以代表木材细胞的大部分的形状特征,本文完成了对规则正六角形、规则长六角形、按早晚材变化的六角形木材细胞显微图像的仿真。分析利用图像数据库的停用和关键技术。本研究将最小二乘原理、数字图像分割、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识别应用于木材科学研究,分析了从年轮中心到木材边缘的年轮的木材细胞图像,应用改进的水平集方法准确分割细胞图像,应用活动轮廓模型完成了对木材细胞的识别,并完成了木材细胞六角形仿真,对木材材性的深入研究等领域中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对提高木材对微观性能认识,扩大木材的适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脾细胞联合抗CD154单抗的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诱导大鼠胰腺移植耐受 刁畅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学院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目的建立异基因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WPDT)模型,并探讨手术过程操作要点,为研究术后排斥反应提供实验手段。方法采用60 mg/Kg链尿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Wistar大鼠Ⅰ型糖尿病模型。在原有建模的经验基础之上改进动脉吻合方式,将供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袖套吻合,供体十二指肠与受体小肠端侧吻合,成功建立Lewis→Wistar糖尿病大鼠异基因WPDT模型。对移植成功的受鼠3次/周监测血糖,并记录存活时间(ST),术后第7天取材3只大鼠移植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成模率为85.7%,酮症酸中毒(DKA)发生率为5.6%,病死率7.4%。50只糖尿病大鼠行WPDT术式,44例移植成功,术后24h血糖由术前(22.83±4.37)mmol/L降至(6.36±2.18)mmol/L。其中有8例于术后3d内死亡,其余36例受鼠存活时间为6~16d,平均为(10.45±3.3)d,术后4d、7d、10d、13d血糖水平呈进行性升高,术后7~10d为死亡高峰,移植物病理改变呈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结论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成功率高,对机体其它脏器毒性小,动物模型稳定。熟练操作技术,重视细小环节,是成功建立WPDT模型的关键因素。本法建立的WPDT模型可见到移植胰发挥内分泌功能以及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可用于排斥反应的研究。目的探讨供体脾细胞门静脉输注联合抗CD154单克隆抗体(anti CD154mAb)的非清髓性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PDT)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一次性腹腔推注链尿佐菌素60 mg/Kg建立Wistar(Rt1u)大鼠Ⅰ型糖尿病模型。以Lewis(Rt11)大鼠为供体,糖尿病Wistar大鼠为受体,SD大鼠为无关第三品系。受体随机分为3组,每组13只:移植组,行Lewis→Wistar PDT,移植术前、后不进行任何处理;单抗组,PDT术后腹腔注射3mg anti CD154 mAb;耐受组,按耐受诱导方案进行。方案为:第0天,经受鼠门静脉输注供体来源的脾细胞2×108,2h后腹腔注射3mg anti CD154mAb;第3天,经受鼠阴茎背静脉输注供体来源的骨髓细胞1×108;第20天,行PDT。术后第7天,各组随机取6只行血糖水平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0和IFN-γ水平;取材移植物行病理检查,TUNEL-POD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以及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免疫组化分析;流式细胞术对受鼠脾、胸腺Rt11+水平进行嵌合体测定;同时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大鼠重组白细胞介素2(IL-2)逆转实验和体内过继转移实验。各组剩余的7只用于移植物功能存活时间观察。结果PDT术后第7天,耐受组血清IL-10为(188.42±23.15)pg/mL,显著高于移植组和单抗组;IFN-γ浓度为(202.46±24.07)pg/mL,显著低于其余两组;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向Th2偏移。病理学检查发现,移植组与单抗组移植物病变均呈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组织学评分分别为(4.67±0.52)分和(4.00±0.63)分,差异无显著性(P=0.104);而耐受组移植物排斥反应以Ⅱ~Ⅲ级为主,评分为(2.67±0.82)分,病变明显轻于前两组(P<0.01);十二指肠排斥反应程度与胰腺基本一致。术后三组移植物均可检测到细胞凋亡,而耐受组细胞凋亡数显著少于其余两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各组移植物IDO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5),胰腺腺泡细胞、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IDO表达部位为胞浆。嵌合体检测,只有耐受组大鼠的脾脏、胸腺内可检测到Rt11+嵌合细胞,嵌合水平分别为(31.56±6.57)%和(22.04±8.12)%。单向MLR实验中,耐受组对Lewis大鼠脾细胞的刺激指数百分率(SI%)为(26.41±5.16)%,显著低于移植组和单抗组(P<0.01);而单抗组对Lewis和SD供体脾细胞的刺激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源性IL-2可完全或部分逆转上述两个MLR体系中的抑制效应。体内过继转移实验结果显示耐受组大鼠体内存在调节/抑制性T细胞。移植组和单抗组均不能延长移植物功能平均存活时间(MIST),而耐受组可将MST延长到(21.83±1.11)天。结论单独使用anti CD154 mAb的单抗组不能有效建立嵌合体、诱导免疫耐受,在此基础上联合供体脾、骨髓细胞,可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建立异基因混合性嵌合体并在含有两个高免疫原性器官的PDT中诱导机体特异性免疫耐受,减轻移植物排斥反应程度,延长移植物功能MST。诱导方案发挥致免疫耐受作用不依赖于IDO活性表达,联合两种方法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免疫耐受形成的可能机制包括外周、中枢性嵌合体的建立、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偏离、通过抑制细胞过度凋亡参与T细胞克隆清除、克隆无能以及调节/抑制等外周耐受机制。 温室甜椒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的研究 刁明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作物模型是辅助温室作物生产环境优化调控和栽培管理的有力工具。甜椒(Capsicum annuum L.)经济价值较高,是重要的温室栽培物之一,因此建立温室甜椒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对提高我国温室甜椒种植水平,增加种植者经济效益,提高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05年分春茬和秋茬间,分别在上海孙桥现代化农业园区PVC连栋温室内和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加温日光温室内进行了不同品种、播期的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以温室甜椒的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以作物生理发育时间(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time, PDT)为尺度,建立了温室甜椒生育期模拟模型。以辐热积(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 TEP)为尺度,建立了温室甜椒叶面积指数模拟模型。将叶面积模型与已有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光合生产模拟模型。利用分配指数(Partitioning index, PI)和采收指数(Harvest index, HI)建立了温室甜椒干物质分配和产量预测模拟模型。将上述四个子模型综合集成,建立了温室甜椒生长发育模拟模型。 在发育子模型中,根据甜椒发育对光温的反应,建立了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甜椒生育期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品种和播期与建模相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从出苗到现蕾、开花、成熟所需的生理发育时间分别为29、35、53个PDT天。模型对甜椒从出苗到现蕾、开花、成熟不同物候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和相对误差(RE)分别为0.8、1.6、4天和1.9%、3.1%、5.1%,对现蕾、开花、成熟三个物候期预测的平均RMSE和RE为2.1天和3.7%。模型预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呈较好的1:1关系,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R2为0.99,本模型能够用生理发育时间准确地预测甜椒各个生育期的起止日期和成熟上市日期。 在叶面积子模型中首次利用综合光温指标—辐热积模拟了甜椒叶面积指数形成过程,建立了甜椒叶面积指数模拟模型。辐热积指的是相对热效应(Relative thermal effectiveness, RT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的乘积。累积辐热积的具体计算过程公式如下: 式中Tb为生长下限温度,Tm为生长上限温度,Tob为生长的最适温度下限,Tou为生长的最适温度上限,T为每小时的平均温度。 DTEP(i)=(∑RTE(i,j)/24)×PAR(i) 式中DTEP(i)表示第i日辐热积(MJ·m-2d-1);RTE(i,j)为第i日第j小时的相对热效应,PAR(i)分别为第i日总光合有效辐射(MJ·m-2·d-1)。 TEP(i+1)=TEP(i)+DTEP(i+1) TEP(i+1)为从出苗到第i+1天的累积辐热积(MJ·m-2),TEP(i)为从出苗到第i天的累积辐热积(MJ·m-2),DTEP(i+1)为第i+1天的日总辐热积(MJ·m-2·d-1). 温室甜椒单株叶面积(LA)计算模型为: N=23.29×exp(TEP/290.391-21.35 Li=Lmaxi[1-exp(-ki×TEPi/Lmaxi)]+2 式中N为植株上已展开的叶片数,i为叶序,Li为第i叶的实际叶长(cm),Lmaxi是第i片叶的最大叶长(cm),TEP为出苗后的累积幅热积,TEP1为第i片叶展开后的累积幅热积,ki是无量纲参数,No为已摘除的老叶数,ALo为摘除老叶的总面积(cm2),ALi表示第i叶的面积(cm2)。 LAI=LA×d/10000 式中LAI为叶面积指数;d为种植密度(株·m-2);10000为将cm2换算成m2的单位换算系数。 模型对甜椒出叶数、叶片长度和叶面积指数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R2和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94、0.89、0.93和3.4、2.15cm、0.15。该模型能够利用气温、辐射、种植密度和出苗日期准确地预测温室甜椒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参数少实用性强,可以为温室甜椒生长模型和蒸腾模型提供所必需的叶面积指数动态信息。 在甜椒生长与产量预测子模型中,首先将本研究建立的叶面积模型与已有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模型相结合,建立温室甜椒生长动态预测模型。然后定量分析辐射和温度对甜椒干物质分配和果实采收指数的影响,以及果实干物重增长和鲜重增长的关系,建立以辐热积为预测指标的甜椒干物质分配模型和产量预测模型。温室甜椒干物质分配指数和采收指数与辐热积的函数关系为: 地上部分分配指数:PISH=0.91-0.33×0.99TEP 地下部分分配指数:PIR=1-PISH 茎分酯指数 叶分配指数: 果分配指数:PIF=1-PIS-PIL 采收指数:HI=0.94×(1-EXP x (-(TEP-245.16)/58.18)) 式中PISH、PIR、PIS、PIL、PIF分别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茎、叶和果分配指数,HI为采收指数。 基于温室甜椒干物质分配指数和采收指数与辐热积的函数关系构建了温室甜椒产量预测模型: WF=BIOMASS x PISH x PIF Y=(WF×HI)/0.05 式中WF表示预测的果实总干重(kg·ha-1), BIOMASS为甜椒的总干重(kg·ha-1)Y表示甜椒的产量(kg·ha-1),0.05为甜椒果实的干物质含量(g·g-1)。 利用与建模相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Venlo型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中种植的不同品种甜椒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和产量的预测结果较好。模型对甜椒总干物质量和各个器官干重的模拟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R2和相对预测误差RE,总干物质量分别为0.93和8.4%,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分别为0.92和8.4%、0.91和9.0%,地上部分茎、叶、果干重分别为0.85和11.5%,0.80和11.2%,0.86和12.9%,甜椒产量分别为0.79和16.1%。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参数少且易获取,模型的实用性较强,可以为我国温室甜椒生产中光温的精准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牙鲆淋巴囊肿病毒黏附蛋白及受体蛋白的研究 刁菁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 【摘要】鱼类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CD)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病毒病,宿主遍及42科125种以上的海水、淡水和半咸水鱼类。研究黏附蛋白与细胞受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探讨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感染机制和综合防治淋巴囊肿病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利用牙鲆LCDV敏感细胞系—牙鲆鳃细胞系(Flounder gill cell line,FG),建立了牙鲆LCDV中和抗体的筛选体系,从制备的抗牙鲆LCDV单克隆抗体中,筛选出2株牙鲆LCDV中和单抗,并对病毒的黏附蛋白进行初步确认;利用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鉴定出牙鲆LCDV靶器官及FG细胞的LCDV受体蛋白,研究分析了FG细胞的LCDV受体蛋白特性及其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 FG细胞的培养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在本文所选择的培养条件下(含10%胎牛血清的Eagle's MEM培养基培养,pH7.4,温度20℃),FG细胞生长迅速,状态良好,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细胞3-4d即可达到增殖顶峰,7d之内均保持良好状态。将粗提的牙鲆LCDV接种于FG细胞,1-2d后细胞即出现明显的病变,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TCID₅₀)为2〓/40μL。细胞病变有两种形式,一是细胞崩解、脱落形成明显的空斑,二是细胞融合形成大量的合胞体。利用制备的抗牙鲆LCDV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均可检测到FG细胞内增殖的牙鲆LCDV,进一步证实FG细胞是牙鲆LCDV的敏感细胞。另外免疫荧光检测病毒对FG细胞的吸附发现,牙鲆LCDV可与FG细胞表面结合,说明FG细胞表面具有牙鲆LCDV的受体,为受体蛋白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利用FG细胞,以患LCD的牙鲆血清和通过免疫获得的兔抗牙鲆LCDV血清为研究对象,通过微量细胞病变中和实验,建立了检测牙鲆LCDV中和抗体的方法,且对中和实验的主要参数包括病毒与血清的孵育条件、病毒与血清的浓度设定以及判定标准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患病牙鲆血清以及兔抗血清对牙鲆LCDV感染都具有明显的中和作用,具有中和效果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分别为1:64和1:160。 本文采用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法分离提纯了牙鲆LCDV,以此作为抗原,运用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和斑点免疫印迹技术筛选,有限稀释法克隆出9株分泌抗牙鲆LCD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经微量细胞病变中和实验筛选,得到2株具有中和性的牙鲆LCDV单克隆抗体(3G3和1B2)。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中和单抗3G3和1B2能特异性结合的病毒多肽分子量分别为38.2kDa和32.9kDa。 本文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牙鲆的鳃、表皮、肾、胃、肠是牙鲆LCDV的靶器官。提取了各靶器官蛋白,通过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进行受体蛋白的鉴定,结果如下:鳃组织蛋白中鉴定出1条分子量为37.6kDa的受体蛋白带;表皮组织蛋白中鉴定出1条分子量为56kDa的受体蛋白带;胃、肠和肾组织蛋白中均鉴定出1条分子量为27.8kDa的受体蛋白带。 本文利用NP-40裂解和差速离心法,提取了FG细胞的膜蛋白,利用VOPBA鉴定出FG细胞膜上的1个牙鲆LCDV受体蛋白,其分子量大小为37.6 kDa。采用电洗脱的方法提纯了该受体蛋白,双向电泳结果显示此蛋白为单一多肽,其等电点在6.0左右。将该受体蛋白经胰蛋白酶和高碘酸钠作用后,发现病毒与受体蛋白的结合变弱,推测此受体蛋白可能为糖基化的蛋白受体。用该受体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其多抗,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受体蛋白抗体能够与FG细胞表面结合。通过VOPBA阻断实验发现,稀释50倍和100倍的受体蛋白抗体能够阻断病毒与受体蛋白的结合,稀释200倍的受体蛋白抗体阻断效果不明显。病毒体外感染阻断实验发现,稀释50倍、100倍和200倍的受体蛋白抗体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阻断病毒的感染。由此推测37.6kDa受体蛋白可能是介导牙鲆LCDV感染FG细胞的一个功能蛋白。 不同倍性黄瓜(Cucumis sativus L.)材料的创制及遗传分析 刁卫平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14)隶属于葫芦科,黄瓜属,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蔬菜作物。通过单倍体诱导技术可以快速获得纯系(单倍体和双单倍体),进而加快黄瓜的育种进程。同时,通过选育不同倍性(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新种质资源材料,不仅可以增加黄瓜的商业价值,而且对促进它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本论文利用不同基因型的黄瓜品种为试材进行未授粉子房培养,以期获得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材料,建立其诱导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利用未授粉子房培养获得的同源四倍体材料进行杂交、回交,筛选出了一系列同源三倍体、初级三体及早世代稳定遗传的二倍体黄瓜材料;此外,采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获得的新种质材料进行了鉴定与评价,以期为黄瓜的倍性育种打下基础。具体结果如下: 1.黄瓜未授粉子房培养诱导单倍体/双单倍体技术体系的建立 研究了热激处理时间、TDZ和AgNO3浓度对黄瓜未授粉子房培养过程中胚状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子房培养开始阶段进行35℃热激处理的胚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0 d),其中处理2 d的效果较好;TDZ对提高胚状体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添加0.04 mg·L-1TDZ的诱导培养基培养的最大胚状体发生率可达72.7%;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AgN03可以提高胚状体发生率,同时能缩短胚状体出现的时间并提高胚状体产量。最后,在3种不同基因型黄瓜材料中共获得了40个再生植株,经染色体计数后发现2株为单倍体,5株为同源四倍体,剩下33株为二倍体。利用SSR手段对获得的二倍体植株进行同质性分析后发现,17株为双单倍体。 2.同源四倍体黄瓜的培育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利用SSR手段对未授粉子房培养获得的同源四倍体植株进行同质性分析后,发现它们均为纯合子。利用形态学观察和染色体计数法对同源四倍体单株自交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交后代倍性没有发生变异。对同源四倍体植株花粉可染率、花粉萌发率及自交结籽数分别进行观察后发现,所获得的同源四倍体具有较高的育性。 对同源四倍体黄瓜(Tetra-Jinlv)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雄配子体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二倍体基本相同但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中期Ⅰ染色体的构型复杂,有多价体、四价体、三价体、二价体和单价体;中期Ⅰ和中期Ⅱ有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Ⅰ和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后’期Ⅱ和末期Ⅱ还出现染色体分离不同步及不均等分裂的现象;四分体时期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及多分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平均异常频率为37.2%。正常四分体中的小孢子,大多数可以发育成具有三孔、两细胞的可育雄配子,小孢子的发育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单核早期、单核晚期、两核期。花粉萌发试验发现同源四倍体的花粉萌发率仅为46.9%。 此外,利用分子细胞学研究手段对两种不同来源途径四倍体(Tetra-5来自未授粉子房培养;Tetra-Jinlv来自秋水仙素处理)以及原始二倍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细胞学研究结果发现,同源四倍体Tetra-5在减数分裂各个阶段染色体异常行为频率明显较Tetra-Jinlv要低,尤其在后期落后染色体数目上。对比两种同源四倍体在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发现,同源四倍体Tetra-5较Tetra-Jinlv含有较多的四价体、较少的单价体和三价体。同时,采用AFLP技术对这两类同源四倍体及原始二倍体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后发现,从38对引物扩增获得的2214条60-500bp条带中,多态性位点仅有50个,占2.26%。在多态性位点表现中,二、四倍体特异性条带分别为0.50%和0.18%。比较两种不同来源途径同源四倍体扩增条带后发现,同源四倍体Tetra-5较Tetra-Jinlv表现出更多的遗传变异,共扩增出新增条带26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倍性及不同来源途径黄瓜在分子细胞遗传学水平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引起了同源四倍体在DNA水平上更广泛的变异。 3.同源三倍体黄瓜的培育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采用常规杂交法探讨了黄瓜二、四倍体杂交过程中亲本育性、授粉组合及亲本基因型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自交结实率比较低(13.0%-14.5%),可能与其花药内所包含的正常花粉粒比例小及花粉管萌发长度较短有关;二、四倍体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很低(0.26%-1.02%),但在两种配组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即以同源四倍体黄瓜为父本、二倍体黄瓜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比较高,反之则杂交结实率比较低;在二、四倍体杂交过程中,二、四倍体的基因型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较大,以杂交双亲同属一个基因型的杂交效果较好。 对同源三倍体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及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观察后发现,同源三倍体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二倍体基本相同但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中期Ⅰ染色体的构型复杂,有多价体、四价体、三价体、二价体和单价体;中期Ⅰ和中期Ⅱ有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Ⅰ和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后期Ⅱ和末期Ⅱ还出现染色体分离不同步及不均等分裂的现象;四分体时期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及多份体。正常四分体中的小孢子,有约91.2%的能发育为具有三孔两细胞的可育配子,小孢子的发育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单核早期、单核晚期、两核期。花粉育性检测发现,同源三倍体的可染率和萌发率分别为18.8%和13.5%,表明其育性较低。 4.黄瓜初级三体系的培育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为促进黄瓜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本研究利用黄瓜同源三倍体与二倍体正反交来培育初级三体。同时,对同源三倍体黄瓜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分离情况进行了观察,以期为二、三倍体杂交培育初级三体提供细胞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二、三倍体正反交后获得了大量的种子,存活下来的56个子代的染色体数从14到28不等,其中染色体数为15的植株占了较大的比例(51.8%)。本研究首次获得了4种不同类型的黄瓜初级三体材料,并能各自相互区分出来。对同源三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后发现,后期Ⅰ染色体分离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其中8/13型染色体分离的比例为6.25%。同源三倍体减数分裂,特别是8配子的形成为二、三倍体正反交后产生2x+1配子及初级三体的获得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5.不同倍性黄瓜材料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 采用AFLP技术对黄瓜品种‘津绿四号’的单倍体、二倍体、三体、三倍体和四倍体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比较。从51对引物扩增获得2922条60-500bp的条带,检测出多态性位点152个,占5.2%,其中13对引物组合在不同倍性材料扩增条带没有差异。在多态性位点表现中,以三体和四倍体同时扩增出条带为主,占2.293%。与相应二倍体相比,三倍体、初级三体和四倍体都有特异片段的增加。结果表明,不同倍性黄瓜材料之间在DNA水平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 6.二、三倍体杂交获得早世代稳定遗传的F2群体 早世代稳定遗传群体的获得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利用由未授粉子房培养获得的同源四倍体(Tetra-1)与双单倍体(DH-Jinlv)杂交得到的同源三倍体(Tri-Jinlv),与双单倍体黄瓜翠玉(DH-Cuiyu)进行正反交,在杂种Fl代中发现有非整倍体和二倍体个体产生,其中一个二倍体的自交后代(F2)在田间农艺性状表现稳定。对这个稳定F2群体进行微卫星验证,结果表明:F1和F2群体30个单株的扩增带型整齐一致,在各个SSR多态位点只出现一条同父或同母带,丢失了来自另一亲本的等位位点,说明该F2群体确系由二、三倍体杂交得到的一个早世代稳定群体。 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络合性能的理论研究 刁开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可作为具有络合性能的萃取剂和表面活性剂,该类化合物对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主要取决于分子中结构独特的络合母体——氮杂冠醚。本文利用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杂冠醚的分子刚性、杂原子取代、氮杂原子数目、氮杂原子的位置效应、烷基支链等对氮杂冠醚与金属离子络合性能的影响,发现氮杂冠醚尤其是二氮杂冠醚具有最好的络合性能,同时总结出评价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与金属离子络合选择性的新参数——“能径比”。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考察了五氮杂环化合物与金属离子的配位络合性能,发现配合物的稳定性随着中心金属离子化合价态的升高而增强。同时计算刚性不同的5氮杂环化合物分子与钠离子的结合能,发现当氮杂原子参与共轭体系时,结合能力随分子刚性减小而降低,如果氮杂原子不参与共轭体系时,结合能力随分子刚性减小而增强。 考察了全氧12-冠-4及其含氮、磷和硫杂原子衍生物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发现冠醚被氮原子取代后对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增强,而被磷或硫取代后对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减弱了,说明对所研究的体系而言氮杂冠醚具有最优的金属离子络合选择性,而且发现B3LYP方法最适合用于该类化合物研究。显然,冠醚的杂原子取代对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选择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氮杂冠醚适合作为络合型杂冠醚表面活性剂和萃取剂的首选络合母体。 在发现氮杂取代能增加络合母体冠醚对金属离子的络合选择性后,进一步考察了氮杂原子数目多少对氮杂冠醚络合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多氮杂冠醚中,二氮杂冠醚与金属离子络合能力更强,形成的配合物更稳定,具有更优良的络合选择性。研究结果对络合型氮杂冠醚表面活性剂和萃取剂的络合母体分子设计与合成及工程应用有指导作用。 在前面确定了氮杂冠醚尤其是二氮杂冠醚对金属离子具有更好的络合性能后,接着考察了二氮杂冠醚中的氮原子位置效应对金属离子络合选择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1,10-二氮-18-冠-6、1,7 -二氮-12-冠-4和1,4-二氮-15-冠-5分别比各自的氮杂原子位置异构体具有更好的金属离子结合选择性。显然,氮杂原子的位置在这些二氮杂冠醚异构体与金属离子的结合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了系列金属离子( M=Li+, Na+, K+, Be2+, Mg2+, Ca2+, Cu2+ and Zn2+)与络合母体分子的络合性能,发现新参数“能径比”与络合母体和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有很好的相关性,要比过去常用的“尺寸匹配效应”和“离子势”等参数更适合用来描述和评估杂冠醚和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研究结果为预测络合型氮杂冠醚表面活性剂和萃取剂对金属离子的络合选择性提供了新的参数标准,也给该类化合物在工程应用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用实验和计算结果考察了烷基支链对氮杂冠醚衍生物与碱金属离子选择性络合能力的影响。发现支链的存在会影响载体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随着烷基支链的增加,萃取实验中载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结构和计算的配位模型趋于一致,使计算值更加接近实验值。本研究结果对位阻更大的长支链氮杂冠醚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大的意义,为计算模拟该类化合物指明了方向。 本论文研究工作采用密度泛函中的B3LYP方法适合用于所研究体系,计算能满足精度和效率的要求,计算花费又不算太贵,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通过研究发现氮杂冠醚尤其是二氮杂冠醚具有最好的络合性能,同时总结出的“能径比”新参数比目前常用的“尺寸匹配效应”和“离子势”等参数更适合用来评估载体对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研究结果为今后设计和合成有效的相转移催化剂、离子选择性萃取剂、离子交换色谱填料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材料等提供有用的信息,并给重金属废弃物处理、发光材料制备、同位素诊断等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hTERT启动子调控的TRAIL基因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刁建东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一些城市已是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成为妇女健康的最大威胁。虽然阿霉素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但大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过联合化疗后复发率仍很高。因此,寻找解决乳腺癌耐药的新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基因治疗是近年来肿瘤防治的重要研究领域,但其缺乏肿瘤靶向性是限制其疗效的重要原因。利用组织特异性的启动子来介导目的基因,从而限制目的基因只在靶细胞中表达,是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的一种新的途径,有望解决基因治疗缺乏靶向性的问题。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肿瘤特异性启动子hTERT调控的TRAIL真核表达质粒,探讨其对乳腺癌细胞特异性诱导凋亡的作用。我们构建了hTERT启动子调控的TRAIL真核表达质粒(phTERT-TRAIL-EGFP),用脂质体法把构建的phTERT-TRAIL-EGFP质粒转染乳腺癌细胞MDA-MB-435、MDA-MB-231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WI38,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及FCM、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并用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yclin E、CDK2、p27)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TRAIL、caspase-3、NF-κB)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hTERT-TRAIL-EGFP和pCMV-TRAIL-EGFP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了乳腺癌细胞的凋亡,hTERT启动子与强效CMV启动子相比较对TRAIL有相同的表达调控作用,其在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上稍优于CMV启动子。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的表达上调,而与细胞存活相关的蛋白NF-κB表达则下调;调控细胞周期的cyclin E和CDK2基因表达下调,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7基因表达明显增高。说明重组质粒在hTERT启动子和CMV启动子调控下,表达翻译了TRAIL蛋白,TRAIL通过上调p27的表达而抑制CDK2/CyclinE激酶活性,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增殖。TRAIL诱导的信号转导系统通过形成死亡信号诱导复合物激活了caspase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抑制了细胞生存通路,最终引起了乳腺癌细胞的凋亡。pCMV-TRAIL-EGFP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其凋亡,而phTERT-TRAIL-EGFP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影响,说明其具有肿瘤靶向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成功构建了hTERT启动子调控的TRAIL真核表达质粒(phTERT-TRAIL-EGFP)和转录活性强的CMV启动子调控的TRAIL真核表达质粒(pCMV-TRAIL-EGFP),并在国内首次研究了其对于乳腺癌细胞MDA-MB-435、MDA-MB-231的诱导凋亡作用,证实了hTERT启动子具有与强效CMV启动子同样的转录活性,能特异性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而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没有影响。并研究了重组质粒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可能机制,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为乳腺癌的特异性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移动商务环境下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 刁新军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 移动商务中,移动手持终端的个性化持有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移动商务企业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成为可能,这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对服务产品购买的更多选择和便利,要求企业向市场提供更多具有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产品;另一方面,也使移动商务企业更易于通过获得竞争对手和消费者偏好的相关信息来实现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生产。服务产品差异是移动商务企业形成市场力量和取得非价格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移动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移动商务的发展为企业的服务产品差异化实施提供了良好了契机,研究在移动商务环境下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以移动运营商为代表来研究移动商务企业服务产品的市场进入时机选择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博弈论为主要工具,运用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方法,重点探讨在网络外部性、市场覆盖率、定位空间和消费者偏好不确定等因素影响下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问题。通过建立不同条件下纵向或横向差异化竞争的博弈模型,为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实施提供决策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通过引入网络外部性,运用博弈论方法,针对不同市场覆盖率,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具有网络外部性服务产品的纵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为服务产品的市场进入时机选择和不同市场覆盖率时的纵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首先,通过引入动态博弈,建立具有网络外部性服务产品的纵向差异化动态博弈模型,解决了纵向差异化服务产品的市场进入时机选择问题。根据不同博弈的均衡结果比较,得出高质量服务产品具有市场优势(获得较高市场利润)的结论,提出了高质量服务产品先进入市场对两服务产品都是最优策略的决策建议。 其次,考虑到质量水平的二次成本函数,建立不同市场覆盖率时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纵向差异化服务产品的Bertrand价格博弈模型,解决了服务产品在不同市场覆盖率时纵向差异化的竞争决策问题。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提出高质量服务产品应当尽快扩大市场份额,低质量服务产品应当尽快减少质量差异程度的最优策略决策建议。 (2)通过引入不对称网络外部性,运用博弈论方法,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具有不对称网络外部性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为服务产品的最大横向差异程度选择和具有纵向差异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首先,通过引入动态博弈和放松服务产品定位空间限制的条件,建立具有不对称网络外部性和边际成本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动态博弈模型,解决了服务产品最大横向差异程度的选择问题。研究表明:动态博弈增大了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程度;在局限或不局限服务产品定位空间的条件下,市场后进入者和先进入者分别获得市场优势。 其次,通过引入纵向差异,建立具有纵向差异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研究了不对称网络外部性、兼容性和转移成本对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市场优势的服务产品采取偏好不兼容、增大转移成本,扩大纵向差异的市场策略;服务产品的价格优势分别随自身的网络外部性系数、兼容性和转移成本的增大而增大。 (3)通过引入动态博弈,考虑到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性,建立移动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为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引入动态博弈,首先,建立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的纵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其次,建立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的横向差异化竞争策略模型,解决了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决策问题。研究表明: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性是一种市场力量,它对纵向或横向差异化竞争策略具有不同的影响;消费者偏好不确定时,服务产品在动态博弈中获得的期望利润都大于其在静态博弈中获得的结果。 白藜芦醇及锌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保护机制 刁瑾昆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第一部分白藜芦醇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缺血性心肌损伤是当今人类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和再灌注致心肌坏死和心肌收缩功能丧失,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对心肌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目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自由基、钙超载、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粘附因子与细胞凋亡等均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自由基和钙超载互为因果,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很多动物实验证明许多药物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白藜芦醇(Resveratrol,化学名为3,4,5-三羟基二苯乙烯)的心肌保护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因为白藜芦醇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法国悖论”的关键因素,即有喝红酒习惯的法国人虽然吃了很多高热量的饮食,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却很低。白藜芦醇是一种在红酒和葡萄中存在的多酚类化学物质,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抗炎症等生物学特性。目前研究认为,白藜芦醇通过诱导药物性预处理机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其详细的细胞信号转导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研究表明,线粒体膜通透性转移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transition pore,mPT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性作用。缺血时,mPTP保持关闭状态,而再灌注时mPTP开放。而且研究发现,mPTP开放发生在再灌注早期而不是在缺血期。因此,在早期再灌注时如能有效地抑制mPTP的开放,是保护再灌注心肌的关键。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的作用最初认为是调节糖原合成,并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细胞增殖与分化、凋亡等过程。最近研究证实,GSK-3β在心肌保护中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其Ser9位点的磷酸化,使其活性被抑制,进一步阻止mPTP的开放而保护再灌注损伤的心肌。鉴于以上研究,白藜芦醇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GSK-3β的失活并抑制mPTP的开放而引起。因此,本研究对GSK-3β和mPTP在白藜芦醇诱导的心肌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本实验首先制备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Langendorff装置),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塞面积。结果显示,离体大鼠心脏再灌注时给予白藜芦醇(10μmol/L),可以明显减少心肌梗塞面积,明显增加再灌注时冠状动脉流量(coronary flow,CF)和左心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developed pressure,LVDP)。白藜芦醇的这种抗梗塞作用可被mPTP开放激动剂苍术苷(atractyloside)所逆转,提示白藜芦醇通过抑制mPTP的开放而保护再灌注心脏。另外,线粒体肿胀试验显示,白藜芦醇能够抑制Ca2+诱导的线粒体肿胀,再次证明白藜芦醇能够抑制心肌细胞mPTP的开放。其次,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离体大鼠心脏GSK-3β的磷酸化(Ser9位点)。结果显示,白藜芦醇明显增加再灌注时GSK-3β的磷酸化(Ser9位点),说明白藜芦醇能够使GSK-3β失活。白藜芦醇抑制GSK-3β活性的作用被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所阻断,并且白藜芦醇使再灌注心脏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orotein,VASP)的磷酸化增加,说明白藜芦醇诱导的GSK-3β磷酸化作用与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GC-cGMP-PKG)信号转导通路有关。由于GSK-3β失活可以抑制mPTP的开放,从而保护再灌注心肌,因此本实验进一步检测了线粒体GSK-3β的水平。结果显示,再灌注时给予白藜芦醇明显增加线粒体GSK-3β水平。由于在生理条件下GSK-3β主要存在于细胞浆,因此白藜芦醇使GSK-3β从细胞浆转移到线粒体,从而使GSK-3β有机会与mPTP结合。在分离的大鼠心肌细胞中,白藜芦醇使线粒体GSK-3β增加的作用同样被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所阻断,进一步证实cGMP-PKG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白藜芦醇诱导的GSK-3β由胞浆向线粒体的转移。另外,利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探讨转移到线粒体的GSK-3β与mPTP成分相互作用时发现,GSK-3β与mPTP的组成成分亲和素D(Cyclophilin D,CypD)相结合,而不和外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the 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或内膜上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the Adenine-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相互作用,表明白藜芦醇通过诱导GSK-3β与线粒体膜成分亲和素D结合而抑制mPTP开放,从而保护心脏。小结1.白藜芦醇通过使GSK-3β失活而抑制mPTP开放,保护再灌注心肌。2.白藜芦醇通过cGMP-PKG信号转导通路使GSK-3β失活并诱导其从细胞浆转移至线粒体。3.转移至线粒体的GSK-3β最终与线粒体膜成分亲和素D结合而抑制mPTP开放,从而保护心脏。第二部分锌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锌存在于所有细胞中,除了构成细胞结构蛋白、酶、及转录因子外,其本身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它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识别、第二信使代谢、蛋白激酶的磷酸化等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报道,锌能够激活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GSK-3β活性,而PI3K/Akt及GSK-3β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中起重要作用。GSK-3β失活而阻止mPTP开放,是许多药物性预处理保护心脏的共同机制。因此,本实验利用H9C2大鼠心肌细胞株,探讨外源性锌能否通过抑制GSK-3β活性而阻止mPTP的开放,从而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本实验首先用ZnCl2(10μmol/L)及锌载体Pyrithion处理H9C2细胞20分钟,然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分析GSK-3β磷酸化情况。结果显示,锌能使GSK-3β(Ser9)磷酸化明显增加,提示外源性锌可抑制H9C2细胞中GSK-3β的活性。其次,为了分析锌抑制GSK-3β的信号介导机制,本实验用PI3K、mTOR以及PKC抑制剂LY-294002、Rapamycin及Chelerythrine处理了细胞。结果显示,锌诱导的GSK-3β磷酸化增加的作用被LY-294002而不是Rapamycin及Chelerythrine所抑制,锌能够明显增加Akt而不是mTOR的磷酸化水平,提示PI3K/Akt而不是mTOR或PKC参与锌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锌能够明显增加线粒体GSK-3β磷酸化水平,表明线粒体参与锌的作用。锌诱导的线粒体GSK-3β磷酸化增强的作用没有被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KATP)抑制剂5-HD所阻断,表明mKATP不参与锌诱导的线粒体GSK-3β磷酸化过程。在H9C2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中,锌能够明显减轻再灌注时细胞死亡,表明锌能防止再灌注损伤。为了进一步探讨GSK-3β是否在其中发挥作用,利用持续激活型GSK-3β质粒DNA(GSK-3β-S9A-HA,不受GSK-3β上游激酶下调而持续激活)转染了细胞。结果显示,在转染了这种质粒的细胞中,锌不能减轻再灌注损伤。用持续抑制型GSK-3β(GSK-3β-KM-HA)转染细胞后,细胞死亡率也明显降低,提示GSK-3β失活在锌引起的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另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锌明显抑制H2O2诱导的TMRE荧光减少,而在GSK-3β-S9A-HA转染细胞中锌的这种作用消失,表明锌通过抑制GSK-3β活性而阻止mPTP的开放。小结:(1)外源性锌可抑制H9C2心肌细胞中GSK-3β的活性,PI3K/Akt信号途径可能介导锌的这种作用。(2)锌通过使GSK-3β失活而阻止mPTP开放,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 SDF-1/CXCR4趋化作用与前列腺癌骨转移效应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刁鑫伟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 【摘要】研究背景 前列腺癌是好发于老年男性的恶性肿瘤,欧美多发。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及PSA血清学检测的普及,其发病呈上升趋势。前列腺癌易发生远处转移,尤其是骨转移,各种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受癌性疼痛困扰,死亡率较高。因此,阐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对前列腺癌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趋化因子SDF-1是趋化因子CXC亚家族成员之一,主要在骨髓基质及内皮细胞表达,CXCR4是SDF-1的特异性受体,在神经、血管及造血等组织中组成性表达。SDF-1通过与CXCR4结合,对造血干/祖细胞、肝星状细胞有趋化作用,对诱导造血细胞的归巢及体内再分布有重要意义。近期研究证实SDF-1/CXCR4生物轴与多种肿瘤的播散和转移密切关联。并提出肿瘤细胞基于趋化因子以实现器官特异性转移的理论模型,认为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的肿瘤细胞能向高表达相应趋化因子配体的器官进行选择性转移,但其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ICAM-1、VCAM-1作为炎性粘附分子主要介导炎细胞-血管黏附作用。ICAM-1配体为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是β2整合素家族中的成员,而VLA-4(CD49d)是整合素β1亚家族重要成员之一,是VCAM-1配体。SDF-1可以通过促使LFA-1在淋巴细胞膜表面重分布,提高LFA-1的黏附能力,促进炎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而ICAM-1与LFA-1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向组织迁移、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等作用。近年来发现ICAM-1、VCAM-1在许多肿瘤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炎症分子介导的细胞-血管黏附作用与肿瘤的侵袭及转移有明显相似性,提示炎症分子可能以促进炎性进展的方式在在肿瘤侵袭及其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 基于国外研究进展,在本研究中我们用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将CXCR4基因转染前列腺癌细胞,增强CXCR4表达水平,在体外通过微孔隔离室将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与高表达SDF-1α的骨髓内皮细胞BMEC-1共培养,分析前列腺癌细胞对骨髓内皮细胞的迁移效应。将转染CXCR4基因前列腺癌细胞株种植于SCID小鼠前列腺包膜下,观察前列腺癌的骨转移效应,分析SDF-1/ CXCR4信号转导通路在前列腺癌转移及粘附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理,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方法 1.收集148例手术切除及穿刺确诊前列腺癌存档蜡块。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前列腺增生组织中CXCR4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不同表达与年龄、雄激素受体(AR)、病理分级和转移等临床特征的关系。进一步用免疫组化方法CD34标记计数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观察前列腺癌转移相关分子VEGF及MMP-9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2.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以其为模板, RT-PCR法扩增CXCR4,获取CXCR4基因全长序列,装入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逆转录病毒质粒pLEGFP-N1,用脂质体法转染PC-3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CXCR4表达情况,并通过体外细胞-基质粘附试验和Transwells小室检测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变化。 3.趋化因子SDF-1诱导培养CXCR4稳定转染PC-3细胞24h后,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粘附分子LFA-1α/ICAM-1、VLA-4/VCAM-1及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实时定量PCR和EMSA方法检测HIF-1α及P65NF-κB的mRNA水平及DNA结合活性。探讨前列腺癌细胞SDF-1/CXCR4生物轴功能增强对上述分子表达的影响。 4.接种人前列腺癌PC-3、转染CXCR4的PC-3以及LNcap细胞于雄性SCID小鼠皮下,建立SCID小鼠人前列腺癌移植模型及原位转移模型,观察小鼠活动、移植成瘤率、肿瘤生长及形态学特征,以免疫组化检测CXCR4、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以及转移相关因子VEGF和MMP-9的表达情况。并观察CXCR4转染对荷瘤SCID小鼠转移情况及对骨转移灶微环境的影响。 结果 1. 148例前列腺癌组织中CXCR4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增生组织(P0.001)。前列腺癌组织中CXCR4蛋白的高表达与病理分级和远处转移有关;前列腺癌间质MVD值随肿瘤分化程度减低而增高;与患者年龄无关,转移组较无转移组MVD值增高,AR阴性组较阳性组MVD值增高,随CXCR4、VEGF及MMP-9蛋白表达逐渐增强MVD值增高。 2.成功构建pLEGFP-CXCR4载体,转染人前列腺癌细胞PC-3 72h后,CXCR4 mRNA及蛋白质水平明显上调, PC-3细胞的体外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增强(CXCR4转染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89.33±11.67 vs 59.33±7.27)。 3.给予趋化因子SDF-1予CXCR4稳定转染PC-3细胞24h后, P38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0.01,n=3),明显促进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P0.01,n=3),且磷酸化P38与P38比值明显增高,提示pLEGFP-CXCR4转染PC-3细胞P38蛋白活性增强;与对照组相比PC-3细胞ICAM-1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n=3),且mRNA水平增高(P0.05,n=3);转染CXCR4的PC-3细胞VCAM-1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VCAM-1蛋白水平增高(P0.05,n=3); LFA-1α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1,,n=3);VLA-4mRNA水平变化不显著(P0.05,n=3),VLA-4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1,n=3);实时定量PCR检测P65NF-κB的mRNA水平显著增高(P0.01,n=3),HIF-1α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n=3),EMSA检测HIF-1α及P65NF-κB蛋白DNA结合活性显著增强(P0.01,n=3)。 4. PC-3/PEGFP-CXCR4细胞组与PC-3、LNcap细胞组相比较,移植瘤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和PSA等未见明显改变。转移相关基因VEGF和MMP-9的表达在未转染CXCR4转移瘤及转染CXCR4组中明显增高(P0.05 )。瘤结节包埋于尿道部皮下,形成一种模仿人类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动物模型,观察发现各组均未出现侵犯前列腺及生殖腺组织。SCID鼠移植瘤实验观察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转染CXCR4荷瘤SCID小鼠瘤细胞成瘤时间短,瘤体积大,转移灶多。骨转移主要位于腰柢椎,而且转染CXCR4组软骨内成骨及钙化明显,骨小梁增多,新生血管增多,髓腔内单核细胞增多。 结论 1.前列腺癌中CXCR4表达增高,可协同肿瘤间质趋化因子SDF-1促进前列腺癌的侵袭转移。CXCR4高表达提示肿瘤具有更高的侵袭转移能力。CXCR4的蛋白表达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及VEGF及MMP-9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 2. CXCR4转染能够明显提高CXCR4 mRNA及蛋白水平,提高人前列腺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 3. CXCR4转染PC-3细胞可以不通程度上调LFA-1α/ICAM-1、VLA-4/VCAM-1及P38MAPK的mRN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促进P38MAPK的磷酸化,上调HIF-1Α及P65NF-κB的mRNA水平,显著增强HIF-1α及P65NF-κB蛋白的DNA结合活性。 4.前列腺癌细胞SCID小鼠腹腔移植模型,模拟了人前列腺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较好地保持了人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是研究前列腺癌转移机制及生物治疗较理想的动物模型。PLEGFP-CXCR4转染促进癌细胞生长及转移,参与骨的重塑更显著。 |